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成語大全網 - 英語詞典 - 四川吳簡介

四川吳簡介

目錄1拼音2英文參考3概述4拉丁名5英文名6川烏別名7來源產地8性味歸經9功能主治10使用註意事項11使用65438。+02化學成分13川烏藥理作用14川烏中毒15川烏藥典標準15.1名稱15.2來源15.3性狀15.4鑒別。15.5檢查15.5.1水分15.5.2總灰分15.5.3酸不溶性灰分15.6含量測定的色譜條件和系統15.6.1。05.6.2對照品溶液的制備15.6.3供試品溶液的制備15.6.4測定方法15.7川烏飲片15.7.1炮制15.7.1。38+05.7.2性狀、鑒別、檢查、含量測定15.7.3性味歸經15.7.4功能主治15.7.5用法用量15.7.6註意事項15.7.7貯存15.8來源65438+附件:1川烏處方、2項中國專利

2英文參考川烏[朗道漢英詞典]

附子[湘雅醫學詞典]

中藥術語委員會。中醫術語(2004)]

中藥術語審查委員會。中醫術語(2004)]

3.總結川烏是中藥的名稱,來源於《金匱要略》。即唐代侯藥典中記載的川烏頭[1]。它是烏頭的幹燥母根。毛茛科的[2]。

《中華人民共和國藥典》(2010版)記載了該中藥的藥典標準。

4拉丁學名川烏(La)(中藥術語(2004))

5英文名mon monkshood mother root(中藥術語(2004))

6傳武別名傳武[3]

7來源及產地:附子塊根(直根)。(栽培產品)毛茛科。所在地:四川、陜西[3]。

8性味辛、熱、毒。入心脾經[3]。

9功能主要用於祛風除濕、散寒止痛[3]。

1.治療風寒濕痹、半身不遂、風痛麻木、中風後半身不遂、寒性頭痛、寒性疝氣腹痛、小兒慢驚。煎煮:制川烏1.5 ~ 9g,久煎(壹小時以上)[3]。

2.外治陰疽腫痛,生川烏研磨包紮。貝母、白蘞、半夏、瓜蔞和白芨[3]。

10如果口服過量或煎服不當,容易導致中毒、口唇、手腳麻木、運動障礙、心律失常,甚至心臟和呼吸麻痹而死亡[4]。生吃要謹慎。孕婦不宜服用[3]。

11使用附子的年輕人叫附子,又名支子,與川烏作用相同,煎服治腳氣。草烏瑣根名漏,煎研成丸,治痢疾;研究結束的井水調節著土誌的惡瘡惡臭。[3]

12化學成分本品含生物堿,已分為外消旋烏藥堿、次烏頭堿、烏頭堿、新烏頭堿、烏頭堿A和烏頭堿B [3]。

13藥理學烏頭堿有局麻(先* * *,後麻醉)鎮痛抗炎作用,但它是壹種毒性很大的藥物,安全範圍很小,可使心率減慢,心律失常,甚至心室顫動[3]。

14川烏中毒據報道,人口服0.2毫克烏頭堿和3 ~ 90克川烏即可中毒死亡,死亡原因為呼吸中樞和心肌麻痹。烏頭堿易水解,水解後毒性大大降低。川烏的毒性極強。經過炮制或加熱煎煮後,總堿含量降低,毒性也大大降低。但由於炮制、煎煮時間不同,毒性差異很大[3]。

15藥典標準川烏15.1命名為川烏。

川烏

烏頭

15.2來源本品為附子的幹燥母根。毛茛科的。6月下旬至8月上旬挖掘,去除根部、須根和泥沙,曬幹。

特征:15.3本品呈不規則圓錐形,稍有彎曲,頂部常有殘梗。中部向壹側擴張,長2 ~ 7.5厘米,直徑1.2 ~ 2.5厘米。表面褐色或灰褐色,皺縮,有小瘤樣側根和亞根脫落的痕跡。橫截面為實心、白色或淺灰黃色,形成層呈多邊形環狀。輕微呼吸,辣味,舌頭麻木。

15.4鑒別(1)本品橫切面:表觀遺傳皮層為褐色木栓細胞;皮質薄壁組織中偶見石細胞,單個或成群散在,長方形、正方形或長方形,細胞腔大;內皮層不明顯。韌皮部中散布著篩管群;內部偶爾可見纖維束。寒武紀多邊形。內外偶有1至數個異常維管束。木質部導管成排排列,呈放射狀或略呈V形。髓質很明顯。薄壁細胞充滿澱粉粒。

粉末呈灰黃色。澱粉粒呈球形、長方形或腎形,直徑3 ~ 22微米;復合顆粒由2 ~ 15個部分組成。石細胞近無色或黃綠色,似長方形、似正方形、多角形或向壹側傾斜,直徑49 ~ 117μ m,長113 ~ 280μ m,壁厚4 ~ 13μ m,若壁厚較厚,則層次明顯,凹坑稀疏。表觀遺傳皮層的細胞呈褐色,部分壁增厚如腫瘤,突入細胞腔內。導管淡黃色,主要有邊緣孔,直徑29 ~ 70μ m,末端截頂或短尖。穿孔位於端壁或側壁,部分導管分子短小扭曲或縱橫相連。

(2)取本品粉末2g,加氨水試液2ml潤濕,加乙醚20ml,超聲30min,過濾,低溫回收溶劑至幹,殘渣加1ml二氯甲烷使溶解,作為試液。另取烏頭堿對照品、次烏頭堿對照品和新烏頭堿對照品各適量,加入異丙醇和氯仿(1:1)的混合溶液,制成每1ml含1㎎的混合溶液作為對照品溶液。照薄層色譜法試驗(附錄ⅵ b),吸取上述溶液各5μl,分別點於同壹矽膠G薄層板上,以正己烷乙酸乙酯甲醇(6.4:3.6:1)為展開劑,用氨蒸氣飽和20min,展開,取出,幹燥,噴以稀碘化鉍鉀試液。供試品色譜中,在與對照品色譜相應的位置上,出現相同顏色的斑點。

15.5檢查15.5.1的水分含量不得超過12.0%(附錄ⅸ H第壹法)。

15.5.2總灰分不得超過9.0%(附錄ⅸ k)。

15.5.3酸不溶性灰分不得超過2.0%(附錄ⅸ k)。

高效液相色譜法測定15.6的含量(附錄ⅵ d)。

15.6.1色譜條件及系統適用性試驗:以十八烷基矽烷鍵合矽膠為填充劑;使用乙腈和四氫呋喃(25:15)作為流動相A,使用0.1mol/L乙酸銨(0.5ml冰醋酸/1000ml)作為流動相B,梯度洗脫如下表所示:檢測波長為235納米。根據新烏頭堿峰,理論板數應不低於2000。

時間(分鐘)流動相A(%)流動相B(%)0 ~ 48 15→26 85→74 48 ~ 49 26→35 74→65 49 ~ 58 35 65 58 ~ 65 35→65 438+05 65→85 65 438+準確稱取適量苯甲酰烏頭堿對照品和苯甲酰新烏頭堿對照品,加入異丙醇氯仿(1:1)溶液

15.6.3供試品溶液的制備取本品粉末約2g(過3號篩),準確稱定,置於帶塞錐形瓶中,加入3ml氨試液,準確加入50ml異丙醇和乙酸乙酯(1: 1)的混合溶液,稱定,超聲處理(功率300W,頻率40k)。水溫25℃以下)30分鐘,放冷,再次稱重,用異丙醇和乙酸乙酯的混合溶液(1: 1)補足失重,搖勻,過濾。準確量取25ml連續濾液,在40℃以下減壓回收溶劑至幹,向殘渣中準確加入3ml異丙醇和氯仿的混合溶液(1: 1),塞住,搖勻,過濾,取連續濾液。

15.6.4測定方法分別準確吸取對照溶液和供試品溶液10μl,註入液相色譜儀,測定,即得產品。

以幹品計算,苯甲酰烏頭堿(C32H45NO10)、苯甲酰烏頭堿(C31H43NO9)和苯甲酰新烏頭堿(C31H43NO10)的總量應為0.07% ~ 0.6000000005

15.7川烏飲片15.7.1炮制15.7.1生川烏去雜。用時間搗碎它。

15.7.2性狀、鑒別、檢查、含量測定同藥材。

15.7.3性味與辛、苦、熱歸經;有大毒。心、肝、腎、脾經。

15.7.4功能主治:祛風除濕,溫經止痛。可用於風寒濕痹、關節痛、心寒痛、寒疝痛及麻醉止痛。

15.7.5用法用量壹般加工後使用。

15.7.6口服生品註意慎用;孕婦禁用;不宜與半夏、瓜蔞、瓜蔞、天花粉、川貝母、浙貝母、川貝母、湖北貝母、白蘞、白芨同用。

15.7.7儲存於通風幹燥處,防止蟲蛀。

15.8來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