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聽說過這樣壹個故事:著名的將軍狄龍在圍城期間說:“誰能炸掉敵人的營地,誰就能得到重賞!!!"這個時候,士兵們並沒有獲得多大的士氣,奮勇作戰。狄龍生氣地說:“妳們這些懦夫。”壹個軍官說:“將軍,如果妳不提獎賞,所有的士兵都會為他們的國家而戰!””聽了這話,狄龍恍然大悟,又說,“去吧,為法蘭西而戰!“結果,所有的士兵都英勇作戰,通過努力占領了這座城市。然而,在這場戰鬥中,幸存者寥寥無幾。這些犧牲的戰士告訴我們:“尊嚴比生命更重要!"
也可以投稿。
在狹路相逢勇者勝的時候,我們不會退縮,而是會和他們壹決高下,哪怕是以死為代價,生死與共,因為我們知道尊嚴比生命更重要!
當我們偉大的祖國被侵略的時候,當侵略者要求我們向他們低頭,求饒,下跪的時候,我們會嗎?我們不會,我們寧願死,因為我們知道:尊嚴比生命更重要!
永不放棄,永不低頭,永不認輸,因為失去的,低頭的,失去的是我們自己的尊嚴。我們永不放棄,永不低頭,永不認輸,因為尊嚴比生命更重要!!!
錢固然重要,但如果妳用尊嚴去交換,那是對妳人格的侮辱,是對妳尊嚴的褻瀆。
(2)
“人要面子,樹要皮”是我們中華民族的傳統諺語。這裏的“面子”是壹個簡單的說法。說的更規範壹點,就是尊嚴。
很難說壹個沒有尊嚴的人還是人。我們經常聽到“活得豬狗不如”就是沒有人的尊嚴的生活,所以說不是人。
根據漢語詞典,尊嚴壹詞有兩層意思:壹是尊嚴;第二,指受人尊敬的地位或職位。我覺得兩者不能劃等號。“擁有令人尊敬的地位”並不壹定意味著“可敬和莊嚴”。相反,壹個地位卑微的人更能彰顯尊嚴。
“高尚”在漢語詞典中的定義是“可敬的、高尚的”,“莊重的”是“莊嚴的、嚴肅的”。綜合來看,尊嚴的含義更加具體和明確。它不僅指形象上的莊重,也指性格上的高貴,既指外表,也指內心。
我們從小就被教育要“愛面子”,其實從小就要懂得自尊。在小學的思想品德課上,我們已經知道了個人修養的幾個方面:自尊、自愛、自信、自強。壹個沒有自尊的人無法懂得愛自己,壹個沒有自信的人也談不上自尊,而壹個人的自信是要靠自我提升的。這四樣東西真的是壹個有機的統壹體,不可分割。四者中,自尊是第壹位的,也是基礎。沒有自尊作為指引,自信、自愛、自強是很難建立起來的。而如果壹個人同時具備這些條件,他就是壹個健全的人,壹個相對完美的人。
在這個世界上,最重要的是“實踐”。當然,這裏的修行不是指宗教意義上的修行,而是指壹個人的品格修養。孔子曾要求當時的人“正名”,意思是人要講究規範,符合道德,從而維護做人的尊嚴。在古代社會,人們非常註重“名”,好的“名”是壹個人尊嚴的象征。雖然幾千年來尊嚴的概念很狹隘,但儒家文化也培養了中國的大國尊嚴感。人有很強的自尊心,無論財富還是地位。“骨氣”和“氣節”壹直是中國孩子的立命之本。“士可殺不可辱”是錚錚誓言。妳可以失去生命,但無論如何不能失去尊嚴。沒有尊嚴,生不如死。
中國古代有很多維護尊嚴的例子,感人至深。妳熟悉陶淵明嗎,他是著名的田園詩人,寫出了代表作《桃花源記》和“等到山居假期,菊花時間我再來”等著名名詞?他“不為五鬥米折腰”的故事堪稱典範。李白寫他的詩人的完整性,“安能弓他的眉毛和服務強大的,誰永遠不會遭受顯示壹個誠實的臉”。《桃花扇》中的女主人公李是壹個既維護個人尊嚴又維護民族尊嚴的熱血女性。從林則徐的“虎門滅鴉片”,到冉冉升起的五星紅旗,都在證明壹個道理——民族要有尊嚴!奧運會上,升國旗,奏國歌,運動員熱淚盈眶,都是被尊嚴的神聖感激發出來的。從古至今,身在異國他鄉的中國人都視尊嚴為頭等大事。
現在是壹個開放的時代,傳統價值觀受到了極大的沖擊。壹時間,很多人開始重新詮釋“尊嚴”這個概念,認為只要有錢,什麽都可以買。古時候有個故事,講的是壹個農民,窮的時候鄰居都叫他大哥。當他有十英畝土地時,他的鄰居開始叫他叔叔。當他擁有壹百英畝土地時,他的鄰居都向他鞠躬,稱他為主人。這是壹個諷刺的故事。像“鄰居”這樣的人是不存在的。他們在任何時代都會存在。然而,那只是極少數人。他們永遠是窮人。他們的尊嚴感就是金錢的數量。事實上,他們壹無所有。對此,有壹句古詩做了最好的對比:“自古聖賢貧窮卑微,何況我們這壹代人孤獨直爽。”壹個人只要有誠信,就有做人的尊嚴。做人最重要。當壹個人做得好的時候,壹種尊嚴感油然而生,就像壹道光,照在壹個人的頭上,讓這個人看起來與眾不同,令人敬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