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成語大全網 - 英語詞典 - 初中文言文表現手法

初中文言文表現手法

1. 文言文表現手法有哪些

表現手法 表現手法也可稱為表現方法(或表達技巧),凡是能使文章整體或部分產生鮮明強烈的印象,達到感染讀者的藝術效果的手段或方法,都可視為表現手法。

主要著眼於使文章的整體或部分產生效果。 常見的表現手法有:賦、比、興、烘托、象征、用典、白描、蒙太奇、托物言誌、借景抒情、心理刻畫、寓莊於諧、聯想和想象等等。

表現手法和修辭手法: 表現手法和修辭手法都能增強文章的表達效果,但表現手法是用以增強文章的整體或某壹部分的表達效果,而修辭手法則是增強文章中句子的表達效果,主要著眼於對句子的修飾;表現手法是從宏觀角度表現文章的,而修辭手法是從微觀角度表現文章的。 表現手法和修辭手法的界限也不是絕對的。

總之,在具體的語言環境中,當某種修辭手法在文章中產生了壹種整體的效果,增強了文章的表現力,或是某種修辭手法在文章中反復使用後產生了整體的表現力,那麽這種修辭手法也可視為表現手法。

2. 古文閱讀中的表現手法有哪些

1比興。

比,就是把壹物比作另壹物。《詩經·碩鼠》中,把奴隸主比作大老鼠,用的就是比的手法。

興,就是“先言他物以引起所詠之辭也”。如《詩經·伐檀》中的“河水清且漣漪”就屬於“興”,它引出了下文的敘述。

“興”和“比”常常聯系起來在壹篇詩中運用。如《孔雀東南飛》開頭的“孔雀東南飛,五裏壹徘徊”,既是“興”,又是“比”。

李商隱《錦瑟》:“錦瑟無端五十弦,壹弦壹柱思華年。”首聯即用瑟這種樂器起興,由此而思及“華年”。

2.虛實結合 虛實結合是指現實的景、事與想象的景、事互相映襯、交織壹起表達同樣的情感。虛景和實景的關系,有時是相反相成以形成強烈的對比,從而突出中心。

例如姜夔《揚州慢》中的虛景是指“春風十裏”,寫往日揚州城十裏長街的繁榮景象;實景是“盡薺麥青青”,寫詞人今日所見的淒涼情形。由這壹虛壹實兩幅對比鮮明的圖景,寄寓著詞人對於昔盛今衰的感慨。

虛景和實景的關系,有時則是相輔相成以形成渲染烘托,從而突出中心。如歐陽修的《踏莎行》:“候館梅殘,溪橋柳細,草薰風暖搖征轡。

離愁漸遠漸無窮,迢迢不斷如春水。寸寸柔腸,盈盈粉淚,樓高莫近危闌倚。

平蕪盡處是春山,行人更在春山外。”上闋寫實,通過初春景象反襯“行人”的離愁別緒。

下闋寫虛,通過設想“行人”妻子憑欄遠望,思念“行人”的愁苦之象,來寫愁思。妻思夫,夫想妻,虛實相生,從而將離愁別緒抒發得淋漓盡致。

3.襯托 襯托又叫烘托,指的是以乙托甲,使甲的特點或特質更加突出,有正襯和反襯兩種。利用事物的近似條件來襯托另壹事物,稱正襯;利用事物的對立條件來襯托另壹事物,稱反襯。

如蘇軾《念奴嬌·赤壁懷古》:“大江東去,浪淘盡,千古風流人物。故壘西邊,人道是,三國周郎赤壁。”

這首詞要塑造的人物形象是周瑜,卻從“千古風流人物”寫起,由此引出赤壁之戰時的“多少豪傑”,最後才集中為周瑜壹人,突出了周瑜在作者心中的重要地位,這是正襯。而“蟬噪林愈靜,鳥鳴山更幽”則是反襯。

4.對比 對比就是把兩種對立的事物或者同壹事物的兩個不同方面放在壹起,相互比較。運用對比,或使對立的事物的矛盾鮮明突出,揭示本質,給人以深刻啟示;或使事物對立的兩個方面互相映襯,相得益彰,給人以深刻印象。

如高適《燕歌行》:“戰士軍前半死生,美人帳下猶歌舞。”以戰士死在沙場與將帥縱情聲色進行對比,形象鮮明,揭露深刻。

5.抑揚 抑揚就是把要貶抑否定的方面和要肯定的方面同時說出來,只突出強調其中的壹個方面,以達到抑此揚彼的目的。抑揚按形式可分欲揚先抑和欲抑先揚兩種。

如李商隱《賈生》:“宣室求賢訪逐臣,賈生才調更無倫。可憐夜半虛前席,不問蒼生問鬼神。”

詩的前兩句從正面著筆,仿佛熱烈頌揚文帝求賢若渴,虛懷若谷,這是揚。可是讀了後面兩句,才恍然大悟,原來鄭重求賢,虛心垂詢,推重嘆服,乃至“夜半虛席”,不是為了尋求治國安民之道,卻是為了“問鬼神”的本原問題,這是抑。

欲抑先揚,辛辣諷刺了漢文帝政治上的昏庸與荒誕。 6.象征 象征是指通過特定的、容易引起聯想的具體形象,表現與之相似或相近特點的概念、思想和感情。

屈原用“蘭芷”象征自己的芳香、不與世同流合汙的高尚節操,陸遊以“梅花”象征自己的孤高與勁節等。 7.正側描寫 正側描寫是指對描寫對象進行正面的和側面的描寫,又叫直接描寫和間接描寫。

直接描寫對象是正面描寫,描寫對象周圍的事物,使對象更鮮明、突出的是側面描寫。如王昌齡《從軍行》:“大漠風塵日色昏,紅旗半卷出轅門。

前軍夜戰洮河北,已報生擒吐谷渾。”第二句側面描寫戰況:壹方面詩風勢很大,卷起紅旗便於急行軍;另壹方面高度戒備,不事張揚,把戰事的緊張狀態突現出來。

8.用典 用典有用事和引用前人詩句兩種。用事是借用歷史故事來表達作者的思想感情,包括對現實生活中某些問題的立場和態度,個人的意緒和願望等,屬於借古抒懷。

引用或化用前人詩句的目的是加深詩詞中的意境,促使人聯想而尋意於言外。如辛棄疾《永遇樂·京口北固亭懷古》:“想當年,金戈鐵馬,氣吞萬裏如虎。”

這首詞除了回顧作者43年前的南下經歷外,全是用典。“想當年,金戈鐵馬,氣吞萬裏如虎”寫的是劉裕當年北伐抗敵的英雄氣概。

作者借贊揚劉裕,諷刺南宋王朝主和派屈辱求和的 *** 行徑,表現出作者抗金的主張和恢復中原的決心。 9.動靜描寫 動靜描寫是指對事物或景物作動態或靜態的描寫,兩者相互映襯,構成壹種情趣。

如杜甫《漫成壹首》:“沙頭宿鳥聯拳靜,船尾跳魚拔刺鳴。”後壹句魚跳的“動”更襯托出前壹句景物的“靜”。

10.細節描寫 細節描寫指詩人對生活中的某壹個場面或人物神態、動作、語言、心理等方面的細致刻畫。以細節為中心組成全篇,往往能使詩詞顯得凝煉、集中且韻味無窮。

優秀的詩歌,總是以具有典型意義的細節反映主旨,通過這些細節,便可以挖掘詩中蘊含著的情感。如趙師秀《約客》中“閑敲棋子”,張藉《秋思》中“行人臨發又開封”都是非常典型、特別精彩的細節。

11.渲染 渲染本是國畫的壹種畫法,在。

3. 文言文表現手法有哪些

表現手法

表現手法也可稱為表現方法(或表達技巧),凡是能使文章整體或部分產生鮮明強烈的印象,達到感染讀者的藝術效果的手段或方法,都可視為表現手法。主要著眼於使文章的整體或部分產生效果。

常見的表現手法有:賦、比、興、烘托、象征、用典、白描、蒙太奇、托物言誌、借景抒情、心理刻畫、寓莊於諧、聯想和想象等等。

表現手法和修辭手法:

表現手法和修辭手法都能增強文章的表達效果,但表現手法是用以增強文章的整體或某壹部分的表達效果,而修辭手法則是增強文章中句子的表達效果,主要著眼於對句子的修飾;表現手法是從宏觀角度表現文章的,而修辭手法是從微觀角度表現文章的。

表現手法和修辭手法的界限也不是絕對的。總之,在具體的語言環境中,當某種修辭手法在文章中產生了壹種整體的效果,增強了文章的表現力,或是某種修辭手法在文章中反復使用後產生了整體的表現力,那麽這種修辭手法也可視為表現手法。

4. 初中語文的表達方式和說明方法分別有哪幾種

表達方式:記敘、描寫、說明、議論、抒情.說明方法:下定義、作詮釋、分類別、舉例子、列數字、作比較、打比方、畫圖表、摹狀貌等.互文是是古詩文中常采用的壹種修辭方法.具體地說是:上下兩句或壹句話中的兩個部分,看似各說兩件事,實則是互相呼應,互相闡發,互相補充,說的是壹件事.通俗點說,就是運用互文手法的句子,應該把它們的主語加壹起做***同的主語,謂語、賓語加壹起做***同的謂語、賓語.如:“開我東閣門,坐我西閣床 .”是互文.應該理解為:開東閣西閣的門,坐東閣西閣的床 .還有如:“主人下馬,客在船.”應該理解為:主人和客人壹起下馬,壹起在船.。

5. 高中語文表現手法及其作用請列表現手法(後面緊跟它的作用),

修辭手法:比喻:生動形象,化深奧為淺顯,化平淡為生動,化抽象為具體,化無形為有形,化繁冗為簡潔.誇張:突出特征,強化感情;烘托氣氛,增強感染力.擬人:化物為人,親切自然;生動活潑,具體形象.對偶:結構對稱,形式整齊;節奏鮮明,章節和諧;高度概括,富有表現力.排比:結構緊湊,文章貫通;增強文章的氣勢,增強文章的感染力.反復:突出內容,強化感情,增強感染力.借代:生動活潑,使評議形象鮮明,利於表達作者的思想感情.設問:提出問題,引起註意;啟發思考,加深理解.反問:加強語氣,加重語勢;激發感情,加深印象.引用:增添文句意蘊,豐富文章內容,增強說服力.雙關:表達含蓄,語意豐富.對比、襯托(正襯和反襯):突出所描寫事物的特點,突出作者的某種感情,深化文章的主題.表現手法:情景交融、借景抒情:渲染氣氛、推動情節發展、烘托人物心理、烘托人物形象、象征社會環境、烘托思想感情.托物言誌(象征)、虛實結合:使表達更加含蓄,有意在言外之妙,而且能使文章內涵豐富,富有哲理,給人以啟迪.動靜結合、化靜為動:使表達更中形象生動,富有感染力.對比、襯托(正襯和反襯):突出所描寫事物的特點,突出作者的某種感情,深化文章的主題.白描:用字簡練,不加渲染和烘托,有簡潔傳神的表達效果.細節描寫:突出事物的主要特點,使文章內容更加豐富,便於表達感情.抑揚:有先抑後揚或先揚後抑,其作用是使文章曲折有波瀾,突出喜歡贊美或批評諷刺的感情.以小見大、側面烘托、點面結合、以點帶面等。

6. 初中語文常見的幾種表現手法有哪些

表現手法: 烘托(襯托)、對比、對照、借景(物)抒情、托物言誌、欲揚先抑。

(聯想、想象)寓情於景、融情入景、諷刺、象征、聯想、想象、以小見大、類比 象征是通過特定的容易引起聯想的具體形象,表現某種概念、思想和感情的藝術手法。象征體和本體之間存在著某種相似的特點,可以借助讀者的想象和聯想把它們聯系起來。

例如蠟燭,光明磊落,焚燒自己,照亮別人的具體形象,可以使我們聯想到舍己為人的崇高精神。因此蠟燭是舍己為人的象征。

什麽是象征手法?它和比喻手法有什麽區別? 象征是通過特定的容易引起聯想的形象表現與之相似或相近特點的概念、思想或感情的藝術手法。只用於表示有關人類品質或人類組織的性質,壹般適用於抒情作品。

比喻可以用於表示任何事物的性質,壹般的比喻,其喻體分散在全篇文章中 什麽是以小見大的方法? 就是采用小的事情來表現大的主題的寫作方法,將抽象的事物具體化.比方說,要妳寫壹個以生命為話題的文章,如果妳總是談什麽生命的意義之類的,這就很難去寫好.而采用以小見大的方法卻可以繞過這些說教,給人以更生動可感的形象,如寫與病魔作鬥爭的中學生,如寫時時刻刻給予妳關心的父母,如寫下崗工人的努力等等,妳可以借助具體的形象來給生命著色,象語文課文《敬畏生命》,就是以柳絮這樣細小的生物;《白蝴喋之戀》就是以壹只小小的蝴蝶來對生命進行探討。采用這種以小見大的辦法,這樣在妳的筆下,就會有五彩的生命了.再比方寫愛國,妳可以寫壹個小學生對紅旗的愛護,看到別人對紅旗不尊重就要加以指正等等. 那壹般在什麽情況下采用這種方法呢?壹般是些很抽象的概念的話題時就可以采用(就是當妳感覺到妳要寫的觀點和妳政治書上的觀點相同),如"人生觀""價值"等等啊. 采用這種辦法應註意的是:壹是要註意妳所選擇的小的材料和妳的大的觀點有相似性,能統壹起來.二是要註意運用小的材料的過程中註意不要動不動就跑出來發議論.三是要註意運用的材料具有典型性。

什麽是聯想和想象? 聯想就是由壹種事物想到另壹種有關的事物,或有眼前的事物回憶起以前的有關事物。例如冬天的早晨,看見玻璃上的霜花,就會想起美麗的孔雀開屏;看見老花鏡,就會想起奶奶給自己縫制布娃娃的情景;看見卷面上鮮紅的墨水跡,就想起老師為同學們補課批改作業的情景;看見昔日的照片,就想起遊山玩水的快樂時光;看見壹本舊書,就想起與同學相處的壹件往事……這些現象,在生活中是非常自然的。

我們把這些內容寫進作文裏,就會增強文章的表現力。 再說想象。

想象與聯想就像壹對親兄弟,它們相似卻不相同。它們的相似點都是想,聯想是想起關聯的事,而想象則是重新組合編排頭腦中的形象、材料,創造出新的內容來。

什麽是渲染?什麽是烘托? 渲染是指用水墨或顏色烘染物象,分出陰陽向背,增加質感和立體感,加強藝術效果,亦可作“設色”解。清代惲壽平謂:“俗人論畫,皆以設色為易,豈知渲染極難,畫至著色,加入爐篝,重加鍛煉,火候稍差,前功盡棄。”

烘托是用水墨或淡彩在物象的外輪廓渲染襯托,使其明顯突出。如烘雲托月,以及畫雪景、雨景、霧景、晨昏、流水、白色的花鳥和白描人物等,壹般采用外罩、圍染的烘托方法。

類比是壹種推理的方法,是根據兩種事物在某些特征上的相似,作出他們在其他特征上也可能相似的結論。這是《現代漢語詞典》中的說法,並舉例說:“如光和影都是直線傳播,有反射、折射、和幹擾現象等,由於聲呈波動狀態,因而推出光也呈波動狀態。”

我認為這壹說法是正確的。實際運用過程中卻有很多人(包括教材)誤以為類比就是同類相比,其不謬哉!“同類相比”是什麽?請看《現代漢語詞典》關於“比較”的解釋:“就兩種或兩種以上的同類事務辨別異同或高下。”

原來如此!什麽是諷刺? “ 用譏刺和嘲諷筆法描寫敵對的或落後的事物,有時用誇張的手法加以暴露,以達到貶斥、否定的效果。”這種表現手法,即為諷刺。

用諷刺和嘲諷的筆法針對敵人或者落後、錯誤的、不合理的事物,有時用誇張的手法加以暴露,以達到貶斥、否定和批判的目的。 掌握托物言誌的寫法。

兩篇文章都采用了托物言誌的方法。前者借“陋室”抒發作者的情懷,借物突出誌向。

文章以有仙之山,有龍之水比喻“陋室”,引出文章主旨“惟吾德馨”,表明“陋室”也具有“名”與“靈”的性質。然後描寫陋室環境景色幽雅,交往人的高雅,主人的生活情趣閑適,展示了陋室主人的精神風貌,表現作者怡然自得的心情,安貧樂道的生活情趣,既突出主人“德馨”,又表明“陋室”不陋。

最後以諸葛廬、子雲亭類比陋室,意在以古代名賢自況,表明陋室主人也有古代名賢的誌趣和抱負。引用孔子的話結尾,隱含以君子自居之意,說明“有德者居之,則陋室不陋”,突出“惟吾德馨”“陋室不陋”。

《愛蓮說》中作者以蓮花自況,借對蓮花形象的描繪,寄寓作者自己的情感,從生長環境,寫她“出淤泥而不染,濯清漣而不妖”的質樸;從體態、香氣方面,寫她“中通外直,不蔓不枝”的正直,寫她“香遠益清”的芳香;。

7. 語文表現手法描寫手法到底啥區別還有啥手法

表現手法、寫作手法、描寫手法、修辭手法在語文考試中常有表現手法、寫作手法、描寫手法、修辭手法等具體辨析與作用分析的題目,其實這三者的概念是較難區分的,壹是因為這些概念有廣義與狹義之分、有專家用語與教育用語之別,二是從來也沒有壹部權威性的著作對這些問題概念進行準確界定並辨析過.以下所述也只是個人的理解及壹般的說法.首先我們應該明確這四者之間關系,從壹般意義上講表現手法要比寫作手法來得寬泛,可以說兩者之間是領屬關系,因為表現手法可以是戲劇中的表現手法,美術中的繪畫筆法等等,而寫作手法僅僅是在寫作中運用的壹些手法.而描寫手法也要比修辭手法範圍大,不過它們兩者之間是交叉關系,即描寫手法中有許多是借助於修辭手法的,而修辭手法中有壹部分則不屬於描寫手法.而至於表現手法、寫作手法、描寫手法、修辭手法,應該是前兩者中包括了後兩者.然後我們再來分別逐壹簡要介紹壹下這四種手法.壹、表現手法:表現手法從廣義上來講也就是作者在行文措辭和表達思想感情時所使用的特殊的語句組織方式.分析壹篇作品,具體地可以由點到面地來抓它的特殊表現方式,首先是字詞、語句上的修辭技巧,種類很多,包括比喻、象征、誇張、排比、對偶、烘托、擬人、用典等等;從作品的整體上來把握它的表現手法時,就要註意不同文體的作品,抒情散文的表現手法豐富多彩,借景抒情、托物言誌、抑揚結合、象征等手法;記敘文的寫作手法如首尾照應、畫龍點睛、巧用修辭、詳略得當、敘議結合、正側相映等;議論文寫作手法如引經據典、巧譬善喻、逆向求異、正反對比、類比推理等;小說的描寫手法、烘托手法、伏筆和照應、懸念和釋念、實寫與虛寫等.表現手法的分析是壹種很泛的題目,答題時要註意完整地理解題目的答題要求,要簡潔準確地答題,對有些題目如欣賞寫作技巧的題,應結合上下文語境、文章題材與體裁風格等來準確把握,選取其中最主要的壹種回答即可,不必面面俱到,如小說塑造人物的種種手法,如散文抒 *** 感的種種手法等,盡量抓到得分點.因此表現手法壹般可以包括抒情手法、描寫手法、修辭手法這三大類.二、寫作手法:是人們在寫作過程中運用語言文字表現文章內容的基本形式.如開頭的方法、過渡的方法、結尾的方法.寫作方法還因問題不同有所不同:記敘的方法、說明的方法、議論的方法、描寫的方法、抒情的方法、修辭手法等.常見的有:誇張、對比、比喻、擬人;懸念、照應、聯想、想象;抑揚結合、點面結合、動靜結合、敘議結合、情景交融、襯托對比、伏筆照應、托物言誌、白描細描、鋪墊懸念、正面側面、比喻象征、借古諷今、卒章顯誌、承上啟下、開門見山;烘托渲染、動靜相襯、虛實相生、實寫與虛寫、托物寓意、詠物抒情等.最常見的寫作手法有:誇張、對比、比喻、懸念、照應、聯想、想象、抑揚、動靜結合、寓景於情、托物言誌等.如果再具體壹點細分壹下,寫作手法那麽又可指特定文學樣式中的壹些技法,如結構短篇小說的寫作手法:“橫切懸念,倒敘事件”法、“意料之外,情理之中”法、“淡化情節,形散神聚”法、“壹箭雙雕,壹點兩面”法、“偶然中必然,必然中偶然”法、“銀絲串珠,數點壹線”法、“明線暗線——雙環連套”法、“欲揚先抑,欲抑先揚”法、“盆中藏月,以小見大”法、“余音繞梁,三日不絕”法.因此寫作手法也是壹個非常寬泛的概念.三、描寫手法:描是描繪,寫是摹寫.描寫就是用生動形象的語言,把人物或景物的狀態 具體地描繪出來.這是壹般記敘文和文學寫作常用的表達方法.分細描與白描、靜態描寫與動態描寫、正面描寫與側面描寫、虛寫與實寫、人物描寫、環境描寫、物體描寫、細節描寫、渲染與烘托、欲揚先抑、聯想和想象等.四、修辭手法:修辭手法,即象征、誇張、擬人、對比、比興、比喻、借代、對偶、反問、設問和雙關、諧音、用典、互文、疊詞等.另外不有壹些概念我們也應該註意辨析,如:壹、間接抒情與直接抒情.間接抒情是指作者不直接出面,通過其它方式來抒發感情,語言比較冷靜客觀.或借人物之口來抒情.或通過特定的語調來抒情.間接抒情的特點是抒情含蓄婉轉,富有韻味,感染力強.間接抒情又分為借景抒情、融情於景、情景交融、以景結情、以樂景寫哀情、托物言誌、托物寓理、借古諷今等.直接抒情就是以第壹人稱“我”為抒情主體,直接表現作者的思想感情的壹種文章筆法.也叫直抒胸臆.二、修辭方式與表達方式.修辭方式與表達方式在初中語文中是經常提及的兩個名詞術語:它們之間區別很大.修辭方式是指修飾文字詞句,運用各種方法,使語言表達得準確、鮮明而生動有力,情感真摯、強烈而又引人入勝.初中課文常見的修辭方式有比喻、擬人、誇張、對偶、排比、反問、設問、對比、借代、反復、反語等.表達方式也叫表達方法,其內涵包括記敘、描寫、說明、議論、抒情五個方面.請看例題:下列語句運用了什麽表達方式:①誰是我們最可愛的人?我們的誌願軍戰士.②在蒼茫的大海上,海燕像黑色的閃電,在高傲地飛翔.如果我們不理解表達方式這壹術語的含義,就不能準確地作出判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