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成語大全網 - 英語詞典 - 人民的含義

人民的含義

名詞註音

拼音:rén mín 英文:People

[編輯本段]基本解釋

1. 英文:[people] 2. 指作為社會基本成員主體的勞動群眾 人民出城者數萬計。——《廣州軍務記》 3. 壹個國家的普通人,區別於少數有特權者 4. 人類 上古之時,人民少而禽獸眾。——《韓非子·五蠹》

[編輯本段]詳細解釋

1. 百姓;平民。指以勞動群眾為主體的社會基本成員。 《詩·大雅·抑》:“質爾人民,謹爾侯度,用戒不虞。” 北魏 楊炫之 《洛陽伽藍記·聞義裏》:“九月中旬入 缽和國 ……人民服飾,惟有氈衣。”《水滸傳》第二回:“府尹把 高俅 斷了二十脊杖,叠配出界發放, 東京 城裏人民不許容他在家宿食。” 毛澤東 《論聯合政府》:“人民,只有人民,才是創造世界歷史的動力。” 巴金 《探索集·後記》:“我愛我的祖國,我愛我的人民。” 2. 泛指人類。 《神異經·西南荒經》:“知天下鳥獸言語,土地上人民所道,知百谷可食,草木鹹苦,名曰‘聖’。” 唐 李冗 《獨異誌》卷下:“昔宇宙初開之時,只有 女媧 兄妹二人在 昆侖山 ,而天下未有人民。” 魯迅 《朝花夕拾·無常》:“人民之於鬼物,惟獨與他(活無常)最為稔熟,也最為親密。” ◆“人民”這壹概念在不同的國家和各個國家的不同的歷史時期,有著不同的內容。例如,在古羅馬時代,它壹般指***和國的“人民、國民”(貴族階級)。在西方政治學辭典中“人民“(people)壹詞被解釋為:廣義上指國家主權的構成主體,與“國民”( nation 、Nation) ,“民族”( nation, Volk)和“國族”( nation,state - nation)同義;狹義上指除國家統治階級外的被統治者—人民。廣義上的“人民”屬強調包括國家統治階層在內的國家壹體性概念,受到國界約束;而狹義上的“人民”屬重視被統治者的相互連帶感情而***同謀求解放壓迫的概念,具有超越國界限制的普遍性。自然為馬克思主義信徒和左翼勢力更多使用,例如,“人民主權”、“人民民主主義”、“人民專政”、“人民大眾”、“人民委員會”、“人民代表”、“人民英雄”等。西方政治學辭典諸如此類的解釋,自然與中國現代學者從民族鬥爭和階級鬥爭認識角度對“人民”詞條所作的解釋有所不同。當然,在德國、日本等這類相對單壹的民族國家中,由於馬克思主義和左翼思想的貧瘩,無論廣義還是狹義上的“人民”,大多作“國民”釋義。參考黃現璠遺稿 甘文傑、甘文豪整理《試論西方“民族”術語的起源、演變和異同(壹)》,廣西社會科學,2008年第1期(總第151期) ◆人民是政治概念,人民是無性別區別的政治語匯 。 人民:以勞動群眾為主體的社會基本成員。在不同的國家和各個國家的不同歷史時期,人民有著不同的內容。在我國社會主義時期,壹切贊成、擁護和參加社會主義革命和建設和階級、階層和社會集團,都屬於人民的範圍。 ◆在民主制或***和制的國家裏,“人民”的含義是很廣泛的,幾乎所有的階層,都屬於“人民”的範疇。 ◆在我國古代,“人”和“民”不是壹個概念。“人”就是指人的生物個體和思想、文化、教育個體;而“民”則是指社會的最底層。與“民”相類似的還有“眾”、“庶”、“黎”等概念。它們都是指最底層的大眾百姓。 其實,“人民”的本意就是普通百姓,即過去我們常說的“人民群眾”,這個階層是永遠也超出不了“人民”概念的外延界定範圍的。至於“人民”裏面是否還能夠包含比百姓更高的階層或階級,那得看那個階層或階級究竟在多大程度上真正代表了老百姓的利益。 ◆若從單獨字義上解釋:人,自食其力的;民,為社會做貢獻的。即人民的兩個重要主體。

[編輯本段]特定區別

公民和人民的區別: 公民:按照商務印書館07版的《現代漢語詞典》公民的定義是:具有壹定國家的國籍,依據法律規定享有政治權利和承擔義務的人。 1、範疇不同:公民是與外國人相對應的法律概念,人民在不同歷史時期有不同內容。現階段,人民是指全體社會主義勞動者,擁護社會主義的愛國者和擁護祖國統壹的愛國者。 2、範圍不同:我國公民範圍比人民範圍更廣壹些。 3、後果不同:公民中的人民,享有憲法和法律規定的壹切公民權利並履行全部義務;公民中的敵人則不能享有全部權利,也不能履行某些義務。 4、所指概念不同:公民壹般表示個體的概念,人民所表達的是群體的概念。公民是指取得某國國籍,並根據該國法律規定享有權利和承擔義務的人。人民是指以勞動群眾為主體的社會基本成員。 總之,人民是個政治概念,強調群體;公民是個法律概念,強調個體。諸如:國家的壹切權力屬於人民、人民群眾是歷史的創造者,都是從群體角度講的。

[編輯本段]概念區別

公民和人民在我國的區別 主要有以下方面不同: 第壹:公民是法律概念,人民是政治概念; 第二:公民比人民範圍大,公民包括全體社會成員,人民不包括全體社會成員,依法被剝削政治權利的人和敵對分子不屬於人民。

[編輯本段]憲法規定

憲法: 第二條 中華人民***和國的壹切權力屬於人民。 人民行使國家權力的機關是全國人民代表大會和地方各級人民代表大會。 人民依照法律規定,通過各種途徑和形式,管理國家事務,管理經濟和文化事業,管理社會事務。 第三條 中華人民***和國的國家機構實行民主集中制的原則。 全國人民代表大會和地方各級人民代表大會都由民主選舉產生,對人民負責,受人民監督。 事件典故 1958年10月23日,瑞典皇家文學院“鑒於在當代抒情詩和偉大的俄羅斯敘事文學傳統領域所取得的重大成就”,授予《日瓦戈醫生》的作者帕斯捷爾納克本年度諾貝爾文學獎,孰料蘇聯政府卻將此視為對社會主義蘇聯的進攻和汙蔑。他們立即把帕斯捷爾納克開除出作家協會;並威脅說,如果他要出國領獎就不要再回來了。為此,作家不得不宣布放棄領獎,並寫信給赫魯曉夫,懇求他不要采取驅逐出境的“極端措施”。 兩小時後,文化部長波裏卡爾波夫代表赫魯曉夫,向帕斯捷爾納克正式作出答復。他莊嚴地站了起來,以廣場廣播員的腔調宣布:同意帕斯捷爾納克留居祖國。“不過人民的激憤,我們實在難靠自己的力量來加以制止,”波裏卡爾波夫表示。這時,作家的厭惡已達到極點,他幾乎是不假思索地說:“人民!人民!您好像是從自己褲子裏掏出來的。” 在這兒,“人民”這個詞是被隨意使用的。誰有權力,誰就代表“人民”;誰是權力的中心,誰就是最大的“人民”;而且真正嚴重的是,像詞語這種東西,它不是壹個孤立的單元,作為壹個系統的有機部件,妳改了壹個,其他的就得跟著改變。因而,我們看到,在極權主義泛濫的地方,遭到歪曲和篡改的詞是成批量的,是呈團狀粘連的。它幾乎涉及了,在過去的年代裏壹直被正確使用的壹切關於道德和政治方面的詞。如人性、人道主義、正義、真理、自由、平等、民主、解放、教育、改造、下基層、鍛煉、表揚、批判、進步、落後、主流、大局、全面、片面、奉獻、犧牲、組織、作風、做工作、個人主義、自由主義、封建主義……只要是在過去的經典著作中有明確外延和內涵的詞,無壹例外都遭到了篡改。這種有意的篡改是由政治上的崇尚暴力導致的對漢語文化的全面傷害。它們或者被添加了新的意義,或者被抽去了舊有的美好含義,有的甚至幹脆擰到了意思完全相反的方向上去。 當然,更多的是與“人民”壹樣,它們的意義變得十分模糊,在何種意義下使用,全看有權使用它的人當時的需要。有時壹個詞既可以指事物的正面,又可以指事物的反面,而它們之所以還被繼續使用僅僅是因為極權主義領袖和他的宣傳家不能另造壹套字。

[編輯本段]相關詞組

人民大會堂 Great Hall of the People; 人民的心願 people's wishes; 人民公敵 public enemy; common enemy of the people; 人民內部矛盾 contradictions within the ranks of the people; contradictions among the people; 人民是歷史的創造者。 The people are the makers of history 人民大會 the Assembly of the people; 人民大眾 the broad masses of the people; 人民代表大會 people's congress; 人民代表大會制 system of people's congress; 人民法院 people's court; 人民法院院長 president of the people's court; 人民防空 people's air defense; civil air defense; 人民公仆 people's public servants; 人民***和國 people's republic; 人民檢察院 people's procuratorate; 人民檢察院檢察長 chief procurator of the people's procuratorate; 人民教師 people's teacher; 人民教育 people's education; 人民解放軍 the People's Liberation Army; 人民警察 the people's police; 人民軍 the People's Army; 人民軍隊 people's army; 人民軍隊思想 thinking on people's army; 人民來信 letters from the masses; 人民民主革命 people's democratic revolution; 人民民主國家 people's democratic state; 人民民主專政 people's democratic dictatorship;; 人民陪審員 [法律] people's assessor; 人民起義 people's uprising; 人民勤務員 servant of the people; 人民群眾 the masses; 人民申訴制度 people's appeal system; 人民調解委員會 people's mediation committee; 人民團體 mass [people's] organizations; 人民外交 people's diplomacy; 人民委員會 people's committee; 人民武裝 people's armed forces; 人民武裝部 people's armed forces department; 人民性 affinity to the people; people's character; 人民英雄紀念碑 the Monument to the People's Heroes; 人民政府 the People's Government; 人民主權論 popular sovereignty; 人民資本主義 people's capitalism; 人民自治組織 people's self-governing organizatio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