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成語大全網 - 讚美詩歌 - 我想要十首最短的詩。

我想要十首最短的詩。

1\陳

余世南

蟬像帽子上的流蘇壹樣低垂,觸角吮吸著清澈的甘露,聲音從直直的舒朗樹的枝椏間傳播開來。

蟬離蟬遠是因為蟬在高樹上,不靠秋風。

這首寓意物的小詩,是唐代最早詠蟬的詩,為後人所推崇。

第壹句“垂下飲清露”,“垂下”是古人系在下巴下的帽帶下垂的部分。蟬的頭部有突出的觸須,形似下垂的冠纓,故稱“垂下”。古人認為蟬性高貴,居高飲露,所以說“飲清露”。這句話表面上講的是蟬的形態和食性,實際上處處蘊含著隱喻。“掛”寓意官職地位(古代常以“冠纓”指代妳的官職)。在壹般人看來,這種達官貴人的地位與“清”是矛盾的,甚至是格格不入的,但在作者筆下,他們卻統壹在“垂首飲清露”的形象中,這種“貴”與“清”的統壹,正是因為三四句中的“清”不需要用“貴”來反襯,筆法相當巧妙。

第二句,“蟬鳴遠播”。懸鈴木是壹種高大的樹,有“疏”字,樹枝高大清晰,與最後壹句“秋風”相對應,“流動”的蟬的長音悅耳,用“楚”字形象化了蟬鳴所傳達的意思,仿佛讓人感受到蟬鳴的響度和力度。雖然這句話只是用聲音寫的,但讀者可以想象出清華裏擬人化的蟬的高水準和優雅的韻腳。有了這種對遠處蟬鳴傳播的生動描述,三四句的戲碼就有了根。

“聲高不被秋風”,這是整篇文章的點睛之筆。是在後兩句的基礎上對詩歌的探討。蟬傳播到四面八方。壹般人往往認為是秋風傳來的,詩人卻有不同的理解,強調這是因為“高”而自達。這種獨特的感覺包含了壹個道理:品德高尚的人,不需要壹些外界的幫助(比如權力和地位,有權有勢的人的幫助),就可以遠近聞名,就像曹丕在《典論》中寫的那樣。如《論文》所言,“並非虛妄的好歷史之言,也不靠飛的潮流,只是名聲是自傳性的。”這裏強調的是人格的美和力量。兩句中的“己”字和“非”字相互呼應,表達了對人內在品格的熱烈贊美和高度自信,表現出壹種雍容華貴的風度。唐太宗曾多次稱贊虞世南的“五絕”(德、忠、博、文、文)。詩人個性化的“蟬”,或許自有深意。沈德潛說:“蟬每鳴其聲,獨尊其性。”(《唐詩》)這確實是壹個破理論。

清石步華《侍役詩》雲:“詩三百余興,唐人尚有此意。同樣的吟誦,余士南的“遠聲高,不由秋風”,是壹句清華人語;王洛賓的“他的飛行穿過重重迷霧,他純凈的聲音淹沒在風中的世界”是壹種急需的語言;李商隱的“清心寡欲,徹夜空唱”是牢騷者。比興不同。”這三首詩都是唐代的名作。由於作者身份、經歷、氣質的不同,雖然他們同樣致力於比較,但卻呈現出不同的面貌,形成了富有個性特色的藝術形象,成為唐代“詠禪”詩的三大奇觀。

2\過漢江

宋·文誌

被流放到嶺南的南方和親戚斷絕來往,熬過了冬天,又經歷了新的壹年。

越接近老家,我越膽小,不敢打聽家裏來的人。

這是宋從龍州(今廣東羅定縣)出逃,途經漢水(指襄陽附近的壹段漢水)時所作的詩。

前兩句追溯貶謫嶺南的情況。聲討荒野已經夠難過的了,更別說與家人斷絕關系,彼此生死未蔔。更何況這個案子已經過去很久了。作者沒有三個意思:平行空間的分隔,有聲讀物的切斷,時間的漫長。而是壹步壹步地呈現出來,強化和加深了他在流亡期間的孤獨和壓抑的感情,以及對家鄉和親人的思念。“破”和“復”這兩個字看似無所謂,實則很用心。作者被困保級房時的孤立處境,失去任何精神慰藉的生活場景,難以承受的精神痛苦,都歷歷在目,摸得著。這兩句話平鋪直敘,易於承接,沒有什麽驚人之處,往往容易讓讀者輕易釋懷。其實它在整篇文章中的地位和作用是非常重要的。有了這個背景,接下來的兩句優秀的歌詞就有了根。

宋的老家在汾州(今山西汾陽附近)和弘農(今河南靈寶西南),離詩中的“漢水”很遠。所謂“離家近”,不過是從心理習慣出發,就像今天生活在北京的人壹過黃河就覺得“離家近”(宋這次沒有逃到老家,而是住在洛陽)。按自然,這兩句話似乎應該寫成“我更渴望問故鄉附近的人”,但作者寫的完全出於自然:“現在,靠近我的村莊,遇見人,我壹個問題也不敢問。”我仔細考慮了壹下,覺得只有這樣才符合前面兩句話透露出來的“規定場景”。因為作者被貶到了很遠的地方,很久沒有家人的消息,壹方面日夜思念家人,另壹方面又時刻擔心他們的命運,擔心他們會因為自己的紐帶或者其他原因而遭遇不幸。“樂書斷”的時間越長,這種向往和擔憂就越會向兩極發展,形成壹種既向往樂書又害怕它到來的矛盾心理狀態。這種矛盾心理,尤其是在過了漢江,快到家以後,有了進壹步戲劇性的發展:原來的擔心、焦慮和模糊的預感,似乎壹下子被路上的壹個熟人證實,變成活生生的殘酷現實;與家人團聚的夙願,會立刻被無情的現實擊碎。於是,“更有激情”變成了“更膽小”,“急於問”變成了“不敢問”。這是在“嶺外聲斷”的特殊情境下心理矛盾的必然發展,通過“感更怯”和“不敢問”,讀者可以強烈地感受到詩人此時克制自己的迫切願望以及由此造成的精神痛苦。這種描寫真實,有感情,有嚼勁。

宋這次被貶龍州,是因為他在武侯時巴結張易之,可以說是罪有應得。但是這首詩的讀者經常會引起某種情感上的共鳴。其中壹個重要的原因是,作者在表達思想感情的時候,已經放棄了壹切與他的特殊經歷和身份相關的生活素材,所表現的只是壹個長期生活在異鄉、久無音信的人在家鄉附近時所產生的壹種特殊的心理狀態。但是,這種心理感受是極其典型和普遍的。形象大於思維的現象,往往似乎與作品的典型性、概括性聯系在壹起。這首詩就是壹個例子。人們愛拿杜甫《蜀懷》中的壹句詩來說:“寄書已十月。我害怕這個消息,我沒有心!”與這首詩相比,這恰恰說明性質截然不同的感情有時也可以用相似的方式表達,它們所概括的客觀生活內容是可以相提並論的。

3\幽州城樓上

陳子昂

沒有人能看見古代國王的古代智慧,只有那些看不見來世的智者能看見。

我想到天地,沒有限制,沒有盡頭,我獨自壹人,眼淚掉了下來!

4\後蜀道

張說

客爭日月,望遠行。

秋風不相待,先到洛陽城。

5\望著月亮,想著遠方的壹個人

張九齡

月亮,此時已在海上,天涯* * *上空。

有愛的人都討厭漫漫長夜,不眠之夜,懷念他們所愛的人。

熄滅蠟燭去愛這灑滿月光的房間,我穿著衣服徘徊在深深的夜露寒中。

妳不能擁有美麗的月光,只希望在夢境中遇見妳。

6\在芙蓉客棧與辛健分手

王長齡

蒙蒙煙雨,壹夜之間籠罩了吳的天;清晨送妳,寂寞到楚山悲傷無限!

朋友們,如果洛陽的朋友請我來;就說我還是冰心Okho,堅持信仰!

7\永遠在我心裏

王長齡

閨中少婦從不愁,春天裏卻化了妝,上了青樓。

突然看見綠柳青青,心裏難受;哦,後悔不該叫我丈夫去找侯豐。

8\金縷梅

某人

勸妳不要愛惜金衣,勸妳珍惜青春。

有花可以直折,不要等沒有花才折。

9\再見

王偉

請和妳的馬喝壹杯酒,問妳的朋友妳要去哪裏?

妳說因為生活不驕傲,回去住終南山。

剛走,我又要問了,看白雲茫茫漂。

10\雜詩(下)

王偉

妳剛從我們家鄉來,我們必須了解人情世故。

當妳來到我家刻有花紋的窗戶時,那株梅花開了嗎?

詩中的抒情主人公(“我”,不壹定是作者)是壹個久居異鄉的人。突然,他遇到了壹位來自家鄉的老朋友。首先激起他的是強烈的思鄉之情,渴望了解家鄉的風光和人事。前兩句以接近生命自然狀態的形式,不加修飾地生動表達了“我”的這種感受。反復出現“故鄉”二字,可見鄉愁:“妳該知道”雲雲。但卻表現出了渴望了解農村的情懷,透露出壹種童真和善良。簡單描述我在特定情境下的感受、心理、神態、語氣,其實是很節儉的筆墨。

關於“家鄉事”,可以列壹長串問題。初唐時,王績寫了壹篇《靜思故裏見鄉民》,從友人舊子,宗族兄弟侄子,舊園新樹,毛宅之闊,柳之密,到園中花,至今未完。但這首詩中的“我”卻拋開這些,獨自相問:當妳經過我的絲窗時,梅花是否開出了第壹朵寒花??

仿佛故鄉值得懷念的,是窗前的寒梅。這是非常不自然的。但這不是故作姿態。

壹個人對家鄉的懷念,總是和與他前世息息相關的人、事、物聯系在壹起。所謂“鄉愁”,完全是壹種“形象思維”,想家的人腦子裏浮現的都是具體的形象或畫面。家鄉的故友故友,山山水水,風土人情,都值得銘記。但往往是壹些看似普通瑣碎的事件,引起親切的懷念,比如這個窗前的韓梅。它可能包含了那些日子裏家庭生活中親密而有趣的事件。所以,這個寒梅不再是普通的自然之物,而是故鄉的象征。被詩化了,典型化了。所以這個寒梅自然成了我思鄉之情的集中寄托。從這個意義上說,問“開它的第壹朵冷花”是完全符合人生邏輯的。壹個人。

古詩詞中常常有這樣樸實無華,富有詩意的作品。看似簡單到不需要任何技巧,其實包含了最高級的技巧。像《韓梅》這首詩,通過特殊的體現,也算是壹種典型的技巧,但這種技巧體現的是壹種平淡家常的形式。這就是所謂的巧與簡的結合。王績的《問壹個靜思故裏的村民》這首詩可能比這首詩簡單,但它的壹系列問題遠不如王維的問題有藝術性。新聞不值得深思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