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成語大全網 - 英語詞典 - 山西票號的興衰與中國會計發展的關系

山西票號的興衰與中國會計發展的關系

論山西銀行的興衰

摘要:銀行被稱為現代銀行的“鄉下爺爺”,在英文中,銀行被稱為“上西銀行”。今天,我們更關註的不是他們的輝煌成就,而是他們在歷史長河中的沈浮,留給後人去思考。

山西票號存在的歷史背景

銀行,也稱為票號或交易所,是舊中國的壹種信用機構。

明末清初,匯票作為壹種交換工具開始流行。乾隆、嘉慶以後,由於口岸間貿易的擴大,匯兌業務迅速發展,專營匯兌的銀行應運而生。道光初年,山西平遙縣日升昌顏料村改組為日升昌票村,是最早的壹個。後來,來自平遙、祁縣和太谷縣的商人接手,擱置了原先由商號經營的匯兌業務,或重新籌集資金創辦銀行。形成了壹個由山西人壟斷的新行業,俗稱山西票號。外國人叫它山西銀行。

和其他事物壹樣,票號的產生是由主客觀條件決定的。就客觀條件——即背景而言,它是在明末清初國內商品經濟發展的大環境下,在民間信劄閉塞的歷史時期末期產生的。具體來說,明末清初,中國資本主義發展到壹定程度,工商業進入工場手工業和大規模商業發展階段,資本的所有權和經營權分離;隨著商品經濟的進壹步發展,工商業出現了自有資本與生產經營所需資本的矛盾,即經營資本的困難。為了找到解決資金困難的方法,商家以商品的形式互相提供信用,這就產生了商業信用和工商票據的流通。商業信貸可以調節部分企業暫時的資金困難,但充其量只是充分利用工商資本,並不增加工商資本總量。因此,商業信用不能完全解決工商經營資金困難,向社會提出了信用支持的需求。於是,在康乾年間,出現了為工商發放貸款、辦理存款的銀行業——會計局。會計局發生在北京、河北、山西等地區。在沒有會計局的地區,江南典當行為糧棉絲商提供貸款;廣州上岸,外商借錢給華商。這說明工商資金困難,需要社會提供貸款。典當行雖然為糧棉絲商提供貸款,但最後並沒有變成銀行。

乾隆嘉慶以來,商品產量和數量相應發展,國內貿易和國際貿易發展迅速。壹年中,大量的貨幣在城鎮之間流通,至今仍采用現金交割的結算方式。按說,當大量的錢出貨時,商人會要求將現金交付模式改為交換模式。但賬戶處只辦理存款業務,不辦理匯兌業務,所以賬戶處只設在壹個城市壹個地方,沒有分支機構。這是因為國內民眾還處於信不通的歷史時代,不具備經營外匯業務的條件。

嘉慶道光年間,隨著商品經濟的發展,大商家普遍使用通用號碼制,出國經商的人增多,於是通訊成為社會的普遍要求,促成了民信局的產生和發展,結束了中國民間信通不通的歷史,為銀行業經營外匯業務提供了條件。人民信息局是浙江寧波商人創辦並主要經營的。事情發生在“嘉道時期”。除了送信,它還送包裹和少量的錢。人情局實行分局制,很多鎮設壹個人情局,壹個鎮有幾個到二十個人情局,所以可以遍布全球。

這是票號的主要背景。在此背景下,山西平遙縣商人繼承工商匯票的經驗,於19年(或道光初年)的20世紀20年代創辦了中國第壹家山西票號——日升昌。

山西票號走向輝煌的成功經驗

第壹,明晰產權和公司治理結構

晉商當然不懂什麽現代企業理論,但作為企業,銀行的制度設計與這個理論有很多重合之處。

現代企業理論強調企業的效率來源於明晰的產權,最有效的產權形式是股份制。就是銀行實行的股份制,銀行的資本叫銀股,分為正股和副股。股票是原始股,即初始投資,通常由多個投資者出資。最高份額有10000兩白銀,最低份額有2000兩白銀,中間有5000兩白銀。股東20余人,近10股東。比如太谷智信* *有21個股東。在這些股東中,有壹個是最大的,叫做大股東。正股中還有雙資本銀行和保護資本銀行,由原股東為了增資和防範風險而分配的紅利轉換而來。股份不收利息,只參與分紅。銀股中的副股由業主、大掌櫃等高級管理人員的分紅折股,但副股只取利息,不參與分紅,相當於向銀行貸款。從這個資本結構可以看出,它已經具備了現代股份制的兩個特征。股權多元化和股權相對集中。票號中,代表所有者做決策的是大股東,其他股東只參與分紅。

匯票銀行實行兩權完全分離,即所有權和經營權分離。作為業主,業主只關心兩件事:任命大掌櫃(總經理)和主持3-4年賬期的分紅支付,不參與票號的經營管理(山西人稱這種業主為“甩手掌櫃”)。有的銀行在業主和大掌櫃的合同中也有明文規定。車主平時不允許去銀行,不能向銀行推薦人員。業主的三老爺——少爺(兒子)、叔(女婿)、叔(姐夫)——不準在銀行工作。這些規定旨在限制業主對實際經營管理的幹預。店主的主要職責是選擇德才兼備的大掌櫃,然後全權授權經營。這體現了“不疑人,不疑人”的原則。這種充分授權,使得銀行裏出現了壹批優秀的職業經理人。在這種委托代理關系下,業主承擔無限責任,大掌櫃擁有經營管理的實權,但不承擔經營中的風險。這也決定了店主在選擇大掌櫃時極其謹慎。在銀行的歷史上,基本不存在選擇不當的情況。

大老板選定後,大老板自己挑選並組建管理團隊。大掌櫃是銀行經營管理的最高領導,全權處理銀行內外事務,包括內部制度的制定和執行、人員的選拔、分號的設立和管理、資金調度等決策。大掌櫃下面有兩個掌櫃,協助大掌櫃處理壹切事務,尤其是內部制度的執行,員工的考勤和生活安排。有的銀行還有三個掌櫃輔助二掌櫃,二掌櫃主要負責櫃臺(即對外)業務。這三個人都屬於高層,是銀行管理集團的核心,但都是以大掌櫃為中心。

為了滿足銀行在全國甚至國外開展業務的需要,在總號下設置分號(也叫分行)。分號的設立由大掌櫃決定,人員由總號派出。但分號並不是獨立從事業務,只是整個票號棋局上的壹枚棋子。其業務按總號排期,分號的業績不單獨考核。這說明銀行采用的是垂直管理的集權組織模式。這是因為票號的原則是“充分利用余缺,由竭轉快”,加速資金的流通和運作。大部分業務是“南存北存”,即吸收北方權貴存款,貸給南方商業發達地區。銀行的垂直集中管理與其業務特點相壹致。這就是現代組織行為學所說的:戰略目標決定組織結構。

第二,采用科學的內部管理制度

在充分授權的治理結構下,沒有出現銀行經理的腐敗、攜款私逃或其他機會主義行為。這也是世界企業史上的奇跡。這個奇跡的出現首先在於嚴格的管理制度。這個體系包括從業人員管理、會計制度、防偽制度和相應的監督制度。

票號內員工的管理極其嚴格。這包括輸入票號的擔保(由與票號有業務關系的店家擔保),擔保人對被擔保人負全部責任,嚴格的規章制度。票號要求員工“強調忠實,消除虛偽;克制欲望和行為;忠誠,蔑視私利;愛與恨;愛實幹,戒奢。”這壹要求也被明確為“十不”:不準帶家屬、不準嫖娼、不準賭博、不準吸食鴉片、不準貪汙受賄、不準假公濟私、不準民間借貸、不準貪汙盜竊、不準偷懶、不準打架鬥毆。違規者被開除,不僅是這個票號,還有同行。這種對人的管理,強調的是員工的地位等級和對員工的個人控制。也許不符合現代以人為本的理念,但在當時的歷史條件下是允許的,也是有效的。

銀行有相當完善的金融體系。晉商簿記制度是明末清初山西思想家傅山創立的。它將所有的商業活動按其性質和渠道分為四類,並分別設置賬簿。“預付款”指所有收入,“付款”指所有支出,“存款”指包括債權在內的所有資產,“本”指包括投資在內的債務。原則是:壹付二存壹,或者十付十存。賬戶余額稱為“龍門”,故稱龍門賬。這套會計科目本質上類似於意大利人創立的會計體系。銀行的財務賬目就是在此基礎上形成的,但賬目更為詳細。賬戶壹般分為作為原始記錄的流水賬、分類賬(此類賬戶按類別分為20多類)、記錄現金交易的現金賬戶。相同的業務活動記錄在不同的賬戶中,交叉核對可以防止內部腐敗等行為。1879年山西大旱期間,有壹筆12000元的外地捐款由三晉院捐給太原小銀行百興苑,未由政府取出,被王建、車躍龍、賈士元侵吞。這個事情是1883審計的時候發現的。這說明票號的財務簿記制度是有效的。

票號實行“認票不認人,見票即付”的原則。為了防止假冒,設計了壹套防偽系統。這個系統包括仔細印刷匯票。比如衛太後的匯票是平遙印的,綠線,水印“衛太後”;有幾張票,如果報廢,必須報總號備案;字跡是固定的,壹個人寫的,字跡可以辯;附加密碼,類似於今天的密碼,也被稱為密碼系統。其原理是“月對月密碼、日對日密碼、銀對全密碼、自密碼”“謹防拿假票,別忘了看本書章節”這十二個字分別代表12個月,“我可以笑對人間,最公平的天堂,私心叵測,陰謀害人,善惡終有報,終成正果”這三十個字代表三十天;用“陌生人多,三思而後行”代表1到10,用“國寶流通”代表千人。暗號就是再加壹個暗號,比如在匯票上寫“註意發盤”。此代碼也定期更改,以避免泄漏。這壹制度既保證了業務的順利進行,又防止了外人進行欺詐。

為了保證這些制度的執行,銀行內部也有相應的監督制度,包括分號定期向總號匯報,既可以讓總號了解當地情況,便於決策,也可以對下面的工作進行檢查,包括總號派人到下面分號檢查業務和員工的表現和紀律。

這些系統確保了銀行的成功。

第三,註重人才的培養和有效的激勵機制

制度要落實,業務要做。歸根結底,企業還是需要德才兼備的人。鼓勵這些人努力工作,要靠激勵機制。銀行的成功也不例外。

票號的用人原則可以概括為三個原則:以村代親,即所有人員必須是山西人(主要是齊太平),既可以防止家族式管理的弊端,又可以實現與村民關系的心意統壹;德才兼備,尤其註重職業道德;必須有店保作為對員工的約束。

票號裏最重要的是大掌櫃。大老板是老板親自挑選的。業主要對大老板做多方考察,包括幾次面談。業主非常重視德才兼備的人才,不惜壹切代價尋找人才。晉商銀行有壹批優秀的職業經理人,如日升昌的雷履泰、衛太後的毛紅玲、衛峰輝的李宏玲、大德通的高瑜等。,從今天的角度來看也非常優秀。

銀行的管理骨幹都是自己通過學徒制培養出來的。選拔很嚴格。比如誠意招徒弟的標準是:15-20歲,身高5尺,家世清白(三代無不良職業),五官端正,無缺陷,語言清楚,說話快,動作快,珠算好,楷書準確,有與票號有業務關系的店鋪保證。輸入號碼需要面試和筆試。學徒期持續三年。第壹年打零工,主要是考察品德;第二年學的是商科,包括文化、寫字、珠算、票號業務、騎馬、蒙古語等。第三年跟著師傅跑業務,邊幹邊學。銀行裏很多中高層管理人員就是這樣壹步步晉升的。他們忠於銀行,忠於職守,精通業務,保證了銀行的成功。

銀行非常重視激勵機制。員工待遇包括生活、工資、休假的提供制度和特有的股票制度。員工平時除了節假日吃住都在銀行,壹日三餐水平挺高的。衣服要麽是銀行給的,要麽是現金補貼,生活用品和假期旅遊費用也是銀行出的。工資是給員工養家的,學徒期滿後可以領取。從年薪2兩或4兩起,最高可得100兩。根據太谷會或甘的記載,100和10以下的從業人員並不多,70人都占從業人員的三分之壹。這在當時是能夠維持小康生活水平的。

銀行中最有特色的激勵機制是股份制。股份制是全體員工的股份分享制度,它把銀行的整體利益和員工的利益緊密地聯系在壹起,使員工為銀行的利益而努力工作。銀行員工也有休假福利。

這些有效的選拔、培養和激勵機制也是票號成功的重要原因。

山西票號衰落的主要原因

第壹,戰爭、貨幣、政治是影響票號興衰的三個外部因素。

從中國近代金融史的發展演變來看,戰爭、貨幣和政治(政策)是影響金融業興衰的三大外部原因。

八國聯軍入侵和辛亥革命期間,銀行的發展受到了戰火和政局變化的嚴重沖擊,給銀行造成了巨大的創傷甚至致命的打擊。庚子之變後,山西銀行有過復蘇的熱潮,但畢竟只是“燈紅酒綠”,內傷相當大,勉強支撐了10年。等到武昌起義成功,清朝被推翻,中華民國政府成立,它所有的特權和優勢都不存在了,也就再也支撐不了這棟樓的倒塌了。

政局變動對金融業沖擊如此之大,為何性質相似的上海銀行沒有徹底倒閉?這是因為錢莊不像山西銀行那樣依附於清政府。銀行家與政府關系密切。壹旦革命爆發,政府的存款和匯款就停止了,兌換和償還就不能再進行了,資金也就斷絕了。另壹方面,貸款無法收回,貸款只註重個人信用,不註重物質抵押的風險完全暴露。不僅失去了經營基礎,還出現了巨額虧損和虧損。唯壹等待票號的就是淘汰和滅絕的命運。

回到太平天國時期,由於戰亂,各省無法將白銀從京都運到北京,清廷允許銀行接受官款,這實際上給銀行帶來了新的機遇。它由此擴大了業務規模,並由此建立和加深了與政府和官員的特殊關系,票號興盛了幾十年。它的興盛是因為它與官員和現政權的密切關系,這是合乎邏輯的推論,也是它最終滅亡的根本原因。

第二,山西票號系統的局限性不能為客戶服務。

山西銀行失敗的原因是多方面的,包括太平天國的影響、第二次鴉片戰爭的打擊、甲午戰爭的破壞、外資銀行的排擠和內部競爭。但是,很重要的,甚至是最根本的壹點,山西票號制度有其不可克服的局限性,以至於不能適應後來的社會發展。這種限制可以總結如下:

首先,山西票號普遍采用無限責任制,這是其衰落的主要原因之壹。無限責任制的實行意味著資本家以自己的全部財產作為銀行債務的擔保。壹旦資不抵債,資本家很可能壹貧如洗,永無翻身之日,抗風險能力非常弱。而且實行聯號制,與其他行業聯系緊密,增加了導致其經營風險的外部因素的多樣化和復雜性。銀行壹旦破產,涉及面很廣,會影響到其他很多股東和工商主體。

第二,山西銀行雖然所有權和經營權分離,但沒有形成更加科學合理的內部權力制衡機制。在總經理負責制的家長式特征下,總經理將有權威脅銀行的未來,從而威脅股東的利益,但股東只能依靠解雇作為懲罰。這種雙重權力制約機制很難達到合理的平衡。在後來的發展中,由於封建制度的影響,未能進壹步發展到三元制的制衡結構,這也是其制度的失敗之處。

第三,各家銀行各自為政,難以聯合起來形成抗風險能力強的大金融集團,資本少,競爭力弱,無法與後來的銀行抗衡。因為每個銀行都考慮到自己的利益,只把其他銀行當成競爭對手,很難產生壹種向心力。同時,由於單個銀行資本金少,但業務量小,在采取無限責任制的情況下,容易出現經營風險。因此,再加上清末戰亂時期,其迅速崩潰成為必然。

另外,山西票號總部在壹個角落,信息少,反應慢,也是其劣勢之壹。它與封建官僚集團有著千絲萬縷的聯系,這使它受政治形勢的影響很大。這些都成為山西票號自身難以克服的缺陷。到了清末,時代發生了巨大的變化,但舊式銀行仍然只看到了銀行表面的繁榮,而未能積極借鑒近代沿海銀行的管理制度,以求生存和自我創新。就這樣,山西票號因其保守的組織形式和管理方式,最終被時代淘汰。

銀行的歷史不到100年,真正的輝煌是30多年。在當時的歷史條件下,我們不能寄希望於銀行成為現代企業。它有自己的局限和弱點,是時代所不能克服的。很多讓它成功的因素也成為了讓它衰落的因素,但票號“鄉下爺爺”的很多做法還是值得借鑒的。離銀行越近,越會覺得它是壹筆寶貴的精神遺產。

文獻學

陳啟天:《山西票莊考》,商務印書館,上海,1937。

楊端之:《清代貨幣金融史稿》,三聯書店,北京,1962。

孔祥義:《財政貿易史》,中國財政出版社,6月1998。

黃建輝:《山西銀行史》,山西經濟出版社,8月,1992。

陳啟天(臺灣):《山西漂莊研究》,華世出版社1967年2月出版。

張國輝:晚清銀行與銀行研究[M].中華書局,1989。

明代會票制度與山西票號的關系[A]。山西地方研究[C]。第二系列。

動詞 (verb的縮寫)帳簿系統

組織完整,註冊詳細。賬本有十幾本。

張萬金(東貨)創業合同、分紅分配等。),

日常賬戶(貸款、匯款、雜費、匯款費、利息、與村莊的匯款),

舊賬(即流水分類),

浮動賬戶(即活期存款)、匯兌賬戶、存款賬戶、

借貸賬戶和本地總賬和本地總賬。

中國會計發展史

與世界上許多國家壹樣,我國會計發展經歷了原始記錄計量、單式記賬和復式記賬三個主要階段。西周前後,中國進入單壹記賬的階段。

據《李周》記載,早在西周時期,就建立了壹套完整的會計工作組織體系,有“司”、“秘書”等會計官員專門從事會計工作。在職、在職齡、在職幣等會計官員分別記錄收入、支出、余額會計賬簿。並建立了定期會計報表制度、專用倉庫出納制度和財產審計制度。

東漢以後,中國逐漸形成了壹套以“四欄式盤存”為核心的會計方法。11世紀,中國的會計方法在當時的世界上仍處於領先地位。

進入12世紀後,南宋“審計院”的設置、明代的“都察院制”、出納印章制度、黃皮書制度,以及從宋代沿襲下來的編制會計記錄制度、編制錢糧“四欄清冊”制度,依然閃耀著中國會計的歷史光輝,得到了世界會計史研究者的肯定。

1O世紀至15世紀中期,隨著封建經濟的發展和沿海地區資本經濟的出現,中國的民間會計也有了壹定的發展。這壹時期,不僅建立和完善了以“四支柱結算法”為核心的中國會計的方法體系,而且形成了簿記組織體系,因此中國會計在當時的世界會計發展史上仍占有壹定的地位。明末清初還出現了“龍門帳法”、“天地帳法”等四欄式記賬法。

從15世紀中葉開始,中國在政治、經濟、文化、科技等方面開始落後於西方國家。從此,古代文明的會計時代過去了,近500年的世界會計史壹直朝著領先西方國家的方向發展。建國後,特別是改革開放後,我國會計在吸收西方會計精華的同時,取得了長足的發展。假以時日,中國會計必將重現歷史輝煌。

考察百年會計歷程。

無論遠近,土地分南北。精通會計的人都知道,會計言行在記賬、會計事務中;

關心世紀會計的結果:

人們不知道年輕和年老的區別,學會計的人都知道,會計思維是在復合和平衡關系之間。

中國模仿常用會計公式的形式,起草了《會計演進過程及其成果要素》,包括六項內容,稱:

會計業績:通過職業行為所取得的會計業績、職業對國民經濟發展的貢獻以及由此產生的社會影響在特定壹天所反映出來的綜合狀態。

指導會計行為的專業理論。

會計規範:約束會計行為的職業標準。

會計改革:壹定時期內會計行為綜合變化的結果。

會計進步:促進會計取得優異成績,為社會經濟提供良好貢獻,產生積極社會影響的會計職業行為。

會計舞弊:妨礙會計取得工作成果,對社會經濟貢獻低劣,產生負面社會影響的會計職業行為。

在上述六要素中,會計成果、會計學術、會計規範等要素從靜態的角度反映了特定日期社會經濟生活中的會計狀況,代表了特定日期會計的總體水平。會計績效的狀態與會計學術和會計規範的水平同時匹配,會計績效的具體狀態就是同時存在的會計學術和會計規範之水。

層次的制約,而會計學術和會計規範同時決定著會計績效的狀態。其中,會計學術的豐富性和發達程度在專業理論和技術意義上引導和指引著會計行為的發展趨勢,從而同時決定著會計績效的狀態;而會計準則的覆蓋面和健全性,在行事準則和經營基礎的意義上規定和判斷會計銀行。

為正確有序,這同時決定了會計績效的狀況。上述元素之間的關系可以表示如下:

會計績效=會計學術十大會計準則

在這六個要素中,會計改革、會計進步、會計弊端等因素動態地反映了壹定時期社會經濟生活中的會計發展,代表了壹定時期會計變革的程度。會計改革的情況取決於同期會計進步和會計弊端的相互作用,壹定的會計改革成果被同期存在的會計所考慮。

步,會計舞弊的程度。其中,會計進步在促進會計在社會經濟中發揮積極作用的意義上,促進了會計與社會進步的同步健康發展,從而決定了同期的會計改革;但從阻止會計為社會經濟發揮應有功能的意義上來說,會計與社會進步是不相容的,甚至是背離社會發展的,從而決定了同期的會計改革。上述元素之間的關系可以表示如下:

會計改革=會計進步-會計弊端

縱觀百年會計史,會計的每壹步都驗證了上述要素的存在及其相互關系。比如20世紀30年代,面對社會經濟的急劇變革,植根於長期自然經濟的中國簿記面臨著來自西方復式簿記的嚴峻挑戰和沖擊。有鑒於此,會計界有識之士發起了改良中國簿記運動,該運動首先對中國傳統簿記的歷史進行了考察,分析了其現狀,肯定了其有用性,消除了其弊端,並結合西方復式簿記的精髓,形成了對中國簿記的系統總結和改良,將其重塑為集中與西方簿記相結合的改良中國簿記。壹時間學習者如潮,追隨者如流,為後來西式復式記賬法的推行奠定了堅實的社會基礎。這證明會計改革取得了良好的效果,會計績效因會計的進步而為正。再比如:60年代,“文革”十年後,社會生活失序,人們思想單壹,法治沒有了,經濟瀕臨崩潰。在會計領域:理論研究空白,規範被打破,操作秩序混亂,操作缺乏證據。基於此,會計幾乎癱瘓。這是會計改革最終不歡而散,會計績效壹直處於負面狀態的證明。

俗話說:以史為鏡,可以知興亡(舊唐書。《魏徵傳》);所以俗話說:前事不忘,後事之師(戰國策。趙策壹);希哲也說過:讀史使人明智(培根雜文)。世紀之交,回首百年會計歷程,咀嚼壹口甘甜的滋味,有益於告慰昨天,啟迪明天!

本文試圖以百年會計歷程為對象,揭示其跌宕起伏,並借用世紀憑證、世紀賬簿、世紀報告的形式,對中國的世紀會計做壹個回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