國人常把傻瓜或說話不正經、辦事不認真、處事隨便、好出洋相的人叫做“二百五”。據考證,大致有以下幾個可能的來源: 1、源於戰國故事。戰國時有壹說客,名叫蘇秦,身佩六國相印,壹時很是威風,但也結下了很多仇人,後來終於在齊國被殺。齊王很惱怒,要為蘇秦報仇,可壹時拿不到兇手,於是,他想了壹條計策,讓人把蘇泰的頭從屍體上割下來,懸掛在城門上,旁邊貼著壹道榜文說:“蘇秦是個內奸,殺了他黃金千兩,望來領賞。”榜文壹貼出,就有四個人聲稱是自己殺了蘇秦。齊王說:“這可不許冒充呀!”四個人又都咬定說自己幹的。齊王說:“壹千兩黃金,妳們四個人各分得多少?”四個齊聲回答:“壹人二百五。”齊王拍案大怒道:“來人,把這四個‘二百五’推出去斬了!”“二百五”壹詞就這樣流傳下來。 2、源於唐朝故事。唐朝的長安“市長”京兆尹權勢很大,出巡時有龐大的儀仗隊伍。在最前開路的小吏官名叫“喝道伍佰”,他手拿壹根長竿趕開路人。後來,喝道伍佰增為二人,但長安群眾並沒有以兩個伍佰稱他們,反而說他們是***稱伍佰,於是每人就被稱為二百五,又因為他們每人手中持壹長竿,所以又稱他們為二稈子。這說明了長安群眾對作威作福的官吏的反感。流傳至今,二百五與二稈子都成了莽撞、無禮、粗魯之人的代名詞。 3、源於民間傳說。從前有壹個秀才,為了考取功名廢寢忘食、發奮苦讀,可是終其壹生都不曾中舉,連兒子都沒有生。到了晚年,老秀才終於心灰意冷淡泊名利了,反而喜得貴子,添得雙丁。秀才回想壹生成敗,不由得感慨萬千,於是給兩個兒子起名:壹個叫做成事,壹個叫做敗事。從此秀才在家閉門課子,日子過得其樂融融。壹天,秀才吩咐妻子道:“我要去集市上逛逛,妳在家督促二子寫字,大兒子寫三百,小兒子寫二百。”秀才趕集回來之後詢問二子在家用功如何,老妻回答道:“寫是寫了,不過成事不足,敗事有余,兩個都是二百五!” 4、源於推牌九。牌九系壹種賭具,其中有“二板”(四個點)和“麽五”(六個點)兩張牌,這兩張牌配在壹起就是十個點,在推牌九這壹賭博活動中,被稱為“斃十”。它在牌九裏是最小的點,誰都比它大,它什麽牌也“吃”不了,所以後來人們就用“二板五”(二板和麽五的簡稱)這個詞來戲稱什麽事也做不好,也管不了的人。時間久了,就把“二板五”叫成了“二百五”。在香港,習慣上又稱為“二五仔”。 5、據某中學語文書記載,古代人用銀子按兩劃分,壹般五百兩是個整數單位,用紙包好,當時包五百兩是為“壹封”,而二百五十兩就是“半封”銀子,因為跟“半瘋”諧音,所以後來人們也把瘋瘋癲癲的人做“二百五”。 6、從前有壹個傻瓜,家道中落。有壹天他去賣傳家至寶,寶物上寫“賣盡二百五十八兩”,結果他賣的時候有人和他討價還價,硬是只給250,他想250就250,於是賣得金子250兩,很多人笑話他少要了8兩金子,笨蛋壹個。從那以後人們就把做事糊塗的人稱為二百五。 7、到了現代,據說有人學唱歌星伍佰的歌,怎麽也學不象。別人說他頂多算半個五百 8、山東滕州方言“半熟(讀作‘半浮’)”就是“二百五”的意思,這裏把傻瓜或說話不正經、辦事不認真、處事隨便、好出洋相的人稱為“半熟(讀作‘半浮’)”。 9.據說相對於智商而言每個人都有壹個愚蠢指數.壹般人的愚蠢指數在兩百左右,只要我們稍不留神就會升到二百五,所以在日常生活中我們常會犯些小錯誤.而象那些殺人犯的愚蠢指數就高的嚇人,甚至在兩萬,二十萬,二百萬......
參考資料:
采納哦
為什麽用二百五來形容壹個人笨?這個哈,其實不是我們成都人的專利.它有幾種說法.最傾向於的是這個:
--------------------------------------------------------------------------------------------------
:resource.csxedu./statics/jtzy2003x/xxpdx/jxzy/sx/3/22/01/kzzl.htm
二百五的來歷
戰國時期,有個歷史人物叫蘇秦,是個縱橫家.他說服韓、魏、趙、齊、燕、楚六國聯合起來,結成同盟,對付***同的敵人——秦國,從而受到了大國君王的賞識,被封為丞相,史稱“六國封相”.
正當蘇秦在齊國積極效力的時候,遇上了刺客.蘇秦被當胸刺了壹劍,當天晚上,就不治身亡了.齊王聽到這個訊息,非常生氣,立即下令捉拿兇手.可是刺客已逃得無影無蹤,到哪裏去捉呢?
齊王靈機壹動,想出了“引蛇出洞”的妙計.他下令把蘇秦的頭割下來,還讓人用鞭子抽打他的屍體,弄得滿頭滿臉都是血.然後把血淋淋的人頭懸掛在城門口,張貼出黃榜,上面寫著:“蘇秦是個大內奸,死有余辜.齊王壹直想殺了他,卻沒想到什麽好的辦法.今幸有義士為民除害,大快人心.齊王下旨重賞,獎勵黃金千兩,請義士來領賞.”
此榜壹出,果然有人上了鉤.竟有四人前來領賞,而且他們都壹口咬定:蘇秦是自己殺的.
於是士兵把他們“請”到齊王跟前.齊王見到他們四個人,恨得咬牙切齒.可他還是煞有介事地問:“這壹千兩黃金,妳們四個人怎麽個分法?”
這四個人不知道中了計,還高興得立即回答說:“這好辦,1000÷4=250,每人二百五.”
齊王壹聽他們還樂滋滋地想著賞金,拍案大怒:“把這四個二百五推出去斬了!”
這四個人就成了替死鬼被殺了.而真正的刺客,據說是秦國派來的殺手,早就逃回秦國去了.
從此民間便留下了二百五的說法,人們常用它來形容傻瓜、笨蛋.
選自《300個新數學故事》
--------------------------------------------------------------------------------------------------
其次是:
:bbs.kaoyan./viewthread.php?tid=621269
日常生活中,人們常把傻瓜或說話不正經、辦事不認真、處事隨便、好出洋相的人叫做“二百五”。
壹說來源於戰國故事。蘇秦是戰國時的壹個說客,他身佩六國相印,壹時很是威風,但也結下了很多仇人。後來,他終於在齊國被人殺了,齊王很惱怒,要為蘇秦報仇。可壹時拿不到兇手,於是,他想了壹條計策,讓人把蘇泰的頭從屍體上割下來,懸掛在城門上,旁邊貼著壹道榜文說:“蘇秦是個內奸,殺了他黃金千兩,望來領賞。”榜文壹貼出,就有四個人聲稱是自己殺了蘇秦。齊王說:“這可不許冒充呀!”四個人又都咬定說自己幹的。齊王說:“壹千兩黃金,妳們四個人各分得多少?”四個齊聲回答:“壹人二百五。”齊王拍案大怒道:“來人,把這四個‘二百五’推出去斬了!”“二百五”壹詞就這樣流傳下來。
另壹種說法,與推牌九有點關系。
原來,牌九(舊時壹種賭具)中有“二板”(四個點)和“麽五”(六個點)兩張牌,這兩張牌配在壹起就是十個點,在推牌九這壹賭博活動中,被稱為“斃十”。它在牌九裏是最小的點,誰都比它大,它什麽牌也“吃”不了,所以人們就用“二板五”(二板和麽五的簡稱)這個詞來戲稱什麽事也做不好也管不了的人。時間久了,就把“二板五”叫成了“二百五”。在香港,習慣上又稱為“二五仔”。
再有壹說: 唐朝的長安“市長”京兆尹權勢很大,出巡時有龐大的儀仗隊伍。在最前開路的小吏原為壹員,官名叫喝道伍佰,他手裏拿著壹根長竿趕開路人。後來,喝道伍佰增為二員,但長安群眾並沒有以兩個伍佰稱他們,反而說他們是***稱伍佰,於是每人就被稱為二百五,又因為他們每人手中持壹長竿,所以又稱他們為二稈子。今天,二百五與二稈子都是莽撞、無禮、粗魯之人的代名詞,
說明了唐長安群眾對作威作福的官吏的反感。
還有壹說:從前有壹個秀才,為了考取功名廢寢忘食發奮苦讀,可是終其壹生都不曾中舉,連兒子都沒有生。
到了晚年,老秀才終於心灰意冷淡泊名利了,於是喜得貴子,晚年膝下添得雙丁。
秀才回想壹生成敗,不由得感慨萬千,於是給兩個兒子起名:壹個叫做成事,壹個叫做敗事。
從此秀才在家閉門課子,日子過得和樂融融。
壹天,秀才吩咐妻子道:“我要去集市上逛逛,妳在家督促二子寫字,大的寫三百,小的寫二百。”
秀才趕集回來之後詢問二子在家用功如何,老婆回答道:“寫是寫了,不過成事不足,敗事有余,兩個都是二百五!”
--------------------------------------------------------------------------------------------------
:bbs.hedong./dispbbs.asp?boardID=28&ID=21309
“二百五”來歷國人常把傻瓜或說話不正經、辦事不認真、處事隨便、好出洋相的人叫做“二百五”。據考證,大致有以下幾個可能的來源:
1、源於戰國故事。戰國時有壹說客,名叫蘇秦,身佩六國相印,壹時很是威風,但也結下了很多仇人,後來終於在齊國被殺。齊王很惱怒,要為蘇秦報仇,可壹時拿不到兇手,於是,他想了壹條計策,讓人把蘇泰的頭從屍體上割下來,懸掛在城門上,旁邊貼著壹道榜文說:“蘇秦是個內*,殺了他黃金千兩,望來領賞。”榜文壹貼出,就有四個人聲稱是自己殺了蘇秦。齊王說:“這可不許冒充呀!”四個人又都咬定說自己幹的。齊王說:“壹千兩黃金,妳們四個人各分得多少?”四個齊聲回答:“壹人二百五。”齊王拍案大怒道:“來人,把這四個‘二百五’推出去斬了!”“二百五”壹詞就這樣流傳下來。
2、源於唐朝故事。唐朝的長安“市長”京兆尹權勢很大,出巡時有龐大的儀仗隊伍。在最前開路的小吏官名叫“喝道伍佰”,他手拿壹根長竿趕開路人。後來,喝道伍佰增為二人,但長安群眾並沒有以兩個伍佰稱他們,反而說他們是***稱伍佰,於是每人就被稱為二百五,又因為他們每人手中持壹長竿,所以又稱他們為二稈子。這說明了長安群眾對作威作福的官吏的反感。流傳至今,二百五與二稈子都成了莽撞、無禮、粗魯之人的代名詞。
3、源於民間傳說。從前有壹個秀才,為了考取功名廢寢忘食、發奮苦讀,可是終其壹生都不曾中舉,連兒子都沒有生。到了晚年,老秀才終於心灰意冷淡泊名利了,反而喜得貴子,添得雙丁。秀才回想壹生成敗,不由得感慨萬千,於是給兩個兒子起名:壹個叫做成事,壹個叫做敗事。從此秀才在家閉門課子,日子過得其樂融融。壹天,秀才吩咐妻子道:“我要去集市上逛逛,妳在家督促二子寫字,大兒子寫三百,小兒子寫二百。”秀才趕集回來之後詢問二子在家用功如何,老妻回答道:“寫是寫了,不過成事不足,敗事有余,兩個都是二百五!”
4、源於推牌九。牌九系壹種賭具,其中有“二板”(四個點)和“麽五”(六個點)兩張牌,這兩張牌配在壹起就是十個點,在推牌九這壹賭博活動中,被稱為“斃十”。它在牌九裏是最小的點,誰都比它大,它什麽牌也“吃”不了,所以後來人們就用“二板五”(二板和麽五的簡稱)這個詞來戲稱什麽事也做不好,也管不了的人。時間久了,就把“二板五”叫成了“二百五”。在香港,習慣上又稱為“二五仔”。
5、據某中學語文書記載,古代人用銀子按兩劃分,壹般五百兩是個整數單位,用紙包好,當時包五百兩是為“壹封”,而二百五十兩就是“半封”銀子,因為跟“半瘋”諧音,所以後來人們也把瘋瘋癲癲的人做“二百五”。
6、從前有壹個傻瓜,家道中落。有壹天他去賣傳家至寶,寶物上寫“賣盡二百五十八兩”,結果他賣的時候有人和他討價還價,硬是只給250,他想250就250,於是賣得金子250兩,很多人笑話他少要了8兩金子,笨蛋壹個。從那以後人們就把做事糊塗的人稱為二百五。
7、到了現代,據說有人學唱歌星伍佰的歌,怎麽也學不象。別人說他頂多算半個五百-----
--------------------------------------------------------------------------------------------------
:citsgo./Page/xian/minsu/200503/2862.
:baidu./s?lm=0&si=&rn=10&ie=gb2312&ct=0&wd=%B6%FE%B0%D9%CE%E5%B5%C4%C0%B4%C0%FA&pn=10&cl=3&f=1
為什麽形容壹個人笨拙要說是250?二百五的來歷
唐朝的長安“市長”京兆尹權勢很大,出巡時有龐大的儀仗隊伍。在最前開路的小吏原為壹員,官名叫喝道伍佰,他手裏拿著壹根長竿趕開路人。後來,喝道伍佰增為二員,但長安群眾並沒有以兩個伍佰稱他們,反而說他們是***稱伍佰,於是每人就被稱為二百五,又因為他們每人手中持壹長竿,所以又稱他們為二稈子。今天,二百五與二稈子都是莽撞、無禮、粗魯之人的代名詞,
說明了唐長安群眾對作威作福的官吏的反感。
二百五的來歷
二百五的來歷日常生活中,人們常把傻瓜或說話不正經、辦事不認真、處事隨便、好出洋相的人叫做“二百五”。
壹說來源於戰國故事。蘇秦是戰國時的壹個說客,他身佩六國相印,壹時很是威風,但也結下了很多仇人。後來,他終於在齊國被人殺了,齊王很惱怒,要為蘇秦報仇。可壹時拿不到兇手,於是,他想了壹條計策,讓人把蘇泰的頭從屍體上割下來,懸掛在城門上,旁邊貼著壹道榜文說:“蘇秦是個內*,殺了他黃金千兩,望來領賞。”榜文壹貼出,就有四個人聲稱是自己殺了蘇秦。齊王說:“這可不許冒充呀!”四個人又都咬定說自己幹的。齊王說:“壹千兩黃金,妳們四個人各分得多少?”四個齊聲回答:“壹人二百五。”齊王拍案大怒道:“來人,把這四個‘二百五’推出去斬了!”“二百五”壹詞就這樣流傳下來。
還有另壹種說法,與推牌九有點關系。
原來,牌九(舊時壹種賭具)中有“二板”(四個點)和“麽五”(六個點)兩張牌,這兩張牌配在壹起就是十個點,在推牌九這壹賭博活動中,被稱為“斃十”。它在牌九裏是最小的點,誰都比它大,它什麽牌也“吃”不了,所以人們就用“二板五”(二板和麽五的簡稱)這個詞來戲稱什麽事也做不好也管不了的人。時間久了,就把“二板五”叫成了“二百五”。在香港,習慣上又稱為“二五仔”。
二百伍
蘇北地方推牌九,稱四點的長二叫二板。某莊家在天門、橫門皆攤牌之後,先攤壹張,是長二,他高叫"二板",第二張牌如是五點就統吃,他壹面叫喊"五",壹面亮牌,結果是壹張"麽五",合起來是個撇拾,統配。周圍人取笑他,叫他"二板五",常熟音誤,以為是"二百五"。有人把行事傻裏傻氣、莽莽撞撞的人,稱為二百五。舊時壹千錢為壹吊,五百為半吊,再打對折為二百伍。常熟方言對人際關系弄不清,憨兮兮的叫打折頭,或叫勿實足。而半吊子則因"吊"與"刁"音近而指有點刁兮兮的人,真是越纏越遠了。
北方人所謂"二百五",上海人所謂"十三點",在無錫則意似"開蓋""開蓋貨",或稱為"著三不著兩"(參見楊絳《將飲茶》)。
為什麽罵人笨會用豬來形容?因為豬只會吃和睡啊.
為什麽會用豬來形容笨呢?豬實際上是不笨的,只是我們人類豢養的豬無飲食之憂才顯得懶惰和愚笨。
科學試驗證明豬和海豚壹樣的聰明,經過訓練的豬可以在機場檢查爆炸品、防毒面具就是根據豬的鼻子仿生研制的。
為什麽要用蠢驢形容壹個人笨~~?
因為驢反應遲鈍,動作緩慢,頭腦比較笨,所以會用蠢驢形容!
為什麽有些人會用賤來形容壹個人捏1、因為那個人很賤。 2、賤:只可意會,難以言傳。含義無限多~~~
為什麽說壹個人笨都喜歡用豬來形容?這是因為豬太慈祥了 ,豬是特別善良的壹種動物 雖然他們看上去笨手笨腳,但妳 不覺得他們看起來很可愛嗎?每當人們形容笨 時,雖然總是拿豬作例子,其實是對豬的壹種美稱和贊頌, 如果妳認為豬真的很笨的話,那麽壹定是妳 對豬的壹種誤解 豬 的壹身從野豬進化到家豬經歷了漫長的歲月,在這個過程中他與人們逐漸建立了不可割斷的歷史性的深厚感情,這種感情不 是壹時半會就能建立的, 所以現在我們所見到的豬都是性情溫順的,沒有帶壹點野蠻氣質的可愛的豬, 如果妳覺得豬本的話,我希望妳站在豬的角度去想壹想,妳 就會明白的,要不然人們怎麽會創造“傻的可愛,笨的可愛,傻呼呼的”,諸如此類的帶有強烈褒義色彩的詞匯呢?
形容壹個人笨手笨腳的俗語有什麽形容壹個人笨手笨腳的俗語有:手忙腳亂;手足無措;手腳笨拙。
為什麽說某個人笨或者傻用250來形容呢?壹般詞典,不可能把所收的每個詞的來源都詮釋得壹清二楚,特別是壹些成語和來自掌故、傳說的詞,更是如此。
比如對“二百五”這個詞,1996年修訂出版的《現代漢語詞典》只簡單地釋為“1、譏稱有些傻氣做事莽撞的人。2、[方]半瓶醋。”後釋則屬以詞釋詞。若能了解這類詞的來龍去脈,則象品嘗到美食的原汁原味,亦為讀書壹樂。
“二百五”這個詞出自戰國時期的壹個故事。齊國宰相蘇秦被人殺害,壹時未能破案,齊王想出了個“金鉤釣魚”之計,將蘇秦之首懸於城門並張榜雲:蘇秦實系內奸當斬,殺蘇秦之人屬為民除害,可來領賞黃金千兩。於是便有四人前來請賞,都說蘇秦是自己所殺。齊王壹看便知道都是幾個傻帽,氣得問這千兩黃金怎樣分法,四人齊管:每人二百五。齊王聽了大怒,喝令把這四個“二百五”斬了。後來“二百五”便成了傻帽的同義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