現在,這件事發生已經差不多過去了 十年了,再次回想起這個問題時,才終於有了個相對明確的答案。答案告訴我事實並不是那麽回事兒。那麽,成都話的聲調究竟是什麽樣的,及其是否與普通話的聲調存在什麽關系呢?讓我們從相對科學的角度,用相對專業的方法去解答。
所謂相對專業的方法其實就是五度標記法了。該方法是趙元任於1930年創立,它用五度豎標來標記聲調值相對音高走勢。
我們先看壹看普通話是如何標註的,便可理解該方法的含義:?
在該圖中,“1”~“5”分別代表聲調由低到高的5度,箭頭方向代表聲調變化的前後順序。以“媽”(陰平)為例,其聲調從發音開始至結束沒有變化,並保持在較高的頻率上,為“5→5”。又如“馬”(上聲)的起始聲調較低,趨勢為先變低再變高,為“214”。
另外,聲調有兩個要素,壹是調值,即聲調的高低;二是調型,即聲調的趨勢。如,普通話中壹聲的調值為“5→5”,其調型為“高平調”。普通話中的二、三、四聲的調型分別為“中升調”“降升調”(也稱為“低升調”)以及“全降調”。
在了解五度標記法後,我們來分析壹下成都話的聲調是什麽樣的。首先,成都話聲調的表述方式在不同的參考資料上是不同的:
在該表之中,可以發現不同來源的聲調標註的分歧主要在壹聲(陰平)上,這壹分歧既體現在調值有體現在調型上。百度詞條和《張氏成都話拼音方案》中將陰平標註為壹個高升調(4→5),而成書時間較早的《成都方言詞典》將其標註為壹個高平調(5→5)。這壹差異主要源自於早期研究(基於聽辨)和近期研究方式(基於語音試驗)的不同引用1。在考慮到研究方式的進步以及日常經驗後,本專欄中成都話的壹聲標註為“高升調”,且調值為“4→5”。
除壹聲外,另外三個聲調在調型上沒有分歧——二、三、四聲分別為“中降調”“高降調”以及“低升調”,它們僅在調值上稍有不同。本專欄的成都話二、三、四聲的標註則均與《成都方言詞典》和《四川方言詞典》保持壹致。
本專欄的成都話聲調五度標記圖為:?
讓我們回到開篇的問題。這時,我們終於知道,成都話中的壹聲(4→5)與普通話中的二聲(3→5)均是“升調”但調值不完全相同。成都話中的三聲(5→3)與普通話四聲(5→1)的下降程度也不相同。成都話的四聲(2→1→3)和普通話的三聲(2→1→4)依舊不完全相同。所以說,僅憑感覺去判斷壹個方言是不夠嚴謹的,只有找到了科學的方法,才能真正說好壹門方言,並明白其背後的道理。
接下來,我們來說說成都話聲調中的另壹項重要內容——變調。變調的相關研究課參考引用1等文章,寫得非常詳盡。本文僅找出其中比較重要的部分加以說明。
首先,我們需要明確,成都話中的變調是普遍現象。兩字詞組***有16(4×4)種聲調組合的可能性,其中10種存在變調現象。請看下表引用1:
表中“H”代表高聲調,“M”代表中聲調,“L”代表低升調。“MHL”是表明聲調的另壹種方式,即三度標記法。只要類比壹下五度標記法,還是很容易理解的。我們舉其中壹個例子,大家便能明白成都話中的變調現象了。“今天”是兩個壹聲字的組合,但放在壹起讀的時候,“天”的聲調將發生改變,從中升調變為中平調。
成都話的三字詞同樣存在變調現象,三字詞***有64(4×4×4)種聲調組合方式,其變調規律較為復雜,在此不做深入討論了。
個人曾認為產生以上變調現象的是在發音過程中自然而然形成的,只有這樣變調,才便於將這些兩字詞或三字詞順利發聲出來。但此現象背後有著非常復雜的成因,若想深入了解,還請仔細閱讀引用1。
1.《成都話連續變調的優選分析》,閆小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