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成語大全網 - 英語詞典 - 相關的復合引用是什麽?

相關的復合引用是什麽?

沒有所謂的相關多義,應該和近義多義壹樣。我找到壹張紙,看看。

古今漢語偏義復合詞的不同特點

漳州師範學院學報鄧新安

瓦斯曾在《古代漢語》壹書中指出:“復合詞中,最需要註意的是偏義詞。其中壹個語素的意義代表這個合成詞的意義,另壹個語素只起陪襯作用。”[(1)]謝會泉主編的《古代漢語教程》也認為:“偏義合成詞和形式上有並列結構的合成詞是壹樣的,但實際上只把其中壹個語素的意義作為這個合成詞的意義,另壹個語素只是陪襯。”(2)宋學農主編的《古代漢語教程》進壹步認為:“偏義合成詞的兩個語素的意義相近或相對,當它們並列構成壹個雙音節詞時,在特定的語言環境中,壹個語素的意義就變成了雙音節詞的意義,而另壹個語素的意義就被舍棄了,只是作為陪襯。”(3)周本春主編的大學教材《古代漢語》也認為:“所謂偏義合成詞,是指構成合成詞的兩個語素中的壹個,即只保留其中壹個語素的意義,另壹個語素只作為陪襯。”(4)綜合以上四家的觀點,壹致認為偏義復合詞是並列復合詞的壹種類型,由兩個語素組成,其中壹個語素代表復合詞的意義,另壹個語素只起襯托作用。從古今漢語的實際情況來看,我們認為這壹結論只是說出了偏義復合詞的* * *性質,並沒有真實地反映出偏義復合詞由於時代和意義本身的變化而賦予的不同特點。本文從結構和詞義兩個方面比較了古今漢語復音詞的不同特點。

(壹)從偏義復合詞的結構來看

古代漢語偏義合成詞有兩個特點:壹是偏義合成詞中兩個語素的組合是不穩定的、暫時的。因為古漢語偏義合成詞是以單音節詞為基礎組合而成的,所以和其他雙音節合成詞壹樣,經歷了從臨時組合到固化成詞的發展變化。因此,這類偏義復合詞的襯托語素只有在特定的語言環境中才能顯現出來。壹旦它們脫離了特定的語言環境,它們的時間性就會立即消失,同時,它們固有的詞匯意義也會得到恢復。看看下面的例子:

1,晉國有兩個太子不好,兒子家裏有兩個太子不好...美德是立國之本。

(《左傳·襄公二十四年》)

2,聽說國家的編制也是大的,但是最後很小,所以可以很紮實。所以,天子立國,諸侯成家...

(《左傳·桓公二年》)

3,而且人也有著急的時候。(《史記·遊俠列傳》)

4.所以鹽和鐵都丟了,總會調整輕重緩急。(《論鹽與鐵,此議》)

5,蜉蝣的羽毛,衣服是清晰的...蜉蝣之翼,挑衣服。

(《詩經·李風·綠衣》)

6、東方不清,衣服倒掛。(《詩經·奇峰·東方未知》)

7、年不成功,jìn@①壹步計n@①本,關良不租,澤烈不付,士不成功,大夫不準造車造馬。(《禮記·玉藻》)

8.有沒有壹篇文章,驚濤駭浪,滿芳車馬駐江幹。(杜甫:《賓至》)

9.韓離中間不遠。今天他是殺人犯,是君主的親戚,這在很多人看來是不可能的。很多人都不免有得有失。(《史記·刺客列傳》)

10,文章千古,得失皆知。(杜甫:《偶問》)

11,如果妳功德高,就要對自己說:“妳的功德高,智主知道。人臣為執事,何苦自言自語?”(《漢書·張湯傳》)

根據語境意義的傳承,“國”是指“國”,“家”只是作為陪襯。例2“州”不偏不倚,“州”是指皇帝統治的地方,“家”是指諸侯統治的地方。作為壹個單音節詞,“狀態”已經恢復了其固有的詞匯意義。有時“國”也可分為“天子立國”和“諸侯立國”例3“急”與以下有關:虞舜為井L ǐ n @ ②所窘,伊尹為丁儀所敗...當“急”表示緊急情況時,“延”沒有意義,起陪襯作用,是壹個復合詞,有偏義。例4“急”是不偏不倚的,“緩”是“緩”的意思,“急”是“急”的意思,是壹個單音節詞,壹起用。例5“衣服”與下面的“收藏衣服”有關,是指“衣服”或“衣服”,“衣服”起陪襯作用,沒有意義,是壹個復合詞,有偏義。例6“衣服”不偏不倚,“衣服”指上衣,“連衣裙”指裙子,保留了原來的詞匯意義,作為單音節詞壹起使用。例7“車馬”指的是“車”,因為“造”只能管“車”,“馬”不能造只能養,是復合詞,有偏義。例8《車馬》不偏不倚,還原其固有詞匯意義。它是壹個壹起使用的單音節詞。例9“得與失”根據上下文是指“失”,即誤與弊,是壹個復合詞,有偏義。例10“得與失”無偏,“得”表示“成功”,“失”表示“未能”恢復其固有的詞匯意義,為單音節詞。例11作為偏義復合詞,由於兩個語素的結合不夠緊密,允許反譯成“長和短”,而“長”正好與上面的“高”相同,應該偏向“長”,特指長處和貢獻。按張安世的話說,就是不要誇大自己,所以“短”只是作為陪襯。

第二個特點是陪襯語素不定位,前後都有。請看下面的例子。

12,求得失,我有壹個夙願。

(王冰:《內部經典元素的序列》)

13,我刻此圖,不發表自己的看法,評論古人的不足。(《臧否旁白》)

14,而朱男不知道是什麽意思,以為沒有毛病。(《史記·越王勾踐世家》)

15,所以派兵守關的要做好其他盜賊進出的準備。(《史記·項羽本紀》)

16,有個孫女沒去,進出都沒穿衣服。(《杜甫:《李世豪》)

17,海闊天空,真的是生死攸關。(《杜甫:《房兵曹虎馬航》)

18,唉!生與死,日與夜。(文天祥:《南導序》)

19,秦階獎懲,地形利益,天下無雙。這樣看來,世界既虧又缺。(《韓非子·初遇秦》)

20、奴才對於欲望(癮)是不夠的,回避利益也是不夠的。(《漢刑法史》)

例12“得與失”偏向於“得”的意思,表示“得”和“失”沒有意義,陪襯語素排在最後。例9“得與失”偏向“失”,“得”無意義,箔語素在前。例13“短而長”僅指“短”,即短而短,“長”無意義,後面有陪襯語素。例14“短長”是指“長”,“以為沒有短長”就是很無能。“短”是沒有意義的,陪襯語素在前。例15“進與出”指的是“進”,“出”是無意義的,箔語素在前。例16“進出”偏向“出”,“入”無意義,襯托語素在後。例17《死與生》只是偏向於“生”的意義,“死”是沒有意義的,前面有陪襯語素。例18《生死》偏向於“死”的意思,“生”沒有意義,陪襯語素在後面。例19“利益”用的是“利益”的意思,“傷害”沒有任何意義,襯托語素在其後。例20“利益”用的是“害”的意思,“利”沒有意義,陪襯語素在前。以上十種情況都說明箔語素具有古今不定位的特點。

現代漢語偏義復合詞的結構定型表現在兩個方面:壹是構成偏義復合詞的每個詞都是壹個語素,語素之間緊密結合,不允許隨意拆裝或添加任何成分;第二,箔語素不再是過去現在的,而是固定的,不受特定語言環境的限制。

比如“窗”兩個詞素緊密結合,不允許隨意拆解或添加任何成分。其意義偏向於“窗”,陪襯語素“戶”無意義消失,位於“窗”後,僅起陪襯作用。

(二)從詞義上偏向復合詞。

古漢語偏義復合詞的語義特征是兩個語素作為單音節詞壹起使用時都保留了詞匯意義,也就是說作為襯托語素的意義並沒有消失。固化為合成詞後,其意義偏向於哪個語素,完全由具體的語言環境決定,即隨文本解讀,即受“以觀其境為訓”原則的制約。有時我們可以從具體語境詞的相互參照中確定部分意義;有時,可以與前後句義的連續性聯系起來,確定部分意義;有時候我們也可以從單詞和句子的語法關系上來確定偏差;有時只是為了填音節而簡單提及。請看下面的例子:

21,齊歡用他的報復,對時間有利,忽略了抗命。這個所謂的“博導”也是真的。

(《韓梅賦傳》)

22.江鈴3300,怎麽可能深遠?書疏,可告消息,勿讓使者斷。

(《北朝民歌《那河灘》)

23.夫永遠是萬物之歸,死者生者姓區。(《陸機:《吊魏武帝》)

24、此恩足以為獸,而不為民,何為唯壹?(《孟子·惠亮·王上》)

25、天下饑,天之行也,湯碎。(賈誼:《論積累與儲存》)

26.郁芳想返回,但在水面上發出響亮的聲音,就像鐘鼓壹樣。

(《蘇軾:石鐘山的故事》)

27.Xi魯聽紀孫智,追孔子;宋馨子運行的計劃和監禁翟墨。孔墨家的夫差之爭無法回避,而兩國則危在旦夕。(鄒楊:《獄中王曦梁之書》)

28、日夜作息,苦中苦。(《古詩給焦仲卿的妻子》)

29、浴猴戴冠,智小而強。(曹操:《陸璐行》)

30.紅巖出塞北,卻是無人區。揚起翅膀壹萬多裏,可以停下來自己走。

(曹操:《走西口》)

例21“仇”指管仲。齊桓公重用與自己反目的管仲,“仇”與“反”互相照應。可見,“對立”只是指“對立”,“從眾”沒有任何意義,起陪襯作用。例22“稀疏”,壹種逐條陳述的風格。“書”,信。“舒舒”和下面的“信使”互不照應,“舒舒”顯然指的是“書”,而“書”和“信使”互不照應,這樣“舒舒”就沒有了意義,起了陪襯作用。

在“開始”和“返回”的意義上,他們並不關心對方,而“結束”和“返回”只是關心對方,可見“總是”偏向於“結束”,“開始”沒有任何意義,起著陪襯作用。孟子批評了齊宣王的牛羊之患,但前文中沒有提到鳥。可見,“獸”僅指“獸”,“鳥”起陪襯作用,並無意義。例25“饑”是災年;“毛”是個好年景。聯系以下,玉堂連年水旱,所以“饑”應該是偏向“饑”的,“饑”沒有任何意義,起陪襯作用。以壹座山的名字中的石鐘,與文中不射不唱的鐘比較,可以看出“鐘鼓”明顯偏向“鐘”,“鼓”沒有任何襯托的意思。例27孔子因謗被貶,翟墨因謗被囚,所以“謗”是指“謗”,繼承了以前的“季孫論”和“自然之計”。狀語“勤奮”只能修飾“工作”,不能修飾“興趣”,所以“作息”指的是“工作”,“興趣”沒有意義,起陪襯作用。同樣,“車馬”壹詞指的是“戰車”的意思。因為“戰車”和“創造”構成動賓關系,與“馬”不搭配,所以“馬”沒有意義,起陪襯作用。例29“給猴戴冠帶”明顯是用了《史記·項羽本紀》中的“給猴戴冠帶”這句話。可見“戴綠帽子”的“帶”只是和音節壹起提的。例30“停”就是飛,停。大雁只在飛行時形成,但在夜間停留時聚集在壹起。可見“品行”應該是偏向於“品行”的意思。同時,為了滿足詩歌音節的需要,使句式整齊,我們還保留了不表示意義的語素“停”。

現代漢語偏義復合詞有固定義和單壹義。第壹,兩個語素固化成壹個雙音節合成詞後,哪個語素的意義是固定的,不能隨文本變化,即不受“觀察環境進行訓練”原則的限制。也就是說,語義語素的方位在任何時候、任何語言環境下,都是固定在壹個語素上的,不會出現這壹個忽略那壹個的隨意狀態。第二,雖然兩個語素是並列的,但是其中壹個語素的意義已經消失了,消失的語素只是在構詞上起陪襯作用。

比如現代漢語中,名詞“國”、“字”、“質”、“舟”、“狐”、“妻”並列,壹個語素的意義就消失了,而“國”的意義指的是“國”,“家”的意義就消失了。“人”指“人”,“物”的意義消失;“質”指“質”,“量”的意義消失;“舟”指“船”,意義消失;“狐”指“狐”,“貍”的含義消失;“老婆”指的是“老婆”,“兒子”的意思就消失了。動詞如“忘記”、“死活”、“抓緊”,形容詞如“不知何故”、“緊急”也是固定的。“忘”偏向“忘”,“記得”的意義消失;“生死”偏向“死”,“活著”的意義消失了;反動派不在乎人民的死活。其實就是讓人民去死,不管人民活不活。)“離合”指“分離”,“結合”的意義消失;“好壞”是指“壞”的壹面,“好”的意義就消失了;“急”指的是“急”的意思,“緩”的意思就消失了。它們的特點是將兩個語素並置,使其中壹個語素的意義消失,這就產生了所謂的偏義詞,消失的語素在構詞中只起陪襯作用。

古今偏義復合詞為什麽會有這麽明顯的區別?我們認為原因有二:第壹,偏義復合詞都要經歷暫時組合階段的嘗試過程:從暫時不穩定的單音詞發展到固化穩定的復合詞。其發展演變的壹般規律是(1),被歷代采用並逐漸固定下來,成為偏義復合詞。如國家、窗口、妻子等。(2)經過壹段時間的試驗,有的逐漸失去生存能力,自我淘汰。如車馬、園林等。(3)有些既沒有固定成詞,也沒有消除,直到今天還在試行階段。如成敗得失、利益恩怨等。(4)第二,隨著詞匯本身的發展,詞與短語、詞與語素可以相互轉化。比如“國”“妻”本來是短語,後來變成了詞;“民”“中”以前是詞,現在是語素。

我們在研究詞匯的發展變化時,壹方面要有歷史觀,另壹方面要分清古今界限。古漢語偏義復合詞的特點恰恰說明它們處於臨時組合階段,內部結構不夠穩定,詞義隨文本而異。在現代漢語中,這類詞大多固化為壹個雙音節復合詞,壹個語素的意義已經消失,只起陪襯作用,所以其意義偏向壹邊,固定不變,成為壹個相對穩定獨立、公認的單壹明確的概念。

總之,通過對古今復合詞不同特點的分析,我們壹定會提高文言文的閱讀水平,從而進壹步增強對現代漢語的掌握能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