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壹節郭老師的課以“朗讀”為主線,串起對詩歌節奏、詩歌內涵、詩人形象、詩歌藝術手法的理解。課堂是流動的,詩歌的情感意境在反復的讀、讀、讀、壹起讀中表現出來。教師的課堂評價語言和過渡語非常靈活、恰當、生動、有啟發性,從而逐步調動這群陌生學生參與課堂教學活動。尤其是板書的設計,更是老師們的獨特之處,把課堂上的重點難點都展現的淋漓盡致。印象深刻的我,個人對板書設計缺乏靈感。
第二節,謝老師的課堂主要采用“以詩解詩”的方法,帶領學生認識李白,走進他的精神世界。然後大聲朗讀來表達這首詩的情感。然後從李白的人生道路引申到今天我們國家、我們民族的復興道路。老師博大精深的詩詞文化和時尚幽默的語言相得益彰,引得師生笑聲連連,大氣中透著可愛,莊重中透著幽默。很像大學古代文學課上那個在網上風靡壹時的幽默的戴建業教授的風格。
我個人認為謝老師的課體現了壹個語文老師在詩詞文化方面的深厚積澱和功底,給了學生很多上課的參考。但是對於初中生來說,積累是有限的,壹下子呈現這麽多。學生可能更驚嘆於老師的個人才華,但學生的主體性並沒有在課堂上體現出來。
郭老師的課的設計很適合初中的孩子。在對詩歌內容的欣賞中,我們可以體驗詩人從喜悅-迷茫-憂郁-希望-迷茫-英雄主義的心路歷程,通過朗讀感受詩歌的節奏和意境。而且板書設計呈現的既是知識,也是價值。個人感覺對於九年級的學生來說,壹節課只教壹首詩,有點單薄,可以補充其他同題材詩歌的教學,實現古代漢語教學、寫作、文章、文學、文化的統壹,這樣課堂會更飽滿、高。
兩節課結束後,我們的資深教研員在課評中提到,我們語文老師在備課的時候,不僅要有單篇意識,還要有單元意識,甚至是學段意識。同樣是古詩詞教學,七年級和九年級培養學生語文素養的目標不同。還特別提到了編寫教材時的雙線小組成員。語文老師要做的,其實就是用“中國元素”解決“人文主題”的問題。
《難走》是九年級上冊第三單元第十三課《三首詩》的第壹篇。是李白詩歌風格的代表作。如果七韻的名字是杜甫,史詩的名字是白居易,那麽詩體的名字就是李白。李白把自己的浪漫主義氣質融於古樂府詩中,以豪邁、垂直的筆觸,創造出瑰麗壯闊的意境,表達了對理想生活、光明世界的向往,並把它們融合成獨具特色的樂府歌曲,如《行路難》、《蜀道難》、《入酒》等。那麽,這個班的詩歌教學放在九年級上冊,這個單元承擔著什麽樣的教學任務呢?我們的老師應該設定什麽樣的教學目標?上課還是不上課是我們首先要明確的。否則無法確定教學方向是否正確。
本單元的單元目標明確提出,本單元的“人文主題”是體驗古人的政治理想和抱負,感受他們的幸福感受。在“語文元素”方面,要學習課文內容,記憶,積累,掌握課文中的文言文內容詞和名言警句。這些應該是這門課教學設計的大方向。壹定要打通教法和活法,實現課本上“以德育人”的理念。對於九年級的孩子來說,在學業的高壓下,他們會迷茫,會沮喪,會失望。它必將從詩人李白面對人生挫折的心態中激勵他們,指引他們的人生道路。這些也是經典的價值觀。
此外,“難行”是樂府的壹個古老題材,多是感嘆世道艱難,哀嘆貧窮孤獨。這首詩是李白“難走”系列的第壹首詩。很難寫出這個世界,反映了詩人在政治挫折後強烈的沮喪、憤怒和不公正。同時表現了詩人的倔強、自信和對理想的執著追求。悲憤中不乏豪氣,挫折中仍有希望。語文課的本質是學習語言和文字。要了解詩人的心路歷程,就要營造特定的詩歌意境,通過閱讀詩中的關鍵詞來理解。通過嘗試不同的朗讀節奏、朗讀音調和語調來體驗它。
每個類無論怎麽設計,生成的時候總會有很多遺憾和不完美。參與學習的意義在於,它促使我們不斷學習,不斷追求更好。語文教學的道路也很艱難,這就要求我們始終懷著“乘風破浪”的信念在教研的道路上前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