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朝依次為宋、齊、梁、陳。從北魏統壹華北(439年)開始,北朝分為東魏和西魏,先後被北齊和北周取代,最後被隋朝統壹。這壹時期是中國詩歌史上的重要發展階段,尤其是南朝文人詩歌,成就遠超北朝,成為唐詩全面繁榮的必要準備和過渡階段。
南朝文人詩歌的發展大致可以分為三個階段。劉崧時期是第壹階段。即東晉時山水詩逐漸從玄言詩中獨立出來,蔚然成風。
這壹時期山水詩繁榮的原因是多方面的。首先是文人崇尚隱居山林的反映。魏晉時期,由於社會動蕩,政治黑暗,無論在野還是在野,文人大多以隱居為清高,以山林為世外桃源。所以他們在詩中描寫山川之美,以寄托自己的感情。其次,東晉以來,南方社會經濟有了很大發展。貴族地主到處建造花園和別墅,過著悠閑的生活。在他們的玄言詩中,出現了山水詩,借助自然山水表達老莊哲學。這壹變化是由東晉後期的尹忠文和謝混領導,謝靈運完成的。代表作家有謝靈運、顏延之、鮑照,被稱為“元嘉三傑”。其中“有才有才”的鮑照,不僅創作了豪邁豪放的詩歌,也為七言詩和雜詩的發展繁榮開辟了道路。齊、梁初為第二階段,即“永明體”的形成和興起階段。當時的著名詩人沈約、謝朓等將音韻學的成果運用到詩歌領域,形成了永明強調格律和對仗的新體詩。梁中期至陳末為第三階段,即以文帝蕭綱、梁、為代表的“宮體詩”繁榮階段。“宮體詩”多描寫女性和龔燕的生活,風格清淡柔和,但在詩歌形式的發展上仍有壹定的積極意義。
北朝文人的詩遠不如南朝。後來由於南北雙向交流,北朝詩壇發生了變化。尤其是北朝以後,庾信人的詩風由前期的綺麗轉為剛健,體現了南北詩風的初步融合。
壹,謝靈運與山水詩
晉宋時期,詩歌中描寫山水的成分逐漸增多。比如謝混的《遊絺疵》,玄學色彩比較淡,集中描寫了山水,令人耳目壹新。再加上“本位如德”的玄言詩淡而無味,已經不能滿足人們的審美要求。因此,當謝靈運為消解政治失意而寫下大量山水詩時,立即被人們接受和模仿。由此,山水詩終於從玄言詩中獨立出來,謝靈運是第壹個建立山水詩派的著名詩人。
謝靈運(385-433)生於楊霞,辰君(今河南太康)人,居會稽(今浙江紹興)進士之南。他是謝玄的孫子,18歲,人稱“謝”。謝靈運出身名門,年輕時受過良好的教育,以才華著稱,也熱衷於政治。宋武帝和金朝建立宋朝後,謝靈運的爵位被降為閑侯,他非常不滿。雍三年(422)三年,出任永嘉(溫州)知府,於是“隨意徜徉諸郡”...他遊的是詩,使他的意思模糊不清”。他辭官後隱居寧(今浙江上虞),經常出入深山峽谷,探尋攬勝。元嘉八年(431),宋文帝任命他為臨川刺史。被彈劾造反,流放廣州,當即被殺。
謝靈運的文學成就主要表現在他對山水景物的成功刻畫上。他的大部分山水詩是在他成為永嘉知府之後寫的。在這些詩中,他以壹種高中生的閑情逸致描繪了永嘉、易慧、李鵬湖等地的自然風光,給人以耳目壹新的感覺。如“白雲抱幽石,青瓦嫵媚清”(《舒寧初後》),把山中美景寫得擬人化。雲石相依,白綠相間的色彩點綴其中,構成了壹幅非常動人的畫面,有著淡淡的悠遠氣息。再如“春晚青巖高雲高”(《入栗鵬湖口》),描寫了晚春的風雅,“野沙岸清,天高秋月明”(《楚雲縣》),秋夜的遼闊,“明月照雪,北風強淒然”(《老年》),以及冬天的寒冷等等。這些散見於各種文章中的“名章名句”,清新流暢,真的是“初如鞭毛,自然可愛”(《石楠顏延之傳》引鮑照),可見作者在描繪超越前人的景物方面的巨大成功。但是,謝靈運的詩雖然有名,卻鮮有佳作。主要是,他的壹些詩歌不能不通過山川河流來談論玄理(包括佛教),但他們對玄學的談論往往顯得呆滯或迂腐。我們可以從他的代表作《爬池上樓》中窺見其山水詩的基本格局和風格;
洪飛潛在而迷人,聽起來很遙遠。雲以雲浮為恥,江河深沈。
講道德,講智慧,是愚蠢的,但不負責退耕。偏貧海,臥狂空林。
枕梅時節氣候,萬暫窺。豎起耳朵聽海浪,擡起眼睛看上面。
情景初起,風阻,新陽變舊陰。池塘裏長出春草,園柳變成鳴禽。
齊琦傷害了這首歌,他感到虛弱和悲傷。永生容易,獨居難。
舉行演習不是古代獨有的,今天也沒有無聊的標誌。
這首詩是在永嘉寫的。全詩先敘述官場失意,後描繪春色,最後寫出隱居的願望。其中“春草長在塘裏,柳變成鳴禽”這句話可謂神來之筆,壹直為後人所欣賞。結尾寫的是孤獨的煎熬,突然用《周易》“隱居不世不無聊”的哲學把自己送走了,看似曲折,其實挺不自然的。
謝靈運的山水詩有自己的藝術特色:他把自然山水作為獨立客觀的描寫對象,而不是作為主觀感受的載體。與陶淵明的詩不同,它不把主體的情感傾註到它所寫的景物中,而是客觀細致地描繪山水,力求造型逼真。其次,在藝術表現上,謝石善於把握景物的特點,描寫細致入微,尤其是寫靜態的畫面,往往用簡潔準確的動詞來表現,所以寧靜而生動,給人以美的享受。但由於語言的過分雕琢,對新奇、對偶、典故的追求,所以就整篇文章而言,有不少不足之處。謝靈運的山水詩通常采用“記行——寫景——抒思”的三段式結構,壹側變化不大。前面和後面的部分往往比較枯燥,有價值的部分主要是風景的中間部分。這樣的結構必然會導致名句不名文的缺陷。
總之,謝靈運是第壹個扭轉玄學派詩歌風格,開創山水詩派的詩人。他開辟了詩歌表達的新領域。當時和後世的許多詩人,如唐代的謝惠連、謝莊、唐慧秀、謝朓、王維等,都深受他的影響。同時,他以極端表象描寫事物、力求新奇的風格,客觀上提高了他描寫事物的能力和詩歌創作的藝術技巧,為千古體的形成奠定了壹定的基礎。從這個意義上說,鐘嶸稱之為“元嘉之傑”(詩)是有道理的。
第二,鮑照
鮑照(414 ~ 466)出生於東海(山東郯城)。他生來“孤獨而卑微”,天賦不多,功名欲極強。二十多歲時,為了謀求壹個官職,他曾向臨川王劉義慶獻詩,表達自己的抱負,被賞識為國家的侍郎。後來,他被任命為中國書法家、秣陵牧師等等。大明五年(461),參軍為臨海王。後來劉子顥被準予死刑,鮑照也死在亂軍中。
鮑照壹生政治失意,但作品在當時頗有名氣,尤其是詩歌。他的樂府不僅數量眾多,而且內容豐富,蒼勁有力,是對建安文學傳統的良好繼承。
鮑照詩歌的壹個重要內容是對門閥制度壓制人才的強烈不滿和憤慨。如《準-很難去》第六:
不能吃案,拔劍擊柱嘆。她的丈夫什麽時候能活著,安什麽時候能垂下翅膀?拋棄辦公室,回家休息。出門告別,黃昏還在邊上。睡前來個前戲,看女人們在機器裏織布。自古聖賢貧賤,更何況我們這壹代人孤直!
這首詩表達了壹個貧窮詩人在仕途中被壓抑的痛苦。語言簡單,情緒激憤。拔劍撞柱的動作,丈夫掛翅的呼號,歸鄉隱居的向往,貧窮孤獨的嘆息,都壹氣呵成地表現了抑郁悲憤的情感變化。悲而不郁,失望而不郁,自有豪放豪放的風格,體現了作者悲憤自尊的精神狀態。
鮑照的壹些詩歌反映了邊疆戰爭和征兵生活,表現了他建功立業的願望和強烈的進取精神。如《代從紀北門行》:
羽從側亭,篝火入鹹陽。騎上戰車展開雙臂,分兵救北。
是強,而魯陣是精而強。天子按劍,使者隔空相望。
雁行石徑,飛渠銼。小顧流漢斯,京佳披雙虎。
疾風驟起,飛沙走石。馬的毛會像刺猬壹樣收縮,它的角也無法伸展。
危難之際見臣節,天下大亂,忠義之士。投己知主,死是國喪。
詩開頭渲染了敵人入侵的緊張氣氛,中間描寫了行軍途中的寒冷和艱辛,最後歌頌了戰士們為國捐軀的英雄氣概,是壹首優秀的邊塞寒詩。
此外,第六部《仿古》描寫了他的農耕生活,表達了他對自己不能施展才華的怨恨,也表現了他對人民的深切同情:
在清幽僻靜的地方,又冷又陰;北風傷筋動骨,飛鳥驚懼憂。年底給井,追課程。地租送到函谷關,獸木送到森林裏。河水還沒開,關隴積雪已深。扇官員耳光是要罰的,看官員侵犯是很丟臉的。並沒有占軒便宜的意思,而且今天傅劍還在。
筆觸強烈、感情充沛、音節錯綜復雜是詩歌的主要特點。鮑照善於用自由豪放的風格,把激情如火地傾瀉出來,形成震撼人心的氣勢。此外,他還寫山水,作奇譎瑰麗之詞,形成了雅、雄、猛的藝術風格。杜甫在《春憶李白》中稱贊“君意寶從軍”,正是就這種風格而言。
鮑照也是壹個大力研究和創作樂府詩的人。他汲取民歌的豐富營養,創作了壹批內容豐富、形式成熟的七言樂府詩,為後來七言詩的發展奠定了良好的基礎。鮑照在學習民歌的過程中,不僅以豐富的內容充實了這壹形式,而且將曹丕的用韻由逐句改為隔句,並能自由變換用韻,為七言詩的發展開辟了廣闊的道路。此後,七言體在南北朝文人的詩歌中逐漸發展起來。王闿運的《八代詩選》十二卷至十四卷,專門選取了齊至隋的這類詩歌,稱為“新體詩”。所以後人也稱永明體為新體詩。永明詩人大膽探索和創新詩歌形式,表現出可貴的創新精神。
第三,謝朓與新詩
謝朓(464~499),字軒輝,陳郡楊霞(河南太康附近)人,是謝靈運的親戚,人稱“小謝”。他的曾祖父是謝安的弟弟,他的祖先和父親都是劉宋的親人,他的母親是的女兒長城公主。謝家世彌足珍貴,但他好學,所以名聲很好。因此,他曾在景陵王小的官邸居住,並在朝廷擔任重要的文書職務。又任宣城太守(所以後人常稱他謝宣城),最後任尚書中臣。他因拒絕參與朝廷大臣和弗朗西斯科五世策劃的政變而被陷害殺害。
謝朓詩歌的主要成就是山水詩的發展。他的作品繼承謝靈運,走向成熟。比如他的代表作《晚去三山歸望京城》:
八喜看長安,河陽看涇縣。太陽落山了屋頂高聳的屋脊,京城的房子沒有那麽高高低低。
夕陽的殘雲像彩霞壹樣散開,澄明的江水平靜如練白。喧鬧的鳥鳴覆蓋了春天的春天,各種各樣的鮮花鋪滿了郊外的鄉村。
我將遠離首都留在鄉下,我想念已經停止的快樂聚會。當歸期到了,我惆悵,淚水如雪珠般落下。
了解家鄉誰還能保持原樣?
詩人用自然流暢的語言,把壹望無際、美不勝收的自然景觀編織成壹幅明亮和諧的畫卷,讓讀者感受到春天的色彩、聲音和氣息。而這美麗的景色,加上詩人的思鄉之情,深刻而含蓄,具有很強的藝術感染力。“煙雨散盡成美景,江面靜如練”這句話代代相傳。和謝靈運壹樣,謝Cys也有很多關於風景的名句。如“天知舟,雲辨樹”(《宣城縣出新林鋪至板橋》),“魚戲新蓮,鳥散花落”(《東遊》);以及“望寒城,則平而猛”,(《望宣城郡》)等。,清新悠遠,像水墨畫壹樣,給人很大的美感。
謝朓學習了謝靈運的山水詩,對景物刻畫細致逼真。但相比較而言,謝朓的山水詩更具創新性,形成了自己的特色。這主要表現在以下幾個方面:壹是大謝詩中的山水偏離了仕宦生活,他往往刻意求山水忘世;小謝詩歌中的風景總是與主體情感的表達相統壹,對寺廟、亭臺樓閣和自然景物的描寫也常常與抒情相融合。其次,大榭的山水詩,在記遊寫景之後,總是拖著壹條形而上的尾巴;小謝的山水詩完全擺脫了玄言詩的影響,達到了壹個相對完整的藝術境界。第三,與大榭所寫的豐富、精致、典雅、厚重的詩歌不同,小謝的詩歌少了繁復的詞句,形成了自然、平淡、清新、優美的藝術風格。此外,謝萬的詩歌音調和諧,聲韻洪亮,用詞優美,對仗工整,體現了新詩的基本特征。他的新體詩對唐代絕句的形成有壹定的影響。嚴羽的《蒼施瑯話》說:“謝朓之詩,有壹整首詩,形似唐代。”唐代壹些著名詩人非常重視謝朓的詩,尤其是李白,多次引用他的優美句子。所以有人稱李白為“壹生謝宣城第壹人”(王世貞《詩品詩論》),可見謝朓詩歌的深遠影響。
然而,謝天的詩歌也缺乏深刻的社會內容。他的十首詩《永樂銘》和兩首詩《夜聽妓》,是典型的宴席無聊之作。除此之外,還有鐘嶸所說的“開頭好,結尾文章太多”、“意銳而才弱”等缺點。
第四,於欣
庾信(513-581),南陽(今河南)新野人,他的壹生,以42歲出使西魏和流放北方為標誌,可分為前後兩個時期。他早年在南朝的生活,恰逢梁朝建國最穩定的階段。庾信早期的詩歌以娛君為主,思想清淡單薄,是宮體詩的重要作家。梁元帝聖三年(554)。奉命去西魏,被扣留在長安。後入北周任職,古為驃騎將軍,任同部將軍。雖然在職位上受到尊重,但屈服於敵國,內心感到非常屈辱和痛苦。這壹經歷使他將南朝詩歌的豐富遺產與北方文化中的健康精神結合起來,創造了壹種新的風格,這在壹定程度上反映了南北文學合流的新趨勢。
庾信後期的陶作品表達了詩人對祖國的深切思念和隱忍汙恥的復雜人生情懷。因為詩人的真情流露,他的很多詩都沒有雕琢的痕跡,雖然用了很多對仗,但在流動中卻有壹股清新之氣。其中最具代表性的是《準詠懷》27篇。如第26首歌:
抑郁遠,淒風苦雨塵多。關上門白開車,城影入黃河。
秋風在蘇武,冷水送荊軻。帶著怒氣說話的人,在清晨歌唱。
前四句描寫的是北方的景色,蒼涼廣闊;最後四句表達了自己的擔憂。壓抑又悲壯。詩中用了送別蘇武、送別荊軻、項羽自殺三個典故,表達對祖國的哀思。這是庾信後期詩歌的中心內容,在很多篇章中都有表達,只是表達方式不同,比如“關羽爆料,中國使節不曾經過。”胡佳的《含淚歌》、《羌笛的《斷腸歌》(第七首《我要為情詠》)、《我還是懷念武昌魚》(第八首《秦、永豐二殿下表心聲》)可謂抒發了我的情懷。孫的《庾信》詩說:“苦心辭賦,向誰談?“妳願意被貶到鹹陽嗎?可惜好多人才開了府,壹輩子都惦記著南方。”對庾信後期的心境和詩歌作了高度的概括。這些作品描述了關雎對家鄉的思念,是其詩歌中最感人、最有價值的部分。
由於思想內容的變化和北方文化的影響,庾信後期詩歌的藝術風格也發生了根本性的變化,從前期的華麗柔弱到蒼涼悲壯、蒼勁深沈。如“雲靜止,秋華蓋欲飛”,“輕雲飛揚,明月動弓弦”(《準翼懷》),“胡家夜離警遠,馬無聲”(《與趙王在峽見兵》)等詩,在南朝詩歌中並不多見。庾信還善於運用典故,可以貼切而不露痕跡,起到了擴大詩歌容量、啟發讀者聯想的作用。
庾信後期的詩歌也在格律上有所發展。從他的七言新體詩的分句數、章法、對仗來看,他已經是唐代七言律詩獨樹壹幟的開創者。劉熙載曾說,庾信的《葉舞條》與開唐七律。
總之,庾信是壹位融合了南北朝文學成就的作家。他借鑒了齊梁文學的音律、對仗等修辭技巧,接受了北朝文學的雄渾風格,開拓和豐富了審美意境,為唐代新陶體的形成做了必要的準備。杜甫贊曰:“庾信文章老而有成,淩筆法縱橫。”(《戲為六絕句》)是對庾信後期作品的正確評價。
五、南北朝民歌
繼《詩經》的民族風格和漢代樂府民歌之後,南北朝樂府民歌是人民群眾又壹批集中的口頭創作。由於南北長期對峙,形成了不同的政治、經濟、文化和民族風俗,南北朝民歌也呈現出不同的色彩和情調。南朝時期優美纏綿的民歌,更多地反映了人民真摯純潔的愛情生活。北朝民歌粗獷豪放,廣泛反映了北方動蕩的社會現實和人民的生活習慣。南朝民歌中的抒情詩《喜州曲》和北朝民歌中的敘事詩《木蘭詩》分別代表了南北朝民歌的最高成就。
(1)南朝民歌
郭茂謙編纂的《樂府詩》、《清商歌》中,保存了南朝的大部分民歌。主要有吳歌和戲曲。吳歌***326,西區* * 142。吳歌主要產於長江下遊,以建鄴為中心。建鄴是東晉至南朝各朝代的都城。樂府當局把附近這壹帶的民歌收集起來,整理後配以音樂,就是武聲歌。吳升的歌有相當壹部分來自農村,但更多的可能出自城市普通市民之口,所以大多帶有市民文學的特征。戲曲起源於長江中遊和漢水兩岸地區,以江陵為中心,其旋律唱法與吳歌不同。此外,戲曲的時代略晚於吳歌,以齊梁為主。
現存的南朝民歌內容比較狹窄,多為情歌,因為南朝民歌發源於長江中下遊地區。這裏山川秀美,鳥語花香,自然風光優美,物產豐富,商業發達,經濟條件雄厚。青年男女在這樣的環境下自然會產生懷舊的情緒。
吳歌的特點是艷麗而柔弱,她常常表現出羞澀而纏綿的情態。最重要的有《子夜歌》、《子夜四季歌》、《讀書曲歌》。有42首* * *子夜歌,據說是東晉壹位名媛原創的。它們的內容或表達方式表現了對愛的渴望,如“長夜無眠,明月幾燃。”我想聽到零散的呼叫聲,我應該在空中許下承諾。”或者對忘恩負義的男人表現出反感,比如“凡事三思,眼見眼前果不齊整。“死魚為濁水,悠悠深情。”還有《子夜四時歌》、《讀書曲歌》,都用清新質樸的語言表達真摯細膩的感情,風格華麗柔美,哀婉纏綿,真實再現了江南女性在愛情問題上的復雜心態,充滿了濃郁的生活氣息。
戲曲更多的是寫臨水船上乘客和商人的離別之情,反映了比吳歌略寬的生活,比吳歌更直白活潑的風格。如《那霸海灘》:
桓溫下到揚州,把他送到江津灣。我希望我能休息壹下,我最終會報答妳的!
收攏的時候更容易找到桿子,收攏的時候更安全。各自都是當官的,那結局是什麽?
男女呼應!女子的歌聲傳遞著真情實感和天真的願望;男人的回答流露出不自覺的遺憾和悲哀。
南朝民歌的形式特點是結構小,多為五言四句,語言清新自然,正如《子夜歌》所言:“慷慨出清音,明翻自然”,“不知歌之美,而言之意”。優美的歌曲隨便唱,不雕琢不做作,把心中揮之不去的感情真實細膩地表達出來。雙關語的大量使用是南朝民歌的壹個顯著特點,尤其是在吳歌。雙關語大致可分為兩類:壹類是同音異義詞,如“偶”用蓮藕,“惜”用蓮藕,“思”用蠶絲;另壹類是諧音,如用布衣之馬撐船木偶之馬,用關門之門撐船關心,用黃連之苦撐船相思之苦等。這些巧妙雙關語的運用,不僅使語言更加生動活潑,也使表達更加含蓄委婉。
南朝民歌的代表作品是經過文人打磨的抒情民歌《喜州曲》。這首民歌的內容是寫壹個少婦的相思之情,穿插著不同季節的景物變化和對女主人公的活動、服飾、容貌的精妙描寫,極其楚楚可憐,卻委婉含蓄。全詩基本上是四句韻,運用了連珠格的修辭手法,形成了婉轉的旋律。這種特殊的音韻美,有壹種如歇的效果,與詩中的情景相結合,回味無窮。這首詩是南朝民歌中“最藝術的壹首”。
(2)北朝民歌
北朝樂府民歌主要保存在《樂府詩集》中,是當時北方民族為即時演奏而制作的軍樂,故稱“鼓角之樂”。北朝民歌多為北魏以後的作品。隨著南北文化的交流,北方的歌曲陸續傳到南方。齊梁以後也經常用於宮廷娛樂,到了梁朝被樂府機關保留下來,所以被稱為“鼓角之樂”。
北朝民歌多由北方少數民族演唱,後被翻譯成漢語。所以《楊柳枝歌》裏有“我是陸家的,不懂漢族兒歌”的說法。有壹部分是北方人直接用中文創作的,但也不排除有少數是北方漢族人的作品。因此,北朝民歌是北方各民族共同創造的文化成果。
北朝民歌數量不多,但其內容廣泛反映了社會生活的方方面面。以鮮卑人為主的北方民族的生活環境與南方人不同。北方大部分地區是平坦的沙漠和草原荒野,因此詩歌中的場景具有北方遼闊的特點。如《智利歌》:
赤樂川,背陰山下,天如穹窿,籠蓋四野。天蒼蒼野,風吹草動見牛羊。
短短27個字,描繪了遼闊的草原風光,境界恢宏壯闊,可謂千古絕唱。由於北方長期戰亂,人民生活悲慘,所以詩中也反映了動亂帶來的辛酸。比如:
可憐的人,帶著死亡的擔憂出門。在狹窄的山谷裏,沒有收集到骨頭。
(《企業隱喻歌曲》第四首)
建安詩中常有“屍橫於狹谷,屍骨未收”之景。北朝樂府民歌在反映亂象上與建安時期的詩歌有異曲同工之妙,其悲歌悲泣,令人顫栗。
北朝民歌中,至今仍有不少反映流放、流放生活的思鄉作品,如《龍頭歌》:
甘肅山區的水,在山下流離失所。以為我是壹個人,來到了空曠的田野。
早上從欣城出發,晚上睡甘肅。不說什麽冰冷的話,舌頭滾進了喉嚨。
長頭流水,嗚悲咽。看著遠處的秦川,我的心被切斷了!
這首歌深刻地反映了流離失所的痛苦和思念家鄉的感覺。千百年過去了,讀起來還是很痛。
北方民族的遊牧生活和長期的戰爭狀態,培養了人們勇猛剛毅的性格和俠義尚武的精神。這種精神經常在詩歌中得到體現。比如:
新買了壹把五尺刀,掛在中梁上。這出戲壹天演三次,由十五個女人來演。
(《瑯琊王之歌》)
運動員必須是快馬,快馬必須是運動員。足尖跋黃塵,再別雌雄。
(《折柳歌》)
歌曲都體現出剛猛剛烈,充滿陽剛之氣的特點,與南朝民歌形成鮮明對比。
北朝民歌中有許多反映愛情和婚姻主題的作品。這些民歌坦率直白,樸實渾厚,與南朝的浪漫歌曲大相徑庭。如:“月明星落。妳要來就告訴我壹聲!”(《陸驅與樂控》)“男女生於壹地,願有兩成人”(《趕歌》),對男女婚戀的態度大膽而挑釁。反映婚姻問題,大多是女人想早點結婚,比如“老太婆不嫁,就叫天庭”(《地驅樂歌》),“老奶奶不嫁女人,就得孫子抱”(《楊柳枝之歌》)。這些歌直白簡單,沒有翻唱,沒有羞澀。
北朝樂府民歌的代表作品是《木蘭詩》。這首詩原本是北朝的人所傳唱的,但在長期的流傳過程中可能經過了隋唐文人的打磨。
《木蘭詩》成功地塑造了木蘭不朽的藝術形象。木蘭是壹個深閨少女。在祖國需要她的時候,她挺身而出,代替父親參軍,女扮男裝,在戰場上馳騁了十幾年,立下了汗馬功勞。凱旋歸來後,他謝絕官職,回到家中,表現了自己淳樸高尚的情操。她把對親人的愛和對祖國的愛結合在壹起。木蘭的形象是人民理想的化身。她體現了中華民族勤勞、善良、機智、勇敢、堅毅、淳樸等優秀品質,表現了女性對平等、獨立、解放的渴望和理想。
《木蘭詩》藝術表現的特點是:第壹,描寫復雜簡單;
細節如潑墨,如出征前對鞍馬布局的描述、歸來後的描述,從而營造出壹派繁忙景象和溫馨歡樂的氣氛。戰場上的描述只有寥寥數語。其次,通過人物的動作和氛圍,刻畫人物的心理和性格,敘事和抒情完美結合。此外,重復、排比、對偶、問答等句式,以及重疊、比喻、誇張等手法的運用,都有助於塑造花木蘭的形象。雖經後世文人潤色,但全詩活潑清新,蒼勁有力,仍保留了民歌的本色。不愧為流傳千年的優秀詩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