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成語大全網 - 讚美詩歌 - 收集五位現代詩人

收集五位現代詩人

戴望舒

戴望舒(1905-1950),主要作品有詩集《我的記憶》、《王叔草》、《災難的歲月》等。戴望舒早期詩歌特點:第壹部詩集《我的記憶》多為愛情詩和悲情詩,多表達對現實生活的迷茫、失望和排斥的感情。大部分作品都是按順序擺放,註重音樂性。第二本詩集《王叔草》顯示了作者詩歌技巧的成熟。汪恕草建立了以散文美為主要特征的自由詩風。在這本詩集裏,情感的詩節已經完全取代了文字的詩節,它的節奏表現在現代人情感在詩中自由而法定的運動。戴望舒的詩多是象征主義與浪漫抒情的結合而非單壹象征,所以還是感性而非主觀。

抗戰爆發後戴望舒詩風的轉變:《獄中的墻》表達了詩人在那個陰暗潮濕的地牢裏對陽光和清風的向往,詩的語言也洗去了之前的鉛華,回歸了質樸的品質。《我用斷掌》表現了詩人對“永恒中國”的謳歌。這種詩歌,從內容到創作方法,都屬於現實主義,顯示了戴望舒從現代主義向現實主義的轉換。以下是容老師的課件內容:

《雨巷》的寫作背景和這首詩的真正含義

1928年,《雨巷》出版,新文學的中心開始從北京轉移到上海。亞洲最大的都市上海多姿多彩的現代風景吸引了壹批年輕作家的註意。壹列由劉吶鷗、施蟄存、戴望舒設計的無軌列車,充滿了現代都市生活的奢華與漂浮感,從水磨書店開出來供人觀賞。但戴望舒在自己的詩歌中,卻像英雄文藝復興時期的莎士比亞壹樣,讓哈姆雷特為“生存還是毀滅,那是個問題”而深思和猶豫,他還在不夜城裏創造了壹條下著小雨的小巷,為憂郁的都市青年悲傷和猶豫。在結構上,《雨巷》從尋找開始,然後進入記憶和幻覺,最後回歸憂郁。但結尾並不是對開頭部分的簡單重復,而是壹種詩意的關懷。幻覺中芬芳憂郁的丁香姑娘所經過的“相遇”,隱含著壹種永遠無法與欲望重合的意識追求,於是雨巷最終成為壹種符號,變得更加深不可測。詩人為什麽要把人帶入這樣壹個遠離塵世喧囂的語言世界?為什麽他希望遇到壹個有著古典色彩卻又現代迷茫的丁香姑娘,同時又把這次見面寫成壹個飄忽不定的夢?這是否反映了詩人與現代性之間的緊張關系?

個人記憶與幻想寫作

和大多數抒情詩人壹樣,戴望舒面對的是個人的回憶和夢想。因為是“個人的”,他的詩既不追求意象派詩歌的具體,也不導致現代主義的非個人化;因為是“記憶”和“夢境”,而不是面對壹個移動的現實世界,“空”大多是沒有現實“內容”的感覺和想象。但是我們能向想象的語言世界要求生活世界的具體內容嗎,我們能向象征主義要求哲學和形而上學尋找微妙的情感感受和朦朧的神秘氣氛的興趣嗎?如何才能對記憶與夢境的糾纏和靈魂的掙紮保持必要的理解和同情?

的確,戴望舒是壹個優秀的抒情詩人,而不是偉大的詩人。他的詩境界並不偉大,他的詩魂也很薄弱。但從歷史上看,戴望舒的詩歌通過回歸個人記憶和夢境,推動了中國現代詩歌對現代“詩性”的探索。最近,如前所述,他不再像李金發那樣移植西方詩歌,而是將西方象征主義詩歌與中國的抒情傳統嫁接,從而傳達了象征主義詩歌脫離真實中國經驗和古典情調的狀態。從遠處看,通過個人記憶、夢境的“回歸”和象征技巧的運用,新詩的“自我”形象得到了更新,少了許多五四詩歌的浮華色彩,多了壹些血肉感和真實感。

通過“回歸”達到“現代”

戴望舒是中國詩歌現代性追求的重要中介。在經驗和技巧上,中國現代詩歌需要戴望舒通過“回歸”達到現代性。因為戴望舒,象征主義變得可以接受;因為戴望舒的詩,“新”與“舊”似乎不那麽格格不入了;因為戴望舒對城市病的唱和嘆息,人們對以城市發展為標誌的現代生活的感受變得復雜起來。

卞支林。以下是容老師的課件內容:

1/3

壹方面是形而上的,也是在冥想的語境下,更註重知性;另壹方面是爭取“主體聲音的對話”,追求表演的非個人化和戲劇張力。

可以說,以卞為代表的20世紀30年代新詩,標誌著中國新詩從象征主義向現代主義的過渡(從學習法國詩歌到學習歐美現代派詩歌),從認同屈騷傳統的浪漫抒情到認同晚唐詩歌的創作心境。

從“新詩”的發展歷程來看,是從“主題詩”到“本體詩”的審美轉向:前者的詩是功能性的,詩的存在是為了表達詩人的情感和個性;後者,詩人為詩而存在,表現了詩歌文本的獨立性。

穆旦

穆旦(1918-1977),著有詩集:《遠征》、《穆旦詩集》(1939~1945)、《八旗》。穆旦詩歌中的“自我”:《八首詩》、《我告訴我自己》等詩歌展現了穆旦對“自我”的獨特探索和表達。八首詩歌頌了愛情豐富復雜的過程,歌頌了愛情的美好、力量和永恒。穆旦的“我”深深植根於中國的現實。早期的詩歌已經顯露出關註現實生活的傾向。森林的魅力——在康虎河邊祭白骨,面對戰爭和死亡,歌頌生命和永恒。穆旦的自我始終處於痛苦的自我解剖中,致力於展現自己精神上的自我掙紮和各種痛苦而豐富的經歷,充滿了深刻的自省和思辨的力量。

穆旦的詩歌對“自我”的探索和表達由來已久。穆旦對“自我”的獨特探索和表達體現在他的《我》、《我告訴自己》、《八首詩》等詩歌中。穆旦的“我”是壹個分裂的、不完整的、矛盾的、痛苦的“我”,生活在混亂而黑暗的現實中。《八首詩》不僅是壹首關於愛情的詩,也是壹首關於自我的詩。詩人描寫和贊美了愛情豐富復雜的歷程,贊美了愛情的美好、力量和永恒。②穆旦的“我”深深植根於中國的現實。早期的詩歌已經顯露出關註現實生活的傾向。隨著詩人的成長,生活閱歷的加深,歐美現代派和艾青等詩人的影響,詩歌藝術日趨成熟。在社會生活的現實中探索個體,在個體生命的發展中實現現實,成為穆旦詩歌的顯著特征。穆旦的自我始終處於痛苦的自我解剖中,致力於展現自己精神上的自我掙紮和各種痛苦而豐富的經歷,充滿了深刻的自省和思辨的力量。以下是容老師的課件內容:

穆旦(1918—1977)詩人兼翻譯家。原名查,浙江海寧人。1918天津人,在南開中學讀書時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