千年白族村位於雲南省大理白族自治州雲龍縣果郎鄉諾鄧村。村名自唐代南詔時期至今,近1300年未曾更改,是滇西北最古老的村鎮。2002年6月24日65438+雲南省人民政府授予此村省級歷史文化名村。作為雲南現存最古老的村名,最早的白族經濟中心,滇西最集中的明清建築,明清文化的遺跡,悠久的歷史決定了千百年來白族村深厚的文化內涵。
諾鄧村過去俗稱諾鄧井或諾井,井是鹽井。據雲南史籍記載,雲南井礦鹽業產生於秦漢時期。公元前110年,鹽產於今天的安寧、大姚、雲龍壹帶。從西漢到南北朝,雲龍是蘇比縣,這意味著蘇比是鹽的土地在古代白語。漢代設立蘇比縣的根本原因是這裏產鹽。初唐時,雲龍屬鄞州,為耀州總督。據方國瑜教授《雲南兩千年郡縣》壹書記載,鄞州為雲龍之地,引鹽泉等五地。新編纂的《雲南通誌》曾考證漢代的雲龍鹽井現為諾鄧井,唐初鄞州下的鹽泉是否為諾鄧還有待考證。但從現有史料和區域情況分析,鹽泉有可能是諾鄧井。唐朝天寶年間,南詔政權奪取耀州都督府全部領土後,就設立了寧北節。公元791年,寧北節改為劍川節,擁有寧北、沙錐、禁忌、若葉、朗瓊、西諾登等地。樊綽的舒曼說:劍川有壹個基諾族鄧晶。根據方國瑜先生的筆記,基諾族鄧晶就是現在雲龍縣的諾鄧井。舒曼寫於公元863年。由此可見,諾鄧村的名字,距今已有1139年的歷史。歷經唐、宋、元、明、清,諾鄧這個名字壹直延續至今。
公元1383年,明政府在雲南設置了四個升降部,其中吳涇鹽部升降部設在諾鄧。所謂五井,是指諾鄧、山景、石井、大井、順當井。據《明史》?糧貨記載:五井(鹽司隸屬鹽司七,即除上述五井外,還有劍川府米沙井、鶴慶軍民府、麗江軍民府蘭州井鹽司兩個鹽司。到明朝嘉靖年間,雲龍有三口新井,分別是石門、天耳、金泉(今寶豐)。公元1393年,在諾登設立吳京巡檢司。五井由中央任命,壹般由鄉士推廣,如今天諾登村的黃姓、李姓等。祖先都是明代大陸文人提拔,後代在此定居。明朝李元陽在諾鄧為黃人立碑,記載公元1466年,福建人黃被吳京提拔。服役9年,順當井鹽班任務沒有完成,留下孫子在諾鄧補鹽班,退守福建。後來,提舉司衙門逐漸演變為諾登村黃氏家宅,衙門舊址也在清朝乾隆年間改建為黃氏科舉碑刻作坊。
自有明確記載的唐代以來,諾鄧村的演變發展完全取決於鹽業經濟的興衰。南詔時期,西諾鄧晶的鹽業生產已經達到相當的規模。到明朝中後期,吳京已經向中央政府上交了38000多兩鹽。李元陽《嘉靖大理府誌》記載:開五口井後,開始分鹽,當地井鹽專供大理使用;五井鹽專做永昌。可見,諾鄧等烏逕地區出產的鹽在滇西早有名氣。雍正《周雲龍誌》註:諾鄧、順當(鹽味較鹹,不必洗竈,可化為沙。保山、騰沖因其鹽質異常,自古以來就喜食儺鹽。由於鹽業經濟的發展,諾鄧村壹度成為滇西的商業中心之壹,在嘉靖《大理府誌》所列店鋪中占有重要地位。古諾鄧,商道驛道東至大理、昆明,南至保山騰沖,西至六庫片馬,北至蘭坪、麗江、西藏。當時四面八方的商賈雲集,各行各業都很繁榮,壹切都很完善,貨物流通順暢。村裏的市場壹個月開四次。農歷正月初壹、十五趕街,初八、二十三趕街,趕山。雖然路面不寬,但山坡北側有二三十家店鋪。Inno Deng位於山谷中,幾個山坡上隨處可見風格各異的多層居民樓。庭院形式,如三坊壹照壁、四進五天井、五落四合院、壹印四合院等。由於山勢險峻,前後家之間的建築和院落重新連接,梯田相連,往往就是前面家上面的後門通向後面家的院落。村道用石板鋪成,有三步、壹步、五步。誰也數不清這個村子裏有多少級臺階。
諾鄧村現存最古老的建築是萬壽宮。據記載,萬壽宮建於元代,是當時外省商人的會館。明初,會館改建為寺廟,原名朱壽寺。現存明代碑刻中有詩:晨舞,萬年壽聽山聲喚。明末清初,該寺改名為萬壽宮。從萬壽宮的演變可以看出宋元以來諾鄧的經濟繁榮,這種建立在古代生產流通基礎上的繁榮極大地促進了當地社會文化生活的發展。雖然雲龍地處偏僻,交通不便,但明清依然文風飛揚,人才輩出。諾鄧村是雲龍科舉最多的村(諾鄧在清代三家中排行第二,舉人、龔升、秀才眾多。目前,已有60多位龔升和500多位學者從幾個諾鄧家族的家譜中考證出來。比如村裏有個姓楊的,叫院,祖祖輩輩都是生的。清朝康乾年間,諾鄧村舉人黃貴,是壹位有名的秀才,被譽為滇中秀才。雲南最早的詩集《滇南詩選》曾選錄了黃貴的幾首詩。在儒家文化的影響下,諾鄧的尊孔舊俗相當豐富,諾鄧的孔廟建築精美,尤其是大成殿、騰蛟、七星門。以前每年祭祀孔子的活動規模都非常盛大,傳統儒家思想在諾鄧村非常明顯。
諾鄧村民素有九陽十八姓之說。自元明以來,南京、浙江、福建、湖南、江西、山西等地先後因商業或公務原因移民或遷居。與當地原住民融合後,諾登村現有的居民家庭已經形成。從族譜分析,最早居住在諾鄧的家族的祖先死後都被火化。經過幾代人與原住居民的融合,他們既保持了內地的傳統習俗,又與當地的主體民族白族結合成為壹個新的群體。因此,從清朝開始,諾鄧村民全部成為白族居民,壹直保持著完整的白族語言和習俗。比如宗教信仰方面,白族的領主崇拜在諾鄧村還是很有影響力的。諾鄧的主人是明朝第三次遠征陸川的將軍王吉,人稱三崇主人。除了對主的信仰,諾鄧村三教融合的特征也非常明顯。他們信奉佛教和道教,特別是在宗教活動和寺廟建築方面,道教的特點更加突出。諾鄧村的寺廟建築在康幹時期達到頂峰,至今仍有玉皇閣廟群、靈興門廟、文廟、武廟、彌勒廟、香山廟、牯嶺廟、雲沖廟、觀音寺、王牧廟、龍王廟,以及文昌宮、三沖廟、城隍廟、魁星閣廟、財神廟、關關廟等。
宗教融合和民族融合是壹樣的。從諾鄧村的文化思想狀況來看,中華民族這個大家庭的整體性,自古以來就是密不可分的。就其特殊性而言,諾鄧村體現了中國歷史文化遺產中具有壹定典型價值的人文景觀。
自2002年以來,由於歷史文化名村的效應,諾鄧村的文化旅遊發展前景引起了廣泛關註。來諾鄧村考察、研究、探險、觀光的社科、文化、新聞、旅遊等方面的領導、專家、學者等人士絡繹不絕,國內外遊客與日俱增,分批湧入。諾鄧,壹個古老的千年白族村,成為雲龍經濟社會發展中的壹個新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