關鍵詞:上下位關系寫作技巧統計分析
ESL(英語作為第二語言)是非母語英語的教學,代表英語作為第二語言。我國高校的大學英語是典型的ESL教學。在ESL教學過程中,寫作是檢驗學生英語綜合運用能力的最直接的形式。鑒於此,本實證研究在ESL寫作教學中展開。
大學英語教學改革自20世紀80年代開始,已經走過了20多年的歷程。在各級教育部門的指導和大力支持下,在大學英語教師的努力下,取得了很大的進步。分級教學是指根據學生的考試成績將學生分為快班、中班和慢班來組織教學。其目的是在不降低教學要求的情況下,因材施教,讓優秀人才盡快脫穎而出,從而營造良好的競爭環境。
寫作是壹項重要的語言技能,可以反映學生積極的詞匯能力。過程可以分為三個階段:審題、立意、策劃文章布局、選詞造句。在大多數情況下,有經驗的學生會在構思階段(如頭腦風暴)和造詞階段使用不同水平的詞匯。
本文采用實驗法對四川高校2789名非英語專業壹年級學生的作文進行了對比研究。旨在探索大學英語分級教學背景下學生典型理論知識與寫作技能之間的關系,判斷“適當的英語典型理論知識會提高學生的寫作技能”這壹假設是否成立,並考察英語典型理論知識對不同層次學生寫作的不同影響。為了檢驗這壹假設,本文運用統計方法分析了隨機抽樣獲取樣本後學生作文成績的變化規律。
壹,ESL寫作理論的認知語言學基礎
ESL寫作理論認為,壹篇優秀的作文壹般有三個特點:壹是用詞準確,詞匯豐富。語言的準確性是寫作中不可忽視的壹個重要方面,因為它直接或間接地影響著信息的準確傳遞;第二,連貫性和邏輯流暢性。寫作時要註意句子中連接成分的恰當使用,這樣會使文筆流暢。同時也要註意段落之間的銜接,使整篇文章通順連貫;第三,英語和漢語壹樣,都是壹詞多義的,所以有大量的同義詞和近義詞,需要在學習中不斷積累,準確把握,以便在寫作中準確靈活地運用。
作者認為,除了語篇表層的措詞、連貫和多樣性之外,語篇的認知語義還會更多地受到語義典型性和基本層次範疇理論的影響。
典型理論的基本思想是,客觀世界中的不同範疇都有其典型成員,很難為範疇找到壹個根本的區分特征。如果我們讓字母代表語義屬性,那麽以下五個概念可以代表壹個簡單的家族相似度結構:AB-BC-CD-DE-EA。拉博夫研究了家具、書桌、椅子、沙發等壹些日常品類,調查了人們對家具的典型判斷。Rosch等人對典型形狀範疇化的心理語言學研究也證明了範疇實際上是圍繞典型而建立的,典型是壹個認知參照點。在許多自然類別中,有些成員(exemplar)比其他成員更能代表類別,也就是說,他們更典型。與企鵝相比,知更鳥更能代表鳥類。
基層範疇理論與典型性理論密切相關。人們早就意識到,在英語的整個詞匯系統中,每個單詞的地位並不是完全平等的。有些詞使用範圍廣,使用頻率高,有些詞則很少使用。這些差異會影響單詞在整個詞匯系統中的位置。現實世界中,事物分為不同的類別,同壹事物同時屬於多個類別,構成不同層次的類別。品類體系最大的特點之壹就是金字塔形的層級結構。金字塔頂端的類別是高度概括和相對抽象的,而較低層的類別則更加具體。在這些抽象和細節層次不同的範疇中,有壹個中間層次在人們的心目中占據了特別突出的地位。在這個層面上,它是人們觀察和區分事物的最顯著和最直觀的地方。Rosch等人將這個層次範疇定義為“基本層次範疇”。昂格雷爾& ampSchmid(2006)認為認知範疇根據其“格式塔、屬性、結構、功能、語言形式等”大致可以分為三個層次:基本級別類別、上級類別和下級類別。基本層次範疇在認知習得中具有優先性,是人們進行大部分思維活動的壹個基本層次。
二、項目概述及實驗設計
1,研究目的
本研究旨在通過對比大學英語分級教學中兩組不同類型學生寫作水平相同的平行班,驗證“語義典型性理論對四個層次學生寫作影響不同”的假設,從而有效提高寫作教學水平,改善英語學習者輸出能力相對較弱的現狀。
2.研究對象
研究對象是四川師範大學、四川大學、西華大學和西南財經大學2009級非英語專業的壹年級和二年級學生。這些學生來自不同的大學,專業也不壹樣,這在壹定程度上保證了收集數據的全面性和客觀性。涉及***2789名學生。學生入學時,參加學校組織的英語考試。每個學生的英語高考成績和英語測試成績分別占60%和40%,計算出來的成績作為評分依據,分為A、B、C、d四個英語教學班級,研究樣本就是這2789名學生的作文。
3.研究方法和過程。
本實驗充分利用了上海外語教育出版社出版的《新理念大學英語網絡教學系統》。該系統有兩個模塊:綜合課程和聽說課程。每個模塊分為四冊,與傳統課堂教學同步運行。每個學生用自己的賬號和密碼登錄系統後,可以調用綜合課或聽說課的模塊進行學習,也可以進入“社區交流”的“教程區”與老師交流。每個班級的“輔導區”只有本班學生可以進入,可以通過發帖、回帖的方式發布信息、討論問題。
在實驗設計方面,我們隨機抽取了8個A類班級、10個B類班級、30個C類班級和12個D類班級,並將其分為實驗組(標記為A1、B1、C1和d 1)和對照組。期中利用“新理念大學英語在線教學系統”的“輔導區”向實驗組發布“語義典型性和基本層次範疇論”的內容,要求實驗組閱讀後回帖,並在規定時間內寫壹篇作文。對照組看不到內容,但被要求寫同樣的作文。老師只是對這篇作文做例行的批改和點評。期末,實驗組和控制組在30分鐘內寫壹篇不少於120字的命題作文。然後根據四六級的評分標準,100的作文由十位老師進行閱卷,以15的作文來判斷分數。
三、統計過程和數據分析
我們的統計結果如下:
A班學生:實驗組為12.7,對照組為11.6,絕對差為1.1,相對差為9.482%;
B類學生:實驗組為11.4,對照組為10,絕對差為1.4,相對差為14%;
C類學生:實驗組為10.1,對照組為7.7,絕對差為2.4,相對差為31.168%;
D班學生:實驗組6.9,對照組5.6,絕對差1.3,相對差23.214%。
以上數據表明,對照組和實驗組在四個水平上的絕對差異:最高水平為C,其次為b。各組的相對有效率:C級最高,其次為D級..這說明C級實驗組的得分最高,B級實驗組次之。C級實驗組的提高最為明顯,D級實驗組次之。
由於樣本較小,應用t檢驗計算平均值的95%置信限,結果如下:
樣品a1: 12.02至13.38;樣本A2: 10.52至12.68。
樣品b1: 10.43至12.37;B2樣本:9.25到10.75
樣品c1: 9.12至11.08;樣本C2: 6.74到8.66
樣本d1: 5.92到7.88;樣本D2: 4.91到6.29
考慮到A級和B級對比組的分數已經比較高:A2 = 11.6;B2=10,所以他們的提升比較小;而C級對照組的表現相對較低:C2=7.7,因此提升幅度較大。而且提高的分數(C1 = 10.5438+0)也不是很高。D級學生(主要是專科生和藝體生)的提高第二高,但是因為對照組的成績是5.6,實驗組的成績只提高了1.3,但是提高的空間很大(D 1 = 6.9)。
四。討論和結論
本文運用應用語言學的統計方法,證明了“恰當的英語上下義關系知識會提高學生的寫作技能”這壹假設。上下位關系理論對四個年級學生的寫作有不同的影響:在成績上,C班學生提高最大,B班學生次之;C類和D類學生有相當大的提升空間。
本研究對大學英語分級教學背景下的英語寫作教學有壹定的啟示。首先,四類學生對上下義關系理論知識的反映不同。因此,為了達到最佳的教學效果,我們必須針對不同類別的學生,介紹壹些不同時期的上下位關系的理論知識。當然,不同地區、不同學校的學生水平不同,最好的教學時期要根據各個學校的統計數據和歷史數據來確定。
這項研究也具有壹定的科學意義:雖然取樣範圍是西南地區的幾所高校,在該地區具有代表性,但很難概括中國大學生的整體情況。因此,這壹研究領域非常廣闊,這類研究的區域比較研究也將非常有意義。我們相信,進壹步的深入研究將會對如何在大學英語分級教學的背景下有效地提高不同層次學生的寫作能力得出更多有益的結論。
參考資料:
[1]馬大學英語薄弱院校實施英語分級教學模式的構想。教育與職業,2006,12 (35)。
[2]威廉·拉博夫。詞語及其意義的界限。羅傑·w·舒伊。(編輯。).分析英語變體的新方法。華盛頓特區:喬治敦大學出版社,1973。
[3]羅施和默維斯。類別內部結構的研究。認知心理學,1975,7:573-605。
[4]Rosch,E.《分類原則》。在E. Rosch和B. B. Lloyd(編輯)中。認知和分類。希爾斯代爾:勞倫斯·厄爾鮑姆,1978。
[5]F .昂格雷,H.J .施密德。認知語言學導論。朗曼,200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