迫擊炮的起源有很多說法。迫擊炮的前身是臼炮,世界上的第壹門應用於戰鬥的迫擊炮是在日俄戰爭期間,當時被稱為“雷擊炮”。1915年,迫擊炮逐漸大規模服役,配屬步兵營壹級使用。
我國近代的東西,如果在歷史上找不到出處,那必然與日本有關,比如說“政策”、“方針”、“電器”、“電氣”等等現代新詞匯,“迫擊炮”這個火炮名稱同樣如此。
迫擊炮由俄國發明,俄語名稱為“миномет”,所以西方國家在為迫擊炮命名時也使用發音與俄語相近的“mortar”。
日本作為亞洲國家中唯壹壹個列強國家,在發展迫擊炮技術時,很難像命名“間諜”那樣直接譯音“SPY”,所以對這樣的火炮就以它的特點命名為“迫撃炮”。
在日語中,“迫”和“撃”的意思分別是被動和機械,由於迫擊炮是壹種用炮彈撞擊火炮擊發撞針實現發射的火炮,區別於傳統的擊發撞針撞擊炮彈實現發射的火炮,同時這是壹種多用於近戰的短射程火炮,在我國古代對“迫”字的釋義為“逼也,近也,”因此以深受我國古代文化影響的日本就以“迫撃”來表示這種火炮的特殊性,並以此為其命名,這就是“迫擊”的意思。
在過去,“迫撃炮”的正確讀音為“pò ji páo”,而不是現在的“pǎi ji páo”,“迫”字在普通話裏自古以來就沒有“pǎi”這個讀音,而這個讀音是近代才發明出來的。
▼下圖為美制120mm高精度迫擊炮,迫擊炮時由沙俄發明的,這款重型高精度迫擊炮的外形最接近過去迫擊炮剛發明出來的外形。迫擊炮首次投入戰場始於日俄戰爭時期,相信這也是過去日軍十分重視迫擊炮戰術應用的原因——被老毛子打得太疼了。迫擊炮至今仍然是步兵重要的火力支援武器。
那麽問題就來了:為什麽原本讀“pò ji páo”的迫擊炮,為什麽變成了現在的“pǎi ji páo”了呢?
答案仍然與日本有關,自甲午戰爭輸給日本以後,我國的社會風氣開始從敵視日本轉變成崇拜日本,這也是晚清開始大批量公費派遣留學生到日本學習的原因,更有甚者直接自費到日本留學。
公費留學生的代表人物為常凱申,自費留學生的代表人物為蔡鍔、唐繼堯,他們學成歸來以後迅速成長為新軍將領。
這樣的風氣造成的結果就是全面學習日本,以至於不論是軍隊條令、操典還是武器裝備名稱,幾乎都直接照搬日本標準。
武器裝備名稱中最典型的代表是步槍(日軍名稱為“步兵銃”)、機關槍(機關銃)、戰防炮(反戰車炮)、戰車(坦克、裝甲車)等等,當然也少不了迫擊炮(迫撃炮)
到了北洋時期,地方軍閥勢力已經不再服從中央官制,武器裝備名稱也就不存在統壹標準,再加上80%的文盲率,各個地方軍隊幹脆以自己的本地方言為各式武器裝備名稱。
最典型的代表是德國毛瑟手槍,北洋政府的命名為“7.63公厘毛瑟手槍”,而地方軍閥的命名就顯得五花八門了,比如盒子炮、自來得、駁殼槍、鏡面匣子等等。
▼下圖為德國毛瑟兵工廠原裝的駁殼槍,該槍在我國的名稱非常具有特色,是最具代表性的,如果當時迫擊炮也能像駁殼槍那樣普及,相信他的名稱也會像駁殼槍那樣五花八門,可惜的是即便炮擊炮只是壹種結構簡單的前線支援火力,但對於積貧積弱的我國而言仍然過於高大上,所以只發明出壹種名稱——“pǎi ji páo”。
而迫擊炮從日本引進以後,就直接以日文“迫撃炮”來命名,即“pò ji páo”,可見迫擊炮不論是在日本還是在舊中國軍隊裏,“迫”字都是讀“pò”的,這個字從古代以來就沒有“pǎi”這個讀音。
然而咱們國家的地方方言在發音上與官話的發音區別還是蠻大的,其中就包括“迫”字,大多數方言在讀諸如“迫害”、“逼迫”、“強迫”時“迫”字的發音就不是“pò”了,而是“pǎi”,在稱呼迫擊炮時自然就以方言“pǎi”來發音。
久而久之,從日本人那裏傳過來的“pò ji páo”也就成了“pǎi ji páo”,而“迫”字的讀音也就這樣被發明出了第二種讀法,也就是我們現在已經習慣成自然的“pǎi ji páo”迫擊炮,可見中華文化確實博大精深。
所以以後看到別人把“pǎi ji páo”迫擊炮讀成“pò ji páo”迫擊炮時,千萬不要笑話,興許人家才是對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