馬甲網絡論壇術語。據考,出自這個故事:老虎捉壹條蛇,蛇逃到水裏去了,老虎就壹直在岸上等著,這時候,壹只烏龜爬上了岸,老虎壹把將其抓起,大怒道:妳以為穿上個馬甲就不認識妳了。當某位網絡用戶,出於各種考慮,註冊和使用了新的名字,以避免別人將他的發言和原用戶名聯系起來,這個(些)新名字就被稱作馬甲。
馬甲的形成,其原因有如下幾種情況:
其壹,歷史沿革造成的。比如,我的壹位朋友,原來只在聊天工具如QQ上玩,在那裏註冊了壹個個性化的名字,後來進入了論壇,要發表大作了,突然覺得應該有壹個類似筆名的ID,於是註冊了壹個很優雅文靜的論壇名字,但是,畢竟對自己使用多年的聊天用名有了感情,於是,又註冊了那個名字,這就形成了壹件馬甲。通常,這樣的馬甲是對自己的朋友們公開的,他穿那件衣服出場大家也不覺得有什麽奇怪。我還有的朋友是從聯眾被朋友拉到論壇的,也有類似情況,可以用來支持我的論點。
其二,文字快手或幹脆夠得上寫作機器,卻又淡泊名利,哪怕是虛擬世界中的名氣他也不想要,於是就註冊許多馬甲,每天不停地換來換去的,穿著不同的衣服分別表演。我有壹位朋友可以稱得上西陸知名寫手了,用過的馬甲不下六件,每壹件發過的作品都夠我這樣的人絞盡腦汁寫壹氣的。我們是朋友,我發現他在論壇上的文集中只收錄了他很少的壹部分文章,而在他個人網頁上,則可以看到更多的文章,後來,他才不好意思地坦白了自己用過很多馬甲的事實。
其三,通常是論壇上最賣力的斑竹,為了活躍論壇,制造繁榮,壹個人每天穿不同馬甲穿梭般上場,以不同的身份對新人進行回復,甚至自問自答、插科打諢。這樣的人,大多是非常熱心的,有時也會與別人或與自己開個玩笑,但都是出於善意。應該說,論壇屬主選拔到這樣的斑竹,運氣可以說是非同壹般地好,我估計,看到屬下如此賣力,他睡眠中都會笑出聲來的。
其四,純粹是為了暈人。其實這和在聊天室裏暈人是大同小異的,區別在於聊天室裏暈人是實時的,當場進行對話,而論壇裏則必然要有壹定的延遲了,但它也有自己的優越性,至少,整個暈人過程具備可追索性,而且可以在更大的範圍被觀賞。這種情況,通常是在非常相熟的朋友之間進行的,結果也以暈人的和被暈的皆大歡喜居多,而且,往往暈到壹定程度,總會透露出自己的壹些信息或蛛絲馬跡,那被暈的朋友則會恍然大悟,導致雙方的友誼更加深厚。本人就曾經擁有這樣的馬甲,把壹位很尊敬的大姐姐給暈了,可惜正自得意,尾巴卻沒夾住,被人家很利索地抓住了。這種目的註冊的馬甲,很可能只穿壹次就放到了箱子底下永不再用?冉仙莩蕖?lt;BR>其五,不便使用“名字”。比如,對於某篇文章有不同看法,說了怕傷人,以後不便“見面”(只在同壹論壇或社區),不說又如骨鯁在喉,不吐不快,於是用壹個 “管點閑事”啦,“善意提醒”啦之類的臨時馬甲發表自己的觀點,這樣雖然也談不上多麽光明磊落,但也不至於造成對方非常的不快與傷心,應該說還是可取的。還有的是喜歡飛磚傷人,屬於放暗箭打冷槍,因為其出發點就不公正,其做法也就不那麽值得稱道了。其六,不能使用原來的“名字”。原因很簡單,因為那“名字”曾經幹過非常陰險狡詐惡毒的事情,而且已經被別人識破了,換句話說,就是那名字已經臭不可聞了,他自己也只有忍痛承認那“名字”的死亡現實。嚴格地說,他後來用到的已經不再是什麽馬甲了,而是壹個新的“名字”。如果出於善意的推測,那該證明他想自新了。但是,魯迅先生不憚以最大的惡意揣度國人,應該不無道理,作為先生的崇拜者,對於這樣的有過前科的人,我以為小心壹點總無大過。例子也是現成的,但我覺得不舉也罷。
與其它事物壹樣,馬甲不以妳喜歡與否為轉移,它會壹直存在下去的,而且,從上面的分析看,大多數情況,馬甲還是有其正面意義的。其實,正如古人說的,文如其人。“名字”也好,馬甲也罷,總要或多或少地打上某些獨特的烙印,正像人的面孔不會因為改個好聽的瑯瑯上口的名字就變得魅力無窮壹樣,語言習慣、文字作風當然也不會因為換個 ID就截然不同。說穿了,對於末壹種情況,我以為,即便費勁心計,在明眼人看來,也不過徒添笑料、枉為笑談而已。記得有個小品說得好,小樣兒,以為穿個馬甲上來我就認不出妳了?
補充:
衣服的出現就是為了遮羞用的,亞當、夏娃知道了羞恥,所以用無花果葉遮住身體,漸漸演變成了人類的衣服。人類穿著衣服的確起到與外界的隔絕的作用,有了衣服的遮擋,誰知道裏面是什麽,是好的東西,還是壞的東西?
早期的影視作品中,人為的用不同的衣服來區分人的好壞。很多年前,從壹個人的衣服差不多就可以分辨出壹個人的身份地位,脾氣秉性、生活習慣等。
可現如今,視覺角度已經發生了偏差,從衣服上想肯定點兒什麽,幾乎是不可能的。如果妳硬要看衣下菜碟,那麽妳的進化應該可以和狗這種動物同步了。
如今的衣服可以說千奇百怪,種類繁多,馬甲兒也是其中的壹種,就是那種沒有袖子的上衣,在我們北方又常被稱為坎肩兒。
趙本山2000年春節晚會的小品《鐘點工》中有壹段話:小樣兒的,妳穿個馬甲兒,我就不認識妳了?
這句後來特別流行的話,其實說出了馬甲兒作為衣服的根本含義:遮羞,同時也為馬甲賦予了偽裝、替身的意義。
其實人們早就學會了在幹壹些見不得人的事情時,穿上壹身花馬甲兒,以求讓別人壹時間認不出他來,在壹定範圍內,在壹些不知情的人眼裏,他們的目的往往是會實現的,他們也為自己的小聰明而暗自竊喜,但說白了,這實質還是壹種掩耳盜鈴,終究還是會被人認出他的本來面目,他們做的茍且之事也就暴露在光天化日之下了。
就象本山大叔後來改的話:小樣的,妳脫了馬甲兒,我照樣認得妳。
因此,想提醒壹些喜歡穿馬甲兒做暗事兒的人,切莫自己打自己嘴巴,您還要不警覺,那麽您可以看看契訶夫的小說《裝在套子裏的人》中的別裏科夫是個什麽下場。
外國人叫阿凡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