河北正定 歷史 悠久,有1600多年的建城史。自北魏至清末1500多年間,是郡、州、路、府治所。正定城內有“九樓四塔八大寺,二十四座金牌坊”,其中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就有十處,密集程度在全國縣城中首屈壹指。
正定和很多北方小城比,格外幹凈整潔,還點綴著許多綠地和花園,這應該是近年規劃妥善的功勞。作為京畿重地的河北,確實需要這樣壹座優美的古城作為名片。本來想壹篇文章介紹正定各個景點,但發現那樣過於草率,也背離寫作的初衷,所以先詳細介紹隆興寺,下壹篇再介紹城中四塔和繪滿壁畫的毗盧寺。
古寺千年
隆興寺始建於隋開皇六年(586年)隋稱龍藏寺,唐改額龍興寺,是我國現存時代較早、規模較大而又保存較完整的壹座著名的佛教寺院。北宋開寶二年(969年),宋太祖趙匡胤敕令於龍興寺鑄大悲菩薩金身,並蓋大悲寶閣。開寶四年興工,至八年落成,並以此為主體,采用中軸線布局大興擴建,形成了南北縱深、規模宏大、氣勢磅礴的宋代建築群。
寺院於元、明、清又經歷擴建和重修,並於康熙四十七年(1708年)在西側增建帝王行宮,形成東為僧舍,中為佛事活動場所,西為行宮三路並舉的建築格局,寺院達到鼎盛時期。
至清末,西路的行宮被天主教會侵占(現華北大學舊址),中、東兩路建築也是殿閣傾頹。至梁思成初訪正定的民國二十二年(1933年),大悲閣已經損壞到不可收拾的地步。但所謂“瘦死的駱駝比馬大”,寺廟在修葺後依舊美輪美奐,還有六處文物堪稱全國之最。
1961年,隆興寺成為國務院公布的首批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也幸運地逃過文革劫難。
藝臻極品 — 摩尼殿
摩尼殿始建於北宋皇祐四年(1052年),主體建築是壹座進深七間、面闊七間的正方形殿堂。建築長33.32米,寬27.08米,總面積約為1400平方米。大殿屬擡梁式木結構,四面殿身正中各有壹山花向前的歇山式抱廈,使平面成十字形。
摩尼殿正門處擺放著壹件北宋佛缽,外側缽身陽刻藥師佛及十二藥叉大將圖像。佛像和護法***用壹個蓮花臺。介紹牌寫這是石香爐,但此缽更可能是藥師缽。修藥師法時,將此缽盛滿凈水,供於藥師佛像前或者藥師壇城之中,持咒修法。此後,缽中之水被當作吉祥的象征分予信眾。
摩尼殿檐下鬥拱宏大,分布疏朗。殿裏的幾十根木柱都是從宋代保存至今,絕無替換痕跡。四面抱廈有門窗,僅有栱眼壁略通光線,故殿內采光欠佳。當然,這種昏暗也營造了神聖幽深的氛圍,讓人不敢高聲言語。
梁思成曾四次探訪摩尼殿,可見這棟建築的重要性:
第壹次考察摩尼殿在1933年4月,時任營造學社法式部主任的梁思成,慕名來到正定,他對隆興寺摩尼殿十字形平面建築格局、四面各出壹歇山式抱廈驚嘆不已,稱“只在宋畫裏見過”;“與《營造法式》完全相同的鬥拱,和許多許多精美的構造,使我們高興到發狂”。
梁思成1933年繪制的摩尼殿結構草圖
第二次考察在同年11月,他攜林徽因壹同詳細地校正了舊時圖物,並做了細致測量,稱摩尼殿“重疊雄偉,可以算是藝臻極品,而在中國建築裏也是別開生面”。在以後的著述和教學中,梁先生將摩尼殿作為實物中罕見珍例,列入《歷代木構殿堂外觀演變圖》,使這壹生動典範永載建築史。
梁思成繪歷代木構殿堂外觀演變圖,右上角為摩尼殿。
第三次考察是在1952年,出任清華大學土木建築系主任的梁思成,專門利用暑假帶學生來到正定,不顧酷暑,歷時壹個多月,繪制摩尼殿整個建築結構。
第四次探訪是在1963年,由於摩尼殿的建築年代, 歷史 文獻均無記載,梁思成根據建築形制反復深思後提出,摩尼殿可能建於宋仁宗年間1050年左右。梁當時的判斷與落架大修時發現的多處墨書題記正相吻合——摩尼殿始建於公元1052年。
摩尼殿集多種藝術於壹身。殿內佛壇上,供奉五尊金裝彩塑佛像。正中為釋迦牟尼佛坐像,莊嚴凝重,睿智脫俗。左側站立弟子迦葉,雙手抱拳,老誠持重。右側站立弟子阿難,雙手合十,聰慧虔誠,顯示了宋代匠師的高超技藝。
殿內各壁還滿布以佛教故事為題材的壁畫,壁畫原面積應為388.64平方米,現存335.06平方米,多為明代繪制,色彩絢麗,結構嚴謹,線條流暢,堪稱上乘之作。
1977年至1980年,摩尼殿進行了落架大修。隨著大殿墻體的拆除、重砌,檐墻墻體內壁的壁畫也經歷了揭取、修復和原位歸安。
揭取時,在事先測量設計和盡量不損壞畫面的前提下,將壁畫分為65塊。現摩尼殿抱廈及檐墻所存壁畫仍可見鋸割及修復的痕跡。
倒座觀音
殿內最震撼人心的是內槽背壁後的五彩懸山,其中的倒坐觀音被魯迅稱為“東方美神”。在北京魯迅故居內的書案上,也陳列著壹張魯迅在山本照相館購買的倒坐觀音照片。
有資料寫此像重塑於明嘉靖四十二年(1563年),依據是摩尼殿內壹段碑文。但正定文保所認為其是宋代原塑,只是在後世修補殘損的過程中,改變了不少。無論如何,這尊雕塑還是保留了宋代韻味。
倒座觀音塑像高3.4米,比例勻稱,姿態優雅端莊,具有溫文的女性風姿。她壹改以往端坐蓮臺,手持凈瓶的形象,閑逸自若踞坐懸山正中。她左足踏蓮,右腿踞起,兩手抱膝,身體稍向前傾斜,右手繞膝輕撫左手腕部。這尊觀音體現了佛教的人性化,尤其是修之前,眼神微微向下,恰與禮佛者仰視時形成感情上的交流。
觀音表情的變化在解放前似乎就已經發生,在1940年左右拍攝的舊照中,觀音塑像已經被改變了眉目,眼神不再低垂。菩薩睜眼,或許是苦難時期民眾的心理訴求?
和40年左右的舊照對比,我發現觀音踏足的蓮花已被魔改。原塑花型飽滿碩大,有自然主義的生氣,但被改後蓮花則僵硬扁平。褲腿部分也能反映工匠技術的優劣,原本柔順的織物輪廓,變成了壹灘黃泥。古典之美的消亡,看細節就知道了。
平日裏,五彩懸山不讓遊客拍照,旁邊還有專人看守。但我去的時候,恰逢壹個紀錄片劇組(聽說是冬奧會宣傳)在拍攝,旁邊甚至還架上了兩個LED燈。我感覺自己實在是太幸運了,當天拍照仿佛拿了許可證,體驗極佳。
轉輪藏閣
轉輪藏閣建於北宋,高二層,面闊3間,進深6架椽(3間),歇山頂。轉輪藏殿不僅本身就是壹座結構被梁思成先生贊不絕口的珍稀北宋樓閣式建築,更難得的是殿內還保留了北宋的轉輪藏。
梁思成所繪的轉輪藏閣平面及斷面圖
“轉輪藏是壹個中有立軸的八角形旋轉書架,為此類構造中壹個罕見的實例。它的外形如壹座重檐亭子,建築構件的處理極為精致。下檐八角形,上檐圓形,兩檐都采用了復雜的鬥拱。由於這項小木作嚴格遵循了《營造法式》中的規定,所以是宋代構造的壹個極有價值的實例。”
——《圖像中國建築史》梁思成
轉輪藏中設有經屜,可以存放佛經,推之可轉動。取佛教“法輪常轉,自動不息”之意,喻佛法猶如輪子輾轉相傳,永不停息。佛教中亦有推其旋轉與誦讀經文同功之說。這種建築形制國內保存下來的甚少,隆興寺轉輪藏閣內的宋代轉輪藏,為中國現存最早。
轉輪藏中設有經屜,可以存放佛經,推之可轉動。取佛教“法輪常轉,自動不息”之意,喻佛法猶如輪子輾轉相傳,永不停息。佛教中亦有推其旋轉與誦讀經文同功之說。這種建築形制國內保存下來的甚少,隆興寺轉輪藏閣內的宋代轉輪藏,為中國現存最早。
從日本學者關野貞在20世紀初考察隆興寺所拍下的照片可以看出,當時轉輪藏的保存得還是相對完好的,而10年後,梁思成考察隆興寺時,轉輪藏柱子的纏龍、勾欄都已經不知所蹤。動蕩年代,凡是能移動的珍寶古董皆如魚肉,留下骨架已經是刀下留情。
慈氏閣
慈氏閣與轉輪藏殿對稱,外觀極為相似,高二層,面闊3間,進深6架椽(3間),歇山頂,也為隆興寺內僅存的三座宋代建築之壹。
慈氏閣檐柱采用了“永定柱”造法,即在檐柱外附壹柱,以增強支撐力。這種做法在唐以前使用較多,宋代逐漸被淘汰了,而慈氏閣的永定柱是僅存的實例。
梁思成繪制的慈氏閣平面及斷面圖
慈氏閣內彌勒菩薩雕像身軀偉岸,雙足開立於兩朵青蓮上,高7.3米,相傳是用五臺山的壹根獨木雕刻而成。雖不及承德普寧寺的木質觀音菩薩和北京雍和宮彌勒木像大,但雕制時間卻比二者早了六百多年。
大悲閣
大悲閣為隆興寺主體建築,始建於北宋開寶四年(公元971年)。現存大悲閣為1997年至1999年依照宋代《營造法式》重修,高33米,是繼西藏布達拉宮後我國修繕的最大單體建築。
自清朝末葉後,寺廟失修,至民國初年,樓閣上部坍塌,銅鑄大佛無以遮羞,任憑風吹雨淋。
1933年,寺院住持純三采取權宜之計,在閣內古須彌座上砌起了壹個十丈多高的佛龕以保護佛像。
1944年,在民國政府的援助下,大悲閣落架重修,但受當時條件限制,重修後的大悲閣不僅平面縮小三分之壹,還拆毀了兩側樓閣,造成了壹處國寶的覆滅。
消失的壁塑
大悲閣內東、西、北壁本皆為佛教題材壁塑。北壁滿塑壹尺高的小佛像,東、西皆分為三區,壁塑佛、菩薩、羅漢、天王和山水、塔閣等。20世紀20 30年代,東墻壁塑保存尚好,其中尤以南始第壹區保存完整。
此行以下引用 歷史 圖片皆出自《中國文化史跡》,常盤大定、關野貞合著。
梁思成認為大悲閣壁塑在美術史上雖不及唐代楊惠之的壁塑,但“宋塑壁遺物以正定龍興寺為重要”。他對這些壁塑的命運倍感擔憂:“這些塑壁的前途的確是我們不宜忽略的壹件要事。” 遺憾的是,梁先生的擔心最終變成了事實,1944年大悲閣落架重修時,未對這壹堂不可多得的壁塑進行保護,致使其毀壞無遺。
除上述整面壁塑外,大悲閣內槽東扇面墻外壁山石狀墻面之壹隅,浮塑壹尊飾火焰紋頭光的觀音菩薩半結跏像,在的山石中十分引人註目。觀音盤右腿,左腿下垂,自然閑適地坐於蓮座上。其面相端嚴,雙目俯視,整體比例適度,塑工精良,被視為宋代雕塑之傑作,同樣不存。
古代最大銅佛
所幸大佛寺中大佛猶在,大悲閣內供奉千手千眼觀音,系北宋開寶四年(971年)宋太祖敕令鑄造,高19.2米,立於2.2米高的須彌石臺上,是中國最高的古代銅造像。當時采用自下而上分段續接的方法,***分了7段才將整座大佛鑄造完工。為造此像,趙匡胤從開封國庫中調撥了120噸銅,相當於北宋壹年銅產量的十分之壹。
像下須彌座同樣不容忽視,甚至在當時比大佛更得梁思成的贊賞。石雕皆為北宋原作,金剛力士、歌舞伎樂、妙音鳥等形象環繞,異彩紛呈。
為顯示力士雄健有力的特點和所承之物的沈重程度,他們被刻畫為身軀被壓彎的形象,雙臂支撐在雙腿上,肩、臂肌肉突起,神情威猛。
大悲閣後還有壹棵古槐樹,距今已生存了壹千三百余年,為正定古樹中最長者,因此又叫壽槐。槐樹主幹高約25米,胸徑接近3米,雖經歷了漫長歲月,依然枝繁葉茂。
隋碑與明佛
隆興寺內龍藏寺碑被譽為隋碑之冠,隋代楷書之首,在中國書法史上具有重要的地位和影響。龍藏寺碑通高3.15米,寬0.90米,厚0.29米。碑文楷書30行,行50字,***1500余字。碑為龜趺,碑額呈半圓形,浮雕六龍相交,造型別致,具有隋唐蟠龍的古樸風格。
毗盧殿原是正定八大寺之壹崇因寺的主殿,始建於明萬歷年間(1573—1620年),重檐歇山頂,覆以青瓦,綠琉璃瓦剪邊。1959年因寺院殘破,為便於保護將其遷建於隆興寺內。
毗盧殿內供奉有明鑄銅質毗盧佛像。“毗盧”是梵文,意為“光明遍照”。這尊毗盧佛高6.72米,整體似塔形,石須座上的銅象由三層蓮座、三層佛象摞置而成。三層蓮座周身鑄刻1000尊形態各異的小佛,每層蓮座之上端坐四尊頭戴五佛冠的毗盧佛,通體***有佛象1072尊,構思奇特,造型優美,人稱“千佛墩”,為國內珍品。
文物療養院
寺廟的主體建築之外,還有大片區域用作文物的保存,很多石像、石碑也從周邊遷移至龍騰苑。堆放文物的方式產生了廢墟遺址的效果,更顯得世事無常,令人感嘆。
龍騰苑內有57尊石造像擺在壹起,分為臺座上和平地上兩部分,臺座上三尊站立佛像並非正定文物,而是元氏縣開元寺遺物,1965年遷址此處。佛像為漢白玉雕刻,主尊為釋迦牟尼佛。須彌座上飾供養人、雙獅、神王等,內容豐富,刻工精良。兩側的二比丘為明代所刻。
54尊坐像上的銘文顯示他們的鑄造時間為明萬歷七年至十二年(公元1579-1584年),捐造者多為地方信士,原安放於隆興寺大覺六師殿,民國初年殿毀,石像移存於此。這些石造像均被人為搗毀了頭顱,往好處想,“無眼耳鼻舌身意,無色聲香味觸法”,大概如此。
我去過的寺廟中,屬隆興寺藝術品味最高, 歷史 氛圍最濃,參觀時我甚至產生了壹些失落——中國這樣完好的唐宋遼金寺院過於珍貴。雖然寺廟之間沒什麽好比的,但還是預感自己在看到比例失調的仿古建築,僵硬粗糙的現代佛像時,會發出孟子“觀於海者難為水”的感嘆。
“華夏民族之文化,歷數千年之演進,造極於趙宋之世”,宋朝是中華文化的巔峰。之後歷朝歷代,人性被逐步禁錮,藝術走向僵化和保守。唐風宋韻,珍貴之處不僅在於它們時間久遠,更在於其中蘊含這個民族被遺忘、被壓抑的天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