該書以帝王後妃作品排名第壹;其次是音樂和樂府;其次是歷代作者,基本按時代排列,有作者傳記;最後是連詞、逸句、句子、和尚、道士、神仙、神、鬼、怪、夢、戲謔、判詞、歌曲、預言、諺語、謎語、酒話、詞、禱文,末尾有補充和詞綴。它不僅收集了唐代所有著名詩人的作品,而且廣泛收集了普通作家和各種人物的作品,充分反映了唐詩的繁榮。由此也可以看出,唐代詩歌創作具有廣泛的群眾性。
《全唐詩》由彭定康、沈三增、楊仲訥、潘、徐樹本、王逸等1705人於3月至10月編輯整理,由負責出版、刻印。它是在明代胡振亨《唐音通錢》和清初紀《唐詩》的基礎上,以《斷碑史雜書》所載,並輔以缺料而成的壹部資料豐富的唐詩總集。
《全唐詩》的編纂過程如下:康熙四十二年(1703),清聖賢考慮編纂此書,四十四年(1705)三月,第五次訪蘇時,委托江寧負責此書的編纂工作,並將《集在內廷收藏的唐詩》壹冊作為校刊的底本分發。同年5月,在主持下,開始在揚州著書,彭鼎秋、沈三增、楊仲訥、潘、王士禎、徐樹本、車、王毅、查斯班、余梅等十人參與校刊的編輯工作。到第二年10月,整本書編完打完。詩48900多首,2200多人。* * *共900卷,目錄為12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