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朝的統治者雖然不是漢族,但卻非常推崇漢族文化和儒家思想,最終把中國的封建制度推向了極致。所以在中國歷代王朝中,清朝更註重國法禮儀,官場上的舉止、稱呼、言談都極其有分寸。尤其是對於皇帝或者皇太後,更是要符合禮儀制度。如果妳不小心,妳會失去妳的禮貌。如果妳是輕的,妳將被罰款。重的話會丟官,甚至被判刑。
清朝12位皇帝,除末代皇帝宣彤外,每人都有五個頭銜,即姓名、廟號、謚號、年號、死後葬前頭銜。那麽,在不同的場合,12的皇帝應該怎麽稱呼呢?每個皇帝擁有的眾多名字究竟是如何命名的?
先說“廟號”。清朝的十二個皇帝,除了宣彤,每個都有壹個廟號。寺廟名稱是什麽意思?《辭海》中有對寺名的解釋,說:“皇帝駕崩後,在太廟中祭拜,尊奉某祖某宗之名,稱之為寺名。始於殷朝,後來的封建帝王都有廟號。”也就是說,寺名起源於殷,壹直延續到清代。廟名的特點是皇帝死後才存在。皇帝死後會進祠堂,或者家廟,奉先殿。廟裏有壹個神,供奉著壹個木牌位。這裏頭要給他壹個稱號,叫廟號。
始皇帝努爾哈赤,其廟號為“毛”,
第二個皇帝,皇太極,他的廟號是“太宗”,
順治第三任皇帝,廟號“世祖”,
第四任康熙皇帝,其廟號為“聖祖”,
第五任雍正皇帝,廟號“世宗”,
乾隆六世,廟號“高宗”,
第七任皇帝嘉慶,廟號仁宗。
第八個皇帝道光,他的寺廟名字是玄宗,
第九帝鹹豐,有廟號“文宗”。
第十個皇帝壹起統治,寺廟名字是“穆宗”。
第11任光緒皇帝,他的廟號是德宗,
宣彤,他沒有寺廟的名字。
在清朝,如果皇帝的廟名是錯的,那就是十惡不赦的罪。比如努爾哈赤的廟號是太祖。如果是錯的,就是最大的不尊重。
第二,謚號。清朝的十二個皇帝,除了宣彤,都有謚號。什麽是謚號?《辭海》對謚號有壹種解釋,說:“皇帝、貴族、大臣、文人死後,根據其生前的事跡給予稱號。”就是皇帝死後給他壹個評價,給他壹個稱號,叫謚號。謚號有嚴格的規定。
太祖努爾哈赤謚號先稱“武皇帝”,後稱“高皇帝”。
第二,謚號,太宗和皇太極,都是“文帝”。
第三,謚號張,順治皇帝,
第四,康熙皇帝謚號是仁者,
第五,雍正謚號為“立憲皇帝”。
第六,乾隆謚號的“清帝”,
第七,嘉慶謚號“睿帝”,
第八,道光謚號成了皇帝。
第九,鹹豐謚號“明皇”,
第十,同治謚號“易皇帝”,
第十壹,光緒景帝謚號,
十二、宣彤無謚號。
這個謚號在當時的稱謂不能錯,必須嚴格規範。我說這些都是全稱很長的縮寫。比如清朝皇帝努爾哈赤的全名是29個字,全名是這樣的。就是“毛承天廣韻神功,盛德趙霽,李記仁孝吳銳段毅秦安洪高帝”這29個字。當時寫他的書,他的生日和祭日,在廟裏祭祀的時候,這29個字都不會錯。如果他們錯了,官員們可能會受到懲罰。這二十九字是清代所有皇帝中字數最多的,其他的有二十七字等等。這29個字很難記住。努爾哈赤的關鍵是五個字,即“太祖高皇帝”,其實是屬於他的,因為每個人都有“皇帝”二字。努爾哈赤單獨擁有的“太祖高”二字,就是他的廟號是“太祖”,謚號是“高”,這是他區別於其他任何皇帝的特點。“高”字很重要。如果孝高,就說她是高皇帝的皇後,這是皇帝的謚號。
在清朝皇帝長長的廟號和謚號背後,濃縮著他們壹生的文武,彰顯著他們君臨天下的威嚴,同時也深深地寄托著他們的繼承者和皇族後代對祖先的記憶和追憶。這樣的標題不僅成了它本身,它似乎成了歷史的濃縮版。然而令我們不解的是,在12位皇帝紛繁復雜的廟號和謚號中,並沒有發現“康熙”、“雍正”、“乾隆”這樣耳熟能詳的名字。為什麽?
三、年號過去沒有公元歷,怎麽會有歷法呢?自殷以來,壹直沿用幹支的歷年,如吳佳年、戊戌年、心有年、基斯年等。幹部和支部的年表有壹個缺陷,就是60年壹個周期。當代人可能只遇到壹個吳佳,最多兩個吳佳,120。人類的悠久歷史,中國的悠久歷史已經用文字記錄了幾千年。來點甲子怎麽樣?所以後來我想了壹個辦法,叫皇帝年。每個皇帝都應該有壹個年號來表示年份。
清朝皇帝的年號,太祖“天命”之年,太宗和太極“天聰”和“崇德”之年,就是我上次說的順治、康熙、雍正、乾隆、嘉慶、道光、鹹豐、同治、光緒、宣彤。“每天都是風平浪靜,康雍是幹燥的,道路是鹹的。但是有壹個,就是皇太極的兩個封號,先叫“天聰”,後叫“崇德”,所以清朝十二個皇帝有十三個封號。以前壹年叫壹回,這樣清朝的十二個皇帝就出現了十三個朝代,所以清宮十三朝演義叫十三朝,但是年是十三,皇帝是十二個。清朝的爵位,因為康熙是爵位,乾隆、嘉慶、道光、鹹豐、同治、光緒、宣彤都是爵位,但是現在我們說康熙不是爵位,變成這個人了。嚴格來說,康熙是年號,葉璇是他的名字。康熙皇帝呢?嚴格來說,應該說是康熙、雍正帝、乾隆、嘉慶、道光、鹹豐帝、同治、光緒、宣彤,但他們都習慣了,既定康熙也可以代表爵位和皇帝。既然我們同意了這個習俗,我們就必須這樣做。
再說了,大皇帝。看電視劇的時候經常有人提到大帝。發生了什麽事?死的就是這個皇帝。在他下葬之前,新皇帝沒有舉行鄧吉儀式。這時,他已經死了。這個皇帝叫什麽名字?他死了,他被稱為“大帝”。皇帝在世的時候,如果電視劇上有大皇帝,那時候肯定是要被斬首的。他活著的時候是個皇帝。妳說他死了,妳當然要去斬首。所以皇帝的廟號、謚號、年號、大皇帝的名字在當時是絕對不允許隨便叫的,是有壹定規矩的。
據記載,每個皇帝的謚號都有兩個字,壹個是“天”,壹個是“運”。
毛繼承了天道,
唐太宗依天興國,
祖先是幸運的,
聖父和神仙是幸運的,
世宗敬重田長雲,
高宗法制是幸運的,
仁宗得天之福,
玄宗有好運氣,
文人派與雲合作,
木宗基第二天就開始發跡了。
德宗在同樣的天空下崇拜幸運。
每個人都帶著壹個“天”,壹個“運”,唯獨皇太極沒有。有壹個“日”因為當時不規範,少了壹個“運”。為什麽?天很重要,清朝很重視。努爾哈赤的稱號是“天命”,重視天命。《清太祖高實錄》(* * *)共83875字,其中“天”字出現312次,可見其對天的重視。他的運氣從何而來?他們認為它來自天庭,是奉天所攜,所以每個皇帝謚號都帶著某壹天,這是清朝謚號的壹個特點。
皇帝在壹個封建國家裏壹直是唯壹的、至高無上的,他的名字也應該是唯壹的、高貴的。但是,在人口如此眾多,疆域如此遼闊的清朝,如何保證沒有人與皇帝同名?當時采取了哪些措施來保護皇帝名字的尊嚴?
第二,皇帝忌諱。清朝皇帝的名字是禁忌,但有壹個發展變化的過程。第壹階段天天順,就是天命、天才、順治,也就是太祖、太宗、世祖的名字都不忌諱。努爾哈赤考進士時,“努爾哈赤”並不避諱寫作。太宗皇太極時期,“皇太極”並不避諱寫作。順治的名字叫“福臨”,我寫的時候沒有避諱,但是有壹項。努爾哈赤、皇太極、順治這三個名字出現在《史記》、《玉死》等官書上時,字上蓋壹個黃簽,表示忌諱,字不改。原因是清初以滿族文化為主,漢化不是很深。所以皇帝名字的禁忌並沒有特別嚴格的強調。
努爾哈赤、皇太極、順治時期避皇帝名並不復雜,但清朝入關、入京後,變得異常繁復,成為極其重要的國家禮儀。那麽,究竟為什麽這個簡單的事情會變得如此復雜呢?是什麽原因導致了清朝宮廷的這種變化?這有多繁瑣?
第二個階段是康熙、雍正、康熙朝,他們在接觸漢文化,特別是儒家文化的時候,實行皇帝名字的禁忌,也就是涉及皇帝名字的時候要禁忌,在發音、書寫上要禁忌。比如康熙,康熙的名字叫“葉璇”,是康熙時期的“宣”字。凡是寫“玄”字的,都不能這麽寫。妳要考進士的卷子,那個“玄”字肯定會掉到裏。怎麽寫?最後這壹項是忌諱和禁忌,不寫了。“玄”字比較簡單,就是壹個“玄”字。麻煩在哪裏?即所有帶有“玄”字偏旁、“火”字偏旁、“玉”字偏旁、“弓”字偏旁、“金”字偏旁、“玄”字偏旁等的字。,應該避免。最後,這壹點叫做禁忌和缺少這壹項。如果不缺,那麽妳這個進士,肯定考不上。這就是“玄”字。如果還有壹個“耶”字怎麽辦?康熙的名字叫,左邊有壹個“火”字,右邊有壹個“華”字。這是壹個傳統的漢字。寫“玄”字的時候,最後壹個是忌諱和遺漏。“葉”字的最後壹個和豎的壹個都不會寫。所以清朝康熙、康熙以後,寫“玄”、“葉”的時候,壹定要忌諱“玄”字,最後壹個“葉”字壹定要忌諱。這叫皇帝大忌,這是康熙。
雍正呢?大家知道,雍正的名字是“胤禛”,是“尹”,是趙匡胤的“尹”。雍正朝、康熙朝、雍正朝都不會寫“陰”字,那怎麽寫呢?最後壹條是禁忌,最後壹條沒有寫。那“陰”“子”“子”這幾個字呢?正式寫“”的時候,“陰”的最後壹項是禁忌,“子”的最後壹項也是禁忌,所以不可能寫。雍正朝之前和雍正朝期間刻的字不要改,因為往前改就沒完沒了了,也就是從雍正登基那天起,“殷”“子”這兩個字就成了禁忌。接著有人問,為什麽雍正被稱為“胤禛”,而他的兄弟們不被稱為“殷”。雲禪、雲智、雲禪、雲禪都是“雲”?雍正作出規定,“陰”字只能雍正本人使用。他的兄弟們把“陰”字改成了“雲”。這不是禁忌嗎?這是雍正王朝。
乾隆朝時,乾隆的名字叫,就是“弘”字。乾隆朝的“弘”字是不能這樣寫的。它避開了這個禁忌,“歷”字也換了壹種寫法。這是康、雍、甘皇帝的大忌,即缺最後壹筆。
康熙、雍正、乾隆時期,繁雜的皇帝禁忌對文字的正常使用造成了極大的障礙,百姓正常生活中的交流、記錄變得十分麻煩。歷代皇帝,包括這三個朝代以後的皇帝,顯然都看到了這壹點,所以從乾隆皇帝給兒子取名嘉慶的時候,清帝就想出了壹個巧妙的辦法,避免皇帝隱姓埋名,維護皇族尊嚴,免去用字的麻煩。那麽,他們采取了哪些措施來達到壹舉兩得的效果呢?
第三階段是賈島,名字叫“顏勇”,道光叫“冕寧”。這個時候乾隆制定了壹個規則,他是按照漢族排名的。大家都知道孔子的後代是不排名的!孟子的後代不也排第壹嗎?乾隆說愛新覺羅的後代要排第壹,就給他們排了個名次。乾隆以來,後來又增加了“永遠、勉、義、哉”和“普、豫、恒、齊”。乾隆所有的兒子都要背“永遠”二字,所有的孫子都要背“棉花”二字,壹代壹代推下去。下面的問題來了。乾隆的兒子是“雍”字,乾隆的繼承人是嘉慶。他的名字叫“顏勇”。乾隆考慮壹個問題。這個“用”字經常被書寫和使用,所以要避開世界上所有的“用”字就比較復雜了。乾隆想了壹個辦法,把這個“勇”字。但是在寫的時候,也要避開最後壹條。“顏”字也要換壹種寫法,比天下人都完全忌諱的“永遠”字簡單壹點。這是嘉慶。
道光,道光,大家都知道道光屬於“勉”、“勇、勉、義、哉”、“勉”之輩。皇帝還說“棉”是老百姓衣服上必須用的詞。如果“棉花”這四個字都是世界禁忌,那就更復雜了。說改,皇帝把字改了,變成了生僻字,讀音相近,比如“苗”。這樣,世界上所有的“勉”字都可以避免,“勉”字寫出來也不能這樣寫。皇帝再在散文、書籍或考試中碰到這個字,就不會寫了,要避免。至於“勉”字,他也要作壹個修飾,成為
在嘉慶和道光之後,他們的繼任者仍然認為這樣壹個皇帝的匿名在日常使用中仍然有許多不便。於是,從鹹豐帝開始,進行新的改革,最後形成定制,直到清朝滅亡。
第四期是鹹,和諧,明亮,輝煌。鹹豐有“夷”、“雍、勉、夷、哉”、“夷”之稱。這個時候就簡化了。皇帝的名字就兩個字,熠熠。如果第壹個字不忌諱,第二個字忌諱,“易”字忌諱。如何避免“易”字?我只需要最後壹筆,所以不寫最後壹筆,這叫忌諱。如果我錯過了這壹筆,我可以直接寫成遊戲,比原來簡單壹點。
鹹豐之後是同治,他的名字叫載淳。我們談到了“勇、勉、逸、哉”。還是第壹個字,不避諱,只有第二個字,第二個字,的“淳”和“恒”讀音,改寫法,的“淳”這樣寫,以示避諱。
然後是光緒,“雍、勉、逸、哉”。光緒是壹代“宰”,光緒的載湉也有壹個載湉的名字。如果說“在”字不是禁忌,那麽最後壹個字就是禁忌。這個詞怎麽會是禁忌呢?就是避免最後壹擊。“口”字不封。如果這次考的是舉人和進士,就涉及到這個字。如果再多寫,這個進士和舉人肯定是考不上的。這是光緒。
宣彤宣彤叫溥儀,第壹個字是不忌諱,第二個字是忌諱。“儀”字,第二個字怎麽避,叫忌諱,缺最後壹筆,最後這個不寫了。這分為四個階段:第壹個階段是每天跟著三朝走,名字不忌諱但在玉死、錄等重要場合要在上面貼個黃簽;第二個時期是康、雍、甘之諱。第三期是賈與陶,改壹字,守壹密;第四期是鹹、同、光、宣,皇帝的名字,第壹個字不避,第二個字缺最後壹筆。
把封建帝王的禁忌發展到極致的清朝,讓當時的人們處處生活在謹慎之中。大臣們害怕用錯名字,歷史學家害怕犯錯誤,人們害怕用錯詞。即便如此,還是常見到禍從口出、罪從筆出的文字獄。但是,歷史總是雙面的,曾經的不便和危險,成了今天歷史研究的壹把鑰匙。通過這把鑰匙,我們可以打開296年清朝的許多隱秘而塵封的線索,揭開歷史的迷霧。
當時皇帝的忌諱造成了很多不便。當時有人因為疏忽忘了回避,有人被訓斥,有人被辭退,考試不及格,甚至被批評有罪。但從學術研究的角度來看,也是有益的。比如康熙皇帝的名字是葉璇,葉璇這個詞在康熙、天聰、順治之前都不是禁忌。第壹個禁忌是康熙朝,所以最先出現了葉璇這個詞。這本書最早出版是康熙朝,不會早於康熙。比如妳有壹本書叫《康熙順天府誌》,這本書叫《順天府誌》。這本書是什麽時候的?時間不同了。有人說是明朝的,有人說是清朝的,還有人說是光緒的。我們如何確定這本書的年代?原因有很多,其中之壹就是葉璇的《玄》都是禁忌,所有帶“玄”字的偏旁部首都是禁忌,全書共有70個禁忌,所以可以斷定這本書不是明朝的書,而是清朝的書。清朝的書不是努爾哈赤時期的,皇太極時期的,順治時期的,最早是康熙時期的。這是它的上限。它的下限呢?下限也可能是光緒,因為康熙之後,宣彤之前,所有的“宣”字都要避免。然後這本書裏還有別的東西。最晚收集材料的時間是康熙二十四年。這樣,上限是康熙元年,下限是康熙二十四年。可以大致確定這本書《順天府誌》是康熙元年到康熙二十四年的,是康熙王朝的順天府誌。如果沒有這種匿名,皇帝對這本書的斷代將更加困難,因此學者們使用皇帝的。另外,對歷史的了解是很有用的。比如故宮的後門,明代叫“玄武門”,“玄”字和康熙葉璇的“玄”字是忌諱的,所以康熙朝把它改成了神武門。現在大家都知道,故宮的後門是神武門,康熙改的。比如現在北京有個廣安門,明朝沒有。明代叫廣寧門,道光的名字叫寧敏。“寧”字為禁忌,道光朝將廣寧門改為廣安門,由此可以推斷,廣寧門改為廣安門的時間應在道光朝。
所以,了解皇帝的禁忌對於研究歷史、版本、文物都是有用的。最重要的是這些皇帝的廟號、謚號、年號、名字不能混在壹起。
望采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