當前位置:成語大全網 - 讚美詩歌 - 如何在初中古詩詞教學中滲透傳統文化教育

如何在初中古詩詞教學中滲透傳統文化教育

《語文新課程標準》明確指出:“語文是最重要的交際工具,是人類文化的重要組成部分,工具性和人文性的統壹是語文課程的基本特征。”強調在語文教學過程中,讓學生“認識中華文化的豐富和博大,吸收民族傳統文化的智慧。”語文作為壹種文化載體,決定了語文學科不同於其他物質工具的特殊性。民族文化的傳承、發展和創新在很大程度上依賴於漢語。站在時代的平臺上,手捧新教材的語文教師,理應責無旁貸地承擔起這壹歷史使命:充分發揮語文學科在實施人文素質教育中的特殊功能,讓學生在祖國燦爛的文化長河中暢遊翺翔,讓中華文化傳統發揚光大。

第壹,貼近古詩詞,理解文化意蘊,增強民族精神的積澱。

1.閱讀積累。

通過閱讀和背誦來積累語言,是傳統語文教學的法寶,也是語文學習的有效手段之壹。通過朗讀來學習和積累傳統文化是最具民族特色的,傳統經典中有很多可以積累的內容。根據學生的年齡特點,要求初中生主要背誦《中國傳統文化》校本教材,閱讀國學經典,包括《弟子規》、《聖紫晶》、《中國傳統美德格言》、《中國古代經典名句》、《中國名句錄》。利用早讀時間讓學生每天大聲朗讀,讓朗朗的讀書聲充滿校園。要求學生反復閱讀所選內容,直到熟悉並牢記在心。這個閱讀過程就是培養學生語感,積累語言材料的過程。是壹個廣泛學習和記憶,增強記憶的過程;也是潛移默化陶冶學生民族精神的過程。

2.情境解讀。

傳統文化厚重,時代變遷讓壹些詩詞句子的內涵讓學生難以接受。針對這種情況,我利用上課前三分鐘,讓學生講“二十四孝”的故事、文化名人“挖墻腳”的故事、“開門造雪”的故事等。,並以自己的興趣解讀聖紫晶,利用自習課為學生講解《李翁對雲》中的歷史典故和軼事。“紫蓋黃旗,天象占河左;藍袍白馬,童謠終應壽。”“金宅閑散,為乞茂林之筆;婁宇建成後,謹記徐長谷之言。”.....他們聽故事,了解歷史,欣賞詩歌的寓意,大大提高了閱讀的興趣,增加了文化底蘊。

3.有趣的訓練。

訓練是語言學習和文化傳承的壹種手段,尤其是那些有趣的訓練內容,能讓學生真正感受到祖國語言的美好。針對學生寫錯別字的現象,我們利用綜合學習活動,組織學生尋找字源,知道創造漢字的方法有象形、指法、會意、形聲字。了解漢字的發展過程,講壹些關於漢字的有趣故事,比如楊秀橋對漢字的解讀,歐陽修對漢字的追求,寫多了敗仗,神奇的“打”字以及“粗心”的由來等等。同時,學生也可以通過漢字看到祖先的生活,覺得漢字很神奇,引起很大興趣。他們不是隨便寫,而是用心寫。學生們在生動有趣的氛圍中體驗了中國的文化,掌握了單詞。為了提高學生的表達能力,用壹些有趣的訓練內容來加強學生的語言表達能力訓練,讓學生了解語言表達的靈活性,語言訓練的趣味性,詩與詞的區別。比如看山海關外孟姜女廟的這副對聯,說“海往朝下,雲長且長。”這些訓練讓學生明白,漢字的多音字、漢語的停頓、語序可以讓我們的表達更豐富、更靈活。

4.節日熏陶。

傳統節日活動是弘揚民族精神的最佳契機,在此期間開展的傳統教育活動會讓學生更加深刻地感受到中國傳統文化的魅力。在中秋節和重陽節,組織學生朗讀李白的《獨飲明月》、孟浩然的《秋夜月下》等詩歌。清明節祭掃烈士墓,緬懷親人,就是引導學生閱讀程顥的《在郊外做事》,王於橋的《清明節》等詩詞。將節日融入國學經典的誦讀中,激發孩子們熱愛祖國、熱愛幸福生活、建設美好明天的激情。利用語文研究性學習或綜合性學習的形式,以壹個傳統節日為契機,開展語言實踐。在端午節來臨之際,引導學生查詢壹些與端午節相關的信息,比如端午節有哪些別名?端午節的由來,和哪些名人有關?妳知道屈原和伍子胥的生平事跡嗎?端午節有哪些傳統習俗?在詢問的基礎上,對材料進行整理,以出版報紙、開展綜合漢語實踐活動等形式進行交流。春節、元宵節、清明節、端午節、中秋節、重陽節,如果這些重要的傳統節日讓我們的學生有計劃地在漢語學習中進行探索和體驗,讓他們在實踐中學習漢語,在營造節日氛圍的過程中感受獨特的民族風情,這樣的文化傳承意義深遠。

通過多種形式的訓練,既能幫助學生陶冶性情,領悟人生哲理,提高傳統文化素養,又能讓學生積累寶貴的寫作素材,提高語文學習水平,壹舉兩得。

二、親近古詩詞,營造文化氛圍,領略民族文化。

語文是“文化”最基本、最重要的載體,壹直是壹個人文化水平最外在、最鮮明的標誌。因此,我們要努力營造語文課堂的文化氛圍,努力讓語文課堂多壹點文化氛圍,讓學生在課堂上領略“文化”的魅力。

1.創建文化課堂教學場景。

(1)空間場景:在教室墻壁上張貼古代名人畫像和書法家寫的名言,在黑板報上開辟“民族文化快餐”壹角,每天壹首古詩、壹句名言,營造濃厚的文化氛圍。

(2)導入情境:引用與課文相關的典故、詩詞,為導入新課做鋪墊,激發學生強烈的學習欲望和興趣。在尚的教學中,以韓樂府《長歌行》中的“少年不努力,老年人悲傷”這首詩作為導入語,讓學生感受到方仲永因未受後天教育而“湮沒”的結局,自然導入新課,會使學生頓悟。

(3)音樂場景:根據課文內容選擇合適的音樂,或激昂大方或緩慢委婉的音樂語言,有利於烘托漢語言之美。比如杜甫的《石壕官》,可以配上古典音樂《十面埋伏》中的悲壯氣氛,便於學生理解文章的內涵。

2.挖掘古詩詞教材的文化內涵。

古詩詞不僅儲存著豐富的語文知識,而且蘊含著深刻的文化意蘊,字裏行間處處流淌著深厚而新鮮的中國文化血液。結合學生實際和教材內容,挖掘教材的內在文化因素,引導學生求真、求美、求智。

(1)在古詩詞教學中滲透情感教育。

愛國主義是中國傳統文化中最強大的部分。“卑而不敢忘國”是南宋詩人陸遊壹生愛國憂民的真實寫照。他在《11月4日的暴風雨》這首詩中寫道:“我困極了,我不為自己感到難過,但我仍想著保衛我的國家。”夜臥聽風雨,鐵馬冰川夢。“雖然詩人自稱年老體弱,孤身壹人在壹個偏僻的村莊裏,但他並不悲傷絕望。他還想為國戍邊,表達了詩人堅定不移的報國之誌和憂國憂民之情。文天祥的《橫渡丁洋》和王昌齡的《走出去》都表達了詩人的愛國情懷。教學時,要讓學生在理解詩的含義和時代背景的基礎上,深刻體會詩人的愛國情懷。教育學生學習古人對祖國的熱愛,長大後做祖國的接班人和建設者,為國家做出應有的貢獻。馬致遠的《天凈沙·秋思》和王維的《雜詩》表現了他們對家鄉的強烈熱愛和向往。孟郊的《遊子頌》和唐代詩人王維的《在山上度假想我山東的兄弟們》,表現了對親人無以言表的愛,讓人無比感動。像高適的《別東大》和杜甫的《遇李龜年下河》都是為朋友寫的,表達了朋友之間的深厚友誼。在教學時,可以引導學生深刻感知和理解詩詞中所表達的思想感情,在對家鄉的熱愛、親情和友情中受到教育,使他們受到感染,進而在中國文化和傳統中受到教育,讓古詩詞這顆璀璨的歷史明珠放射出更加耀眼的光芒。

(2)文言文教學蘊含和體現了中國傳統文化。

第壹,弘揚中國優秀傳統文藝。在教授優秀文言文的過程中,教師要註重對其藝術造詣的講解,鼓勵學生從古代文學和古代文人思想中吸收優秀的藝術創造力,從而提高自己的文學藝術素養,達到古為今用的藝術教育目標,真正實現文言文教學最直接的現實意義,使其大放異彩。比如李道元的三峽描繪了自然之美,範仲淹的嶽陽樓描繪了情懷之美,柳宗元的小石塘故事描繪了意境之美,論語論述了哲學之美。另外,好的古文壹定要有優秀的思想性,沒有靈魂的文章不會成為優秀的篇章。所以,我們要註重對文章思想性的研究,以弘揚傳統優秀文藝,看看作者的思想是什麽,為什麽存在,作者的思想性對我們有什麽現實意義,怎樣才能在寫文章的時候塑造如此深刻的思想高度。比如,在學習《送馬晟去東陽序》時,老師可以將現在學生的學習生活與過去學生的情況進行對比,讓學生談談自己的感受,讓學生明白自己必須勤奮、吃苦,才能成材。再者,還要註意從文筆、結構、修辭等方面提升傳統優秀文藝。只有多方面宣傳,才能真正弘揚傳統優秀文藝,否則只能流於表面。

第二,弘揚中華民族的傳統美德。讓學生深刻理解和繼承中華民族五千年的優秀道德傳統,從而實現文言文教學的思想道德教育目標。比如七年級語文課本《我壹天救自己三次:妳對別人不忠嗎?“交友不可信?學不會嗎?”教導我們對朋友要誠實。在教學中,可以用聖賢的話來教育學生養成誠實的美德。《陳太秋與友情》從反面教育學生,人際交往中要“信守承諾,兌現禮物”,否則會被七歲頑童鄙視。像這些短篇小說,語言樸實,人物性格鮮明。老師不用說教,學生自然能感受到文學形象的人格魅力。在愛恨情仇的情感熏陶中,學生自然能感知到優點,接受誠信美德的潛移默化。

三、融入古詩詞,加強文化實踐,弘揚民族文化精髓。

中國文化歷史悠久,源遠流長。要樹立開放的語文教學理念,努力拓寬語文學習的渠道,把書本學習與實踐活動結合起來,使學生不僅成為文化知識的消費者,而且成為文化知識的發現者,把人類優秀的文化成果內化為學生的人格、氣質和品質。在閱讀三字經和弟子規的過程中,讓學生在理解其含義的基礎上付諸行動,開展“孝”的活動,布置愛心作業。針對家長開展了“三禮”(即壹句問候、壹首兒歌、壹杯熱茶)和“三行動”(為人父母、做家務、做好事)活動,從日記和家長反饋中了解他們的行動。“壹句好話三天暖,壹句壞話六月傷人。”在中國這個禮儀之邦,我們有禮貌,也應該有禮貌。因此,我們也對學生開展了“禮貌”教育活動。從小學就教育學生做有禮貌的人。對人有禮貌,做事有禮貌,收東西有禮貌。讓中國人的傳統禮儀發揚光大,讓世界知道中國的傳統美德。

我們是古典的噴泉,有壹顆塵封的心。我們學會尊重,關心,誠實,思考,勤奮,美麗和深刻的快樂...語言使我們快樂,使我們聰明,使我們美麗,使我們高尚,賦予我們內涵,體現了人的意義,人的價值,人的本質。

當前,我們的語文課程尤其需要弘揚中華民族的優秀文化,即需要加強對中華民族優秀文化的理解、吸收、創造和發展。作為語文教師,責無旁貸地肩負起這壹神聖使命,將民族文化的精華分層次、系統、廣泛、深入地滲透到語文教學中,內化於學生的精神之中,讓優秀的傳統文化依然隨著時代的發展而綻放,成為民族之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