哲理短詩和散文
周夢蝶的詩充滿了哲理。讓我們來看看。他也是我最喜歡的壹首詩。十月和死亡壹樣確定和真實。妳躺在這裏。十字架上畫著壹片如相思般蒼白的月光,遠處傳來蒙面人的蹄聲。這個偷夢的神偷了他的臉,永不皺眉的灰塵和抑郁折磨著我,我重重地拍在額頭上。想著已經十月了。壹切美好都過去了,連每夜前來憑吊的蝴蝶夢都冷了。是的,至少妳還是壹無所有。至少妳已經知道什麽是什麽了。是的,沒有壹種微笑是鐵做的,甚至眼淚也不是...紀伯倫《海浪之歌》賞析。這是壹部借物抒情的作品,也是紀伯倫著名的散文詩之壹。讀完《海浪之歌》,我們不禁通過海浪和海岸的意象,想起詩人本人和他對祖國熱烈而苦澀的愛。熟悉這位詩人的人都知道,他的祖國——封建主義和殖民主義統治下的黎巴嫩——並沒有給他太多。早在少年時代,為了生存,他和家人不得不背井離鄉,來到萬裏之外的美國求生。後來,這位立誌報國的詩人“白白”被流放。在自己的土地上,連個立足之地也沒有,還要長期在異國他鄉生活。然而,這種因貧窮和統治階級的罪惡而導致的與故土的分離,不僅沒有沖淡他對祖國的思鄉之情,反而冷卻了他熾熱的親情。相反,他愛得更深,想得更深。他不僅組織流離海外的阿拉伯作家,為祖國的獨立、自由、民主而奮鬥,還經常在自己的詩歌中表達對祖國深深的愛。《海浪之歌》是這類詩歌的代表作。他借助海浪和海岸的熱戀意象,壹波三折地表達了對祖國始終不渝的感情和熾熱的赤子之心。這首詩中的海浪意象非常感人。她迷戀情侶海岸,激情四射,愛得深沈。天亮了,她在愛人耳邊發誓要忠貞不渝;晚上,她唱了壹首為愛祈禱的詩。漲潮時,她滿懷熱情,緊緊擁抱著愛人;潮水退去,她形影不離,依戀地撲倒在愛人的腳下。面對她真摯火熱的愛情,海岸萬分感激。他吻了她,包容了她的“任性”。然而,與海岸相連的“懸崖”並不同情她,也不理解她。無論她怎麽奉承他,怎麽微笑,怎麽傾訴心事,她總是充耳不聞,不理不睬。他的態度讓海浪感到難過和心疼。在寂靜的夜裏,大地上的壹切都在沈睡的神的懷抱中睡著了,而她卻輾轉反側,難以入眠。然而,她的戀情並沒有減退,也沒有動搖她對愛情的信念,她決心只要“還剩壹口氣”,就“這樣消磨歲月”。表現出無限的忠誠。海浪對愛情的這種態度也反映了詩人對祖國深深的愛。海浪不僅具有人類的特征,可以很好地表達詩人的感情,而且還具有海浪的特征。比如她的“任性”,不安分的心態,早晚的情緒變化,潮起潮落的不同動作,等等。符合海浪的特征。這也說明這個擬人化的形象是非常成功的,顯示了詩人傑出的藝術才華。紀伯倫作品中的壹切似乎都是詩人的影子,是他的道具,充滿了他的氣息,跳動著他的詩心。在他的文學世界裏,壹切似乎都匯聚成壹個巨大的合唱團,打著旋兒,贊美生命、自然和愛情,而生命、自然和愛情似乎只是宇宙運行的同壹個宏大過程的不同表述和不同名稱,以此來證明壹個最終的和諧——這樣的想法總讓我們覺得似曾相識,因為它純粹是東方的。與現實世界不同,在這首散文詩中,海浪被詩人賦予了浪漫的花意象。它最初是作為“海岸”的愛好者出現的。前四節,布局了戀愛中的女人形象,在潮起潮落的節奏中,離不開她的愛人。接下來,這個女性形象融進了更深層的隱喻,它成為了人類世界的守護者——“夜很靜,壹切都在沈睡,我卻徹夜未眠”。在星空、人魚、礁石、愛人組成的畫面中,發出永恒的* * *聲,“時而歌唱,時而嘆息”,海浪的歌唱也是海浪的嘆息。因此,我們可以理解詩中對海浪之愛的內涵,這不僅是對海岸的愛,更是對世間萬物的更廣泛的愛。這種博大的愛,閃耀著母性的光輝——“愛的真諦是覺醒”,因為我愛這個世界,所以即使“熬夜讓我看起來憔悴”,我也要守護這個世界,守護它的和諧,守護它的美好。在這裏,我們只是看到了詩人本人的形象。詩人應該是這世上各種美好價值的守護者,正如詩末所寫:“這是我的生命;這是我壹生的工作”,在這裏海浪的形象已經轉化為詩人自己堅定的聲音。詩人的故鄉位於地中海的東端,這可能是他的散文詩中海洋的形象如此親切的原因。夜深人靜時獨自拍打著海岸,唱著嘆息的大海的夢幻畫面,壹定是這首散文詩的出處,不是那些只是在地圖上想著大海,沒有在海邊久久徘徊的人所能寫出的。& lt& lt雨之歌> & gt欣賞紀伯倫常被稱為哲學詩人,但他的散文詩的內涵往往比壹般的哲學詩要多。就這首《雨之歌》而言,和哲理詩壹樣,主要采用擬人手法,但並不以汲取某種哲理和教誨為目的。最終形成壹個感性內容豐富,難以還原為簡單真實的形象。在這首散文詩的大部分中,雨的形象是壹個奉獻者和使者的形象,它滋養著萬物,連接著遙遠的事物(“情意的使者”)。值得註意的是,詩中靈活運用了多種擬人手法:壹方面,將雨擬人化,從第三節“我哭了”開始,由此引發壹系列相關意象——花、雲和田野等。-相應地擬人化。壹方面,雨的形象總是在變化,或擬人角度不同,或由擬人微妙地轉化為模仿,比如第六節《我是從》。好像又獲得了壹只鳥的形象。此外,除了自然界中的具象之外,壹些抽象的事物也常常被擬人化,比如第二節《早晨的女兒》中的早晨,第五節《寂靜的死神的懷抱》中的死亡,可以說是運用到了無形之中。這篇文章的空間感仍然是廣闊的,天空和大地,雷電,雲霓,山脈,河流,湖泊和海洋無處不在。但由於擬人化手段的大量使用,本文中的世界變成了“人的境界”。然而,直到第七部《窗上的玻璃》和《敏感的心》的出現,人類世界才真正被引入。原來壹切都是萬物有靈,只是因為人的存在,或者更確切地說,是因為有靈的人的存在。在他們的註視下,壹切都顯示了世界的情態,在他們的傾聽下,雨滴的敲擊聲構成了壹種音樂。也正是因為人類的存在,雨獲得了新的使者身份——在汩汩的雨聲中,我們敏感的心靈常常被引導去觸摸那些平日裏常常離我們很遠的記憶、夢想和壹個深刻的精神世界。在自然界中,雨意味著壹個循環,就像愛在人類世界中意味著壹個循環,它滋養著生命,傳遞著生命的能量,使之生生不息。紀伯倫散文詩中的世界總是在運動。嘆息、眼淚和微笑只是人類世界運動的壹個方面,而自然是人類世界的壹面移動的鏡子。在《美麗之歌》中,詩人視美為上帝和真理。她無所不在,無所不在,她的力量是驚人的,可以主宰生死,使妳得到愛和靈感,使人聰明美麗,凈化人心,使社會高尚。同時,她也能“戰勝風暴”,摧毀壹切。詩人在這裏不是在演繹哲學命題,而是以藝術散文詩和優美語言的形式,生動地闡述了美的作用和意義。在紀伯倫早期的人生哲學中,美具有濃厚的神秘主義色彩。比如他認為“美是壹種威嚴而可怕的力量”,是壹種“神力”,“美中才有真”,“美中才有光”,“美能使妳的靈魂回歸自然——那裏是妳生命的本源”。在《美麗之歌》中,也有這樣的神秘因素,如“我(即“真理”)即自然,滄桑由我安排;我是神,生與死是我的主人”。美成了壹種超然的東西,成了主宰壹切生物的神。在紀伯倫後期的人生哲學中,美開始淡化神秘主義,強調人自身實踐美的重要性。比如他說:“妳到處都在追求美。除了她自己走自己的路,引導妳,妳怎麽能找到她呢?”這裏強調要“發現”自己,有說:“美是凝視鏡中自己映像的永恒。但妳是永恒的,妳也是壹面鏡子。”"美在愛人的心中,真正在舵手的手臂上."“世界上只有兩種元素,美和真。”也就是說,美不是萬能的,世界上除了美還有真理。美不是虛無縹緲的,它是現實的、實用的、有創造性的,掌握在人們自己手中。但《美人之歌》中的“美人”還沒有進入他的後期。這首散文詩《美麗之歌》最大的特點就是詩人用豐富的* * *,大量隱喻人生,並把許多經典典故通俗化,編故事,把壹個很抽象的觀念(美)演繹成具體的意象,讓人著迷,也引發人們對哲學的深入思考。再加上新穎的意象和符號,以及壹系列排比句的運用,壹氣呵成,文筆華麗流暢,富有音樂性,呈現出強烈的主觀色彩。這不僅是散文詩《美麗之歌》的藝術特色,也是紀伯倫所有散文詩的藝術特色,被稱為“紀伯倫風格”。紀伯倫的散文詩數量眾多,內容豐富,風格多樣,有敘事的、抒情的、議論的、故事式的、寓言式的、戲劇性的、簡單對話式的、書信式的、逐行詩的、長篇故事、短篇故事、短詩、格言警句等等。他為世界散文詩寶庫留下了非常珍貴的遺產。附上壹首詩、壹棵樹等。當光影變成果實,妳會突然想起昨天。那時候妳的臉比原野還漂亮。雨雪沒有來,啄木鳥沒有來,甚至沒有壹個觸手般的煩惱可以在妳無聊的時候折磨妳。是火嗎?或者是什麽驅使妳突破這個階層?又冷又硬,妳聽到在妳血管裏循環的吶喊了嗎?“讓我做壹片樹葉吧!讓霜染紅,讓流水輕輕流過……”所以當我醒來的時候,它會是綠色的!在雪夜,妳會聽到寒冷的青鳥振翅的聲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