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成語大全網 - 讚美詩歌 - 如何理解古詩《石頭城》的題目?如何解釋這首詩?

如何理解古詩《石頭城》的題目?如何解釋這首詩?

劉禹錫:石頭城賞析

如下所示:

石頭城

(劉禹錫)

群山依舊,四周是廢棄的古都,潮水像往日壹樣,拍打著孤獨的空城。

淮河東岸,古寒月,子夜,窺舊皇宮。

作者簡介

劉禹錫(772-842),漢族。劉禹錫出生在嘉興(當時的蘇州)。劉禹錫《舊唐傳》誤為彭城(今江蘇徐州)。劉禹錫在19歲之前基本沒有離開過江南。他是唐代的作家和哲學家。他自稱是漢中山景王的後代。他是王變法派的監事和成員。具體是怎樣的生活經歷,我們尚未考證。中晚唐時期著名的詩人、哲學家、文學家,被稱為“大詩人”。他家是儒家世代相傳的書香門第。主張政治革新是王派政治革新活動的核心人物之壹。

後來永貞革新失敗,被貶為朗州司馬。他沒有沈湎於自我放縱,而是以積極樂觀的精神進行寫作,積極向民歌學習,創作了《采淩星》等模仿民歌的詩歌。

有壹次劉禹錫奉詔回京,因“劉郎去後杜宣關裏桃樹全栽”壹句詩,被貶為連州刺史。後來,他被任命為江州刺史,在那裏創作了大量的支竹詞。許多名句廣為傳誦。824年夏,他在西炮臺山寫下了著名的《舊時光的思念》:“自從王君把他的高聳的船只從益州帶下來,皇家的幽靈就在南京城裏憔悴了。長張騫鏈沈入河底,石墻上降下壹面旗幟。生命中有多少悲傷的過去,高山依然不改寒冷。今天,每壹個大海都是家,古老的堡壘充滿了廢墟和秋天的蘆葦。”這首詩受到了後來文學評論家的極大贊賞,被視為寓意無窮的唐詩傑作。

後來幾經調動,劉禹錫被派往蘇州任刺史。當時蘇州水災,到處都是饑餓。他上臺後,開倉賑饑,免除賦稅,減少勞動,很快使百姓走出災難,過上了安居樂業的生活。蘇州人愛戴他,感謝他,就把曾在蘇州擔任刺史的魏和白居易稱為“三賢”,建立了三賢堂。唐文宗也表揚了他的成績,送給他壹個紫金魚袋。

劉禹錫晚年回到洛陽,客串太子,加校校史,交遊作詩,生活閑適。他死後,被追授為內政大臣。

現存的詩歌有800多首。他的詩歌研究民歌,反映人民生活和風俗,題材廣泛,在風格上借鑒了巴蜀民歌含蓄、質樸、優美的特點,清新自然,健康活潑,充滿生活情趣。他的諷刺詩經常用諷喻的托詞來攻擊和打壓永鎮有革新精神的權貴,涉及的社會現象非常廣泛。到了晚年,他的風格變得更加微妙,諷刺而不露痕跡。還有40多首詩,有民歌的特點。劉禹錫在洛陽時,與白居易創作了《憶江南》碑文。

劉禹錫死後葬於河南滎陽(今鄭州滎陽)。

翻譯

舊都周圍的山還在,

潮水孤獨地沖擊著空城,回頭了。

秦淮河以東的前月,

晚上過來這座城市的短墻。

[註釋]

1:選自全唐詩,卷365。中唐詩人劉禹錫。這首詩通過描寫石頭城的蕭條景象,表達了國運衰敗的感覺。石頭城,古城的名字。原為金陵古城,三國時孫權以此名重建。曾是吳、東晉、宋、齊、梁、陳的都城,後飛至唐朝。今天是南京。

2.石頭城:在今天南京的西梁青,三國時孫吳守衛的石墻,被稱為石頭城。後人也把石頭城稱為建業。

3.古老的國家:古老的首都。石頭城在六朝時期壹直是國都。

4:環繞:環繞。

5.淮水:指流經石頭鎮的秦淮河。

6.舊時代:指漢魏六朝。

7.女墻:指石城上的低城。

六朝古都金陵就建在這裏。這些朝代,國家都很短。他們的悲與恨的史實中有著深刻的歷史教訓,所以金陵懷古幾乎成了史詩中的壹個專題。在國運衰微之際,成為關心政治的詩人共同的主題。如果說早期寫得好的章節,就不能不推劉禹錫的《金陵五題》。《石頭城》是這壹組的第壹首詩。

在詩的開頭,讀者被置於壹種荒涼的氣氛中。舊首都周圍的群山依然環繞著它。這裏,曾是戰國時期楚國的金陵城。三國時期,孫權改名石頭城,並在此建宮。歷經六代奢華,唐初廢棄,200年來已成“空城”。潮水拍打著城垛,仿佛意識到了它的荒涼,觸摸著冰冷的石墻,發出令人不寒而栗的嘆息,無聲地退卻了。山城還在,石頭城的往日繁華已空。面對這荒涼的景象,詩人不禁要問:為什麽壹絲痕跡也不留?沒有人回答他的問題,除了從秦淮河東邊升起的明月,還在深情地從城垛(“女墻”)後面升起,以便看到這座破敗已久的古城。月符號“舊時代”,即“本月曾照古人”,耐人尋味。秦淮河曾經是六朝王公貴族的遊樂場所。它曾經是壹個通宵播放歌曲的地方,春風吹著,歡樂無處不在。“舊月亮”是它的見證人。然而繁華稍縱即逝,如今這月下只剩下壹片荒涼。最後壹句中的“歸”字,意思是雖然月亮還在,但很多東西已經壹去不復返了。

李白《蘇臺訪古》中有壹句話:“只有西江月照過武宮的人。”都說太素已廢,盛世已歇,但江悅不會變。它的力量在於“只在今天”這個詞。劉禹錫在這首詩中也寫了江月,但沒有強調“只有今天”這種限制性詞語,也沒有明確指出懷舊的內容。壹切都包含在“老月亮”和“郭桓”的含蓄語言中,鑄造在具體的意象中。而詩意的境界更是博大精深。

詩人把石頭城寫在寂靜的群山中,寫在清涼的潮水中,寫在朦朧的月光中,特別能表現故國的衰敗與蒼涼。只寫山河明月,六代富貴全沒了。詩中的每壹句都是壹個場景,但沒有壹個場景沒有詩人故鄉蕭條、人生淒涼的深沈悲涼。

靠著詩人當年那種無處尋覓的感覺,江城的濤聲依舊在,繁華世界已不在。詩人懷古抒情,希望君主能前車之鑒。

白居易讀《石城》詩,贊曰:“我知後詩人無多言。”後來壹些金陵懷古詩受其影響,用其意境詞,才成為名篇。如元代薩都拉的小說《念奴嬌》中“點出六朝形勝地,惟青山如墻”“哀莫大於心死,秦淮為明月”等就是例證;北宋周邦彥的西河詞,能夠充分利用石頭城和武夷巷的詩詞。

[編輯此段]南京石材城

南靖石頭城長約3000米,建於楚威王七年(前333年)。東漢建安十六年(211),吳國孫權遷至秣陵(今南京),在石頭山金陵城原址建城,名石頭。守長江是兵家必爭之地,素有石城猛虎之稱。

在南京清涼山腳下,從虎踞龍蟠裏的石門到草門,可以看到蜿蜒的城墻和高聳的石崖。這是建在山上的石頭城。同治的《上江縣誌》。《山考》載:“自江北以來,山中無石,故山中有石,故名。”《建康誌》也說:“山上有城,又名石城山。”這裏說的“城”,也就是石頭城。石頭城的起源可以追溯到兩千多年前的戰國時期。據史書記載,周憲三十六年(公元前333年),楚國(郢都,今湖北江陵)滅越國(吳都,今蘇州),楚威王設金陵城,在梁青山上建城。秦始皇二十四年(公元前223年),楚國滅亡,秦朝改金陵為秣陵郡。相傳三國時,諸葛亮在赤壁之戰前夕到,與孫權商議破曹之計。相傳諸葛亮途經秣陵縣時騎馬到石頭山觀察山川情況。他看到以鐘山為首的群山像黑龍壹樣蜿蜒在東南,而以石山為終點的西山像老虎壹樣屹立在大江兩岸,於是稱贊“鐘山長而平,石在虎邊,真是皇帝的居所”,向孫權建議遷都秣陵。孫權赤壁之戰後,遷至秣陵(今南京),改稱秣陵建業。第二年,壹個著名的石頭城建立在梁青山的原始地基上。當時,長江從梁青流出,所以石頭鎮的軍事地位非常突出,孫吳壹直把它作為最重要的海軍基地。在隨後的數百年間,這裏成為了戰爭防禦的軍事中心。在內戰中,勝敗往往是由奪取石頭城決定的。石頭鎮以山西西坡清涼的天然懸崖為依托,四面環山,周長“七裏百步”,相當於現在的六裏左右。大江北緣,南至秦淮河入海口,南開二門,東壹門。南門之西為西門,城內依山傍水,中間隔著淮河。現在危險很大。城內有石倉、石倉存放軍用糧食和武器。城墻高處建有警戒烽火臺,可以隨時發出信號預測敵人入侵。到了南朝,石頭城作為保衛首都的軍事要塞的地位依然沒有改變。古代長江繞涼山麓東流,巨浪不時拍打著山壁,將山崖沖刷成絕壁。唐朝以後,河水日益西移。自唐朝武德八年(625年)起,石頭城開始廢棄。所以中唐詩人劉禹錫寫了壹首詩《石頭城》:“故國四面環山,潮打空城,寂寥。在淮水東邊的舊月,我也是夜裏過來女墻的。”詩人筆下的石頭城,已經是壹座荒蕪寂寞的“空城”。五代(924)。第壹座寺廟興教寺建在石頭鎮,後來成為寺廟和書院集中的景區。時至今日,它仍以“石城四面虎”的雄姿聞名中外。如今,我們漫步在石城之下,不僅能清晰地看到赭石卵石墻的地基,還能看到歷代加在石墻上的城磚。據地質考證,這裏的巖層是距今約6543.8億年至7000萬年前的白堊紀晚期浦口組。在清涼門和草場門之間的墻下,有壹面突出的橢圓形石墻,長約6米,寬約3米。因為長年風化,碎石剝落,坑坑窪窪,斑斑駁駁,中間還有紫黑色的巖石和參差不齊的巖石。南京有很多關於鬼臉城的傳說。據傳說,這塊石頭原來像刀子壹樣光滑。現在鬼臉城的西邊有壹個清澈的池塘,從水面的壹側可以看到鬼臉城的倒影。老南京人俗稱“鏡中鬼臉”。這個神奇的傳說吸引了無數中外遊客。如今石頭城遺址已被列為江蘇省重點文物保護單位,成為人們踏青探幽、尋思古情的好去處。

南京石城基因由天然巖石鑿成。中段有幾塊因古長江水而凹凸不平的搖曳紅石礫,像壹張動物臉,故俗稱鬼臉城。石頭城周長約3000米,南有兩個城門,東有1個城門。因為西北靠近長江,所以沒有大門。當時石頭鎮是孫吳水師的大本營,江波經常有上千艘船只。城市裏有壹個石頭倉庫,用來儲存食物、武器和其他物資。孫武的烽火臺也建在城西的最高處。據說壹旦發現敵情,會在烽火臺燃起篝火,半天之內傳遍長江。石頭鎮地勢險峻,自古就有“石頭鎮四面虎”之稱。後來由於長江逐漸西移,石頭鎮的軍事價值減弱。明朝朱元璋定都南京後,洪武二年修建城墻,這裏的石頭城成為南京城墻的壹部分。今天,石頭城是壹個聞名中外的歷史遺跡,也是南京重要的旅遊景點之壹。

南京石頭鎮西部,風景幽靜秀麗,素有“都市山林”之稱。梁青的名勝古跡比比皆是,包括麻婆、南塘古井、梁青廟、崇正書院和掃葉樓。石頭城位於梁青山區,南北總長約3000米。城基遺址呈赭石紅色,裏面有大量河石,壹般高出地表0.3-0.7米,最高點為17米,由天然巖石雕刻而成。東晉藝兮年間(405-418)增磚,明洪武年間(1369)將石頭城重建為應天府城(今南靖)的壹部分。交通:乘坐4路、6路、21、23路、60路、75路、91路、302路。

[編輯此段]石城公園

1990年,南京在石頭城舊址上修建石頭城公園。公園以“石頭城懷舊”為主題,將石頭城的悠久歷史與自然景觀有機結合,將古戰場與現代國防教育融為壹體。規劃總面積近16.94公頃,以古城墻為軸線,體現歷史文化古都特色。北起清涼山體校,南至清涼門,西臨古城墻,東至虎踞路。

石頭城,又名“鬼臉城”,是三國吳棟時期孫權在赤壁之戰中修建的軍事要塞,於公元211年由京口(今鎮江)遷都秣陵(今南靖),利用了梁青山的天然石墻。它是歷史變遷的實物見證。站在這裏,妳最能體會到劉禹錫《西炮臺舊時光》和王安石《歸之鄉》的意境,這是金陵懷古的詩。“鬼臉照鏡子”是歷史上著名的景點。因為城墻中間有壹面橢圓形的石墻突出於墻外,遠遠望去像個鬼臉,所以叫“鬼臉”。現在“鬼臉”下面的水池“鏡子”面積超過1600平方米。當公園重建時,著名的王艷河景觀也被從歷史報道中清除出去,重新顯露出來,成為兩岸郁郁蔥蔥的清潔溪流。無論從遠處看還是從近處看,城墻上的垂柳和碧水綠樹都是絕佳的風景。

石城公園分為國防肖春、石城薛稷、山居秋清三個景區,21個景點。石城集雪域位於公園西側,北臨梁青,南臨清涼門。沿古城墻呈帶狀分布,是石城公園的精華,也是金陵48景之壹。丘青區,山居,位於公園東側的森林地帶,植被茂密,生機盎然。置身其中,妳會感受到盛唐著名詩人王維的著名田園詩《雨後空山,晚秋立》的意境。皎潔的月亮從縫隙中灑下清亮的光線,將噴泉清在巖石上。竹林鏗鏘,洗衣女歸來,荷葉輕搖欲上輕舟。春天的春天不妨讓它休息壹下,秋天的太陽可以在山丘上停留很久。梁青山和石頭城被稱為“城市山林”。當妳在雨後的清秋遊覽時,妳會覺得名副其實,不會再有元代薩都拉《爬石鎮》中的悲涼與傷感。

穿過虎踞路,清涼山公園與它遙相呼應,氣勢磅礴,幽靜深邃,相映成趣。

元代薩杜拉——百字鄧玲石城:在石城上,俯視蒼穹,眼中空無壹物。指點六朝形勝地,唯青山如墻。回想當年,戰火紛飛,硝煙彌漫,人命關天,屍骨如雪。多少英雄被時間的長河席卷,唯有浩瀚的長江依然奔騰,滾滾東流。寂寞夏離宮,東風屯路

草每年都在生長。每當夕陽西下的時候,松林裏冷冷的壹片荒蕪,看不到隱隱約約隱藏著的火光。在歌舞瓶前,在熙熙攘攘的鏡中,黑暗變綠發。悲涼千古,秦準有明月。

長慶四年(824),劉禹錫由夔州刺史調至漳州刺史,順流而下,抒寫了《西炮臺山舊日思》:“王君自引巍巍船下益州,禦鬼在南京城憔悴。長張騫鏈沈入河底,石墻上降下壹面旗幟。生命中有多少悲傷的過去,高山依然不改寒冷。現在是中國世界統壹的日子,古老的堡壘充滿了廢墟和秋天的蘆葦”。磁塞山位於湖北省大冶市以東的長江上,是六朝時期著名的軍事要塞。劉禹錫寫了白居易非常欣賞的《金陵五題》(上篇:《石城》——故國群山環抱,潮打空城歸寂寞。淮河東岸,古寒月,子夜,窺舊皇宮。第二:武夷巷——朱雀橋旁雜草叢生,繁花似錦,武夷巷入口處夕陽斜斜。王導和謝安屋檐下的燕子如今已飛入尋常百姓家。)劉禹錫還有壹首關於金陵五律的詩:潮滿冶城,日頭斜征亭。蔡周新草綠,幕府老煙綠。繁華與浪費,是人事、山川、空地勢造成的。後院有歌,苦不堪言。

[編輯此段]新疆石頭城

新疆的石頭鎮是古絲綢之路的中路和南路的交匯處,從喀什、莎車、英吉沙、葉城通往帕米爾高原的幾條通道在這裏交匯。城堡建在壹座高山上,地勢極其險峻。城外有許多層破碎或連續的城墻,隔墻之間石墩重疊,形成獨特的石城風光。

漢朝時是西域36國之壹的普利國的皇城。唐政府統壹西域後,這裏就有了青脊衛捕所。元初進行大規模建設,擴建城墻;光緒二十八年,清政府在此建立了普禮堂,並在古堡南面建了新城,於是這座石頭城就廢棄了。

新疆石頭城,位於甘塔什庫爾幹塔吉克自治縣北部,是新疆古道上著名的古城遺址。城堡建在壹座高山上,地勢極其險峻。城外有許多層破碎或連續的城墻,隔墻之間石墩重疊,形成獨特的石城風光。在漢代,這個村莊是西域36國之壹的普利國的皇城。唐朝統壹西域後,這裏有壹個青脊防守攻陷中心。元初大規模建設擴建城墻,舊石城煥然壹新。光緒二十八年,清廷在此建立薄犁廳,並對舊城保存進行了維護和補充。1954年成為塔吉克自治縣首府。

新疆石頭城風景介紹;

位於塔什庫爾吉克自治縣北側,是著名的固始路古城遺址,海拔3700米。它位於天津,氣勢恢宏。從唐朝到清朝,不斷擴建駐軍,城墻最高點達到20多米。城外有許多層破碎或連續的城墻,隔墻之間石墩重疊,形成獨特的石城風光。漢朝時是西域36國之壹的普利國的皇城。唐政府統壹西域後,這裏就有了青嶺衛所。元初大規模建設擴建城墻,舊石城煥然壹新。光緒二十八年,清廷在此建立普禮堂,對古堡進行維修。

交通:喀什到塔什庫爾幹的班車都是過境車。他們當晚抵達塔什庫爾幹,第二天將繼續前往巴基斯坦的紅旗拉普口岸和蘇斯特。

住宿:生活在這裏的塔吉克人非常友好。可以找個人家住。他們會好好招待客人,請妳吃吃喝喝,走的時候給點錢就行了。壹般來說,20 ~ 30元錢比較合適。

提示:去塔什庫爾幹,必須到喀什公安局辦理邊境通行證(周六周日不開放)。去新疆之前,壹定要去單位開介紹信。沒有介紹信,公安局不予辦理;不過也可以找當地的旅行社幫忙,50塊錢就要40 ~ 1小時。

[編輯本段]相關信息

津巴布韋在歷史上被稱為“南羅得西亞”,這壹殖民主義名稱已被廢除。年輕的中華民國現更名為津巴布韋,在當地語言中的意思是“石頭城”,來源於非洲南部著名的古跡——大津巴布韋遺址。津巴布韋石頭城遺址位於津巴布韋維多利亞堡附近的壹個山谷中,是壹個大型的石頭建築群,占地720公頃。由於歷史悠久,這座古城只是壹片廢墟,但當年石頭城的風采仍依稀可辨。城市布局協調壹體,湖光山色秀麗。所有的建築都是由90多萬塊長方形花崗巖建成的。特別神奇的是,這些石頭之間沒有水泥之類的粘合劑,但接縫嚴密。歷經七八個世紀的風雨侵蝕,它們依然高大而堅定。石城遺址的建築可分為兩部分:壹部分是建在開闊地上的橢圓形圍城,也稱“大圍場”,是遺址的主體;另壹部分是建在小石頭山上的衛城。“大圍場”四周是壹堵花崗巖砌成的墻,墻頂寬2.5米,長約240米,面積4600平方米。圍欄內還有壹道內墻,呈半圓形,長約90米。這些橢圓形的建築在當時是部落首領的妻子和隨從的起居室。此外,還有壹座著名的錐形實心塔,高15米。這是皇室用於祭祀的石塔。

衛城建在壹個小石頭山上,有陡峭的石墻和危險的地形。壹系列不同厚度的墻壁沿著山崖蜿蜒而下。圍墻上只有壹道窄窄的石門,能容壹人側身通過,是壹種“且壹人守,萬人開不了”的趨勢。從衛城,妳可以俯瞰大圍場。從遺址的整體布局來看,衛城是用來防禦的,是保護大圍場的屏障。從遺址出土的大量文物來看,這裏曾經是壹個非常繁榮的城市。後來可能因產量下降、災害等原因而荒廢。遺址附近有古梯田、運河、水井,還有大型鐵礦坑和煉鐵工具,還有鑄幣泥塑、金銀首飾等文物。在壹個倉庫的廢墟中,還發現了中國明代的瓷器。遺址中最珍貴的文物是“津巴布韋鳥”,用淡紅色的皂石雕刻而成,工藝精湛,造型雄渾。其中五幅在首都的索爾茲伯裏博物館展出。如今,這種皂石鳥的形象被繪在國旗上,成為津巴布韋人民的驕傲和國家的象征。壹些西方考古學家不相信他們視為“黑暗大陸”的民族能夠創造出如此輝煌的古代文明,並試圖用海外起源理論來解釋。但經過反復考察,證實“石頭城”的確是古代津巴布韋人民的偉大創造,它閃耀著非洲人民的智慧,就像埃及的盧克索古城壹樣。

位於南京涼山腳下,從虎踞關龍蟠裏的石門到草場門,可以看到蜿蜒的城墻和高聳的石崖。這是建在山上的石頭城。清代郎子因五代南唐時山中的涼道場而得名,原名石山、石城山。同治的《上江縣誌》。《山考》載:“自江北以來,山中無石,故山中有石,故名。”《建康誌》也說:“山上有城,又名石城山。”這裏所說的“城”,也就是關於石頭城的石頭城的由來,要追溯到兩千多年前的戰國時期。據史書記載,周憲三十六年(公元前333年),楚國(郢都,今湖北江陵)滅越國(吳都,今蘇州),楚威王設金陵城,在梁青山上建城。秦始皇二十四年(公元前223年),楚國滅亡,秦朝改金陵為秣陵郡。相傳三國時,諸葛亮在赤壁之戰前夕到,與孫權商議破曹之計。相傳諸葛亮途經秣陵縣時騎馬到石頭山觀察山川情況。他看到以鐘山為首的群山像黑龍壹樣蜿蜒在東南,而以石山為終點的西山像老虎壹樣屹立在大江兩岸,於是稱贊“鐘山長而平,石在虎邊,真是皇帝的居所”,向孫權建議遷都秣陵。孫權赤壁之戰後,於211年從京口(今鎮江)遷都秣陵(今南京),改秣陵為建業。第二年,壹個著名的石頭城建立在梁青山的原始地基上。當時,長江從梁青流出,所以石頭鎮的軍事地位非常突出,孫吳壹直把它作為最重要的海軍基地。在隨後的數百年間,這裏成為了戰爭防禦的軍事中心。在內戰中,勝敗往往是由奪取石頭城決定的。

石頭鎮以山西西坡清涼的天然懸崖為依托,四面環山,周長“七裏百步”,相當於現在的六裏左右。大江北緣,南至秦淮河入海口,南開二門,東壹門。南門之西為西門,城內依山傍水,中間隔著淮河。現在危險很大。城內有石倉、石倉存放軍用糧食和武器。城墻高處建有警戒烽火臺,可以隨時發出信號預測敵人入侵。雖然石頭城被命名為“石頭”,但最初的城墻是由泥土制成的。據《丹陽記》記載,石鎮在吳代稱為土屋。直到東晉藝兮時期,才在石頭城原有的吳棟土墻基礎上砌磚,成為磚墻,並在城南修建了壹座“入漢樓”,從這裏可以俯瞰和監視長江,作為建設健康都城的重要據點。到了南朝,石頭城作為保衛首都的軍事要塞的地位依然沒有改變。公元570年,宣帝特意派人修建並加固了石頭城,並在城內儲存口糧。古代長江繞涼山麓東流,巨浪不時拍打著山壁,將山崖沖刷成絕壁。唐朝以後,河水日益西移。自唐朝武德八年(625年)起,石頭城開始廢棄。所以中唐詩人劉禹錫寫了壹首詩《石頭城》:“故國四面環山,潮打空城,寂寥。在淮水東邊的舊月,我也是夜裏過來女墻的。”詩人筆下的石頭城,已經是壹座荒蕪寂寞的“空城”。五代(924)時,石頭鎮建有第壹座寺廟——興教寺,後成為寺廟、書院集中的景區。時至今日,它仍以“石城四面虎”的雄姿聞名中外。如今,我們漫步在石城之下,不僅能清晰地看到赭石卵石墻的地基,還能看到歷代加在石墻上的城磚。

據地質研究,這裏的巖層是距今約1億年至7000萬年前的晚白堊世浦口組,該組巖石主要為赭紅色礫巖。在清涼門和草場門之間的城墻下,有壹面突出的橢圓形石墻,長約6米,寬約3米。因為長年風化,碎石剝落,坑坑窪窪,斑斑駁駁,中間還有紫黑色的巖石和參差不齊的巖石。遠遠望去,隱約可以看到眼睛、耳朵、鼻子和嘴巴,看起來就像壹張猙獰的臉。它被稱為“鬼臉城”。

南京有很多關於鬼臉城的傳說。據傳說,這塊石頭原來像刀子壹樣光滑。有壹次,壹個山怪出來傷害梁青的人們,碰巧被壹個專門為人們驅魔的仙女發現了。於是追了過去,山怪逃到這裏,無處可躲,就消失在懸崖裏。仙女用魔鏡照了壹下,臉就露出來了。為了防止巨魔逃跑,仙人在懸崖前放了壹面鏡子,後來這裏變成了壹個池塘,人們稱之為“鏡池”。現在鬼臉城的西邊有壹個清澈的池塘,從水面的壹側可以看到鬼臉城的倒影。老南京人俗稱“鏡中鬼臉”。這個神奇的傳說吸引了無數中外遊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