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詩經》是最早的詩歌總集,是中國古代詩歌的開端。收集了西周初年至春秋中期(前11世紀至前6世紀)的詩歌,共有***311首,其中盛詩6首,即只有標題而無內容,稱為盛詩。
《詩經》作者匿名,大部分無法考證。它們由尹吉甫收集,由孔子編輯。先秦時期,詩經被稱為“詩經”,或者用整數稱之為“詩經三百”。西漢時被尊為儒家經典,原名《詩經》,壹直沿用至今。《詩經》分為風、雅、頌三部分。《風》是周朝各地的歌謠。雅樂是周人的正式音樂,分為和大雅。《頌》是周及貴族祠堂祭祀用的樂歌,分為、和商歌。
孔子曾把《詩經》的宗旨概括為“無邪”,並教育弟子把讀《詩經》作為自己言論和行動的標準。先秦諸子中,引用《詩經》的人很多,如孟子、荀子、墨子、莊子、韓非子等。,引用《詩經》中的句子來增強自己的說服力。到漢武帝時,《詩經》被儒家奉為經典,成為六經五經之壹。
《詩經》內容豐富,反映了勞動與愛情、戰爭與徭役、壓迫與反抗、風俗與婚姻、祭祖與宴飲,甚至天象、地貌、動植物。它是周朝社會生活的壹面鏡子。
名字的由來
《詩經》寫於春秋中期。最初叫《詩經》。孔子多次提到這個名字,比如《詩經》三百。壹言以蔽之,它說的是‘思考無惡’”。“背《詩》三百首,教之為政,不可達;使其全方位,而非排他性。”即使有很多,妳怎麽看?"
司馬遷記載同名,如:“詩三百首,大概是聖賢發怒時所作。”
因後世傳世版本中記載有311首,為敘述方便,故稱“詩三百首”。之所以改名為《詩經》,是因為漢武帝以《詩經》、《禮》、《易》、《春秋》為五經。
世代年齡
《詩經》是中國第壹部詩歌總集。最早的記載是西周初年,最晚的著作是春秋時期,時間跨度大約五六百年。產地以黃河流域為中心,南至長江北岸,分布於陜西、甘肅、山西、山東、河北、河南、安徽、湖北等地。
經文史專家考證,《詩經》成書於周武王滅亡商朝(公元前1066年)之後。
《周頌》是西周初年最早的作品,是貴族文人的作品,主要由宗廟樂歌和頌神歌組成,其中也有描寫農業生產的。
《大雅》是周朝盛世的產物,是中國古代僅存的壹部史詩。關於《大雅十八首》的創作時間,歷來眾說紛紜:鄭玄認為《文王詩》是文王、吳王時代的詩,《晟敏致雋阿詩》等八首是周公、王成的詩。朱認為:“是‘雅’...這是周公做的時候定的。”但都認為《恰雅》是西周初年的詩。
瀟雅產生於西周晚期,東移。
《松露》和《商頌》都是在石舟東移(公元前770年)之後產生的。
發起人
相傳,周朝有壹個收詩的官員。每年春天,他搖著木鐸,深入民間收集民歌。他把能反映人民喜怒哀樂的作品整理出來後,交給太師(主管音樂的官員)譜曲,唱給周天子,作為施政的參考。這些不知名的民間作者的作品占據了《詩經》的大部分篇幅,比如《十五國風》。
周代貴族文人的作品構成了《詩經》的另壹部分。根據歷史書,周公旦寫了《風和貓頭鷹》。清華大學2008年的壹批戰國竹簡(清華竹簡)中,記述了等人慶祝勝利飲酒,其間即興作了壹首《蟋蟀》詩,其內容與現存《詩經·唐風》中的“蟋蟀”密切相關。
創作背景
周元是周朝的發源地,適合農業。《儒林外史》中的、鞏留、棉棉掛菊等詩,都表現了周以農興邦,農業的發展促進了社會的進步。周氏族在征服後成為世界的* * *主人,宗法制度、土地、奴隸私有制和貴族領主的統治成為這壹歷史時期的社會政治特征。
西周取代商朝,除了商周的暴政外,主要與其奴隸制經濟制度有關。西周建立後,為了緩和生產關系和生產力之間的尖銳矛盾,緩和階級鬥爭,將奴隸制變為農奴制,正如王國維在《論商朝制度》中所說:“中國的政治和文化變化在殷周時期並不劇烈...殷周時期的三大變遷,表面上看,無非是壹個姓氏的興衰和都城的轉移。從言下之意,廢除舊制度,提倡新制度,廢除舊文化,提倡新文化……”
與商朝相比,西周由於經濟制度的巨大變化,促進了社會在精神文明方面的突飛猛進。作為文學的代表,《詩經》的出現是時代進步的必然產物,反過來又推動了社會文明的進步。
繼承歷史
據說春秋時期流傳下來的詩多達3000首,現在只剩下311首(其中有六首是沒有眼睛的詩)。孔子編選《詩經》後,最早記載的傳承者是“孔子十哲”之壹、72聖賢之壹的夏紫。他對詩歌的理解最深,所以他把它傳了下去。
漢初有三位詩人,分別是魯的沈培公、齊的顧生和燕的韓嬰。齊詩亡於魏,陸詩亡於西晉,漢詩還流傳於唐代,現僅存10卷。今天流傳的《詩經》是毛公的詩。
內容簡介
《詩經》整體上是周朝五百年興亡時期中國社會生活的形象反映,包括祖先創業頌和祭祀鬼神運動;也有貴族之間的宴請交流,對作息不均的怨恨;還有反映勞動、狩獵以及大量愛情、婚姻和社會習俗的感人篇章。
《詩經》現存詩歌305首(除6首無目之外,***311),分為豐、雅、賦三部分。
風,全國各地的民歌,是詩經的精華。它唱出了愛情、勞動等美好的事物,也唱出了對鄉愁和反壓迫反欺淩的遺憾和憤怒。往往通過反復疊加反復吟誦。壹首詩中的每壹章往往只有幾個字的不同,這就顯示了民歌的特點。
雅俗分雅俗和瀟雅,多為貴人祭祀、祈福豐年、歌頌祖先的詩詞。《大雅》的作者是壹位貴族學者,但他對現實政治不滿。除了宴歌、祭歌和史詩,他還寫了壹些反映人民願望的諷刺詩。瀟雅也有壹些民歌。
《頌》是祠堂祭祀的詩。《雅》和《頌》中的詩歌對研究早期歷史、宗教和社會具有重要價值。
以上三部分,賦40篇,雅105篇(6篇無詩,不算),豐數量最多,* * * 160篇,共305篇。古人取其整數,常說“詩三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