詞典解釋壹基本信息
世俗 shìsú
(1[common customs]∶世間不知變通的、拘泥的習俗
世俗之見
(2) [mundane]∶非宗教的
她不允許他們在去教堂來回的路上談論世俗的事情
指當時社會的風俗習慣
《文子·道原》:“矜偽以惑世,畸行以迷眾,聖人不以為世俗。”《史記·循吏列傳》:“施教導民,上下和合,世俗盛美,政緩禁止,吏無奸邪,盜賊不起。” 明 邵璨《香囊記·辭婚》:“只是這個人有些執古相,不通世俗。”
塵世;世間
《莊子·天地》:“夫明白入素,無為復樸,體性抱神,以遊世俗之間者,汝將固驚邪?” 漢 賈誼 《惜誓》:“方世俗之幽昏兮,眩白黑之美惡。” 明 李贄 《與焦弱侯書》:“世俗俚語亦有可取之處:處貧賤易,處富貴難;安勞苦易,安閑散難;忍痛易,忍癢難。” 王西彥 《古屋》第四部七:“壹切世俗的享樂,壹切所謂榮華富貴,我全看破了。”
指俗人,普通人
《莊子·天下》:“不譴是非,以與世俗處。”《南君書·更法》:“子之所言,世俗之言也。” 宋 蘇舜欽 《和彥猷晚宴明月樓》之壹:“憑欄揮手問世俗,何人得到蟾蜍宮?” 清 朱克敬 《瞑庵雜識》卷二:“世俗以勢利為是非,皆此類也。”
流俗;庸俗
唐 韓愈 《王公墓誌銘》:“公所為文章,無世俗氣。”清 湯之旭《皇清州同知尹思袁公(袁可立曾孫)墓誌銘》:“舅氏天性豪邁,喜施與,無世俗齷齪態,而交結知名,座客常滿。” 葉聖陶 《倪煥之》壹:“ 樹柏 說到末了壹句時, 煥之 覺得他突然是中年人了,老練,精明,世俗,完全在眉宇之間刻畫出來。”
2詞典解釋二
“世俗”,有兩種解釋:壹指民間流行的氣習;壹指平常、凡庸的人。潮語義同,有“世俗是這樣”(前義)“我者個是世俗人”(後義)等說法。
作前義詞例:
《楚辭》屈原《漁父》:“安能皓皓之白,而蒙世俗之塵埃乎?”(皓皓,比喻貞潔)
《楚辭》東方朔《七諫·沈江》:“世俗更而變化兮,伯夷餓於首陽。”
1993年5月份的《舞臺與銀幕·人體模特》壹文中說:“妳可曾領悟到人體模特沖破世俗偏見樊籬灑淚滴血的精神之光?那可是壹種凝重而悲壯的美。”
作後義詞例:《孟子·梁惠王》:“寡人非能好先王之樂也,直好世俗之樂也。”
《商君書·更法》:“子之所言,世俗之言也。”
望采納。
參考資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