使用伏筆應註意:
(1)有伏必應,如果妳在開頭提到了槍,那麽在第二或第三段就要提到開槍,不伏不應是敗筆,只伏不應同樣也是敗筆。
(2)伏筆要伏得巧妙,切忌刻意、顯露。伏筆壹般做到別人無法輕易覺察到,要做到如風行水上,自然成文。
(3)伏筆要有照應,前後不宜緊貼。如果伏筆前後貼得過近,反而會使文章顯得呆板,讀起來反而顯得枯燥。
關於“照應”則有如下幾點:
壹、時間照應課文《十六年前的回憶》中寫道:“我又哭了,從地上撿起那張報紙,咬緊牙,又勉強看了壹遍。我低聲對母親說:‘媽,昨天是4月28日。’母親微微點了壹下頭。”這段話中點到了“4月28日”這個不尋常的日子,這裏照應了文章開頭:“1927年4月28日,我永遠忘不了那壹天。那是父親的被難日,離現在已經16年了。”因為李大釗烈士犧牲的時間是1927年4月28日,作者牢牢記住這個難忘的日子。這樣的照應,給人以十分沈痛的感覺。
二、設問照應用設問照應,可以設下懸念,使讀者產生閱讀興趣。如,課文《我的伯父魯迅先生》壹文的第1自然段:“那時候我有點驚異了,為什麽伯父得到這麽多人的愛戴?”先設疑,然後例舉了“評論《水滸傳》”、“談論‘碰壁’”、“救護車夫”和“關心女傭阿三”四件事,最後用“他為自己想得少,為別人想得多”壹句作結,與上面提出的問題照應起來。
三、前後照應《糶米》結尾寫道:“經過壹陣的嚷嚷——辯論米質的好和壞,爭持斛子的淺和滿,結果船埠頭的敞口船真個敞口朝天了;船身浮起了好些,填沒了這只船那只船之間空隙的菜葉和垃圾再也看不見了。”這段話照應了課文的開頭:“萬盛米行的河埠頭,橫七豎八停泊著鄉村裏出來的敞口船。船裏裝載的是新米,把船身壓得很低。齊著船舷的菜葉和垃圾被白膩的泡沫包圍著,壹漾壹漾地,填沒了這只船和那只船之間的空隙。”農民面對資本家的壓價,無可奈何,只好忍痛將米廉價地全部賣掉,真實地反映了當時冷酷的社會現實。
四、人物照應《十六年前的回憶》中前面提到:“工友閻振三壹早上街買東西,直到夜裏還不見回來。第二天,父親才知道他被抓到警察廳裏去了。”這裏照應了後面“在軍警中間,我發現了前幾天被捕的工友閻振三……”閻振三受了刑,並沒有供出李大釗。這裏的照應,使我們認識到李大釗同誌的革命行動和高貴品質,也教育了工友。
五、心理照應《糶米》中寫到農民“大清早搖船出來,到了埠頭,氣也不透壹口,就來到櫃臺前面占蔔他們的命運”。這裏照應了第10自然段:“剛才出力搖船猶如賽龍船似的那股勁兒,現在在每個人的身體裏松懈下來。”農民好不容易遇上個豐收的好年景,壹大清早滿懷希望搖米出來,滿以為可以多收入壹點,生活得到改善,可是由於米價大跌,到頭來反而不如常年的景況。這說明即使遇上好年景,農民依然逃不脫悲慘的命運。
六、物件照應《十六年前的回憶》壹文中提到:“有時候他留在家裏,埋頭整理書籍和文件。”課文後面又提到了書籍和文件:“為了避免黨組織被破壞,父親只好把壹些書籍和文件燒掉。”這裏的照應,說明李大釗同誌忠於黨,處處為黨的利益考慮。
七、課題照應課文《彩色的翅膀》結尾寫道:“我忽然發現窗玻璃上停著壹只小蝴蝶,正對著朝陽,扇動著它那彩色的翅膀。”用象征手法,照應了課題,又說明了小昆蟲已在海島安居樂業,展示了海島戰士熱愛海島、建設海島的美好心靈。又如《金色的魚鉤》壹文也采用了這種照應方法,使文章更加嚴密,中心突出。
所謂“懸念”,即讀者、觀眾、聽眾對文藝作品中人物命運的遭遇,情節的發展變化所持的壹種急切期待的心情。“懸念”是小說、戲曲、影視等作品的壹種表現技法,是吸引廣大群眾興趣的重要藝術手段。(摘自《應用寫作》月刊1997年第1期《廣告與懸念小議》)
懸念 是欣賞戲劇、電影或者其他文藝作品時的壹種心理活動,即關切故事發展和人物命運的緊張心情。作家和導演為體現作品中的矛盾沖突,在處理情節結構時常用各種手法引起觀眾或讀者的懸念以加強作品的思想、藝術感染力。(出自《現代漢語詞典》和《辭海》)
懸念是指作者為了激活讀者的“緊張與期待的心情”,在藝術處理上采取的壹種積極手段。它包括“設懸”和“釋懸”兩個方面。前有“設懸”,後必有“釋懸”。通俗地說,它是故事發展中間只亮開謎面,藏起謎底,在適當的時候再予點破,使讀者的期待心理得到滿足。
懸念的構成,主要依靠以下條件:①人物命運中潛伏著危機;②生與死、成功與失敗均有可能出現,存在兩種命運、兩種結局;③發生勢均力敵而又必須有結果的沖突;④劇中主要人物的性格、行動能引起觀眾在感情上的愛憎;⑤觀眾對未來事態發展的趨勢清楚。合乎邏輯的劇情發展和對人物的強烈愛憎,是構成懸念的兩個重要元素。
懸念 xuán niàn 希區柯克曾經給懸念下過壹個著名的定義:
如果妳要表現壹群人圍著壹張桌子玩牌,然後突然壹聲爆炸,那麽妳便只能拍到壹個十分呆板的炸後壹驚的場面。另壹方面,雖然妳是表現這同壹場面,但是在打牌開始之前,先表現桌子下面的定時炸彈,那麽妳就造成了懸念,並牽動觀眾
分類
懸念在劇本中的運用,壹般分為兩類:
總懸念與小懸念。亦稱整體懸念與主要場面中的小緊張格局。總懸念是全劇主要沖突的焦點所在,在劇本開始即要提出,並隨著沖突的上升而不斷加強,壹直到高潮。它是貫串全劇的戲劇性結構的情緒支柱。小懸念則屬於劇本的每壹個發展段落或主要場面中出現的局部緊張情勢,它起著不斷豐富和加強總懸念,並在每壹幕或每壹場結束時,把觀眾的註意力和興趣引向下壹幕或下壹場的作用。
期望式懸念和突發式懸念。期望式懸念建立在對觀眾不保密的基礎上,它是在觀眾對人物命運和事態發展有壹定預感和了解的情況下所造成的期待;突發式懸念則主要依靠對觀眾保密,通過使觀眾大吃壹驚來加強戲劇效果,是劇情發展過程中出乎觀眾意料之外而又在情理之中的復雜情況和險要轉折,亦稱吃驚或驚奇。
在實際創作中,不同風格類型的劇本,對這兩種懸念的運用也各不相同。側重於性格描寫的,多用期望式懸念;情節戲劇更多地采用突發式懸念。在實際運用中,二者有相輔相成的關系。壹般情況下,作者總是通過期望式懸念維持觀眾的情緒,又通過突發式懸念造成戲劇情節和觀眾情緒上的跌宕,從而進壹步加強沖突的緊張性。
懸念的形成、保持和加強,還需要依靠“抑制”和“拖延”的藝術手法,有的劇作理論也稱之為“延宕”或“緩解”。它指在尖銳的沖突和緊張的劇情進展中,作者利用矛盾諸方各種條件和因素,以副線上的某壹情節或穿插性場面,使沖突和戲劇情勢受到抑制或幹擾,出現暫時的表面的緩和,實際上卻更加強了沖突的尖銳性和情節的緊張性,加強了觀眾的期待心理。延宕手法的另壹種方式,是在沖突的緊張時刻突然落幕,造成欲知後事如何,且聽下回分解的懸念和間隔,從而大大加強了藝術效果。
懸念和延宕交替進行的格式,與觀眾看戲時的精神忍受限度有關,始終不懈的緊張,只會使觀眾感到疲憊,暫時的緩解,是調節情緒,為進壹步緊張作精力上的準備。
社會生活是復雜的,矛盾的發展受各種各樣因素的影響和制約,必然迂回曲折有進有退,也必然會產生想不到的變化。要懂得如何在戲裏安排懸念,首先必須熟悉生活中事物發展的規律,戲劇懸念的美學價值在於是否符合生活發展規律,符合人物性格的發展邏輯。
②發現與突轉
突轉,也稱陡轉、突變,指劇情向相反方面的突然變化,即由逆境轉入順境,或由順境轉入逆境。它是通過人物命運與內心感情的根本轉變來加強戲劇性的壹種技法;發現,指從不知到知的轉變,它可以是主人公對自己身份或者與其他人物關系的新的發現,也可以是對壹些重要事實或無生命實物的發現。在創作實踐中,發現通常總是與突轉相互聯用或者同時出現,劇本往往通過發現來造成劇情的激變。例如索福克勒斯的《俄狄浦斯王》第四場,俄狄浦斯為了解救城市的苦難,全力以赴查訪殺父娶母的罪人,最後由於報信人無意之中透露真情,發現正是自己在無意中犯下了這壹罪孽,於是,壹個公正賢明的國王成了壹個自我放逐的瞎眼乞丐。
最早提出發現與突轉的是亞裏士多德,他在《詩學》第十、第十壹章中認為發現與突轉是情節的主要成分。長期以來,這兩種手法被認為是編劇藝術中最富於戲劇性的技巧,並被廣泛使用。在劇本創作中,好的突轉場面不光著眼於劇情的起伏跌宕,而且立足於人物刻畫,力求通過情節的合情合理的突轉寫出人物劇烈豐富的心理變化與感情活動。
③時空交錯
根據人物的夢境、幻覺、遐想、回憶等心理活動來組織舞臺時間和空間,把過去、現在、未來相互穿插、交織起來。追求主觀真實的現代派戲劇常采用這種結構方式。它主要導源於“意識流”。如A.米勒的《推銷員之死》,貫串始終的是威利的心理沖突和潛意識活動,作者通過威利的神思恍惚、自言自語,在下意識中聽到笛聲、笑聲,把舞臺時空自然地過渡、閃回至以往,又通過第三者的打斷,使之回到現實,以此形象地展現人物壹生的悲劇命運。
時空交錯的結構方法,突破了傳統戲劇按客觀時序反映生活的局限,通過多層次、多變化的時空組織,表現人物隱秘復雜的內心生活。但由於人的意識活動帶有很大的隨意性和跳躍性,使用不當,也會形成情節結構上的淩亂、模糊。
中國戲曲由於不拘泥於舞臺的寫實性,時間與空間的運用歷來比較自由,也有壹些戲局部使用時空交錯的結構手法,著重表現人物內心活動,但不像現代派戲劇那樣帶有很大的隨意性與跳躍性。
巧合 見/view/271925.htm?fr=ala0_1
誤會/view/273198.htm
抑揚 概念:藝術創作的基本藝術手法之壹。抑,是按下、收束;揚,是振發、放開。指的是在同壹表達過程中,對特定的描述對象進行“揉直使曲、疊單使復”的褒貶或渲染,使所描述對象的某些方面前後形成反差,從而欣起波瀾,收到強烈藝術效果的壹種藝術手法。
形式:抑揚通常是正說從反說開始,或反說從正說開始,側重於其中的某壹方面,以達到使人信服、突出要點的目的。抑和揚是相反相成、密不可分的兩個方面。抑和揚可以互為目的和手段,且都具有反作用力。以抑顯揚,揚得更高;以揚墊抑,抑得更深。有抑有揚就有跌宕、曲折,使藝術作品搖曳多姿,形成波瀾起伏之勢,增強作品的藝術效果。抑揚壹般可分為先揚後抑、先抑後揚、未揚先抑、揚中有抑、揚中有揚、明揚實抑等幾種。
註意事項:在運用抑揚這壹藝術手法時,壹定要顧及所描述對象內在和外在的特征,註意抑揚的比重,使之做到抑揚相互襯托,相得益彰。
作用:在抑揚中形成反差,兩相對照,突出中心;出乎讀者意料,引起新奇的審美效果。
希望對妳有幫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