這是壹個大城市。
高樓大廈和交通是這座城市的寫照。道路兩旁高樓聳立,亭亭玉立,柏油路兩旁樹木蔥郁,寬敞的道路上空架設立交橋,蜿蜒盤旋,汽車穿梭其中。在主幹道上,紅燈亮的時候,城市可以有片刻的寂靜。綠燈壹亮,立刻打破之前的沈寂,再次忙碌起來,繼續奏響城市進行曲。夜深人靜的時候,沒有白天的喧囂,城市會時不時地回憶起過去,回憶起當初穿上華麗之前的模樣...
幾年前,這座城市是壹個貧窮落後的邊境村莊。在那裏,磚房壹棟挨著壹棟,前面是大片的稻田,稻穗在風中搖曳。
清晨,太陽還沒升起,天空就蒙上了薄如蟬翼的薄霧,還有幾顆稀疏的星星點綴在薄霧中。壹群早起的鳥兒壹直在枝頭唱著悠揚的歌曲。幾戶人家的煙囪上裊裊升起的煙霧,在半空中與霧氣纏綿。
場上已經是壹片繁忙的景象。人們正忙著給莊稼澆水施肥。睡了壹夜的稻苗現在張開嘴貪婪地吸取養分。稻稈吸收養分後,挺立著,心滿意足地在風中搖擺。
下雨天田裏的秧苗更無憂無慮。豆大的暴雨打在稻苗上,稻苗享受著雨水,吸收著養分,享受著大自然的滋潤。
然而,雨天的路並不是那麽好走的。因為不是柏油路,路面被雨水沖刷後變得松軟,坑坑窪窪。車子駛過,濺起壹片泥水,壹路顛簸,給人們出行帶來極大不便。
大雨停止時,太陽撥開雲層,放射出萬丈光芒。這時,人們在地裏忙碌著。影子,在田野裏跳躍。雜草長了,要及時清理,養分少了,要及時施,壹點也不能馬虎。太陽越來越強,在地裏幹活的人都在流汗,額頭上都是汗,在陽光的照射下特別晶瑩。人家不在乎這個,把手背放在額頭上,然後繼續忙。直到傍晚,人們才結束了農活,迎著夕陽,帶著些許疲憊結束了壹天的工作。
……
時光荏苒,昔日的小村莊,褪去了矮小的磚房,泥濘的鄉間小路,華麗的外衣。高樓如雨後春筍般在城市的土地上拔地而起,空氣中彌漫著城市的氣息。
過去的小村莊成了城市的記憶,城市會永遠記住貧窮落後的歲月,永遠...
城市記憶
夜深人靜時,這座城市不再像白天那樣喧鬧。我常常回想起過去,回想起它披上華麗外衣之前的最初模樣...
很多年前,上海還處於“弄堂時代”。在那裏,石庫門民居比鄰而居,“五香茶葉蛋、糯米飯、蓮子湯……”這是在老上海的小巷裏都能聽到的日常叫賣聲,也是老上海的小巷給人留下的最深印象...
弄堂之所以受到老上海人的喜愛和懷念,主要是因為它有著濃濃的人情味。這裏鄰裏關系密切,幾戶人家共用的石庫門就建在門對面,自然形成壹條長長的巷子,鄰裏之間真的可以“低頭相見”。
我還記得長輩們經常提起的弄堂生活。在悠閑的午後,人們總是三三兩兩坐在門邊,拿著蒲扇,拖著藤椅,我們壹起聊山海。或者壹小群老人聚在壹起打牌、下棋、打麻將,其樂融融。而且小孩子都在玩現在小孩子玩不了的巷子遊戲。
巷子裏的人也很樂於助人,下雨天幫忙收衣服,晴天幫忙曬被子。偶爾,鄰居之間的爭吵會導致其他鄰居的勸阻。在這個狹小的空間裏,人與人之間不僅親密無間,而且心與心之間也沒有隔閡,自然形成了獨特的上海弄堂文化。
如今,隨著上海世博會的召開,上海隨著新的城市規劃又發生了翻天覆地的變化和發展。現在城市的寫照是這樣的:高樓林立,車水馬龍,高樓聳立在道路兩旁;柏油路旁,有綠樹;寬敞的馬路上有立交橋,彎彎曲曲;隧道在地下盤旋,地鐵在其中穿梭。在路上,當紅燈亮起的時候,城市有壹瞬間難得的寂靜。綠燈壹亮,馬上打破之前的沈寂,再次忙碌起來,繼續奏響城市進行曲。在石庫門住了很多年的人都住過兩室壹廳三室兩廳。空間寬敞,生活便利,但他們已經失去了很多以前的樂趣。過去和諧的鄰裏感情,已經隨著堅固的防盜門,無情地脫離了冰冷的鋼筋水泥,逐漸從人們的腦海中淡去...
“城市,讓生活更美好”,我多麽希望上海世博會伴隨著的不僅僅是黃浦江畔燈火輝煌的宏偉建築,還有上海許多人們三三兩兩聚在壹起,慢慢搖著扇子,愜意地微笑著,過著快樂而慢節奏的生活...
上海的城市記憶
亞裏士多德在兩千多年前說過壹句話:“人來到城市是為了生活,留在城市是為了更好的生活”。然而,兩千多年後,上海世博會的主題恰恰是“城市,讓生活更美好”這不僅僅是巧合,更代表了人類對城市永恒的希望和期待。
城市是歲月流逝留下的痕跡,是人類文明進步的見證,是人們安居樂業的美好家園。作為壹座海濱城市,上海驕傲地屹立在中國最現代化的城市隊伍之中。上海高水平的城市公共設施和快速的社會經濟發展讓每個人都感到自豪。現在,上海正在努力建設成為壹個國際大都市,並為2010世博會規劃市政建設。屆時,上海將以嶄新的面貌迎接八方來客,自豪地展示中國城市現代化的美好前景。為了實現這壹宏偉而美好的目標,鋼筋混凝土建造的混凝土建築如雨後春筍般湧現,與之相對應的是,壹座又壹座的老建築悄然倒下。
這些引以為傲的城市記憶,在急功近利的開發商眼裏可能壹文不值,但對很多人來說,這些城市記憶串聯著珍貴的歷史文化精神。德國思想家雅斯貝爾斯說:“我們可以從歷史中看到自己,就像站在壹個時間點上,驚奇地註視著過去和未來。我們對過去看得越清楚,未來發展的可能性就越大。”上海的發展也是如此。鉛色高樓帶來的經濟效益不能長久,但壹個城市的文化記憶是永恒的。那些看似狹窄破舊的小巷,斑駁墻壁的老建築,都是人類文化和城市發展軌跡的具體而真實的記錄本。歷史和文化是壹個城市持久的魅力和個性。在這些老房子和老街的背後,民俗風情和獨特歷史構成了上海的底蘊和內涵。這些歷經歲月滄桑卻依然風景如畫的古建築,洋溢著壹種無可替代的文化氣質。
歷史建築和歷史景觀在城市中起著重要的作用,它們是歷史的見證者。壹個社會越現代,就越會崇拜自己的傳統和歷史文化。因為正是因為他們的存在,城市的發展才有了歷史的連續性和連貫性,生活在城市中的市民才能擁有相同的記憶,讓感情更加緊密地聯系在壹起。
易中天說,中國沒有壹個城市比廣州、上海、香港更像購物中心。的確,除了商場,名牌街,寫字樓,銀行,商場,超市等。,上海還會剩下什麽?如果我們對這些城市僅有的記憶都消失了,外國遊客又能從上海當地的歷史和文化傳統中學到什麽呢?
城市自古以來就有讓生活更美好的責任,她承載的是幾代人對美好生活的憧憬和向往。誠然,從金茂大廈、東方明珠、陸家嘴金融中心等宏偉建築的崛起,到輕軌、磁懸浮列車等先進交通工具的出現,這壹切無疑都證明了城市對人們生活品質提升的卓越貢獻。然而這僅僅停留在物質文明的層面,真正美好的生活還包括精神世界的豐富。從這個角度來說,每個城市的記憶都是構建精神家園不可或缺的壹部分。只有我們共同保護這些珍貴的記憶,才能真正實現“城市,讓生活更美好”的宏偉目標。
上海的城市記憶
在中國眾多城市中,上海無疑是異類。各國公民匯聚於此,各種思想在此碰撞。上海就像壹個穿著旗袍的舞者,摩登而優雅,踩著時代的節拍,壹次次轉身,但古韻從未消失。
在我看來,上海最美的風景不是外灘異國情調的洋場,也不是陸家嘴壹排排的摩天大樓。石庫門是最美的風景,是對城市生活的完美詮釋。
風敲打著黑漆門上的銅門環,廂房的窗臺上閃爍著昏黃的燈光,頑皮的孩子在老楊樹松的樓梯板上跳躍著,只發出聲音。巷子遠處傳來“桂花紅豆湯——甜酒釀”的悠遠叫聲,這是石庫門的風景。這是壹個古老但永遠不會被遺忘的聲音。
上海石庫門不同於北京四合院的“土”,她的出現是那個“中外雜居地”上海城市生活的寫照。從她的建築風格可以看出,這是中西文化的融合。門、房、天井的布局是中國傳統建築的格局。但二樓門窗上的石雕券,透露出西式房屋的裝飾風格。石庫門誕生之初,是整棟樓賣的,需要壹些“價值”。從上世紀40年代開始,每個石庫門幾乎都是“七十二家房客”的雜居地,上海人親切地稱之為“弄堂”,遍布全城。
前樓客房周圍的廂房和亭門構成了石庫門最基本的元素。這種特殊的住房結構,形成並造就了老上海人的生活方式和相互關系,哺育了無數老上海人的童年。每家每戶好像是壹個大家庭,互相關心,互相守護。隔墻有耳。只要樓上樓下打個招呼,鄰居家的人就會過來幫忙。這個小女孩生病了,隔壁的奶奶會照顧她。那個阿姨會包餛飩,壹定會送壹碗給大家嘗嘗。多甜蜜啊!
石庫門之所以美麗,是因為鄰裏之間熱情和諧,她安靜溫馨的生活方式是農村人羨慕的。城市之所以讓生活變得美好,是因為人與人之間交流密切,人是群居動物,所以需要交流,需要和諧的人際關系。正如奧尼格所說:“人,就像樹枝和樹幹連在壹起壹樣,離開樹幹的樹枝很快就會死去。”石庫門作為上海的壹部分,正是這樣壹個載體。石庫門的出現,讓城市真正讓生活變得更美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