劉占恩出生在湖北省陽新縣山區的壹個貧苦農民家庭。他就任校長後,立即對這所由美國基督教浸信會創辦的宗教大學進行了壹系列的整頓和改革,使滬江大學以學風淳樸、少教會、多中國化、致力於創新校務、強調師生團結和學術自由而著稱。他曾說,滬江精神是積極向上的,是建設性的,是犧牲性的。他對學生從不疾言厲色,但和藹可親,富有說服力。在他的努力下,滬江大學於1929在教育部正式註冊。對學校的設置進行了壹系列調整,文學院、理學院、教育學院等院系相繼成立,從院長到系主任都由中國人擔任。課程設置註重打好基礎,強調文理溝通,學生英語水平普遍較高。學生的課外生活非常豐富,有書法研究會、健美社、口琴社、英美文學社、英語戲劇社、網球隊、排球隊、足球隊、男女籃球隊、田徑隊、女子體育促進會等等。其中,足球隊的張邦倫後來成為上海著名的足球運動員。
劉占恩早年有過打工和兼職的親身經歷,所以他非常照顧貧困好學的學生,設立獎學金和助學金,給他們邊讀書邊打工的機會。劉占恩校長不僅是著名的教育家,也是堅定的愛國者。他曾說:“我壹生都在教育學生,他們應該獻身於祖國,他們應該以身作則。”1937抗日戰爭全面爆發後,當選為上海各界人民救亡協會理事,上海各大學抗日聯合會負責人,中國基督教難民救濟委員會主席,太平洋國際學會和國際俱樂部創始人之壹。他做了大量宣傳抗戰、支援前線、救濟難民、安撫流亡學生的工作。在他的影響下,滬江大學學生也積極投身抗日救亡運動。
1938年初,日偽政府企圖引誘他做偽教育部長,被他斷然拒絕。同年4月7日上午8時30分,劉占恩帶著兒子出門,在靜安寺路與大華路(今南京西路南匯路)口公* *公交車站等車,前往圓明園路學校。突然,他被日本偽政府收買的暴徒襲擊,壹下子就死了,終年43歲。當時上海所有的報紙都報道了這個悲傷的消息。噩耗震驚全城,滬江大學及附中師生無比悲痛,立即停課哀悼。得知劉占恩遇刺的消息後,國民政府總理孔祥熙下令為劉占恩舉行國葬,並支付劉占恩家屬的費用。4月9日下午,在衡山路美國禮拜堂為劉占恩主席舉行了隆重的葬禮。在上海,團體的“為國犧牲”掛在中間,左右挽聯分別是“十年長校,嘔心瀝血”和“壹死中外同哀”。國內外知名人士和團體也紛紛致電慰問。3000多人參加了悼念活動,包括上海社會各界和學校的代表,以及滬江大學的全體師生。長長的送葬隊伍走向虹橋公墓,成為抗議日偽暴行的大規模遊行。
抗戰爆發後,滬江大學地處戰區,校園遭到嚴重破壞,於是本部遷至城中區的商學院。抗戰勝利後,滬江大學於6月1945+10月1日正式復學,並於2月1946日遷回楊樹浦龔俊路原址。
1952年秋,全國高校院系調整,滬江大學院系並入復旦大學、華東師範大學等相關院校,校址遷至上海機械學院(現上海理工大學)。
2008年4月7日,是上海理工大學的前身滬江大學首任校長劉占恩烈士殉難70周年(劉占恩是八年抗戰中唯壹壹位被日偽漢奸殺害的大學校長)。上海理工大學開展了壹系列紀念活動,其中檔案館舉辦了劉占恩生平圖片展,並協助黨委宣傳部建立了紀念網站,供師生在線悼念。4月7日13: 30,劉占恩校長故居揭牌儀式暨劉占恩校長生平圖片展在劉占恩校長故居舉行。出席活動的有上海科技大學校長徐小明;黨委副書記、常務副行長白素迪;黨委副書記何建中;劉占恩次子,女兒劉,滬江大學校友會名譽會長;張耀忠,總裁;鄭副總裁;滬江大學校友代表;有關部門和學院的負責同誌;以及上海科技大學及其附屬中小學的學生代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