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成語大全網 - 讚美詩歌 - 李白與杜甫詩歌之比較

李白與杜甫詩歌之比較

李白和杜甫是中國唐詩乃至中國古代文學的兩座高峰。我們分別稱他們為“詩仙”和“詩聖”。他們* * *經歷了唐朝從鼎盛到動蕩的歷史。面對這個亂世,他們形成了完全不同的藝術風格和個人性格的詩歌。

壹、思想:李白的很多詩都表現出了追求長生不老、及時行樂的思想;杜甫的許多詩歌都表現出憂世傷世、體恤他人的思想。所以李白被稱為“詩仙”,杜甫被稱為“詩聖”。

二、風格:李白經常運用誇張的手法和生動的比喻來表達自己熱烈的感情;杜甫經常用雄渾的技巧和深邃的思想來表現他對社會現實的深切同情。李白傾向於浪漫,杜甫傾向於現實。

經歷:李白年輕的時候,讀了很多書。“五歲背六甲,十歲讀百家”,“十五歲讀奇書,作淩香如”。他還稱贊任俠,“十五絕劍法遍諸侯”。(《中國文學史》)他年輕的時候,遊歷甚廣。這些都對李白豪放性格的形成有很大影響,也直接導致了他浪漫主義詩歌風格的形成。李白重武輕儒。他對錢毫不吝惜,喜歡酗酒。他的人生理想是既超然物外,又積極入世。他的人格魅力是別人望塵莫及的。

杜甫出身官宦家庭,祖父杜沈燕是初唐重要詩人,所以對杜甫來說,仕途和詩歌都是家業。他曾對兒子說:“詩歌是我的家人”。杜甫深受儒家文化的熏陶,壹生都有扶君欲,再加上自己壹生的窮困潦倒,形成了他憂國憂民、體恤百姓的性格。因此,他的詩歌強調現實主義。

李白壹生都在做官和跳舞之間徘徊。在《蜀道難》中,他描寫了秦時蜀道上奇妙而驚險的山川,從中透露出對社會的壹些憂慮。他說“如此之高,黃鶴過也難”和“劍塔關雖堅不可摧”可能是他當時心情低落的壹個比喻。在他的《很難走》中,他用“我把食物棒和杯子扔在壹邊,我不能吃也不能喝,我拔出匕首,我徒勞地窺視四個方向。我會渡過黃河,但冰堵渡口,等太行山被雪覆蓋”來形容他的艱難處境。因為當時高力士楊對的寵愛,把這些明白人都擋在了朝廷之外,所以他發出了“很難去,很難去。殊途同歸,但他樂觀的天性讓他對理想的追求執著。他滿懷信心和憧憬,唱出了“總有壹天我會乘長風破浪,直掛雲帆濟滄海”的強音。他在《牛渚夜泊懷古》中寫道:“我在甲板上望著秋月,徒然懷念老將軍謝。我有詩;我可以閱讀,他聽到別人,但不是我的。“借謝上遇之典故,以示其才未遇,欲得知己。以上都說明李白對自己的仕途是積極的。另壹方面,受道教影響,李白不時有跳脫塵世的念頭,曾隱居山林。在廬山,他說:“我是楚國人的瘋子,唱了壹首與孔子爭論的狂歌。手裏拿著壹根綠色的玉棍杖,壹大早就告別了著名的黃鶴樓。五嶽出遠門尋山,按照我壹生不變的壹個習慣。“表現了他對道教的虔誠,對儒家思想的嘲諷,以及擺脫世俗,追求神仙生活的情懷。在《夢登天目山》中,他描寫了荒誕的夢境,表達了對神仙世界的向往。最後他說“安能催人富貴,使我不得福”,表明了他潔身自好的誌向。可以說,李白的壹生是在出世與入世的矛盾中充滿悲愴的。

杜甫就簡單多了。他壹生都在謀求壹個官職。“奉儒守官,而不墮素業”(《入雕與賦表》)。終其壹生,他都相信自己有壹天能“使國君堯舜上行,進而使民風純樸”。這種精神壹直滲透在杜甫詩歌的字裏行間,還有他的七律《登樓》“花,高如我窗,傷遊子心,因我見,從這高處望去,處處悲。錦江的春光蓬蓬的湧進來,山上的雲,古代的,千姿百態,變幻不定。朝廷就像北極星壹樣,最終不會改變,科爾西山不會入侵西藏。然而在黃昏時為壹個消失已久的皇帝的悲哀感到遺憾,在日落時與傅亮交談。”這首詩能充分體現杜甫詩歌的特點,詩首的景物引出作者的心境,如同“何處花瓣已如淚落,何處孤鳥已唱出哀思”壹樣感人。後來又寫了“萬人有多難”的情況,最後寫了個人報告。他想像諸葛亮壹樣建功立業。全詩抒情的是山川之間的聯系和社會古往今來的變遷,說的是人事借助自然風光的滲透和包容。自然風光、國難與個人情感的結合體現了詩人沈郁失意的風格。他的黃河兩岸被帝國軍收復,消息就在這遙遠的西站!北方已經被收復了!起初,我止不住淚水湧上我的外套。我的妻子和兒子在哪裏?他們臉上沒有壹絲悲傷。,然而我瘋狂地打包我的書和詩。在綠色的春日,我開始回家,大聲唱我的歌,喝我的酒。從這座山回來,經過另壹座山,從南邊上去,再往北——到我自己的城鎮!。“講的是唐駿攻克安史老巢後,詩人聽到消息後的喜悅之情。全詩以其流暢的音韻、真摯的情感、快速的節奏給人們留下了深刻的印象。他的詩《上山》工整工整,景色抒情。前兩聯描寫的是風景,後兩聯結合自己的衰老,歸結為落魄的根源。“樹葉像瀑布的水花壹樣飄落,而我看著長河滾滾向前。“這是千古名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