哈達鋪,作為長征的重要節點,紅壹、二、四方面軍三大主力在長征中經過。紅軍在這裏決策,補充給養,整編隊伍,頒布實施民族政策,發動了程輝、康康戰役,在中國革命史上留下了光輝的壹頁,歷史地位重要而特殊。
明智的決策和指導-
哈達鋪是紅軍在陜甘落腳的重要“決策地”。
1934 10由於第五次反“圍剿”的失敗,中央和中央紅軍離開中央蘇區,開始了尋找和創建新根據地的戰略轉移。長征途中,壹路經過國民黨軍的瘋狂追擊和堵截,為了擺脫敵人,保存自己,紅軍的立足點因敵情和國際國內形勢的不斷變化而反復調整,向何處“落腳”成為關系紅軍生死存亡的重大問題。在俄國邊界會議上,決定先在蘇聯附近創建基地,然後向東發展。當我們到達哈達鋪時,紅軍在報紙上得到新消息。中央領導人分析判斷後,及時改變了俄界會議上作出的決定。毛澤東同誌果斷提出向陜甘革命根據地進軍。
知道有紅軍在陜西但甘肅的消息,中央首長張聞天寫了發展中的陜甘蘇區革命運動,博古寫了陜甘蘇區運動的發展和我支隊的任務。兩篇文章討論了陜甘邊的革命形勢和留在陜甘的重大意義。此外,時任陜甘支隊第壹縱隊宣傳科科長的彭家倫連夜寫了《去陜北》這首歌,作者註明“彭家倫在哈達鋪寫的”。9月23日,黨中央率陜甘支隊離開哈達鋪,成功突破渭河防線後到達邦洛鎮。27日,中共中央在這裏召開了政治局常委會。在這次會議上,中央正式決定落戶陜甘革命根據地,並把它作為中國的革命大本營。
在哈達鋪,黨中央提出了紅軍長征的新方向。至此,紅軍長征從哈達鋪出發,踏上了通往陜甘革命根據地的征程。這是紅軍長征路上具有裏程碑意義的決策,對推動全國抗日運動的高潮起了重要作用。
三軍過後,他們都笑了——
哈達鋪是紅軍長征途中的重要“補給地”。
長征到達哈達鋪之前,面臨著惡劣自然條件的嚴峻考驗,紅軍每天都處於艱難困苦之中。在饑寒交迫中,它穿越雪山草地,突破天險臘子口,來到哈達鋪,在那裏得到補給,讓疲憊不堪的紅軍戰士迎來了曙光。
哈達鋪繁華又便宜。五個大洋可以買1頭豬,兩個大洋可以買1只羊,還有陸大昌殘余勢力逃跑時留下的幾百噸大米、白面和2000多斤鹽。為了恢復體力,紅軍總政治部下達了“人人都要吃好”的命令,全軍每個人拿出1元改善夥食。各單位宰了豬和羊,買了雞和蛋,大吃壹頓。與此同時,總政治部還發布命令,要求各單位邀請駐地周圍的人聚餐,進壹步加深與人民群眾的感情和聯系。哈達鋪以其相對繁榮的商業和豐富的物產為紅軍長征提供了充足的物資。
除了物資供應,毛澤東和黨中央還對幹部進行政治整訓,提出理解和保護幹部的要求,開展政治思想工作,使紅軍戰士認清形勢,統壹思想,堅定信心,鼓舞士氣,精神上受到極大鼓舞。
壹年後,紅二、紅四方面軍向哈達鋪進軍,至今仍是紅軍各種物資的重要補給地。紅四方面軍在此休整數日,改善夥食,補充物資,擴大紅色政府,宣傳抗日思想,組建遊擊隊。2000多名青年參加了紅軍,成為紅軍長征的重要補充地。
經過哈達鋪的休整和補給,紅軍恢復了體力,精神飽滿,士氣高昂,提高了戰鬥力,為北上陜甘打下了堅實的基礎。哈達鋪是長征“命運交響曲”中最鮮活的樂章,是中國革命的福地,也是毛澤東“長征七法後三軍會使臉面開花”的地方。
中央紅軍的改組——
哈達鋪是紅軍重要的“整編地”。
會師後,由於張的分裂行徑,中央紅軍先行北上。由於作戰減員、行軍環境惡劣等因素,紅軍到達哈達鋪時僅剩7000人。為了完善建制,縮小目標,紅軍隊伍需要重新整編。在俄界會議上,中央作出了將紅壹方面軍和紅壹方面軍改編為陜甘支隊的決定。但由於當時軍事緊急,只在途中做了部隊整編的準備。
紅軍到達哈達鋪後,立即召開政治局常委會,研究討論組織工作、幹部和部隊編制等問題。會上正式通過了中國工農紅軍陜甘支隊的整編方案,由彭任司令員,任政治委員,林彪任副司令員,葉劍英任參謀長,王稼祥任政治部主任。陜甘支隊由三個縱隊組成。原紅壹、紅二方面軍分別改為第壹、第二縱隊,中央機關和紅軍總政治部組成第三縱隊。整編後,保證了紅軍在政治上、軍事上的統壹領導和統壹行動,加強了黨對軍隊的直接領導,減少了指揮層級,充實了基層部隊,大大提高了紅軍的戰鬥力。改編後的分隊目標更小,行動更靈活,更有利於減少行軍中的阻力。
陜甘支隊的成立,是長征中紅軍的壹次重要整編,也是中央對紅軍硬骨頭的壹次整合。開國大將蕭華曾寫詩贊美:“紅軍過岷山,哈達整編。萬裏雲和月亮,有6000名精銳士兵。”正是由於這次整編,紅軍統壹了思想,明確了方向,為向陜甘革命根據地進軍提供了堅強的思想、組織和軍事保證。從這裏,整編後的中央紅軍開始了向陜甘革命根據地的偉大進軍。
民族政策的新探索-
哈達鋪是黨的民族政策的“執行地”。
中國* * *產黨自成立以來,高度重視民族地區的工作,並在實踐中不斷推進馬克思主義民族理論的中國化。長征途中,中國共產黨對馬克思主義民族理論進行了全面的實踐和運用。長征中,紅軍主力都經過少數民族地區,與少數民族群眾有直接接觸,建立了深厚的感情,制定了壹些民族政策。作為長征中民族政策的重要探索和實踐地之壹,哈達鋪豐富和發展了黨的民族政策。
哈達鋪是回族和漢族雜居的居民區。中共中央領導紅軍第壹、第三兵團到哈達鋪時,十分註意對紅軍指戰員進行黨的民族政策和民族紀律的教育,把民族工作作為壹項重要的政治活動來開展。它及時制定了《回民區守則》,規定:“代表進入回民區,應先與阿訇聯系,說明紅軍北上抗日的意義,並得到。保護回族群眾的宗教信仰自由,不私自進入清真寺,不損壞回族經典。不準向回民借器皿,不準在回民地區吃豬肉和豬油。宣傳紅軍的民族平等思想,反對漢人官員對回民的壓迫。”這四條樸素的紀律結合了回族地區的實際,使黨的民族政策和宗教政策具體化,是黨的民族政策的成功實踐。
《回民區守則》頒布後,紅軍官兵認真貫徹執行,在鄉村道路上書寫“保護回民,保護清真寺”等宣傳標語,向當地群眾宣傳黨的宗旨和民族政策。紅軍還在哈達鋪召開了群眾大會,毛澤東親自發言,用通俗易懂的語言介紹了黨和紅軍的宗旨以及黨的民族和宗教政策。紅軍還用繳獲的部分物資幫助貧困的回漢人民,並邀請群眾代表參加座談會,形成了民族團結的生動局面。哈達鋪壹位清末秀才,曾寫詩贊美“惟如列口之殘,焉知仁義勝於王師”。
紅軍在哈達鋪的民族政策,也為紅軍和紅軍進入隴南,做好民族工作提供了遵循和示範。紅軍和紅四方面軍到達哈達鋪後,嚴格執行黨的民族政策,尊重回民習俗,熱心幫助人民,建立蘇維埃政權,吸收少數民族青年加入紅軍,為支援紅軍北上抗日作出了重要貢獻。
黨在哈達鋪對民族政策的探索和實踐,以真誠的行動贏得了回族人民的幫助和支持,促進了哈達鋪地區回族人民的思想解放。《回族區域法規》是我黨歷史上壹部關於回族的民族宗教政策法規,是黨的民族理論的重要組成部分,是我國民族區域自治制度、宗教信仰自由政策和民族平等主張的淵源之壹,為黨的民族宗教政策的形成和實踐進行了有益的探索。紅軍在哈達鋪民族政策的新實踐具有極其重要的歷史和現實意義。直到今天,哈達鋪仍然是民族團結的壹面旗幟,是民族團結進步的民族教育基地。
與三軍總指揮部協調-
哈達鋪是“程輝、梁康作戰計劃”的“制定地”
1936年7月,紅二方面軍和紅四方面軍勝利後在北方會師。9月初,紅二方面軍進入哈達鋪後,堅決貫徹中央精神。根據黨中央“在陜甘邊的鳳縣、寶雞、兩當、輝縣、成縣、康縣以東,從右路牽著胡宗南的尾巴,配合紅壹、四方面軍靜觀(。在哈達鋪,制定和發布了第二方面軍的基本命令,組織發動了“程輝、梁康之戰”。決定利用陜甘之敵的弱點,向東進軍,進攻陜西的成縣、輝縣、兩當和康縣、鳳縣、略陽等縣,建立臨時革命根據地。9月10,紅二方面軍向東南進軍,開始實施“程輝、梁康之戰”計劃。9月11至20日,十天時間,轉戰700余裏,攻占陜西成縣、輝縣、兩當、康縣四縣及略陽、鳳縣部分地區,圓滿完成了“程輝、梁康戰役計劃”。10年初,紅軍陸續離開隴南地區,踏上了北上的新征程。
程輝、康康戰役的勝利,有力地打擊了國民黨反動軍隊的囂張氣焰,鼓舞了廣大軍民的士氣,對於紅二方面軍北上,促進紅軍三大主力成功會師,具有重要的戰略意義。程輝、康康之戰,使長途跋涉的紅軍在隴南站穩了腳跟,與隴東、陜北紅軍形成了壹隅,相互呼應,對隴南的革命活動產生了廣泛而深遠的影響。紅二方面軍攻占成(縣)、惠(縣)、康(縣)後,領導群眾開展革命鬥爭,建立臨時革命根據地,宣傳政策,發動群眾,組織武裝,建立政權,擴充部隊,征集糧食,進壹步壯大了紅軍隊伍,使隴南成為黨抗擊國民黨反動派的新的戰略要地。
哈達鋪,紅軍長征史上壹個光輝的名字。站在新的歷史起點上,重新審視這段歷史,我們要正確認識哈達鋪在紅軍長征中的歷史地位和作用,進壹步深刻領會偉大的長征精神,堅定理想信念,讓哈達鋪的革命精神永放光芒。
長征路上,人民是中國工農紅軍的“加油站”。在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中國夢的新長征路上,我們要延續* * *黨員精神,不斷改善民生福祉,加快高質量發展步伐,爭做新時代人民的“加油站”,在建設社會主義現代化國家的新征程上奮進未來,譜寫幸福美好隴南新篇章。
(作者是中共中央隴南市委書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