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覺得我體內有兩個人,
壹個想要我的心變得虔誠,
對妳充滿了愛。
另壹個反抗妳的法令,
妳想讓我違反妳的規則。
壹個明智的,非常傑出的,
讓我與天堂緊緊相連,
接觸到永恒的完美,
其他的視若糞土。
另壹個,帶著不祥的負擔,
把我硬拽到這個世界。
唉!與自己抗爭。
我在哪裏可以找到平靜?
我有壹個願望,但從未實現。
啊!多麽可悲可恨!
我所愛的善良沒有被提升,
我討厭的邪惡正在進行。
上帝的恩典,拯救生命的支柱,
來同意我的觀點;
被柔軟的力量所束縛,
這個人和妳有沖突,
把這個死亡的奴隸,
成為妳意誌的奴隸。
(鄭克魯譯)
做出贊賞的評論
作為法國古典主義的代表人物,讓·拉辛經歷了古典主義從興起到鼎盛的全過程。拉辛壹生的成就歸功於兩件事:壹是巴黎皇家碼頭修道院對冉森神父的培養,使他學會了拉丁語和希臘語,對西方古代文化有了深刻的理解;二是莫裏哀劇團排演了他的原創劇目《德拜特》(1664)、《亞歷山大》(1665),使他掌握了舞臺劇的創作經驗。
拉辛的主要文學成就在於戲劇。和同時代的古典作家壹樣,拉辛在自己的戲劇創作中也運用了“反抗欲望的職責”這壹主題,但顯然,他的作品比壹般的戲劇具有更高的意境。
拉辛的詩歌和他的戲劇壹樣,充滿了古典主義,崇尚以自我克制和適度妥協為主要內容的理性,尊重君主專制所要求的道德規範。就文學風格而言,它高雅周政,遵循壹定的法律法規,結構嚴謹完整,語言簡潔明了。他的《靈魂之歌》(1694)使他成為與龍沙、雨果、波德萊爾齊名的偉大詩人。
抱怨壹個基督徒是拉辛詩歌中非常典型的壹首詩。這首詩壹開始,詩人就用懺悔的口吻向上帝表露了自己的感情。作者的心裏有兩股力量在爭鬥和鬥爭:“壹股要我的心靈虔誠,/對妳充滿愛。”/另壹個背叛了妳的法令,/並要求我對抗妳的法律。“這兩股力量就像後來心理學家弗洛伊德說的‘超我’和‘本我’,在現實生活中拉扯著‘自我’。詩人感到極大的痛苦:“與自己鬥爭。/我在哪裏可以找到平靜?"
詩人為自己的軟弱感到“可憐可恨”。他理性地思考人生,希望自己能夠睿智出眾,接觸到永恒的美好,而不是被平庸的欲望拖入世俗。詩人希望上帝的恩典能幫助他擺脫邪惡的欲望,使之成為自己意誌的奴隸,從而結束對上帝的控訴。
可以說,理性、意誌、道德這三個詞不僅是詩人拉辛戲劇中的關鍵詞,也是他詩歌乃至內心世界的關鍵詞。
(柴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