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漢書》(即《漢書·法紀·歷史》):“鬥劍為第十二陳朝,以其構而知其二。”也就是說,妳可以通過看十二天中桶柄指的是什麽位置來知道十二次,也就是對應的每月次數。在這篇文章之前,《漢書》中有這樣壹句話:“每十二時,日為初節,中為中節”(其實文章指的是二十四節氣)。至少漢族人對竇建德的解釋是這樣的,即韓誌的竇建德可以被認為是仍然繼承了中國古代對竇建德的解釋。但在後世,尤其是劉宋以後,從唐代到清初,對其解釋存在諸多分歧甚至錯誤。
網上大部分詞典都簡單地把鬥劍解釋為“指農歷……”,這是錯誤的。且不說農歷的名字只是現代的東西。以前每個朝代頒布的歷法名稱都不壹樣。
中國古代用鬥劍來確定陰歷月份的起始位置。但隨著時間的推移,古人發現北鬥七星逐漸偏離了原來的位置,於是改用赤道上的十二分支。
壹般來說,所謂月建指的是十二支,如劍子、劍醜、殷鑒等。有人認為月建指的是月的大小,所以有大建小建的謬誤。農歷的第壹個月不等於“陰”或幹支歷的銀月。農歷和幹支歷是不同的歷法。所謂“正月建陰”,實際上是指農歷正月(初壹或初壹)從天象中的陰位開始到基數。農歷是陰陽歷的壹種,每年的天數不固定,加上閏月就會有13個月;所以農歷的月份不等於十二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