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成語大全網 - 英語詞典 - 作文,我該怎麽能很快抓住材料的立意呢

作文,我該怎麽能很快抓住材料的立意呢

l.同步審視法

審題是作文的第壹步,而且是文章成敗的關鍵性的壹步。文章的立意就是在審題的過程中確定的。審題的具體任務,就是通過對作文題目的思考和分析,了解命題者的意圖,弄清寫作對象、範圍和重點,明確立意,並確定文章的體裁。

快速作文要求在壹兩分鐘之內完成審題任務,確定文章立意,不但要求對作文題目把握得準,而且要求速度快捷,不能磨磨蹭蹭、慢條斯理地去分析和揣摩。下面介紹幾種快速審題雄基本方法。

非快速作文審題時,對作文題目的命題意圖、寫作對象、選材範圍、中心表達等方面的問題可以分步進行分析、推敲,快速作文的審題不能這樣按部就班地進行。同步審視法要求對題旨、題材、中心、重點、體裁等做同步審視,也就是說,壹覽無余,同步完成,不再按部就班,逐條揣摩。這好比蓋圖章,壹般人簽名是壹筆壹畫地寫, 而蓋圖章則只要往紙上按壹下就行了,很顯然,蓋圖章比壹筆壹畫地寫要快得多。壹個神槍手在向目標開火時,不象壹般射手那樣,第壹步托槍,第二步瞄準,第三步開火。他的瞄準和扣扳機動作也幾乎是同步完成的。運用同步審視法審題,也是這樣。

同步審視法要求簡化審題程序,采用掃描的辦法,對題 目瞥壹眼,立即就能決定寫什麽,表達什麽主題。比如寫《發生在我身邊的壹件趣事》這個題目,按常規審題的程序是:

①這道題寫作的對象是:事。

②這道題寫作的範圍是:壹件事。

③這道題取材的範圍是:身邊的事。

④這道題題旨的中心是:有趣的事。

⑤這道題的文章體裁是:記敘文。

通過以上程序的思考和分析,然後再歸納總結,得出結論:用記敘文的形式,寫壹件發生在自己身邊的有趣的事情。

但審題還沒有完結,還必須繼續思考第七個更重要的問題:什麽是有趣的事?所謂“有趣的事”,就是指能給人以新鮮感的事,也就是人們喜聞樂見的事。這樣的事,壹般說來有點出人意料之外,情節比較曲折,甚至有點富於戲劇性。但是光有有趣還不行,還必須有意義,能給人以啟迪和教育。分析到這裏,審題的過程才算完成,最後的結論是:用記敘文的形式,寫壹件發生在自己身邊的人們喜聞樂見的而又有意義的事。這樣的審題方法,雖然對題目把握得比較準,但是程序太繁瑣,費時太多,不符合“快速”的要求。

同步審視法只要瞥壹眼《發生在我身邊的壹件有趣的》這個題目,瞬間就能做出判斷:寫壹件新鮮的人們喜聞樂見的有意義的事。為什麽同步審視法能迅速對題旨做出判斷呢?關鍵的問題是使用掃描法,簡化了思維程序,省去了繁雜的分析過程。因為“身邊的”、 “有趣的”、“壹件”、“事”等因素,在題目中都有明顯的標誌,可以壹覽無余,不必再按部就班去思考和分析。既然是寫“壹件事”,體裁當然是記敘文,這個問題也無須考慮,寫任何文章都要註意社會效益,因此所寫的事情不但要求有趣,還必須有意義。這樣,把七個思維程序簡化為壹個,只要抓住壹個“趣”字稍加分析,就完成了審題任務。

同步審視法的另壹個要領是高屋建瓴。只有居高臨下,才能壹覽無余。有些作文題,表意層次比較復雜,如果逐條推敲,必定費時間。這時只要抓住關鍵的壹步進行思考,其它各步也就完成了。比如寫《改革之風吹進了校園》這個題目,運用同步審視法審題,看到題目,立即就能明確題旨:寫學校的改革新事.把眼光集中到“改革之風”的“風”字上,稍加思考,就知道“風”即事,明確了“改革之風”就是“改革之事”,那麽題目的題旨、題材、中心、體裁等問題都在瞬間解決了,所有審題應該完成的任務,都已在思考“風”的同時壹覽無余,同步完成。這樣審題所需的時間短,而對題目也把握得準,從而達到了“快速”的要求。

2.化簡因素法

對於多因素的作文題,可以使用化簡因素法審題,化復雜因素為簡單因素,化多因素為單壹因素。這樣,用極短的時間就能明確題旨,解決寫什麽的問題,從而達到快速審碉 的目的。

所謂作文題目的因素,就是指文題提供的已知條件,也就是審題的出發點。

比如《理想和夢想》這個題目就包括了“理想”和“夢想”兩個因素。而《樹木·森林·氣候》這個題目就包括了“樹木”、“森林”和“氣候”三個因素。《生活的苦澀與甜美》(臺灣省1981年大學聯考作文題),這個題目包括了“生活”、“苦澀”和“甜美”三個因素。審題必須從題目的因素出發進行思考和分析,文題的因素多,思考的頭緒也就多,審題的時間也必然花得多,要快速審題,對多因素的題目必須先行化簡,使之成為最簡因素文題。

化簡因素法有兩個要領,壹是合並同類因素,二是去掉無效因素。現以1990年的高考作文題為例,說明在審題過程 中怎樣具體運用化簡因素法。

1990年高考作文題

壹對孿生小姑娘走進玫瑰園,不多久,其中壹個小 姑娘跑來對母親說:

“媽媽,這裏是個壞地方!”

“為什麽呢,我的孩子?”

“因為這裏的每朵花下面都有刺。”

不壹會兒,另壹個小姑娘跑來對母親說:

“媽媽,這裏是個好地方!”

“為什麽,我的孩子?”

“因為這裏的每叢刺上面都有花。”

聽了兩個孩子的話,望著那個被刺破指頭的孩子,母親陷入了沈思。

根據所提拱的材料,請妳就第壹個小姑娘的說法,聯系生活實際,自選角度,自擬題目,展開議論。不少於600宇。

這是壹道給材料的作文題,包含了六個因素:①母親,②第壹個小姑娘,③第二個小姑娘,④玫瑰園,⑤玫瑰花,⑥玫瑰刺。運用化簡因素法來審視這道題目,第壹步去掉無效因素①③,因為題目只要求就第壹個小姑娘的說法展開議論,“母親”和“第二個小姑娘”可以去掉,不加考慮。第二步合並同類因素④⑤⑥,玫瑰刺長在玫瑰花下,玫瑰花長在玫瑰園,所以因素⑤和⑥都可以合並到④裏。這樣六個因素最後只剩下了兩個因素,即第壹個小姑娘和玫瑰園。於是審題的目光只需註意壹個問題:第壹個小姑娘對玫瑰園的看法是否正確?小姑娘因為看到玫瑰花下面有刺,就認為玫瑰園不是個好地方,顯而易見,這種觀點是片面的。這道材料作文題的題旨就在於此:告訴人們必須用全面的觀點和辯證的觀點看問題。這就是文章的最佳立意。找到了文章的最佳立意,擬題和選材的問題也都迎刃而解了。這樣,很快就完成了審題任務。很多考生的作文之所有失誤,就在於沒有找到文章的最佳立意,也就是說,沒有過好審題關。

運用化簡因素法審題,有時要全部舍棄題目中已有的因素,而去尋找新的因素。壹些用聯合結構的形式表達的作文題,往往是這樣。比如《成功與失敗》、《四化與文化》、《父與子》、《師生之間》等等都是這樣。這些題目中都有兩個因素,但已有的兩個因素都不是寫作的重點,寫作的重點在溝通兩個因素的新因素上。懂得了這個道理,審題時就不會對已知因素逐壹揣摩,只需找到兩個因素的內在聯系點(新 因素),審題的任務就完成了。比如寫《師生之間》這個題目審題時就不會分別在“老師”和“學生”這兩個因素上動腦筋了,只要寫出壹種新型關系就行了,老師和學生互相關心,互相幫助,互相學習,民主平等,教學相長等等,隨便寫哪—個方面都可以。找到文題蘊含的內在因秉,審題任務即算完成,不必再在其他方面浪費腦細胞和時間。這樣,審題的速度也就快捷了。

3.掌握重心法

有些作文題,只要準確地把握其表意重心,就能迅速明確立意,確定好選材範圍和寫作重點,在審題思維活動中少走很多彎路,這種方法叫柞掌握重心法。

文題的表意重心就是最能體現題旨的關鍵字詞,也就是寫昨的重點。

偏正結構的題型,其表意重心往往在偏的部份。1977年高考全國各省(區)獨立命題,陜西省、山東省和寧夏回族自治區的作文題都是《難忘的壹天》,江西省命的是《難忘的時刻》,廣西壯族自治區命的是《難忘的日子》,西藏自治區命的是《難忘的壹件事》。題目雖不同,有的是“壹天”,有的是“時刻”,有的是“日子”,有的是“壹件事”,其實它們的表意重心都在“難忘”二字上,所以審題時只要扣“難忘”二字思考就可以了,其他不必多加考慮,這就可以節省時間,加快速度。

如果作文題目是獨詞的,它的表意重心往往在這個詞所代表的事物本質特點上,只要抓住它的本質特點進行思考就可以了,或寫它的象征意義,或寫它的比喻意義,或寫它的引申意義。比如《橋》、《路》、《蠟燭》、《黑板》、《春風》、《攀登》、《習慣》等題目都是如此,不要全面思考,只要抓住壹點就行。這在快速審題時有個術語,叫做“攻其壹點,不及其余”。全面思考費時太多,不符合快速審題的要求。

4.反向思維法

反向思維審題法,又叫穿透障礙法。有些作文題,從字面上分析,從正面思考,恐怕絞盡腦汁也找不到突破口,不知如何下手。但是如果運用反向思維法,穿透字面上的障礙,從反面去思考,立即就能明確寫作範圍和對象,瞬間就能把題審好。

比如寫《靜靜的夜晚}這個題目,如果從字面上理解,從正面思考,是無法下手的。夜晚靜靜的,萬籟俱寂,有什麽好寫的呢?但是在這種“山窮水盡疑無路”之時,如果運用反向思維法審題,眼前立即就會變得明亮起來,就會見到“柳暗花明又壹村”的景象。其實,《靜靜的夜晚》這個題目要求寫的是在靜靜的夜晚發生的不平靜的事情。靜靜的夜晚,大地萬籟俱寂,但是老師在燈下備課,種子在破土,小苗在生長,樹葉在沙沙作響,河水在嘩嘩地奔流,小偷在蠢蠢欲動,邊防戰士在站崗放哨,公安戰土正整裝待發,黨政領導在籌劃方略,壹個個小生命在呱呱落地……,思維的閘門壹經打開,就覺得有寫不完的材料。

再如寫《古老的小鎮》這個題目,從字面上看,是寫小鎮的古老,其實是要寫古老小鎮的新生,寫它的新氣象,幫風貌、新變化。《壹件平凡的事》,其實是要寫出事情的不平常的意義,《壹個平凡的人》,其實是要寫他的不平凡的事跡。掌握了反向思維審題法,壹見到這類題目,能迅速穿透文題表面的障礙,,把思維引向反面,很快便能審好題目。

5.滿足要求法

有些作文題,具體規定了寫作要求。運用滿足要求法審題,顧名思義,就是按文題的要求寫作,對其他無需多加考慮。快速審題要求 思維程序簡化,要在極短的瞬間即明確題旨,確定寫什麽。滿足要求法實際上是審題的捷徑。

現以1985年全國高等學校統壹招生考試作文題為例來說明。1985年的高考作文題是:

澄溪中學附近有壹家前進化工廠。工廠天天向外排放有毒的氣體和廢水。廣大師生和附近居民長期處在被汙染的環境中,身體健康受到損害,工作學習受到影響。幾年來,學校多次向工廠提出意見,要求妥善解決汙染問題。但廠方以生產任務繁重、技術力量薄弱和經費開支太龐大等為理由,壹再拖延,至今未能解決。

試就上述問題,以“澄溪中學學生會”的名義,給《光明日報》編輯部寫壹封信,反映情況,申述理由,呼籲盡快解決。

這道給材料作文題看起來比較復雜,其實只要壹兩分鐘就可以完成審題任務,訣竅在哪裏?題目要求以“澄溪中學學生會”的名義,給 《光明日報》寫壹封信。這封信寫些什麽?只要滿足“反映情況,申述理由,呼籲盡快解決”這個要求行了。很多考生的文章就寫這麽三段:壹段反映情況,二段申述理由,三段呼籲盡快解決。評卷時,這些考生的文章都獲得了較高分。所以說,運用“滿足要求法”審題,無需多動腦筋,在極短的時間內就能把題審好。

6.虛實錯位法

所謂虛實錯位法,具體地說,就是虛題實作法,實題虛作法,即由實寫虛,由虛寫實。壹般說來,虛題都是比較大的題目,實題都是比較小的題目,因此,這種審題方法也可以理解為大題小作法和小題大作法。

比如《路邊小草》、《由路邊小草想到的》、《路邊小草贊》這類題目,從表面看,題目實實在在,範圍小,可以說是典型的實題和小題。運用虛實錯位法審題,瞥壹眼題目就會明白,這類題目不能就事論事寫 小事,必須采用實題虛作的辦法,無論寫散文還是寫議論文(雜感),立意都應該是歌頌路邊小草默默無聞、自強不息的精神或者贊美小草頑強的生命力,或者謳歌小草與世無爭、不圖名利的風格。寫散文通過描寫路邊小草的形象 來表達前面所說的立意,寫議論文抓住小草的特點,以前面所說的立意為出發點,直接展開議論。

與實題虛作相對的是虛題實作。有些題目,從字面上看來很虛很大,審題立意時不知如何下手。運用虛實錯位法審題,碰到虛題,文章要寫到實處。比如《追求 》這個作文題看起來很大很虛,不著邊際。但是把它錯位到實處,就非常好寫了,可以寫壹個老教師的追求, 壹個普通工人的追求,壹個邊防戰士的追求,壹個中學生的追求,也可以寫自己的追求,總之,各種典型人物的追求都可以寫。這是寫記敘文。要是寫議論文呢?可以闡述當代青年應該追求什麽的道理,或者闡述現代中學生應該追求什麽的道理,當然也可議論對偉大的目標的追求與日常生活瑣事的關系。總之,這類虛題要寫得很實在。掌握了這種虛實錯位的審題方法,碰到這類題目就能立即做出決斷,明確立意,不會再冥思苦想,耽擱時間,影響寫作速度。

在實際作文中,虛實錯位的審題方法的應用是廣泛的。譬如《媽媽的笑》、《秋葉》、《春雨》、《路》、《笑》、《燈》、《向日葵》、《家鄉那條小溪》、《攀登 》、《改革》、《禮品》、《目標》、《明天》、《時間》、《心願》、《在烈士墓前》、《生活中的辯證法》、《在紅旗下》、《面對茫茫宇宙的思考》、《人生》等等題目,運用虛實錯位法去審視,思維方向對頭, 目標明確《只需壹兩分鐘就能完成審題任務。

7.聯系背景法

世界上的萬事萬物都是在壹定的背景下發生的,要求事物的本源,自然離不開事物產生的背景。分析課文要介紹時代背景,評價人物要聯系歷史背景。作文的審題也壹樣,離不開題目的背景。有些作文題,孤立起來看,很難下筆,不知道怎樣立意,但是運用聯系背景法審題,在極短的時間內便能找到最佳立意。

1988年的高考作文題《習慣》,看起來不著邊際,不知怎樣找到它的最佳立意。如果我們運用聯系背景法審題,很快就能明確題旨。1988年,全國上下,從農村到城市,從機關到學校,正在掀起壹場轟轟烈烈的前所未有的改革運動。把《習慣》放到這個特定的時代背景下來考慮,立即就會明白,改革就是對傳統的舊習慣的否定。舊習慣不管怎樣頑固,最終將會被新生活所代替,改革不管遇到多大阻力,但最後壹定會勝利,新舊習慣的更替,是歷史的必然。如果從這個方面找到思維的突破口,很快就會找到文章的立意。

用聯系背景法審題,不但思維過程輕松,審題速度快,而且題旨把握得準確,立意不會走題。因為人們的各種思想無不打上時代的烙印,把作文題放到壹定的時代背景下去審視,用時代的觀點去看問題和分析問題,當然不會出差錯。壹道好的考試作文題,都會和當時的形勢有著直接或間接的聯系,作文題和時代精神是息息相通的,只要去認真分析壹下歷屆的高考作文題,就會發現這個特點。比如1952年的《我投到祖國的懷抱來》,1956年的《我生活在幸福的年代裏》,1958年的《當社會主義建設總路線公布的時候》,1960年的《大躍進中的新事物》,1961年的《學習毛主席著作以後》,1962年的《說不怕鬼》,1963年的《給越南人民的壹封信》,1973年的《記壹個在三大革命運動中成長的先進青年》。這些作文題都沒有脫離當時的歷史背景。1977年恢復高考以來的各屆高考作文題,亦莫不如此。而且近年來的高考作文題往往從外表文字上看,好象與時代聯系不大,但實際上文題與時代精神始終存在著壹種內在聯系,從1988年的《習慣》到1990年的《玫瑰與刺》,都與當前時代有著十分緊密的聯系。因為題目與背景的聯系是內在的,不顯露的,所以很多考生看不透,把握不到題旨,立意就不準確,這更加說明“聯系背景法”在快速審題中的重要作用。

8.數學配方法

有些作文題目出的是壹個比喻的喻體或是壹個象征性的事物,比如《暖流》、《春風》、《紅葉》、《高高的荷花箭》等題目,初看起來,審題難度較大,但我們用“數學配方法”審題,很快就能明確題旨,完成審題任務。

1991年4月12日,湖南省益陽縣教研室、益陽縣壹中和十中、邵東縣三中、邵陽市二中的領導和老師在我任教的高壹147班聽快速作文囑摩課,當時由邵陽市二中的老師命了《暖流》這個作文題,讓學生當堂作文。題目命出後,學生運用“數學配方法”審題僅僅兩分鐘,全班同學就完成了審題任務,有些同學甚至看到題目,稍壹思索,不到壹分鐘就揮筆寫起來了。所有聽課者都暗暗稱奇。

所謂“數學配方法”,就是借用方程的等式兩邊必須保持平衡的數學原理來審題立意的方法。數學上的配方程,必須保持方程兩邊相等,我們把配方程的方法用於審題立意,名曰“數學配方法”。這種方法,主要用來審察比喻性和象征性的題目。如果作文題出的是—個比喻的喻體,寫作時就配上它的本體來寫。如果題目出的是象征性的事物,就配上被象懲征的事物來寫。簡言之,按照“數學配方法”,題目是喻體,寫的是它的本體;題目是象征性事物,寫的是被象征的事物。象《暖流》這個題目,“暖流”是喻體,主體可以是黨的政策的鼓舞,可以是師長的教導,或領導的慰勉,也可以是同誌的幫助,還可以配上其它的本體來寫。《春風》這個題目,和《暖流》基本相同。象《高高的荷花箭》這個題目,《荷花箭》是象征物,被象征物是白洋澱人民的革命鬥爭精神。很顯然,文章要寫的主要不是贊美荷花箭,而是要贊美白洋澱人民不屈不撓的革命鬥爭精神。《紅葉》壹題的題旨,不是真的去寫經霜的楓葉,而是要贊頌老幹部、老工人、老教師;老革命家等老同誌保持晚節,爭獻余熱的高尚精神。也就是說,用數學配方法審視,《紅葉》這個題目,真正要寫的不是老樹的紅葉,而是老人的紅心。樹老葉紅,人老心紅,題目僅是象征而已,別無他意。再譬如,《綠葉贊歌》、《燈塔》、《鋪路石》、《巍巍昆侖》、《松樹禮贊》、《悠悠白雲》等題目,初看都有壹定難度,但運用“數學配方”法審視,很快就可以把握題旨。

前面說過,數學配方法適合於審視比喻性和象征性的題目。但是漢語的表意作用是復雜的,很多詞語都具有雙重意義,作文題目也壹樣。譬如《壹次不尋常的考試 》這個題目,可以指文化科學知識方面的壹次實實在在的考試,也可以指思想、品德、行為方面的壹次考驗。《珍貴的禮物》這個題目,可以指人情往來方面贈送的珍貴物品,也可以指在某方面的突出成績、成就或成果,還可以指父母、師長或上級領導教導自己的金玉良言。對於這壹類題目,可以當作實在性題目寫;也可以視為比喻性題目寫,無論從哪個方面立意;都可 能寫出好文章,因為題目的本身就具有兩重性。不過壹般說來,把這類題目當作比喻性題目,運用數學配方法審視,有助開拓自己的思路,挖掘題目的深層含義,把文章寫得深刻。

9.添加因素法

有些題目,命題者故意藏頭去尾,使題目帶有迷惑性,增加審題難度,用以考察學生思維的深刻性和敏捷性。對於這類題目,只要在原題目的基礎上適當添加新的因素,題旨就會顯露出來,化難為易,能很快完成審題任務。

譬如《哭笑不得》這個題目,初看審題難度很大,“哭”不能,“笑”不得,左右為難,寫什麽好呢?壹時找不到突破口,確實難以把握題旨。如果我們在原題目的基礎上,加上“人”或“事”的新因素,使原題目成為《哭笑不得的人》或《哭笑不得的事》,這樣,題目要求寫什麽就壹目了然了。再譬如《心事》這個題目,也具有壹定的迷惑性。但如果運用添加因素法審視,在原題前面加上“我”、“老師”、“奶奶”、“校長”、“班主任”等新因素,使題目成為《我的心事》、《老師的心事》、《奶奶的心事》、《校長的心事》或《班主任的心事》等等,題目的意思就顯得非常明白了。

要註意的是,使用添加因素法審題,所添加的因素必緝和原題目的已知因素保持同壹性,不能異化。只有人才會有“心事",因此按照同壹性的原則,給《心事》這個題目添加的因素,都只能是人。當然,不同職業、不同年齡,不同身分的人都可以,但不能異化為物和事或其他動物。同樣,“哭笑不得”是人的尷尬行為或事情的難堪結局,所以在給《哭笑不得》這個題目添加因素時,只能添“人”或“事”。添加因素法也叫“因素還原法”,既是因素還原,自然要與原題目的因素保持同壹性。

10.文字改造法

有些題目,命題者為增加題目的新奇性或文學色彩,故意轉彎抹角,甚至故弄玄虛,以增加審題難度。碰到這類題目,不必慌神,只要對原題的文字稍加改造,就可以化神奇為平易,很快明白題旨,完成審題任務。

有壹次外地的老師來我任教的高壹147班聽快速作文觀摩課,由聽課老師當堂命題。當時兩個縣三個學校的老師商量,命了《這是真的嗎》這個題目。命題者確實動了壹番腦筋,題目能給人壹種新奇感,也有壹定的迷惑性,初看不知印何下筆,但只要對原題的文字稍加改造,使題目變成《這件事是真的》或《這件事不是真的》,該寫什麽不是就很明白了嗎?原題使用反問(也可以理解為設問)的形式造成迷惑性,增加審題難度,通過文字改造,把原題目變為陳述句,化艱難為平易,題旨壹目了然。

用文字改造法審題,要註意的問題是改造後的題目壹定要真實於原題的題旨,否則就會偏離題意。譬如《 啊,資口水》這個題目抒情色彩很濃,審題的關鍵就在於,對“啊”字的感情色彩的理解,原題的“啊”字,很顯然含有驚嘆贊美之意,於是可將題目改造為《我贊美資江水》、《資江水真美》或《我愛資江水》,但不能改造為《討厭的資江王》壹類消極性題目,因為原題中的“啊”是不表消極的。另外,文字改造法只是在對題目進行審視過程中的壹種主觀思維活動,通過這種創造性思維快速完成審題任務,在實際寫作過程中,題目是不能改動的。

借題發揮法

與就事論事相反的審題立意方法便是借題發揮法。這種方法適用於審視感想式的作文題,讀後感、觀後感、聽後感壹類題目,運用借題發揮法審視,能很快把握題旨,明確 文章的立論方向。

就事論事不能借題發揮,借題發揮則不能就事論事;譬如《從魯迅棄醫從文談起》,就是感想式的議論文題目,題 旨不在於評論魯迅棄醫從文的對與不對,而在於議論從這件事受到的啟發和教育。

當然,在行文的過程中也會涉及到對魯迅棄醫從文這種選擇本身的評價問題,但這不是這個題目的寫作目的,這個題目的寫作目的主要是闡述自己的的感想和體會。可以談壹個人應當怎樣選擇自己的人生道路,也可以談應該怎樣實現理想,怎樣確定誌願,甚至還可以談怎樣 對待學文與學理的問題。另外象《從“墻內開花墻外紅”說開去》、《有感於人生是壹場交易》、《從阿Q頭上的癩瘡疤想到的》、《看<渴望>有感》、《“胡服騎射”給人的啟迪》、《說<拿來主義>》、《讀報有感》、《有感於社會見聞二三事》、《從壹則廣告談起》和《舊聞新感》等題目,運用“借題發揮法”審視,都能很快掌握立論的方向,加快審題速度。

運用借題發揮法審題,要掌握兩個要點,壹是“借題”,二是“發揮”。借題之精髓、內涵,發己之見解、觀點。而且所發之觀點與所借之題目要壹脈相承,壹線相通。也就是說,闡述的觀點(即為文章的立意)確實是從題目中引發出來的。壹般說來,寫這類作文題,所闡發的觀點其實就是題目中所蘊含的深意的表露。掌握這兩個要點,審題時就能得心應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