什麽是詩歌?詩歌是壹種可以帶著節奏歌唱的文體。古代把不愉快的事叫做詩,反之亦然。現在統稱為詩。以下是詩歌的壹些最基本的元素:
1,外韻內韻。外韻和內韻也是古人說的詩歌的節奏或韻律。“詩歌是壹種可以用節奏歌唱的文體”,所以氣質或節奏是詩歌的生命。
(1)exo hyme,意思是句末押韻。押韻的優點是朗朗上口,容易記憶。尤其是古詩,很容易背。其他的文體看完容易忘記,因為不押韻(當然也和語言的簡潔性有關)。弱點:容易傷害;很容易形成油調。
(2)過去人們對詩歌的內韻重視不夠。內韻是什麽?內韻是指壹首詩內在的節奏和旋律,是詩人情感流動和波動在詩中的表現。它的特點是有上有下,有高有低,有左有右,有快有慢,有慢有急。或如平湖般平靜,映山映月;或如千裏之外的不歸之河;或如潮水奔湧,不斷激蕩;或者,像沃野河,溫柔閑適;或如山間瀑布,明麗。音樂中有高音、中音、低音,詩歌的內韻也有這些情況。根據這些聲調,我們可以把它們分成各種極其復雜的聲調。《不歸之河》是男高音,毛澤東的詩大部分是男高音,郭沫若的《鳳凰涅槃》也是男高音;“春江花月是什麽時候?妳對過去了解多少?小樓昨夜又東風,故國不堪明月回首!玉雕還在,但是朱妍把它換了。妳能有多少悲傷?就像壹條向東流的河》(李漁)是低音;“遠看寒山石徑斜,白雲深處有人。停車坐在楓林晚,霜葉紅於二月花”是中音。“高音壹般明亮,中音壹般不急不緩,低音壹般緩慢停滯。
(3)在創作實踐中,內韻和外韻要結合好。詩的內韻和外韻最完美的結合,是古人對格律詩的創造,即講究“平”。有些詩寫得很好,比如崔豪的黃鶴樓。從內韻和外韻的性質看,內韻屬於情調,外韻屬於聲調;情調屬於無聲有形的範疇,是視覺的;音調屬於聲音和不可見的範疇,是聽覺的。外韻之美是音韻之美,即音樂之美,或者說韻之美是音樂之美;音樂美是通過音調表現的,意象美是通過語言(或繪畫、雕塑)表現的,詩歌是靈魂的可視化(通過語言)。換句話說,詩歌的“韻”具有雙重性,壹是無聲生動,讀者視覺感受;另壹種是濁音和聲調,讀者通過聽覺感受。
(4)當內韻與外韻無法平衡時,應取象棄樂。因為詩歌的主要功能是通過表現來傳達意義,而“情”和“意”都在意象之中。就讀者的要求而言,“情”和“意”要相對明確,這是詩人通過意象描寫所能做到的。而音樂則達不到這種效果。音樂是壹首“朦朧詩”,含義很模糊。人們只能根據聲音的強弱、節奏以及演奏前告訴聽眾的話題來判斷某首音樂的中心意思。所以,“魚和熊掌不可兼得”的時候,要以形象為重。例如,陳子昂的詩“在我面前,那些逝去的時代在哪裏?在我身後,未來的世代在哪裏?,我想到天地,沒有限制,沒有盡頭,我獨自壹人,眼淚掉下來”結尾不押韻,但流傳千古。
(5)情緒流動和波動的原因。古人雲:“文以氣為本”。詩歌是詩人血脈和文化精神的外化。魯迅的詩在這方面很有特色,很突出。
2.簡潔。文學是語言的藝術,尤其是詩歌。詩歌語言有許多要素,但簡潔是最重要的要素之壹。詩歌的語言必須是十分之壹,才能讓讀者“吃壹塊壓縮餅幹”。在所有藝術中,對事物的最高和最抽象的概括是詩歌。詩歌中的詞語應該具有“核”的性質。寫詩時,我們應該選擇最能表達我們感情的詞和短語。所謂“推敲”,所謂“唱壹句話,斷幾莖須”,“沈湎美句為人性,語不驚人死不休”,都是在錘煉語言。去掉不必要的字、詞、句。當代壹位詩人的壹首詩裏有些句子並不簡潔:“於堅是我的朋友/我是楊莉/於堅住在昆明/我住在成都/去年八月的壹天/我們在崔迪湖邊喝茶/他給了我這首詩/有張玉廣/他什麽也沒說/我什麽也沒表達。”這不是詩歌的語言,而是白話文。李清照的詞極其簡練。開江詩人王的詩《煙》也極為簡練。
3.詩歌是情感和意義的結合。情感和意義是分不開的。什麽是“意義”?這是壹種觀念,妳愛什麽,妳恨什麽。郭沫若“鳳凰涅槃”的思想核心是對黑暗社會的不滿,喚起民族精神的覺醒和努力。什麽是“情緒”?是“喜、怒、憂、思、悲、懼、驚”。“意”是“情”的根源,有了“意”才能生情,“意”是“情”的本源。親情是假的,所謂“虛偽”是假的,玩文字遊戲也是假的;故意的無情就是虛偽。妳不能愛它或討厭它。有些詩詩大於意,如“桃花潭深千尺,不如王倫”;有些詩比情懷更有詩意,比如劉邦的《風之歌》:“風起雲飛,織女歸海故鄉,勇者守四方。”唐朝詩人元稹聽到白居易被貶的消息時說:“殘燈無焰影,聽說妳今晚被貶九江。病危坐起,黑風吹雨打寒窗。”這首詩是壹首把“情”和“意”結合得很好的詩,非常形象生動。
4、象外之象,意外之意。這裏的意象指的是人的意象和自然的意象。詩歌要形象思維,就是詩人不要直接表達自己想說的話,而要把自己想說的話形象化,借助形象說話。試分析唐代李商隱所寫的樂遊陵:“我心中有暮影,在樂遊陵中驅車而上。夕陽無限好,被即將到來的黑夜埋沒。”很明顯這首詩是借助形象說話的。請看:“我不舒服”——詩人是有“感情”的,只是詩人沒有直接表達自己的感情,而是登上了開往樂遊園風景名勝區的大巴,把自己的真情留在了夕陽的影像裏。這是很多抒情詩的重要特征。當然,有些詩不經過形象的思考,直接表達自己的感情。比如“有的人活著,他死了;有些人死了,但他還活著”(臧克家);“我對鬼魂的聲音又哭又笑。淚祭英雄,眉畫。”(天安門詩抄)這樣的詩,沒有“象外之象”,“意外之意”。李商隱的詩《攀上遊樂園》,有“象外之象”、“偶然”之意。“原象”是夕陽,似乎預示著其他事物的衰落;本意是感嘆晚年生活好,卻像美麗的夕陽壹樣,不會長久。如果太陽下山,他的意思是暗示唐朝的衰落。關於“象外之象,偶然之意”的詩很多。
5.大自然。在讀詩和寫詩的路上,有壹天,我突然覺得,最好的那種詩是沒有修辭的,大部分都是用直來直去或者線描。比如李白的“故人西離黃鶴樓,煙花三月下揚州。孤帆遠藍天,天上只流長江。”王之渙《山遮白日》,黃河如流。但是妳只要爬上壹層樓梯,就能開闊三百英裏的視野。《馬致遠》枯藤老樹昏鴉小橋流水人家古道西風瘦馬天涯斷腸人。“還可以舉出更多的例子。這些詩都沒有使用比喻、擬人等修辭方法,但他們的詩是最好的。再來看李白的《日照香爐生紫煙》。遠遠的看著掛在千川的瀑布,飛流直下數千尺。懷疑銀河隕落九天。”最後壹句是比喻性的。當然,李白的這首詩也是壹首好詩,但它給人的想象和情感遠不及上面提到的那些。
為什麽詩歌的美感會出現前壹種情況?我以為:自然美是美的最高境界。直說和線描是自然的直接反映、揭示和方法。使用修辭的壞處是:壹是表示“聰明”,有別出心裁之嫌;它並不漂亮,但化妝後很漂亮。第二,修辭固定了想象的對象。從而控制想象的空間。比如李白把瀑布比作銀河的形象,限制了想象的對象。壹旦讀者理解了“銀河”的形象,就沒有別的形象可看了。這種美感很快就會消失。它的缺點是很難給人以無窮無盡的形象;第三,當修辭與整個意境不是很協調的時候,就更加蹩腳了。比如杜甫《七律·永遠有碑》中把諸葛亮比作“只當壹羽抵火紅的天”,就很不恰當。是為了形容諸葛亮的高貴嗎?畢竟用“羽”為“虛物”來形容諸葛亮為“實體”是牽強的(這是律詩押韻的缺點);第四,根據我自己的經驗,運用修辭方法(尤其是比喻)往往是在感情缺失的時候,我用幹澀的感情去取他山之象,最終達到詩的意義,所以當然寫不出最好的詩。很多用修辭手法寫的詩,往往是文字遊戲。我說最好的詩裏沒有修辭,並不是反對用修辭寫詩,而是說再高明的修辭,也能寫出最美、最好、最優秀的詩。
詩歌的基本要素有很多,包括意境和創新。
更多請看:/baike.asp?出價=246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