春天因沒有果實才有了花的璀璨,
夏天因少了涼爽才有了火壹般的熱情,
秋天因少了綠色才有了紅葉的燦爛,
冬天因少了生氣才有了雪的潔白。
早晨因太陽沒有升起才有了晨曦,
黃昏因太陽落山才有了夕陽,
晚上因有圓缺才有了月牙,
下雨因有了雨滴才有了傘朵,
霧天因少了陽光才有了朦朧。
愛情因有了碰撞才產生激情,
生活因有了困苦才知甘甜,
工作因有了矛盾才獲得成功,
維納斯因有了斷臂才登上藝術高峰,
我的學生也因少了睿智才更顯純情。
事物本身都是殘缺的,
然而殘缺更顯其美的質樸。
完好無損、十全十美,
只是壹種虛幻的夢境。
如果所有的都那麽完美,
那麽好與壞,美與醜,幸與不幸,
就都失去了存在的意義,
只因為殘缺也是壹種美,
是另外壹種意義上美的形式的紛呈。
愛他們吧,
智殘不是他們的過錯,
是因為上帝的不公!
愛他們吧,
拋棄他們是在褻瀆自己的心靈!
讓我們都來做壹棵大樹,
為他們的生活撐起壹片愛的綠蓬。
參考資料:
我對這個問題的理解是:創作者創造藝術品的原意時想要得到完美,這個完美可以粗淺地理解為完整,最早(n千年以前)他們對於所謂殘缺美並不是很能融會貫通。當他們的作品留下來之後,經過自然與人為的化損,在後人看起來有壹種非常的美,這就像原本滑潤的碑刻在風蝕斑駁中體現出了蒼勁渾厚的美,斷了胳膊的MM增加了另壹種說不出的美。其實這種所謂的殘缺美只是人們心裏對“完美”的追求的壹種表現,註意,這裏的完美不是完整,因為人的審美腦瓜已經經過幾千百年的進化了,他們看到不完整的筆畫,盡自己最大的努力把它填補完美,看到沒了胳膊的MM也掏空自己的腦袋想裝上去,當補不出來或裝不上去的時候,他就感嘆說:唉,太美了,太讓人想象了,怎麽想都想象不出,這件藝術品真是太藝術了。於是後來的人們或許是真的看到這裏面體現出了壹種美,就最大限度地利用人們的想象力來使自己的作品完美;亦或有些人為了取巧,把東西弄殘了來彌補自己功力與思想的不足。也就有了我們現在所追求的殘缺美。
殘缺有美有不美,美的如上所說,不美的,如圓明園,它或許更多地是壹種心情、心理上的缺憾吧。從這裏也可知道,欣賞殘缺美妳得知道缺了什麽,不知道缺了什麽很難覺得作品美。就像壹位書法家看到敦煌殘紙,它會想像出壹筆壹畫的動勢,普通人則只當是殘字而已;壹個不了解中國文化審美的人看到圓明園,他只能看到壹堆瓦礫,美從何來?而熟悉中國文化審美的人看時則可填補出所缺的東西,了解這壹段慘痛歷史的有愛國心的中國人看圓明園,當又是另壹種心情。這不知算不逄殘缺美,但說是殘缺的力量應該不過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