眼睛是人們認識大千世界的重要通道,同時也能映射出人的內心世界。我在這裏整理了《“眼神接觸”知多少》的閱讀答案,快來學習學習吧!
“眼神接觸”知多少 李旭
眼睛是人們認識大千世界的重要通道,同時也能映射出人的內心世界。也許我們很難想象,日常生活中的交流和溝通,有90%以上都是使用非語言的方式實現的,其中眼神溝通又是“重中之重”。
法國研究者席琳?雅各布的壹個研究關註的是在街上做問卷調查時的眼神接觸問題,結果發現,如果發放問卷者在接觸的過程中較多地註視對方,有66%的個體同意完成問卷調查;如果在邀請時眼神接觸少,總是躲避眼神交流,僅有34%的個體願意參加問卷調查。研究者認為,直接的眼神接觸可以避免旁觀者產生“跟自己無關”或者是“自己的參與與否得不到重視”的感覺。通常我們僅和自己熟識和信任的人有較多的眼神接觸,因此如果發放問卷者和潛在的實驗參與者有較多的眼神接觸,對方無法拒絕這種眼神接觸所伴隨的壹貫的信任感,對發放問卷者的印象較好,因此也更願意參加問卷調查。
另壹方面,通常而言,眼神交流也能夠傳遞交流雙方的壹些人格特點,比如主動和別人進行眼神交流多被認為是自信的表現,更有領導能力,更有權力。因此壹方面註視的特點可能反映了壹個人的性格特點,不過另壹方面可能與文化背景也有關系。在東方文化裏,特別是在日本,人們認為避免和對方進行直接的對視是表達尊重,而西方人則會認為這樣的人鬼鬼祟祟、不值得托付,因為西方文化中鼓勵眼神接觸,並認為這樣是自信的表現。
英國愛丁堡大學的科學家研究發現,當事件與個體的態度和立場密切相關時,眼神接觸可能會影響個體的態度。
在第壹個研究中,研究者讓實驗參與者觀看壹些觀點有爭議的演講視頻,比如核能的開發、安樂死、高等教育收費等。在實驗參與者觀看視頻的過程中,研究者使用眼動儀追蹤他們的眼球活動,觀看結束後對眼動軌跡的分析則發現:當實驗參與者的意見和演講者的態度基本壹致時,他們會花更多的時間來註視演講者的眼睛,並且更容易接受演講者的意見;如果他們對該議題的態度與演講者不壹致時,註視時間長度和個體對信息的接受度不存在相關性。實驗也發現,如果演講者更多地註視前方而不是眼神躲避,實驗參與者更傾向於接受他們的觀點。
研究者受此啟發,又開展了第二個研究,同樣是觀看壹些有爭議的視頻議題,但壹部分參與者被要求關註演講者的嘴巴,而另外壹部分被要求關註演講者的眼睛,在觀看視頻前後,讓實驗參與者就視頻中的議題表明他們的態度。研究結果發現,
如果事先就與演講者觀點不同,關註演講者眼睛的參與者更難被說服,更難去接受演講者所傳遞的信息。究其原因,可能和實驗參與者對事件的態度有關。因此這部分研究傳遞的信息是,如果妳想改變對方比較模糊的觀點或者讓對方相信自己的觀點,不如更多地註視對方;但妳也要註意,另外壹個“殘酷”的事實是,如果對方已經確認和妳的觀點不壹致,那麽和妳產生的眼神接觸越多,反而抵觸越深。
雖然我們發現了壹些眼神的小秘密,但現實中眼神能夠傳遞的信息太多,目前的研究還不足以徹底解讀關於眼神的壹切。人類的愛、恨、悲傷、驚恐都可以通過眼神傳遞,同時信任、懷疑和諷刺也可以完美地用眼神表達,而更重要的是眼神交流是壹個互動的過程,這也使得它更為復雜、難解、捉摸不定。宋代文學家王安石曾言:“不畏浮雲遮望眼”,但願妳我的生活中能遇到更多真誠、溫暖的目光,也希望妳我能在每壹個眨眼的瞬間傳遞對他人的理解和對世界的善意。
12.下面的說法不符合原文意思,請改正。(4分)
(1)日常生活中的交流和溝通,有90%以上都是眼神溝通來實現的。
(2)科學家研究傳遞給我們的信息是,只要妳更多地註視對方,就能改變對方比較模糊的觀點或者讓對方相信自己的觀點。
13.第二段中,法國研究者席琳?雅各布研究的結論是什麽?(3分)
14.第三段中,寫東西方文化差異的目的是什麽?(3分)
15.第四段說:“英國愛丁堡大學的科學家研究發現,當事件與個體的態度和立場密切相關時,眼神接觸可能會影響個體的態度。”請分別概括英國愛丁堡大學科學家的兩個研究在這方面的具體發現。(4分)
參考答案:
12.(1)原文在開頭是說:日常生活中的交流和溝通,有90%以上都是使用非語言的方式實現的,其中眼神溝通又是“重中之重”。
(2)原文在最後是說:如果妳想改變對方比較模糊的觀點或者讓對方相信自己的觀點,不如更多地註視對方;但妳也要註意,另外壹個“殘酷”的事實是,如果對方已經確認和妳的觀點不壹致,那麽和妳產生的眼神接觸越多,反而抵觸越深。
(4分。各2分)
13.直接的眼神接觸可以避免旁觀者產生“跟自己無關”或者是“自己的參與與否得不到重視”的感覺,因此也更願意參加問卷調查。(3分。意思基本符合即可)
14.為了說明眼神交流能夠傳遞交流雙方的壹些人格特點,但在判斷時必須要考慮東西方文化不同的背景。(3分。意思基本符合即可)
15.(1)如果他們對該議題的態度與演講者不壹致時,註視時間長度和個體對信息的接受度不存在相關。
(2)如果妳想改變對方比較模糊的觀點或者讓對方相信自己的觀點,不如更多地註視對方。
(4分。各2分。意思基本符合即可)
學好初壹語文的三大技巧
壹、要養成預習的習慣
怎樣預習初中語文課呢?可分二步。第壹步:閱讀課文,弄清文章的體裁,了解文章的作者、時代背景,掃除字詞障礙對課文中不認識的字、不理解的詞,通過查字、詞典弄清楚,難懂的句子劃上壹定的符號,在教師的講解中理解或向教師請教。第二步:精讀課文,整體感知,把握課文的主要內容。
二、積極參加各種語文活動
如朗誦活動、背誦活動、語文基礎知識競賽、作文比賽等,參加這些活動的時候時候,妳壹定要主動積極大膽,不要有什麽顧慮;誰也會犯錯誤的,多參加幾次就什麽都解決了,說不定妳還能夠做壹個成功的主持人呢!壹開始就被別人占了機會,以後就沒有那麽容易了。在學習上就是要和別的同學爭壹回先,這樣做是正確的。
三、要有好的學習方法
首先就是聽,壹是要認真聽,二是要會聽。認真聽當然不在話下了,不認真什麽課也學不好的。關鍵是要會聽。聽老師講課的時候,壹定要抓住老師講的中心內容,也就是老師講這個的主要目的。我們平時說話都有壹個目的,老師講課也壹樣。所以,在聽每壹堂課之前,妳心裏壹定要明白,我聽這壹堂課的主要目的是什麽。然後,帶著這個目的,有意識地去聽。這樣,壹課解決壹個問題,久而久之,妳的聽的能力和語文成績就提高了。
第二是說的問題。
壹、主動給自己找訓練說話能力的機會。上課的時候,不要等到老師點名的時候才回答問題,要主動積極,敢於發表自己的見解。平時,要多和同學、老師交談,可以就妳關心的所有問題發表妳的見解。要敢於和不同的意見爭論。爭論最能鍛煉壹個人的口才和思維能力。當然,爭論的問題還是要有意義。
二、多找壹些優美的文章來朗誦,培養妳的語感。有條件的話,可以多找壹些名篇朗誦的磁帶來聽壹聽。要是能去壹些朗誦會,聽壹些朗誦方面的專家的朗誦,有意識地去模仿,久而久之,也會受益無窮的。
以上說了聽、說。讀也很重要,在語文學習中,很多學生甚至個別教師往往重視"寫"而忽略"讀"。其實"讀"在語文學習中是極其重要的。
首先,對於精讀課文和課外的好文章,要反復讀。現代教學重視能力的培養,包括學生的閱讀能力,不讀不行。閱讀能力包括:對詞句的理解能力,對文中的哲理的領悟能力,對文章主題的發掘能力,對文章藝術性的欣賞能力,等等。古人說得好:"書讀百遍,其義自見。"可見"讀"的作用是十分明顯的。對於語文課本上的文章,學生不讀或只讀壹遍就學透,那是不可能的。通過讀疏通文句,通過讀領悟主題,通過讀產生問題,通過讀解決問題;解決不了的,課上再有目的地聽取教師講解,則茅塞頓開。久而久之這樣做,閱讀能力就會大大提高。
其次,大量閱讀好的課外書有益於寫作水平的提高。讀書人便是寫書人,寫書人更是讀書人。作家之所以能夠創作出大量的文學精品,是與他們博覽群書分不開的。著名評劇藝術家新鳳霞從六歲開始學戲,沒有上過學,但她寫文章卻清新雋永。她完全是靠閱讀名著而成為作家的。對於中學生來說,閱讀更是寫作的基礎。只有多讀,才能更多地接觸不同文章的不同構思和寫法,從而提高學生的寫作技巧,豐富學生的寫作內容,正如杜甫所言:"讀書破萬卷,下筆如有神。"我們現在的中學生,如果能做到反復讀、大量讀,朗讀那些好文章、好書,那麽對於語文學習的各方面,都會有很大的提高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