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落花
自然是人類永恒的認知對象和審美對象。大自然的形態豐富多彩,人類對美的獲取是無窮無盡的。山川植物“有氣質”。情感遇到這些形式,於是就有了意象。我國歷史上有無數優秀的詩篇。本文只想抓住其中的壹個——壹首以“落花”為意象的詩來簡單說壹下。
落花是壹種自然現象和規律,但在中國古代詩詞中卻被賦予了情感和生命。總結起來,“落花”這個意象有幾層意思。
A.壹、落花描寫為自然風光,構成優美的意境。
《春城花滿天飛》(韓逸《寒食記》)給人的感覺是,春風溫暖晴朗,各色花朵迎風起舞,妙不可言。
"但現在我記得那壹夜,那場暴風雨,我想知道有多少朵花被折斷了。"(孟浩然《春曉》),伴隨著風雨聲,落花遍地,可以想象春天的美好和孩子的童趣。
b、壹、面對落花,感嘆:感嘆時光飛逝,美景不再。
“流水春去,是天地。”(李煜《浪淘沙》)由此可見國破家亡之恨與無奈。
“花從水漂到水,壹種相思,兩處閑情。”(李清照《剪梅》)表達了壹種深沈的憂郁,壹種淡淡的相思之痛。
“今天埋花的人是愚蠢的。他下葬的時候認識誰?”這是《紅樓夢》裏林黛玉的葬禮詞。花已葬,誰來葬,暗示著自己的命運不如落花,耗盡了心中持續的悲傷。
c、還有象征意氣風發的落花精神。
《花落春常》考生俞樾在道光年間的禮部復試,這句話以壹首詩開頭,寓意希望在人間。
“壹池春水環繞花身,花影妖嬈占春,被東風吹作雪,絕勝於南摩碾成塵。”(王安石《北國杏花》)隱詩人寧願在與頑固派的鬥爭中死去,也不願妥協隨波逐流。
2.活水
a、因為水是軟而冷的,所以常被比作月光,看得見摸得著,卻難以把握。
事情。
“日令夜涼如水,坐觀牽牛花與織星”(杜牧《秋夜》),詩人借水的冷淡從側面反映了封建時代女性的悲慘命運。
b、因為水的不斷剪不斷,水的永無止境,與無盡的悲傷不謀而合,所以詩人常用水來比喻悲傷。
“水雖仍流,刀雖斬,酒雖溺,愁猶還”(李白《宣州謝眺別墅別書記》),抒發了詩人強烈地感受到現實與理想不可調和的矛盾而產生的憂思;
“妳能有多少悲傷?就像壹條向東流的河流。”(南唐十國?李煜的《於美人》),詩人經歷了亡國之痛,嘗盡了人生之苦。他用“壹江春水”來抒發自己的哀怨和恨意,讓讀者看到哀怨如泉水,汪洋恣意,壹腔怨念,悲憤之情溢於言表。
3、“磅衣”與“砧音”
a、關心家人的冷暖,為全家縫制衣服是古代女性的主要職責之壹。他們在做著砸衣服這種機械重復的工作時,有足夠的時間想念遠在他鄉的親人。單調悠長的砧音有助於擺脫外界的煩惱,心靈專壹,起到凝聚和強化思念之情的作用。由於這些原因,砸衣服的動作和與之相關的清潔鐵砧的聲音成為古典詩歌中“思考女性”主題下最常見的意象之壹:
“蕭吹簫管落花,衣襟夜碎對月。”(李白《易道》)
“我已經厭倦了砸衣服,我被深深地堵住了。”(杜甫《易道》)
"在飛,在鐵砧之外,天長地久走向玉通."(宋?顏·《青春之旅》)
b,月下打衣的狀態,風送鐵砧的聲音,既懷念女人的傷,又容易觸動遊子的感情,所以打衣的意象也是傳統的鄉愁意象之壹。
杜甫的《秋色繁華》是用白帝城的鐵砧聲表達流亡生活時對家鄉的向往;
玉露雕零楓林,巫山巫峽蕭瑟。
江天之間波濤洶湧,雲遮霧繞。
叢菊前些日子流淚了,她壹個人在船上。
寒衣處處推刀尺,白帝城急兮兮。
c、古典詩詞表現了打衣砧聲的形象,也塑造了這個形象。它不僅感染和觸動了身處境遇的思考女性和流浪者,就連普通詩人也常常喜歡用這種聲音作為自己詩歌的背景音樂,來表達各種復雜的情感:
“深院靜,小院空,冷砧斷斷續續,風陣陣。但夜長人不眠,音月來幕。”(十國南唐?李漁的《絕招》)
“鐵砧清秋巷,燈白夜堂涼。這就意味著沒有人會,城市會醉生夢死。”(林景熙《夜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