請妳告訴我文中的“樹”代表什麽形象?
詩人通過“壹棵樹”的激情告白,讓讀者看到了這棵生長在黃河岸邊、長城腳下的樹,飽含著中華民族的熱血,肩負著民族的神聖使命,有著為人民服務的強烈願望和堅定的奮鬥精神。他不僅抵禦了大自然中的雨雪風沙雷火,還向社會伸出了頑強的愛心之枝,為弱者和不幸者送去了幸福和歡樂,為生命增添了絢麗的色彩。他和廣大勞動人民有著共同的理想——消除貧困,建設幸福美好的新世界。為了這個崇高的理想,他願意付出自己的壹切,哪怕死了,也要盡快化為煤炭,為世界奉獻光和熱。從而塑造了壹個具有高度奉獻精神的軍人英雄形象,譜寫了壹曲無私奉獻人類美好靈魂的贊歌。
第二部分,詩人是如何展開想象和聯想的,表現了怎樣的情感?
這部分* * *包括4-12節,第四節是這部分的總領,寫的是我對生活的態度,表現了我對生活的熱愛。第五節到第十節講的是“我”從各個方面為人民服務的強烈願望。第五、六節講的是如何關心和愛護各種人;第七、八節,從樹木的特性出發,寫如何盡最大努力造福人類;第九、第十節借助幻想表達了與自然、社會的和諧之美,但無論是“流出來”、“開出來”,還是處處“長出來”,都脫離不開開樹的特性。第十壹節講的是“我”的理想,第十二節再次強調“我”與人民的血肉聯系。
詩歌的結構與思維
第壹部分是詩人如何塑造“我”——“壹棵樹”的形象。
第壹部分主要是“樹”的自我介紹:生長的地方,成長的經歷和過程,屬於誰。(1—3)
第二部分重點論述了“我”與人民的血肉聯系,以及為人民服務的強烈願望和崇高精神。(4—12)
第三部分是全詩的總結,進壹步展現了“我”為人民奉獻的崇高精神,將詩人的情感波瀾推向高峰。(13—14)
第壹節,題目第壹行,六次重復主語“我”,突出“我”的形象——“壹棵樹”,主要說明身份(“我是壹棵樹”)、原借(黃河岸邊,長城腳下),告訴讀者“我”不是壹棵新生的樹苗,而是壹個經驗豐富的“會講很多故事,會唱歌的人”。
第二節告訴讀者“我”是如何被撫養長大的:山海的教育,光露的給予,陽光雪的鑄造,大氣風的融合——濃縮了大自然的精華。
第三節是對這壹部分的總結和擴展,從與日俱增的更深層次的意義上闡釋了“我”的身份:它不是壹般的具體的“樹”,而是“廣袤田野的壹部分,自然的壹部分”,“美是壹個整體”,“屬於人民和歷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