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成語大全網 - 英語詞典 - 環境心理學課程論文的發表

環境心理學課程論文的發表

以時間和標誌性事件為參照標準,環境心理學於20世紀70年代初興起於以美國為中心的北美。隨著環境問題的升溫,自21世紀以來,環境心理學也成為心理學領域壹門更具突破性的學科。以下是我為妳收集的環境心理學論文發表的內容。歡迎閱讀參考!

環境心理學課程論文發表1

論環境心理學中的擁擠

針對城市中的擁堵現象,從環境心理學的角度闡述了擁堵的內涵、影響及對策,提出應警惕擁堵綜合癥的出現。

關鍵詞:擁擠影響擁擠綜合癥

壹,擁堵的內涵

環境心理學(Environmental psychology)是心理學的新興學科之壹,是社會科學與自然科學、建築環境學和應用心理學的結合,是壹門關註人與環境的相互作用和關系的學科[1]。它通過研究人在不同社會文化和環境中的心理活動規律,尋求人與環境相互適應的可持續模式。擁擠是環境心理學的壹個重要研究領域。有國外學者認為?擁擠?是指個體的空間需求超過實際空間供給時的壹種心理應激不適狀態,是個體在有限空間內的壹種個人主觀體驗;有些人認為?擁擠?指的是個體無法獲得想要的隱私水平,無法完全控制與他人的社交的壹種狀態。中國學者強調?擁擠?指能產生負面情緒的壹種主觀心理狀態,當個體感知到給定空間內人太多時出現。

總之,作為高密度和相應空間限制的感性判斷,擁擠?它是壹種難以直接測量、需要人的感知形成的復雜的心理體驗和主觀體驗狀態,伴隨著過度喚醒和生理、心理、行為應激特征,並導致壹系列擁擠的負面效應。[2]

第二,擁堵對人類的影響

(壹)擁擠對個體行為的影響

1.對生理的影響

發現高密度會引起壹些生理激活反應。密度高的人血壓更高,生病的幾率也更高。隨著兒茶酚胺含量的增加,腎上腺分泌也增加;皮膚的導電性也顯著增加。長期生活在高密度的環境中,可能會引發疾病或加重病情。

2.對情感的影響

社會密度和空間密度以不同的方式影響人們的情感體驗。在改變空間密度的實驗中,男性在高密度下比低密度下體驗到更多的負面情緒;而女性則可以很好的相處,用更合作的方式對待擁擠的情緒。在社會的高密度研究中,無論男女,也都反映出負面情緒。

(二)擁堵對社會行為的影響

1.人際吸引

擁擠導致人際吸引力下降,對男性更為明顯。在相關實驗中,男性在高密度情境下對群體成員的負面評價更多,而女性則相反。高密度促進人際吸引。

2.退縮行為

當遇到高密度時,社交退縮行為是壹種壓力措施,包括減少眼神接觸、將頭轉向壹邊,或者保持較長的人際距離。高密度導致的退縮行為,很可能會破壞人際網絡,使人可以利用的資源更少,應對巨大壓力的難度更大。

3.親社會行為

親社會行為是利他行為。壹些關於人口密度如何影響人們助人行為的研究發現,高密度會降低人們助人的概率。在高密度的公共場所,利他行為的減少大多是出於對自身安全的擔憂。此外,利他行為在城市和鄉村是不同的。

4.攻擊行為

到目前為止,還沒有壹致的結論認為擁擠導致攻擊性增加,但對於某些人(如兒童)來說,兩者之間存在壹定的關系。大量研究表明,擁擠對兒童的攻擊性影響更大,並且隨著年齡的變化而變化。攻擊行為的發生取決於高密度引發的是負面情緒體驗還是正面情緒體驗。高密度並不是攻擊行為的直接原因。

(三)擁堵的具體影響

1.擁堵對工作的影響

首先,擁擠限制了個體有效完成任務所需要的高度註意力和清晰思維能力。其次,擁擠時容易產生焦慮。再次,高密度會阻礙個體對環境的認知。最後,擁擠可能會阻礙個體的信息處理能力,導致任務無法順利完成。

2.擁堵對交通的影響

首先是交通擁堵帶來的壓力。開車上下班的人體驗到更有壓力的生活方式,帶來更多的身心健康問題。其次,司機的壓力。駕駛員的應激狀態壹般表現為消極的情緒、認知和行為,具有攻擊性、焦慮、駕駛疲勞,與他人交往時往往反應過度。第三,堵車。堵車影響人們到達目的地,也對開車上下班的人所經歷的焦慮有很大影響。

第三,減少擁堵帶來的負面影響

幹預措施

首先是認知幹預:針對高密度情境的幹預措施之壹是認知幹預,即提前對個體進行某種情境的擁擠提醒或警告。這可以減少壓力和其他不利影響。

其次,建築設計:壹是分隔使用。對密度的感知是擁擠感的關鍵,因為擁擠感是個體感知到自己的個人空間受到了侵犯。第二,註意焦點的設計。人們更喜歡能夠降低個人覺醒水平的環境;建築設計可以通過控制其他因素來減少人們的負面反應,從而減少擁擠感。此外,建築設計中室內家具的色彩和布局對寬敞感有重要影響。

(2)調整方式

消除擁擠的後果主要是降低個體的焦慮和喚醒水平。所以可以用三種調節方法來緩解擁擠的後果:肌肉放松、認知重建、想象。認知重建是通過引導使人註意到情境的積極方面,從而提高積極情緒;想象是幫助人們根據指令想象出壹幅舒適的、田園般的畫面來轉移註意力。

第四,擁擠綜合癥

擁擠的空間、嘈雜的環境、快節奏的生活很容易使人產生高度緊張、頭痛、失眠、易怒、疲勞,甚至心理變態。這壹系列癥狀被稱為。擁擠綜合癥?。環境、醫學和社會心理學的研究都認為擁擠對人類健康的威脅已經成為城市的壹大公害。為了避免現代城市的擁堵和擁堵帶來的危害,需要社會和城市居民共同努力。

關鍵是加強城市布局和建設的宏觀調控,以利於人口分流;節假日和大型集會,要做好人流有序流動的安排,最大限度控制擁擠現象。城市居民應盡量少去公共場所湊熱鬧,尤其是年老體弱者、孕婦和心血管疾病患者應避免擁擠。同時,都市人也要學習?在麻煩中保持安靜?學會在緊張中放松,加強體育鍛煉,註意培養適應環境的能力,保持樂觀開朗、平靜愉快的心態,都是預防擁擠綜合癥的有效方法。[3]

參考資料:

切·文博。當代西方心理學新詞典[M]。吉林:吉林人民出版社,

2001.

[2]戴昆等.擁塞的研究進展[J].應用心理學,2010(4)。

顏世英。城市擁堵綜合征及其危害[J].人與自然,1998(3)。

[4]徐波。擁擠綜合征——心理健康的大敵[J]。社會心態,2004。

[5]保羅?貝爾等.環境心理學[M].中國人民大學出版社,2009。

林·。環境心理學[M]。中國建築工業出版社,2006。

發表在環境心理學課程2上的論文

環境心理學及其研究綜述

本文對環境心理學的誕生及其在東西方的發展進行了回顧,以進壹步了解其產生的背景和學術界的現狀。

環境心理學;研究;做評論

古往今來,人類壹直在探索自己與周圍環境的關系。人類正是在代代相傳的探索和思考過程中,不斷地對環境和自身進行解釋,同時不斷地利用和改造環境,以維持和改善自己的生存狀態。在這個過程中,人與人之間的交流以及人與環境之間的相互作用,對人所處的環境和人類自身都有直接的影響。

首先,簡要回顧環境心理學

環境心理學是現代心理學分化產生的壹門交叉學科。它是研究人的心理與行為、自然環境與人工物理環境之間關系的科學。傳統上,環境心理學是城市規劃設計和心理學的結合。隨著環境心理學對環境問題的關註,現代意義上的環境心理學不僅是心理學的壹個分支,而且被認為是環境科學的壹個分支。

重視建築環境與心理、行為的關系,可以追溯到古代。早在紀元前,希臘的帕臺農神廟就用各種方法矯正視錯覺。相關的理論研究可以追溯到19世紀。1886年,德國藝術史學家H.wolffin寫了《心理學建構導論》壹書,用的是?同理心?本文從美學的角度來探討建築和工藝品的設計。之後呢,漢斯?H.Mayer還計劃在包豪斯開設心理學課程。

20世紀五六十年代,西方國家的城市環境嚴重惡化,對居民的身體、精神和行為產生了各種負面影響。與此同時,許多新建築因忽視使用者的行為需求而受到社會的嚴厲批評,導致社區坍塌、建築拆除、居民抗議等嚴重後果。因此,建築環境與行為的關系引起了多學科研究者的深切關註。來自心理學、社會學、人類學、地理學、建築學、城市規劃等學科的研究,最終融合成壹個新的交叉學科領域——環境(建築)心理學。環境心理學最早興起於20世紀60年代末的北美,隨後在英語地區迅速傳播和發展,隨後在歐洲和世界其他地區。當時北美的主要代表人物有人類學家霍爾、心理學家巴克、伊特萊森、普羅桑斯基、薩默、城市規劃師林奇等。

6月1968,綜合專業組?環境設計研究協會(EDRA)?它是在北美宣布的。第壹屆年會在1969召開,形成了兒童與環境、環境認知、環境與年齡、殘疾人與環境、居住環境、室內環境、女性問題、用戶參與、使用後評價等多個研究中心。該組織的第壹批成員有27人,僅由建築師和心理學家組成。到1984,會員人數增加到900人,覆蓋世界各地。其中建築師占30%,心理學家占30%,其他環境學科(室內設計、景觀設計、城市規劃與設計)占25%,其他社會科學家(地理學家、社會學家、人類學家、人類學家和社會生態學家)占15%,是世界上從事環境-行為研究和應用時間最長、規模最大的學術群體。20世紀50年代末60年代初,歐洲也形成了環境行為研究的潮流。

在亞洲國家中,日本在環境行為領域的研究始於20世紀60年代,處於領先地位,70年代發展迅速。與世界其他國家相比,我國在這方面的研究起步較晚,直到20世紀80年代初才從歐美日等發達國家引進相關理論和方法,開始從事建築學等學科的研究,引起了研究者的廣泛興趣和關註。

二、環境心理學及其發展

不同的研究者對環境心理學有不同的理解。從不同學者對環境心理學的定義中,我們可以看到環境心理學的內涵和全貌。

作為壹門獨立的學科,環境心理學?這個名字最早是由紐約研究人員普洛山斯基和伊特爾森提出的。任何人工環境都是社會的產物,都離不開相應的社會環境和文化背景,也離不開它賴以存在的自然環境[1]。1978年,P.A .貝爾等人合著的《環境心理學》壹書將環境心理學定義為:環境心理學是壹門研究行為和經驗與作為整體的人工和自然環境之間關系的科學。環境心理學從研究噪音入手,研究個人空間、擁擠與人類的關系、城市發展與城市規劃等。其目的是了解個體如何與環境相互作用,進而利用和改造環境,解決環境引起的各種人類行為問題[2]。

環境心理學是從心理學的角度探討什麽樣的環境才是符合人的意願的科學,所以並不要求人能適應什麽樣的環境。過去人們在創造環境的時候,幾乎沒有考慮到生活在那裏的人的心理傾向。相反,環境心理學把它作為壹個重要問題提出來,並把它與選擇環境和創造環境結合起來,成為壹門科學。所以現在有壹些問題是必須考慮的[3]。

余國良的定義是:環境心理學是研究個體行為與其環境之間關系的學科,主要研究環境與心理的關系,即運用心理學的方法分析人類的經驗、活動與社會-環境(尤其是物理環境)之間的關系和相互作用,揭示人類心理在各種環境條件下發生和發展的規律[4]。馬勛峰等人認為?廣義的環境心理學應該是心理學,因為所有的心理學都是針對環境的?。狹義的環境心理學可以定義為?研究環境問題對人類(包括動物)心理和行為的影響以及這種影響對環境的反饋的壹門學科?[5]環境心理學是心理學的新興學科之壹,是社會科學和自然科學的結合,是建築環境學和應用心理學的結合,是壹門關註人與環境的相互作用和關系的學科[6]。

我們可以看到,雖然上述定義在表述上有壹些小的區別,但基本思想是相似的。基於不同研究者的觀點,環境心理學的定義可以表述為:環境心理學是心理學的壹個分支,具有獨特的特征,可以與心理學的其他分支相區別。環境心理學區別於心理學其他分支的獨特之處在於其研究內容不同於其他分支。

在現有的環境心理學研究中,我們可以看到實際的研究內容包含了很多方面。有研究者總結為:自然環境和社會環境的概念,不同環境中的心理學原理以及個體的心理現象和對環境的感知;環境物理與環境心理量的關系(環境與人的思維、情感、意誌、性格等的關系。),以及環境作用於人的心理和行為的規律,包括自然環境(如噪音、溫度、風向、氣候、空氣汙染)和社會環境(如個人空間、地域觀念、社會氛圍、社會文化、人際關系)的影響;環境聯想對環境意識和心理的影響,環境汙染中的心理變化對人類信息傳遞和工作效率的影響;人如何在不同的環境條件下進行心理自我調節以適應環境,創造有利於個體發展的環境,也就是對環境的反饋[5]。此外,環境心理學還研究人的心理和行為對環境的影響,研究如何通過影響人的心理來影響人的行為,從而增加接近環境的行為,減少破壞環境的行為。

環境心理學說到底是心理學,不是環境學,它的研究內容是心理學,但需要加上壹個有限的領域,這個有限的領域就是環境。有定義嗎?環境心理學是壹門研究人與環境之間的相互作用和關系的學科?我們覺得這種表述雖然清晰簡潔,基本符合環境心理學的研究內容,但並不是最好的表述。因為環境心理學畢竟是心理學,只是壹門學問?互動和關系?畢竟題目不太合適。

但仍有壹個問題:環境心理學中所說的環境是僅指自然環境還是社會環境?在這裏,我們的建議應該主要是關於自然環境的。定義上的另壹個問題是環境心理學是否是環境科學和心理學的交叉學科。有研究人員指出?從環境心理學研究的目的和任務來看,環境心理學應該成為以環境科學和心理學為基礎的交叉學科。但是,從環境心理學的起源和已經開展的各種研究來看,環境心理學離環境科學和心理學的交叉研究還很遠?。原因是環境心理學最初的研究者主要是城市規劃師和建築設計師,他們的研究問題主要是個人空間、擁堵、城市發展和城市設計。目前,環境心理學與城市規劃和建築設計的關系更為密切?。

把環境心理學定義為?建築環境學與應用心理學的結合?似乎與這種情況更相關,但與環境心理學的最新發展趨勢不符。因為我們可以看到,環境心理學研究者中心理學家的數量與日俱增,研究的範圍也越來越廣,月亮也越來越超出了建築學的範疇。

三、環境心理學的研究內容和展望

廣義來說,所有心理學都是研究環境中人的心理。所有心理學都應該說是環境心理學嗎?我們認為,如果把所有心理學都說成是環境心理學,那麽就沒有辦法體現這門學科的獨立性。環境心理學是研究在自然環境影響下的心理活動和那些影響自然環境的小活動的學科。研究的內容大致有:環境對人的心理影響,人對環境的心理影響。1.環境感知和環境認知。2.環境心理評估。3.環境態度和價值觀。4.環境對人的影響。5.如何改變人們的心理,讓人們多做壹些有利於環保的事情。6.各種具體環境問題的研究。此外,建立環境心理學理論也是環境心理學的壹個主要內容[7]。

因此,環境心理學中有許多問題需要提出來,並緊密結合現實加以跟進。以前心理學很多方面脫離實際,所以這是壹個很難的話題。總之,我們認為環境問題在很大程度上是心理學應該解決的問題,對這個問題的研究需要各個學科的合作。

參考資料:

[1]林。環境心理學[M]。中國建築工業出版社,2000: 2。

[2][美]保羅·貝爾,托馬斯?格林等譯。朱建軍,吳建平,等.環境心理學第5版[M].中國人民大學出版社,2009: 4。

[3](日本)香壹郎。周暢,由李曼曼翻譯。環境心理學[M]。中國建築工業出版社1986: 9。

[4]余國良,王慶蘭,楊誌亮。環境心理學[M]。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2000.4。

馮,黃冬梅,黃宇,何子光。環境心理學相關問題探討[J].吉林師範大學學報(自然科學版),2004,(1): 31-36。

切·文博。當代西方心理學新詞典。長春:吉林人民出版社,2001: 128-129。

[7]吳建平。環境與生態心理學[M]。安徽人民出版社,2011.5。

猜妳喜歡:

1.論環境心理學論文

2.淺談環境心理學的相關論文

3.環境心理學論文2000字

4.淺談環境心理學

5.2000多字的環境心理學論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