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4年安徽省三(15分)
愛 蓮 說
周敦頤
水陸草木之花,可愛者甚蕃。晉陶淵明獨愛菊。自李唐來,世人盛愛牡丹。予獨愛蓮之出淤泥而不染,濯清漣而不妖,中通外直,不蔓不枝,香遠益清,亭亭凈植,可遠觀而不可褻玩焉。
予謂菊,花之隱逸者也;牡丹,花之富貴者也;蓮,花之君子者也。噫!菊之愛,陶後鮮有聞。蓮之愛,同予者何人?牡丹之愛,宜乎眾矣!
14.解釋下列加點詞在文中的意思。(5分)
(1)可愛者甚蕃 蕃: (2)濯清漣而不妖 濯:
(3)香遠益清 益: (4)亭亭凈植 植:
(5)宜乎眾矣 宜:
15.翻譯下列句子。(4分)
(1)中通外直,不蔓不枝。
(2)菊之愛,陶後鮮有聞。
16.陶淵明“愛菊”和世人“愛牡丹”的原因各是什麽?請用文中語句回答。(2分)
17.怎樣理解“蓮之愛,同予者何人”?(4分)
三(15分)
14.(1)通“繁”多.(2)洗滌(3)更,更加。(4)“植”通“直”,立。(5)當然(5分,各1分,意思對即可)
15(1)它的莖中間貫通,外形挺直,不生枝蔓,不長枝節。
(2)對於菊花的喜愛,在陶淵明以後很少聽到了。(4分,各2分,意思對即可)
陶淵明“愛菊”的原因:花之隱逸者也;
世人“愛牡丹”的原因:花之富貴者也(2分)
17.示例壹:這是壹個反問句。表達了知音甚少的無限感慨。壹方面照應上文“予獨愛蓮”,另壹方面也透露出對人生世事的感嘆,慨嘆當時與作者誌同道合的人少,能做到品行高潔的人少。
示例二:既明確寫出了作者對蓮花的喜愛,又表達了作者對追名逐利的事態的厭惡,不與世俗同流合汙的態度。(4分)
2. 中考課外文言文五篇(附答案)文言文閱讀精選100題(附答案)(壹)閱讀下列文言文語段,完成1- 5題。
(連雲港) 〔甲〕先帝知臣謹慎,故臨崩寄臣以大事也。受命以來,夙夜憂嘆,恐托付不效,以傷先帝之明,故五月渡瀘,深入不毛。
今南方已定,兵甲已足,妝獎率三軍,北定中原,庶竭駑鈍,攘除奸兇,興復漢室,還於舊都。此臣所以報先帝而忠陛下之職分也。
(節選自諸葛亮《出師表》)〔乙〕臣受命之日,寢不安席,食不甘味。思惟北征,宜先入南。
故五月渡滬,深入不毛,並日而食。臣非不自惜也,顧王業不可偏安於蜀都,故冒危難,以奉先帝之遺願,而議者謂為非計。
今賊適疲於西,又務於東,兵法乘勞,此進趨之時也。(節選自諸葛亮《後出師表》)1.解釋下列句子中加點的詞語。
①故臨崩寄臣以大事也 ②庶竭駑鈍,攘除奸兇 ③思惟北征,宜先入南 ④今賊適疲於西 2.下列各組句子中加點詞語的意義和用法相同的壹項是:( ) A.先帝知臣謹慎 B.阡陌交通,雞犬相聞 C.故冒危難,以奉先帝之遺願 D.每有會意,便欣然忘食3.下列各組句子中加點詞語的意義和用法相同的壹項是( ) A. 興復漢室,還於舊都 B. 以奉先帝之遺願顧王業不可偏安於蜀都 輟耕之壟上C. 而議者謂為非計 D. 故臨崩寄臣以大事也水落而石出者 以是人多以書假余4.翻譯下面句子。 ① 此臣所以報先帝而忠陛下之職分也② 故五月渡滬,深入不毛,並日而食5.縱觀甲乙兩段內容,簡要概括諸葛亮請求興北伐的三個理由 ① ② ③ (連雲港)答案: 1、①寄:托付 ②攘除:鏟除 ③宜:應該 ④適:正好,正逢 2、D 3.A 4、①這就是用來報答先帝、盡忠陛下的職責。
②所以五月渡過瀘水,深入到不長莊稼的荒涼地方,兩天才吃壹頓飯。(意思正確即可,關健詞不能譯錯 ) 5、①是自己報答先帝知遇之恩和忠於陛下的職責;②南方叛亂已經平定,武器裝備已經充足;③敵方受到東西方威脅,正處於疲憊之時。
(二)閱讀下面兩段文言文,完成 6-9題。 (海南省課改區題)(甲)予觀夫巴陵勝狀,在洞庭壹湖。
銜遠山,吞長江,浩浩蕩蕩,橫無際涯;朝暉夕陰, 氣象萬千。此則嶽陽樓之大觀也。
前人之述備矣。然則北通巫峽,南極瀟湘,遷客騷人,多會於此,覽物之情,得無異乎?嗟夫!予嘗求古仁人之心,或異二者之為,何哉?不以物喜,不以己悲;居廟堂之高則憂其民;處江湖之遠則憂其君。
是進亦憂,退亦憂。然則何時而樂耶?其必曰“先天下之憂而憂,後天下之樂而樂”乎。
噫!微斯人,吾誰與歸?(乙) 風煙俱凈,天山***色。從流飄蕩,任意東西。
自富陽至桐廬,壹百許裏,奇山異水,天下獨絕。水皆縹碧,千丈見底。
遊魚細石,直視無礙。急湍甚箭,猛浪若奔。
夾岸高山,皆生寒樹。負勢競上,互相軒邈;爭高直指,千百成峰。
泉水激石,泠泠作響;好鳥相鳴,嚶嚶成韻。蟬則千轉不窮,猿則百叫無絕。
鳶飛戾天者,望峰息心;經綸世務者,窺谷忘反。橫柯上蔽,在晝猶昏;疏條交映,有時見日。
6、下列劃線字註音錯誤的壹項是( ) A、浩浩湯湯( tang1 ) B、銜遠山( xian2 ) C、互相軒邈( miao3 ) D、泠泠作響( ling2 )7、、解釋句中劃橫線的詞。 (1)橫無際涯 (2)先天下之憂而憂 (3)猿則百叫無絕 (4)窺谷忘反 8、翻譯句子。
(1)予嘗求古仁人之心。 譯文: 。
(2)急湍甚箭,猛浪若奔。 譯文: 。
9、在景物描寫方面,甲段主要從視覺角度進行描寫,突出洞庭湖 的景色特點。乙段則從視覺和 角度進行描寫,體現從富陽至桐廬沿途 (用原文作答)的特點。
答案: 6、A7、(1)涯:邊 (2)先:在……之前;把……放在前面 (3)絕:停止 (4)反:通“返”,返回 8、(1)我曾經探求古代品德高尚的人的思想感情。(2)(有時飛速的)急流比箭還快的,迅速的波浪好像奔騰的馬群。
“予、求、心、奔“等幾個詞落實較好,能將句子意思表達清楚準確,可得滿分。如個別重點詞落實不好,表意不夠清楚、完整,酌情扣分,翻譯的句子與願意相差甚遠,不給分。
9、雄偉 聽覺 “奇山異水,天下獨絕”第壹個空如填“壯闊”“橫無際涯”或“雄偉”的近義詞 為對;第三空只填“奇山異水”或“天下獨絕” 也對。(三)、閱讀《三峽》壹文,完成10——14題:(嶽陽市題)自三峽七百裏中,兩岸連山,略無闕處;重巖疊嶂,隱天蔽日,自非亭午夜分不見曦月。
至於夏水襄陵,沿溯阻絕。或王命急宣,有時朝發白帝,暮到江陵,其間千二百裏,雖乘奔禦風不以疾也。
春冬之時,則素湍綠潭,回清倒影。絕獻多生怪柏,懸泉瀑布,飛漱其間。
清榮峻茂,良多趣味。每至晴初霜旦,林寒澗肅,常有高猿長嘯,屬引淒異,空谷傳響,哀轉久絕。
故漁者歌曰:“巴東三峽巫峽長,猿鳴三聲淚沾裳!”10.下列加點詞意義解釋有誤的壹項是()A.略無闕處(闕:通“缺”) B.良多趣味(良:實在)C.晴初霜旦(旦:早晨) D.林寒澗肅(肅:嚴肅)11.翻譯:雖乘奔禦風不以疾也12文章花了大量筆墨,運用正面描寫的手法直接描繪三峽的景物,而第四段中卻寫到“漁者歌曰”,這是采用的描寫手法,其作用是。13.文中對三峽景物的描寫很有特色。
請從文中再選出兩處景物,仿照例句進行描寫。例:碧綠的潭水,怪異的松。
3. 求初中課外文言文閱讀練習十篇(附答案)求大神幫助壹、畫皆以人重 子嘗謂詩文書畫皆以人重,蘇、黃遺墨流傳至今,壹字兼金①;章、京、卞②④豈不工書,後人糞土視之,壹錢不直。
永叔有言,古之人率皆能書,獨其人之賢者傳遂遠,使顏魯公③書雖不工,後世見者必寶之,非獨書也。詩文之屬莫不皆然。
註釋:①兼金:價值等於平常金子幾倍的好金子。 ②章、京、卞:京指蔡京,卞指蔡卞,三人都是北宋朝廷大臣,擅長書法。
③顏魯公:即顏真卿。封魯國郡公,人稱“顏魯公”。
工書法,自創壹體,對後世影響很大,人稱“顏體”。 閱讀訓練 l、下列句中加點“然”與其他三句中加點“然”用法不相同的壹項是( ) A.若聽茶聲然 B. 詩文之屬莫不皆然 C.雜然相許 D. 黃發垂髫並怡然自樂 2、解釋下列句子中加點的詞語。
①壹錢不直:_ ②後世見者必寶之:_ 3、翻譯下面句子。 ①後人糞土視之 譯文: ②古之人率皆能書,獨其人之賢者傳遂遠 譯文: 4.下列對文章的理解與分析錯誤的壹項是( ) A.作者認為詩歌、文章、書法、繪畫是否受人重視都與人的品格有關。
B.作者認為蘇軾、黃庭堅的書法繪畫作品流傳下來不只是因為他們技藝高。 C.作者認為章 、蔡京、蔡卞等人也都是些精於書法的人。
D.作者認為顏真卿的書法其實不好,後世喜歡的原因是顏真卿的品德好。 5.填空。
①“蘇、黃”中的“蘇”指北宋文學家、書畫家蘇東坡。他的詞《水調歌頭·明月幾時有》千古傳唱,其最後兩句“ ”表達了作者對親人的懷念和祝願。
②永叔,即 ,北宋文學家,唐宋八大家之壹。 ◆ 參考答案 1、B(這樣),……的樣子; 2、①值 ②把……當寶貝,珍愛、喜愛; 3、①後來(世)的人們都把他們的書法看作糞土 ②古代的人大都會書法,只有那些品格高尚 的人(的書法)才能流傳得久遠; 4、D; \ 5、①但願人長久,千裏***嬋娟 ②歐陽修 二、以學自損,不如無學 夫學者,所以求益①耳。
見人讀數十卷書便自高昂大,淩忽②長者,輕慢同列③。人疾之④如仇敵,惡之如鴟(chī)梟(xiāo)。
如此以學自損,不如無學也。 (選自南北朝·顏之推《顏氏家訓》) 註釋:①求益:求得長進。
②淩忽:淩,欺侮;忽,輕視。③同列:同輩。
④疾之;怨恨他。 ⑤鴟梟:兩種惡鳥,這是古人的看法。
閱讀訓練 1、解釋句中加點的字。 ①所以求益耳 ②人疾之如仇敵 2、指出下列句子屬何種句式。
人疾之如人仇敵,惡之如鴟梟。( ) 3、用原文中的句子回答“如此以學自損,不如無學也”中“此”指代的內容。
4、短文告誡人們的壹個道理是 ◆參考答案 1、①用來…… ②痛恨; 2、狀語後置; 3、讀數十卷書,便自高自大,淩忽長者,輕慢同列; 4、學習要永不滿足,做人要謙虛,切忌傲氣。 三、範仲淹有誌於天下 範仲淹二歲而孤,家貧無依。
少有大誌,每以天下為己任,發憤苦讀,或夜昏怠①,輒②以水沃③面;食不給,啖④粥而讀。既仕,每慷慨論天下事,奮不顧身。
乃至被讒⑤受貶,由參知政事謫守鄧州。仲淹刻苦自勵,食不重肉,妻子衣食僅自足而已。
常自誦曰:“士當先天下之憂而憂,後天下之樂而樂也。” (選自宋·歐陽修《資政殿學士戶部侍郎文正範公神道碑銘並序》 註釋:①昏怠:昏沈困倦。
②輒:往往,每每。③沃;澆。
這裏當”洗”講。④啖;吃、⑤讒:說人壞話。
閱讀訓練 1、給下面句中加點字註音並釋義。 ①啖粥而讀 音: 義: ②輒以水沃面 音: 義: ③食不給 音: 義: ④乃至被讒受貶 音: 義: 2.“每以天下為己任”的正確譯句是( ) A.每天拿天下大事作為自己的責任。
B.常常把治理國家大事作為自己應盡的責任。 C.常常把天下大事作為自己應盡的任務。
D、每天把治理國家大事作為自己應盡的責任。 3、將下面的句子譯成現代漢語。
①或夜昏怠,輒以水沃面: ②妻子衣食僅自足而已: 4、這段文字的層次已在文中劃出,請簡要歸納層意。 ① ② ③ 5.“先天下之憂而憂,後天下之樂而樂”是範仲淹的名句,在本文中起了 的作用。
◆參考答案 1、①dan吃; ②wo洗 ③ji供應 ④chan說別人壞話; 2、B; 3、①有時夜裏疲憊困倦,常常用冷水沖頭洗臉 ②妻子的孩子的衣食僅僅自足罷了; 4、①年少家貧而胸有大誌 ②做官後因直言而遭讒降職 ③刻苦自勵而心憂天下; 5、揭示主題 四、司馬光好學 司馬溫公①幼時,患記問不若人,群居講習,眾兄弟既成誦,遊息矣;獨下帷②絕編③,迨④能倍⑤誦乃止。用力多者收功遠,其所精誦,乃終身不忘也。
溫公嘗言:“書不可不成誦,或在馬上,或中夜不寢時,詠其文,思其義,所得多矣。” 註釋:①司馬溫公:司馬光死後被封以溫國公稱號,故稱司馬溫公。
②下帷:原指漢代董仲舒下帷講學,三年不看窗外這件事。這裏借此指讀書專心。
③絕編:原指孔子讀《易經》時,反復翻閱,多次將穿簡冊的牛皮繩子翻斷這件事。這裏指讀書刻苦。
④迨:等到。 ⑤倍:同“背”,背誦。
閱讀訓練 l.解釋下列句中加點的詞。 ①患記問不苦人 ( ) ②迨能倍誦乃止 ( ) ③迨能倍誦乃止 ( ) ④詠其文 ( ) 2、與“迨能倍誦乃止”中“倍'的用法不同的壹項是( ) A.子墨子九距之 B.寒暑易節,始壹反焉 C.滿坐賓客無不伸頸側目 D.京中有善口技者 3、本文中概括主旨的。
4. 求初中課外文言文閱讀三篇(附答案)(壹) 文侯與虞人期獵
文侯與虞人①期獵。是日,飲酒樂,天雨。文侯將出,左右曰:“今日飲酒樂,天又雨,公將焉之?”文侯曰:“吾與虞人期獵,雖樂,豈可不壹會期哉!”乃往,身自罷②之。魏於是乎始強。
註釋 ① 掌管山澤苑囿打獵的官。 ② 罷:通“疲”。
1.用現代漢語翻譯文中畫橫線的句子。 (4分)
①天又雨,公將焉之?
譯:
②雖樂,豈可不壹會期哉!
譯:
2.請簡要說說妳從這則故事中得到的主要啟示。
(壹) 文侯與虞人期獵 答案
1. ①天又下著雨,您準備到哪裏去呢? (句中的“雨”、“公”、“焉”、“之”都能正確翻譯)
②雖然現在很快樂,怎麽可以不堅守約定的(打獵)時間呢? (句中的“雖(雖然)”、“豈”、“壹(專壹、堅守)”、“期”。)
2.做人要誠信 守時 等
(二)齊宣王使人吹竽
齊宣王使人吹竽,必三百人。南郭處士請為王吹竽,宣王說之,廩食以數百人。宣王死,湣王立,好壹壹聽之,處士逃。
1.解釋加點的詞: ①處士請為王吹竽:為 ②宣王說之:之
2.譯下邊句子
①齊宣王使人吹竽,必三百人。 譯文
②湣王立,好壹壹聽之。 譯文
3.用壹個成語來概括這個故事:
(二)齊宣王使人吹竽 答案
1.①、給。 ② 通“悅”,喜歡。2.①齊宣王命令藝人吹奏竽,壹定要讓三百人壹起吹奏。②齊湣王繼位為王,喜歡壹個壹個地聽藝人吹竽。3.濫竽充數。
(三)鄒孟軻母(節選)
鄒孟軻母,號孟母。其舍近墓。孟子之少時,嬉遊為墓間之事,踴躍築埋。孟母曰:“此非吾所以居處子也。”乃去,舍市傍。其嬉遊為賈人⑴炫賣⑵之事。孟母又曰:“此非吾所以居處子也。”復徙舍學宮之旁。其嬉遊乃設俎豆⑶,揖讓進退。孟母曰:“真可以居吾子矣。”遂居。及孟子長,學六藝,卒成大儒之名。君子謂孟母善以漸化⑷。
註:(1)賈人,商人。(2)炫賣,叫賣。(3)俎豆,古代祭祀用的禮器。(4)漸化,逐漸濡染。
1. 解釋下列句中加點詞的意思:
(1)乃去,舍市傍 (2)及孟子長
2. 用現代漢語翻譯句子:
復徙舍學宮之旁。 譯文:
3. 請妳用簡潔的語言概括這則故事的主要內容,然後談談這個故事給妳的啟示。
內容:
啟示:
答案
1.①離開 ②等到,至。
2.再壹次把家遷到壹所學堂旁邊。
3. ①敘述了孟母三遷的故事。 ②環境對壹個人的成長至關重要。
5. 求初中課外文言文閱讀10篇1.芒山盜 宣和間,芒山有盜臨刑,母親與之訣(jué)。
盜對母雲:“願如兒時壹吮母乳,死且無憾。”母與之乳,盜嚙斷 *** ,流血滿地,母死。
盜因告刑者曰:“吾少也,盜壹菜壹薪,吾母見而喜之,以至不檢,遂有今日。故恨殺之。”
嗚呼!異矣,夫語“教子嬰孩”,不虛也!翻譯下面的句子。(1) 吾少也,盜壹菜壹薪,吾母見而喜之,以至不檢,遂有今日(2) 夫語“教子嬰孩”不虛也!對下列句中的加點詞的意義判斷正確的壹項是。
(1)芒山有盜臨刑 (3)願如兒時壹吮母乳(2)盜壹菜壹薪 (4)母與之乳A、(1)與(2)相同,(3)與(4)不同B、(1)與(2)不同,(3)與(4)也不同C、(1)與(2)相同,(3)與(4)也相同D、(1)與(2)不同,(3)與(4)相同這個故事留給我們的啟示是?2.師曠論學晉平公問於師曠曰:“吾年七十,欲學,恐已暮矣。”師曠曰:“何不炳燭乎?” 平公曰:“安有為人臣而戲其君乎?” 師曠曰:“盲臣安敢戲其君?臣聞之:少而好學,如日出之陽;壯而好學,如日中之光;老而好學,如炳燭之明,孰與昧行乎?” 平公曰:“善哉!” 翻譯文中句子。
1安有為人臣而戲其君乎? 2老而好學,如炳燭之明。炳燭之明,孰與昧行乎?下列句子中“之”字用法不同的壹項是( ) A、臣聞之 B、如日出之光 C、默而識之 D、學而時習之 這則短文告訴人們壹個什麽道理?3.衰溺永之氓鹹善遊,壹日,水暴甚,有五六氓乘小船絕湘水。
中濟,船破,皆遊。其壹氓盡力而不能尋常。
其侶曰:“汝善遊最也,今何後為?”曰:“吾腰千錢,重,是以後。”曰:“何不去之?”不應,搖其首。
有頃益怠。已濟者立岸上呼且號曰:“汝愚之甚,蔽之甚,身且死,何以貨為?”又搖其首,遂溺死。
吾哀之。且若是,得不有大貨之溺大氓者乎? 翻譯下面的句子。
1.中濟,船破,皆遊。2.且若是,得不有大貨之溺大氓者乎? 這個故事留給我們的啟示是?4.七錄溥幼好學,所讀書必手鈔,鈔已朗誦壹過,即焚之,又鈔,如是者六七始已。
右手握管處,指掌成繭。冬日手皸日沃湯數次,後名讀書之齋曰:“七錄”。
翻譯下面的句子。1.如是者六七始已2.後名讀書這齋曰“七錄”對下列句中加點的詞的意義判斷正確的壹項是( )①後名讀書之齋曰:“七錄” ②名之者誰③不能名其壹處也 ④山不在高,有仙則名A.①與②相同,③與④也相同B.①與②不相同,③與④也不相同C.①與②相同,③與④不相D.①與②不相同,③與④相同5.害群之馬黃帝將見大隗乎具茨之山,方明為禦,昌寓驂乘,張若、謵朋前馬,昆閽、滑稽後車;至於襄城之野,七聖皆迷,無所問塗。
適遇牧馬童子,問塗焉,曰:“若知具茨之山乎?”曰:“然。”“若知大隗之所存乎?”曰:“然。”
黃帝曰:“異哉小童!非徒知具茨之山,又知大隗之所存。請問為天下。”
小童曰:“夫為天下者,亦若此而已矣,又奚事焉!予少而自遊於六合之內,予適有瞀病,有長者教予曰:‘若乘日之車而遊於襄城之野。’今予病少痊,予又且復遊於六合之外。
夫為天下亦若此而已。予又奚事焉!”黃帝曰:“夫為天下者,則誠非吾子之事。
雖然,請問為天下。”小童辭。
黃帝又問。小童曰:“夫為天下者,亦奚以異乎牧馬者哉!亦去其害馬者而已矣!”黃帝再拜稽首,稱天師而退。
翻譯下面的句子。1.夫為天下者,亦奚以異乎牧馬者哉?2.黃帝再拜稽首,稱天師而退。
選出下列句中加點詞解釋錯誤的壹項。A.適遇牧馬童子(適合) B.問塗焉(通“途”,路) C.亦去其害馬者而已矣(罷了) D.黃帝再拜稽首(第二次)讀了這篇文章妳得到什麽啟示?6.曾參教子曾子之妻之市,其子隨之而泣。
其母曰:“女還,顧反,為女殺彘。” 妻適市來,曾子欲捕彘殺之。
妻止之曰:“特與嬰兒戲耳!” 曾子曰:“嬰兒非與戲也。嬰兒非有知也,待父母而學者也,聽父母之教。
今子欺之,是教子欺也。母欺子而不信其母,非以成教也。”
遂烹彘也解釋下列句子。1嬰兒非與戲也。
嬰兒非有知也,待父母而學者也,聽父母之教。2母欺子,子而不信其母,非所以成教也。
曾子對妻子說的話,主要闡述了什麽觀點?7.盲人墜橋 有盲子道涸溪,橋上失墜,兩手攀楯,兢兢握固,自分失手必墮深淵矣。過者告之曰:“勿怖,第放下,即實地也。”
盲子不信,操楯長號,久之,力憊,失手墜地。乃自哂三聲,曰:“嘻!蚤知即實地,何久自苦耶?” 夫大道甚夷,沈空守寂,執壹隅以自矜嚴者,視此省哉!解釋下列句子。
1.蚤知即實地,何久自苦耶?2.夫大道甚夷,沈空守寂,執壹隅以自矜嚴者,視此省哉!讀了這篇文章妳得到什麽啟示?8.外科醫有醫者,自稱善外科。壹裨將陣回,中流矢,深入膜內,延使治。
乃持並州剪,剪去矢管,跪而請謝。裨將曰:“簇在膜內者須亟治。”
醫曰:“此外科事,不意並責我。”解釋下列句子。
1.乃持並州剪,剪去矢管,跪而請謝。2.此外科事,不意並責我。
本文寫外科醫生的可笑,諷刺了什麽?9.苛政猛子虎孔子過泰山側,有婦人哭於墓者而哀。夫子式而聽之,使子路問之,曰:“子之哭也,壹似重有憂者。”
而曰:“然。昔者吾舅死於虎,吾夫又死焉,吾子又。
6. 2010上海中考語文題第四大題課外文言文(四)閱讀下文,完成第應該是B 我覺得依據:語文翻譯中,大家的矛盾都在“再”字上面,經查閱《簡明古漢語詞典》再有如下意思:1數詞,兩次.2數詞,第二次.3副詞,重復.4副詞,更加.沒有“多次”這樣的意思.古漢語詞典中,特別註明了壹條:註在古代漢語中,“三年再會”是說“三年裏會見兩次”,而不是“三年之後再會見.”我們在這道選擇題中,“再抄錄”和古漢語詞典中“三年再會”是相同的意思,就是兩次抄錄.大家不能只看後文“五易其稿”.請註意:“再為謄錄”前壹句中,“卷二稿再為鼠嚙”中,再也應該解釋成“兩次”被老鼠咬洞.“五易其稿”與幾次被咬洞之間沒有必然的聯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