壹、地質環境的概念和類型
(壹)地質環境的概念
地質環境是指地球巖石圈對人類有影響的所有地質體和各種地質因素作用的總和。地質環境在內、外力地質作用下形成,對人類的生存、生產和生活具有直接、間接或潛在的影響。
地質環境與人類的生存和活動具有直接和間接的關系,是人類生存的基本場所。人類活動受地質環境的制約和影響,人類活動反過來又對地質環境產生影響。這種相互影響有的是直接的、明顯的,有的則是間接的、潛在的和滯後的。
地質環境是壹個動態的變化系統,在自然或生物活動的影響下發生變化,這種變化有些對人類生存活動有利,有些則是不利的。地質環境管理的目的是使地質環境向著有利於人類的生存和發展的方向轉化。
(二)地質環境的基本類型
環境有多種涵義,總是圍繞某壹中心事物而存在,相對於某壹中心而言。牛津簡明英語詞典上所定義的環境為“任何人或事物生存或發展的條件或影響”;環境保護科學中研究的環境系指作用於人類這壹主體的所有外界影響與力量的總和。
環境地質是與環境有關的所有地質特征和地質性質的總和。環境地質學是地質科學中壹門新興的屬於應用地質學範疇的分支科學,以研究人、地關系為主,介於地質科學與環境科學之間的壹門邊緣學科或綜合性學科。
我國地質環境復雜,地質環境類型的劃分方法也很多,從管理的角度出發,可以劃分為三種類型,即地質資源環境類、地質環境資源類和地質危害及地質災害類。
1.地質資源環境類
它主要指各種地質資源,在其賦存、演化及開發過程中,形成對人類生態環境有影響作用的地質環境。本章主要論述地下水資源環境,其他礦產資源環境問題將在其他有關章節中述及。
2.地質環境資源類
它指具有壹定價值或可被開發利用的地質環境。主要包括典型代表性的地質剖面、地質構造、地質景觀等有科研和觀賞價值的地質遺跡或可利用的地質空間。
3.地質危害及地質災害類
它指自然和人為因素等內、外力地質作用造成地質因素的變化,形成了對人類產生負效應的地質環境,這種變化直接地、間接地或潛在地威脅、影響著人類的生存和生產活動。
二、地質環境行政管理的概念
地質環境行政管理是指地礦行政管理機關及其公務人員,依據憲法、礦產資源法、水法、環境保護法等有關法律、法規,在國務院賦予的地質環境保護管理職能範圍內,采用法律、經濟、技術、行政、教育等手段或措施,對地質環境保護、治理活動中的社會公***事務進行的管理。通過管理,防止、控制和減輕地質環境向不利於人類生存活動方向發展,預防和治理各種地質因素與過程對人類生存、生產和生活的危害和破壞;鼓勵人類合理利用地質環境,為保護和改善地質環境作出積極貢獻,達到既能發展經濟滿足人類需要,又不超出環境容許極限的目的。
地環政管理是地質環境管理的組成部分,欲準確把握這個概念,需要掌握4個要點:①行使這項管理職能的主體是國家各級政府地礦主管部門及其公務人員;②必須依據國家的有關法律、法規進行政務活動;③必須在國務院授權範圍內行使其政務;④它僅對地質環境保護、治理活動中的社會公***事務進行管理。
三、我國地質環境現狀
我國地質資源種類繁多,地質環境條件復雜多變。隨著人口的增加,社會和經濟的高速發展,人們對自然資源的需求越來越多,對環境的影響越來越大,地質環境狀況也越來越嚴峻。
(壹)地下水資源環境現狀
我國水資源總量為28124億立方米/年,居世界第六位。其中河川徑流量為27115億立方米/年,畝均水量為世界的四分之三,人均水量為世界均值的四分之壹。全國地下水天然資源為8700億立方米/年,微鹹水約200多億立方米/年,地下水平均補給模數約9萬立方米/年·平方公裏左右,接近世界平均地下水補給模數10萬立方米/年·平方公裏。全國地下淡水開采資源為900億立方米/年,微鹹水為130億立方米/年,宜井地區地下水開采資源為2390億立方米/年。據初步概算,平原盆地等地區地下水儲存資源約23億立方米。
我國地下水資源特點和開發利用存在的問題:
(1)水資源的地區分布很不均勻,與人口、耕地的分布不相適應。南方水多、地少;北方地多、水少;東部水多,西部水少;夏秋水多,冬春水少。這種特征造成南方水量有余,而約占全國國土面積60%的北方15省(區、市)水資源量只占全國的五分之壹,地下淡水天然資源為2600億立方米/年,接近全國地下水天然資源的三分之壹,開采資源總量為1400億立方米/年,接近全國的壹半,宜井地區的開采資源為1300億立方米/年,占全國宜井地區開采資源的五分之三以上。
(2)開采布局不合理,開采量集中,造成局部地下水位下降和水質惡化。地下水在城市居民生活和工農業供水中占有重要地位,全國70%的城鄉居民生活飲用水依靠地下水,據107個重點城市統計,71%的城市開采地下水作為工業和城市生活供水水源,壹半以上城市以地下水為主。城市和工業用水量增長快與有限的水資源矛盾日趨尖銳,全國近300個城市不同程度缺水,其中50個城市嚴重缺水。由於城區集中開采地下水,使許多以地下水為水源的城市產生了很多地質環境問題。如地裂縫、地面塌陷和地面沈降,水質惡化等。
(3)地下水開發缺乏統籌規劃和科學管理,造成盲目打井抽水,井孔結構不合理,成井質量差,造成鹹淡水混合,海水入侵,地下淡水資源受到不同程度破壞。
(4)區域地下水分散開發潛力較大。工業發達、人口稠密地區,地下水開采集中,造成局部水資源供需不平衡,水資源緊張,但有些地區如青海、內蒙古、黑龍江和吉林等地區,地下水資源分散開發潛力較大,地下水剩余開采資源約占70%左右,可供分散開采利用。
(5)與地表水相比,我國地下水水質較好,但在局部地區,近年來,地下水水質有點狀汙染和惡化趨勢,個別地區水質有變好的情況。如沈陽市區、本溪市1995年水質與1994年相比硬度、硝酸鹽等均有所降低,而河北省張家口市硝酸鹽、氮汙染相對1994年有所擴大。
(6)受地球化學條件的制約,在我國很多地區存在著與地下水質有關的地方病,如地方性氟中毒,砷中毒,地甲病等。
(二)地質環境資源現狀
我國幅員遼闊,氣候和地理條件復雜,形成了種類繁多的地質環境資源。如典型地層剖面、構造形跡、古生物化石,具有研究和觀賞價值的地貌景觀及壹些特殊的地質現象等,在國際國內具有很大影響。
(1)天津薊縣剖面,厚達9200米,它記錄了距今18億至8億年間地球演化的歷史,是我國中上元古界的標準剖面和實物教科書。山東臨朐山旺,匯集了距今1800萬年的古生物化石約400多種,三分之壹屬種化石個體完整,微細結構清晰,昆蟲的爪毛翅紋都非常清楚,是我國古生物化石寶庫。
(2)巖溶、丹霞、火山、冰川等奇特地質景觀具有重要科研和觀賞價值。湖南武陵源是由泥盆系厚層石英砂巖形成的峰林地質景觀,在分布範圍、形態及峰林高度方面都名列世界前茅。西南地區巖溶地質景觀,西北的黃土地貌,青藏高原眾多鮮為人知的特殊地質景觀都屬世界罕見,很多已開發利用成為旅遊資源。
(3)我國恐龍化石及遺跡產地分布很廣。1993年,河南省南陽市西峽、內鄉、淅川三縣境內發現大量恐龍蛋化石,並發現壹批與恐龍蛋化石並存的恐龍骨骼化石,引起國內外科學界的高度重視。湖北鄖縣也發現了恐龍蛋與骨骼化石並存的罕見地質遺跡。
(4)遼寧西部朝陽、錦州地區中生代盆地的晚侏羅—白堊紀地層中龍鳥化石的發現,對鳥類起源和衍化的研究提供了重要信息。
這些堪稱世界之最的珍貴罕見地質資源屬不可再生的自然資源,是中國乃至全人類的寶貴財富,在我國發現是中國人民的驕傲,保護好這些環境資源是我們的光榮使命。
地質環境資源具有很高的社會、經濟和環境價值。開發地質環境資源成為社會關註的問題,有條件的地區,紛紛利用當地的優越地質環境資源擴大知名度和開發旅遊業,對經濟發展起到壹定的促進作用。同時,因不適當地開發或疏於管理,使地質環境資源受到破壞,這種情況近幾年也屢有發生。
目前,據20多個省的初步統計,已發現有壹定科研、開發保護價值的地質環境資源500多處,根據不同的性質和內容分別建立了國家級、省級和縣級保護區,也有很多作為旅遊資源進行了開發利用,取得了良好的社會、經濟、環境和資源效益。
(三)地質災害現狀
所謂地質災害,就是在自然或人為因素的作用下形成的,對人類生命財產、環境造成破壞和損失的地質作用(現象)。按致災速度可分為突發性和緩變性兩大類。前者如崩塌、滑坡、泥石流等,即習慣上的狹義地質災害。後者如地面沈降、水土流失、土地沙漠化等。
中國地處環太平洋構造帶和喜瑪拉雅構造帶交匯部位,太平洋板塊的俯沖和印度板塊向北對亞洲板塊的碰撞使中國大陸承受著復雜的地質動力作用。復雜而強烈的構造活動和西高東低的地勢反差,不僅形成了中國大地構造和地形的基本輪廓,同時也是形成我國地質災害種類繁多的根本原因。
(1)根據地質災害的分布特征,可從西向東大體以賀蘭山—六盤山—龍門山—哀牢山壹線和大興安嶺—太行山—武陵山—雪峰山壹線為界,將中國分為三大地質災害區(大體與中國地形三大階梯劃分接近,又略有差異)。西區為高原山地,海拔高,切割深度大,地殼變動強烈,構造、地層復雜,氣候幹燥,風化強烈,巖石破碎,因而主要發育地震、凍融、泥石流、沙漠化等地質災害。中區為高原、平原過渡地帶,地形陡峻,切割劇烈(相對切割深度為最大),地層復雜,風化嚴重,活動斷裂發育,因而主要發育地震、崩塌、滑坡、泥石流、水土流失、土地沙化、地面變形、黃土濕陷等地質災害。東區為平原及海岸帶和大陸架,地形起伏不大,氣候潮濕且降雨量豐富,主要發育地震、地面變形、崩滑流、河湖災害、海岸災害、鹽堿(漬)化、冷浸田等地質災害。
初步調查結果表明,全國***發育有特大型崩塌51處、滑坡140處、泥石流149處;較大型崩塌2984處以上、滑坡2212處以上、泥石流2277處以上。
(2)目前,除北京、天津、上海、河南、甘肅、寧夏、新疆以外的其他省、區都發現巖溶塌陷災害。全國巖溶塌陷總數為2841處,塌陷坑33192個,塌陷面積332.28平方公裏。黑龍江、山西、安徽、江蘇、山東等則是礦山采空塌陷的嚴重發育區。據不完全統計,在全國20個省、區內,***發生采空塌陷180處以上,塌陷面積大於1150平方公裏。地面沈降災害主要發生在沿海城市及少量內陸城市。目前,全國***有上海、天津、江蘇、浙江、陜西等16個省(區、市)的46個城市(地段)出現了地面沈降問題,總沈降面積達4.87萬平方公裏;地裂縫出現在陜西、河北、山東、廣東、河南等17個省(區、市),***434處,1037條以上,總長超過346.78公裏。
(3)據對天津、上海、新疆、西藏、海南、臺灣以外的其他省(區、市)統計,水土流失面積已達182.37萬平方公裏,比新中國成立初期150萬平方公裏新增加32.37萬平方公裏,增長幅度為21.6%,是相當驚人的。現在,全國每年的泥砂流失量超過48.47億噸,每年新增流失面積在4790平方公裏以上。
(4)我國的沙漠化土地主要分布在西部及西北部的北緯37°~42°之間,危害著北方幹旱—半幹旱地區的新疆、甘肅、青海、寧夏、陜西、內蒙古、山西、河北、遼寧、吉林、黑龍江等11個省(區)。我國現有沙漠化土地33.4萬平方公裏,風沙化土地3.7萬平方公裏,加上沙漠戈壁116.2萬平方公裏,***153.3萬平方公裏,占國土總面積的15.9%,已超過全國耕地的總和。沙漠化土地的分布情況是:41%面積分布在大興安嶺兩側的半幹旱地帶,以農作物交錯區的旱農區風沙危害為主;32%分布在幹草原的荒漠草原地帶;27%分布於西部幹旱荒漠地帶。
四、地環政管理的主要內容
1994年,國務院關於地礦行政主管部門職能設置的通知中規定,地質環境管理的主要職責是:“在國家環境保護規劃指導下,監督管理地質環境及開發利用工作。組織編制地質環境保護、監測及地質災害防治規劃、計劃,參與編制國家環境保護規劃;負責全國地質環境監測站、網的統壹管理,組織協調重大地質災害的整治工作,為重大建設項目、城市總體規劃和區域經濟開發規劃的審批工作提供有關審查意見”。“參與水資源調查、評價、規劃,協同水行政主管部門管理地下水資源。負責全國地下水資源的勘查、動態監測和儲量審批管理工作,對全國地下水資源的合理開發利用進行監督管理”。具體任務還有:“負責區域、城市、礦山地質環境和地質遺跡管理”,“負責地質災害防治工程的設計、管理、施工單位的資質管理,組織實施重大地質災害的整治工作”。
根據上述職能,地環政管理主要包括對地質資源環境合理開發利用的管理,地質環境資源保護的管理和地質危害及地質災害的防治管理3個方面。
(1)地質資源環境既是自然資源的組成部分,又與其他自然資源壹樣,是人類賴以生存和發展的物質基礎。壹個國家和地區擁有地質資源的種類和數量及開發利用程度對生產發展和經濟實力起著重要作用。人口、經濟的迅速增長和新技術手段的運用,促進了工業化和城市化,極大地改變著社會經濟結構和生態環境狀況,由此帶來的環境問題也日益嚴重。我國面臨發展和環境的雙重壓力非常突出,有限的資源和相當脆弱的生態環境要永久維系日益增長的經濟總量和人口總量,必須加強地質資源環境管理。這種管理要以保證資源的合理開發利用,維護經濟的持續發展和促進環境改善為基本原則。
(2)地質環境資源因其具有觀賞、科研等資源價值和不可恢復性,如果這種環境遭到破壞,則資源的價值就降低或消失。因此,依法保護地質環境資源是地質環境資源管理的重要工作。
(3)地質危害及地質災害是因自然的和人為的作用而導致地質環境和地質體發生變化,對人類的生存和活動造成潛在的和直接的危害和災害。所以,地質危害及地質災害的管理重點是預報、預測和防治管理。
五、加強地環政管理的意義和主要措施
(壹)地環政管理意義
人類在發展經濟過程中,既要使社會、經濟、環境三者協調發展,同時也存在相互制約的因素。在有些地方,由於人類對環境變化規律缺乏認識,不重視環境資源的價值,或由於控制能力的局限,在發展經濟的同時,對環境造成破壞,資源遭到浪費,生態受到威脅。為減輕和避免這種破壞,就要提高對地質環境資源管理的認識。地質環境管理是協調經濟發展與地質環境保護相互關系的重要手段。
江澤民同誌在黨的十五大報告中指出“我國是人口眾多,資源相對不足的國家,在現代化建設中必須實施可持續發展戰略。堅持計劃生育和保護環境的基本國策,正確處理經濟發展同人口、資源、環境的關系。資源開發和節約並舉,把節約放在首位,提高資源利用效率。統籌規劃國土資源開發和整治,嚴格執行土地、水、森林、礦產、海洋等資源管理和保護的法律。實施資源有償使用制度。加強對環境汙染的治理,植樹種草,搞好水土保持,防治荒漠化,改善生態環境。”地環政管理是保證我國經濟可持續發展總體戰略實施的重要環節之壹。在發展經濟的同時,要統籌兼顧,合理開發利用自然資源,保護環境,減少或防治地質危害及地質災害。這就需要建立相應的法律和法規,制定保護管理規劃,加強地環政管理。
我國是壹個地質環境比較脆弱的國家,又是壹個人口眾多的發展中國家。近幾年,因經濟的高速發展和地質環境管理的相對滯後,產生了很多地質環境問題,如區域性地下水位下降,漏鬥的形成和擴展,區域性地面沈降和個別地方的滑坡、泥石流等地質災害的發生,對局部地區經濟、社會的發展造成嚴重影響。根據我國目前的經濟條件,在尚不能拿出更多的資金解決這些環境問題的情況下,加強地環政管理,預防和減輕地質危害及地質災害,尤其具有十分重要的意義。
地環政管理包括地質環境保護規劃的制定,監測工作運行,各種減災方案的制定,措施的實施與監督,都必須有行政管理作保證。壹個國家地質環境質量改善的過程也就是地環政管理不斷發展完善的歷史。
(二)地環政管理的法律依據和方法措施
1.管理的法律依據
地環政管理要以有關法律、法規為依據,有關標準、規範為準繩,監測數據、分析預測為基礎。要求:①合理開發利用地質資源環境;②保護地質環境資源;③防治地質危害及地質災害為核心,機構和經費為保證,監督管理、行政執法為手段,重視科學技術,實行分級管理,做好政府服務。
地環政管理依據的主要法律、法規有礦產資源法、礦產資源法實施細則、水法、環境保護法、土地管理法、城市規劃法、水汙染防治法、水土保持法、勘查區塊登記辦法、開采登記辦法、兩權轉讓辦法、取水許可制度實施辦法、自然保護區條例及地質遺跡保護管理規定等。
采用的標準主要有生活飲用水衛生標準、地下水質量標準、地面水環境質量標準、地下水資源分級分類標準、農田灌溉水質標準、飲用天然礦泉水標準、汙水綜合排放標準、自然保護區類型與級別劃分原則等。
地環政管理應堅持突出重點,全面推進,抓好典型,以點帶面;堅持“誰破壞,誰治理,誰治理,誰受益”的原則,分級管理,分級負責;地環政管理機構和公務人員是地環政管理的組織保證。各級地礦行政管理部門都應把地質環境管理職能落到實處,做到機構健全,職能到位,人員精幹,經費落實,加快立法進度,加大執法力度。
2.管理的方法和措施
具體措施有以下幾方面:①轉變觀念,使地環政管理工作適應社會主義市場經濟體制要求,服從國民經濟和社會發展規劃,加強政府宏觀管理;②加強宣傳,普及地質環境保護知識,提高各級領導的地質環境保護意識,提高全民族保護和改善地質環境的自覺性,使大家認識到地質環境與人人有關,做到人人關心地質環境保護工作;③制定和完善地質環境管理法律、法規和制度;④制訂地質環境保護規劃和年度計劃,以目標責任制的方式層層落實;⑤加強和完善地質環境監測站網和信息系統建設,增強監督管理的能力和水平;⑥積極主動工作,把地質環境保護管理規劃、計劃納入各級政府規劃、計劃中;⑦加強自身建設,提高管理水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