此種說法不顧漢字的演變歷史,望形生義,主觀臆測,大有泛濫成災、貽誤萬民之勢,故筆者不揣淺陋,冀通過對“射”、“矮”二字作壹訓釋,藉以辟謠,以正視聽。
。《說文解字·矢部》說:“弓弩發於身而中於遠也,從矢從身,食夜切(小篆體),‘’從寸,寸,法度也,亦手也。”由此可見,其實“射”字本來是個會意字,其本義就是射箭,古文字的“射”字象壹個人用手拉弓發箭,但是到了小篆,弓箭之形訛變成身字,右邊的手變成了寸,原來的形象完全消失,已經無從會意了。而《說文》又據小篆的字形作了不正確的解釋,致使“射”字在形體上與其本義越來越遠了。
“射”在古文獻中的用例很多,也可以證明“射”壹直就有射箭的意思,較早的用例如:
1、子曰:“君子無所爭,必也射乎!揖讓而升,下而飲。其爭也君子。”《論語。八佾》(譯文:孔子說:“君子沒有什麽可爭的事情。如果有所爭,壹定是比射箭。(但是當射箭的時候,)相互作揖然後登堂;(射箭完畢,)走下堂來,然後(作揖喝酒)。那壹種競賽是很有禮貌的。”)
2、子曰:“射不主皮,為力不同科,古之道也。”(同上)(譯文:孔子說:“比箭,不壹定要穿破箭靶子,因為各人的氣力大小不壹樣,這是古時的規矩。”)
3、子釣而不綱,弋不射宿。(《論語。述而》)(譯文:孔子釣魚,不用大繩橫斷流水來取魚,用帶生絲的箭射鳥,不射歸巢的鳥。)
4、壹人雖聽之,壹心以為有鴻鵠將至,思援弓繳而射之,雖與之俱學,弗若之矣。《孟子。告子上》(譯文:其中有個人雖然耳朵聽著弈秋的講解,但是壹心想著有鴻鵠飛來,想著拉弓射下來它,盡管和那個專心致誌的人壹起學習,不如人家學的多。)
5、猗嗟名兮,美目清兮。儀既成兮,終日射侯,不出正兮,展我甥兮。《詩經。齊風。猗嗟》(譯文:哎呀,好漂亮啊,美麗的眼睛那麽清澈。美麗的儀容已經成就了呀。整天射箭靶,不出那個箭靶的中心,真是我的好外甥啊!按:侯:箭靶子)
6、大射之儀。君有命戒射,宰戒百官有事於射者。射人戒諸公、卿、大夫射,司士戒士射與贊者。《儀禮。大射儀》
7、邴夏曰:“射其禦者,君子也。”《春秋左傳。成公二年》(譯文:射那個駕車的人,那是個君子。)
查檢“射”字的義項,射自古也沒有指人身材“矮”的意思。王力〈古代漢語詞典〉3對射的解釋如下:
①用弓放箭。〈孟子。告子上〉:“羿之教人射,必誌於。”又引為射箭的技術。〈禮記。射義〉“是故古者天子,以射選諸侯、卿、大夫、士。”
②用壓力或彈力送出。鮑照〈苦熱行〉“含沙欲射影,吹蠱痛行暉。”陸龜蒙〈練瀆〉:“彈射盡高鳥,杯觥醉潛魚。”
③照射。馬祖常〈琉璃簾〉“月華遠射離離白,燈影斜穿細細紅。”
④指責,攻擊。張衡〈西京賦〉“街談巷議,彈射臧否。”〈三國誌。蜀書。孟光傳〉:“吾好直言,無所回避,每彈射利病,為世人所譏嫌。”
⑤追求,逐取。〈宋史。種師道傳〉:“今射壹時之利,棄百年之好。”
⑥猜測。〈韓非子。難三〉:“人有設桓公隱者,曰:‘壹難,二難,三難,何也?‘桓公不能射。”
⑦打賭,比賽。枚乘〈七發〉:“於是使射千鎰之重,爭千裏之逐。”歐陽修〈醉翁亭記〉:“射者中,弈者勝。”
⑧姓。
⑨讀yè, 射幹,多年生草本植物。
⑩讀yì通厭,厭棄。〈詩經〉:“神之格思,不可度思,引可射思?”
再看“矮”字,《說文解字·矢部》說:“(篆文),短人也,從矢委聲,烏蟹切。”矮不是會意字,而是從矢、委聲的形聲字。
古人認為量長短的工具必須正直如矢,故矮字從矢。有段玉裁為“短”作的註為證:“有所長短,以矢為正。……矢者,其中正也,正直為正,必正直如矢而刻識之,而後可裁其長短,故《詩》曰:‘其直如矢。’《韓詩》曰:‘如矢斯協。’”“古代弓長箭短,量長的用弓作標準,量短的用箭做標準。”所以許多從“矢”的字有短或直的意思,如短、雉、矬、矯、矩等。
應該指出的是,古代用來說明人矮最早好象不是用“矮”字,而是用“短”,“矮”是後來才產生的,具體產生年代還有待進壹步查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