永裕樂靜寇顧北館懷舊屬於“歷史的回聲”的話題。這個題目的重點之壹是學習前人解讀歷史的思維模式,看他們如何借鑒歷史,表達自己在生活中的見解和感受。通過觀察追溯與景物相關的歷史事件和人物,表達自己正確意見不被接受的沮喪和憤怒的心情。但學生在具體的學習過程中卻有理解上的困難,因為這個詞幾乎充滿了典故,思想感情含蓄深刻。為此要求學生課前預習此詞,打印分發辛棄疾的相關生平資料和寫此詞的背景資料,讓學生有個大概的了解。在過程中註意朗讀,從自由朗讀到範文朗讀,再到壹起朗讀,引導學生站在自己的立場上“朗讀”文本,從朗讀中感受作者激越豪放的詞風。在閱讀中,詳細論述用典的意圖,從而了解詩人含蓄深沈的思想感情。
教學目標
1,通過課文學習,使學生理解課文中典故的含義和表達功能;
2.大聲朗讀,體會作者通過古事抗金救國的急切,收復中原的苦悶,對統治者屈辱無能的憤怒;
3.通過比較蘇新浩詞的不同風格,學生可以進壹步了解豪放詞的特點。
重點和難點
1,討論典故的含義;
2.指導閱讀,在閱讀中體會詩人的情感,感受詞的豪放風格。
安排壹個課時。
教學過程
壹、預習復習。
1,預習課文,根據課文下的註釋通讀整個單詞達到初步理解並註意後面的單詞。
浪漫:這裏指的是英雄的遺產,也就是英雄在歷史舞臺上的豐功偉績,所謂
纏綿的風。
吞萬裏:豪氣幾乎可以吞沒萬裏山河,形容不凡。
曹操:壹開始很亂。這裏看起來很邋遢。
北顧:回望北方。
能比:什麽能比,怎麽能比,就是怎麽能忍。
2.看辛棄疾的生平資料和寫這個詞的背景資料。(材料將在上課前壹天分發)
3.檢查和背誦念奴嬌赤壁懷舊。
4.說出學生的名字來回答:作者在文字中對赤壁景象的描寫有什麽特點?有什麽作用?
這個設計既復習了舊知識,又為引入新課做了很好的過渡。
明確:赤壁的場面恢弘而驚悚,既襯托了古戰場的慘烈,又有效襯托了英雄。
第二,引入新課,激發興趣。
登上赤壁,赤壁的驚濤駭浪激起了蘇軾的無限遐想。相較於少年時豪氣萬丈、事業有成的周瑜,年近半百的東坡自然會感慨無限。今天,我們將學習辛棄疾的作品《永遇樂京口顧北亭懷古》,這是繼蘇軾之後豪放派詞的又壹代表。如何看待辛棄疾登上京口顧北亭?
(設計說明:將剛學的豪放派代表人物蘇軾的作品引入到豪放派另壹代表人物辛棄疾的作品學習中,可以調動學生的學習熱情,激發學習興趣,與復習舊知識相銜接。)
第三,作者和寫作背景。
1.請介紹壹下辛棄疾,以及這個詞的創作背景。(結合課文下的註釋①和印發的相關背景材料回答)
2.課件投影,作者和寫作背景。
辛棄疾是詩人中的英雄。1161年,晉國大舉南侵。21歲那年,辛棄疾帶領2000多人在家鄉起義,加入了以耿靜為首的農民抵抗軍。在叛軍的幾個月裏,他表現出了非凡的勇氣和決心。到南方後,他繼續堅持主戰,用充滿愛國激情的文字和文章宣傳北伐抗金、收復中原、統壹全國的主張。而以趙構為首的趙朝卻偏安江南,在臨安過著燈紅酒綠、歌舞升平的生活,與金的屈辱講和。他們壹直害怕叛亂分子。辛棄疾被迫退休,壹腔忠義熱情,卻沒有辦法報國。他的許多話反映了這種悲痛和憤慨。我們今天要學的這首詩是壹首很突出的詩。宋寧宗嘉泰三年(1203),辛棄疾以64歲高齡從江西農村隱退十余年,為執掌大權的韓侜舟所用。當時蒙古已經崛起,而金正在衰落,內亂爆發。韓想建立壹個偉大的東征來鞏固自己的地位,所以他用辛棄疾作為號召北伐的旗幟。第二年(1204)被任命為鎮江知府,當時正值抗戰前線。辛楚楚在鎮江積極準備北伐,但他的意見不能被韓侜舟壹夥采納,被降職,後被調離鎮江。辛棄疾施展才華,為光復大業做貢獻的願望又落空了。這就是辛棄疾寫這個詞的背景。
(設計說明:課件投射作者和寫作背景,目的是幫助學生理解文中隱含的典故,理解辛棄疾作為愛國詩人的思想抱負。)
四、教師示範朗讀或播放課件錄音背誦,疏通課文。
這種設計讓學生能夠準確讀出課文中單詞的發音,初步感受到英雄主義的情感基調。)
第五,研究文本,討論用典的意義和作用。
(壹)課件投影,明確典故。
所謂典故,是古詩詞中常見的壹種寫作手法,指的是古代的事,古人對比今人,今人抒發感情。恰當地運用典故,可以使詩歌意味深長,含蓄深刻。用典故或敬慕古人;或者拿古人自身的情況,感受他們的人生經歷;或者借古諷今等等。簡明扼要,以壹當十。
(這個設計可以讓學生知道什麽是典故,掌握典故的作用。)
(2)全詩用了哪些典故?妳認為每個典故的用意是什麽?(參照筆記和材料進行小組討論)
清:用了五個典故:孫權、劉裕、劉義隆、河貍廟、廉頗。
(這樣設計是為了讓學生理解文中典故的含義和詩人們的思想感情,從而達到教學目的。我們之所以循序漸進地討論單詞,是因為這是學習這個單詞的壹個難點。循序漸進的討論思路清晰,有利於理解和掌握。)
1.孫權和劉義隆經典是用來分析和討論的。
(1)說說這兩個人的相似之處?(明確:都是能建功立業的英雄,成就都始於京口。)
(2)找出最能表達詩人對孫權和劉裕感情的詞句,說出詩人對他們有什麽感情。(明確:“求”、“英雄”、“風流”、“金戈馬鐵”、“虎吞萬裏”等詞句準確地表現了作者對英雄的崇敬、敬仰和向往,哀嘆英雄難求,主觀感情強烈。)
(3)回憶兩位在京口立下豐功偉績的英雄,激勵詩人們抗擊金人,重拾中原的愛國豪情。他們也是皇帝,但是南宋呢?所以,用這個二人碼是什麽意思?(清:諷刺宋室。)
2.劉義隆佳能用於分析和討論。
請用自己的話概括這個典故。
(2)典故的目的是什麽?(清:借古諷今,告誡南宋朝廷不可草率出兵,體現其正確的抗金作戰思想。)
3.分析和討論佛寺經典。
(1)“四十三年,望中猶記,火燒揚州路”寫的是什麽?(清:追憶往昔,回顧壹生對金。)
(2)作者寫了海貍寺的壹個場景,表達了什麽心情?(明確:作者心情沈重,表達了自己的憂慮:現在江北各地都被長期占領,如果不尋求迅速收復,民風就會安於異族統治,忘記自己是宋朝的臣民。表達對南宋朝廷未能恢復中原的憤怒。)
4.廉頗經典用於分析討論。
有人說最後壹段充滿豪情,有人說是悲苦。說說妳的理解。(參考:詩人以廉頗自身情況為例。他渴望別人來問,充滿了先烈暮年的豪情,無人可問,表達了自己滿腔愛國豪情,卻連被人鄙視,壯誌難酬的悲憤。)
5.總結。
辛棄疾不愧為用典高手。他用典故來諷刺現在,表達他微妙而深刻的復雜感情,表現了他的英雄氣概。風景、佳能、情感融為壹體,渾然壹體。
第六,把握詩人的情感,引導閱讀。
1.第壹個字有四個韻腳,分別是地方、去、活、虎、古、路、鼓、號。朗讀時大聲讀韻,然後有輕微停頓。
2.朗讀時壹定要保持壹種英雄的口吻,讀出對古代英雄的敬仰和哀嘆,讀出雖老卻充滿勇氣的豪情,讀出自己無心報國卻無門報國的憤懣。尤其是最後壹句“誰問,廉頗老了,還能吃嗎?”這句話是全文的主旨。要讀懂壹個詩人的英雄氣概,不應該把它當成悲觀或者怨恨。
這個設計是為了讓學生掌握朗讀的壹些要領,通過古代事件體會作者抗金救國的急切心情,收復中原的苦悶,統治者的屈辱,從而完成教學目標。)
七、《念奴嬌·赤壁懷古》和《千古風流?京口顧北亭懷古以詠史抒懷,並探討了這兩個詞的異同。(這個問題的設計,既要讓學生知道兩個詞的異同,又要讓學生了解大膽派兩個代表人物蘇信的風格異同。)
1.相似之處:結構上,都是“懷舊”;意境恢弘;主要思想是將過去與現在進行比較。
2.不同點:①《念奴嬌·赤壁懷古》第壹部,以“千古風流人物”、“三國周郎赤壁”、“壹次有多少英雄”從場景中逐層呈現人物,為下壹部的論述做鋪墊;“永裕樂?《京口顧北亭懷古》上篇有議論,下篇也有寫山水的地方。②討論涉及的問題不同。蘇軾的詞作品縱橫捭闔,思考宇宙人生的終極意義;辛棄疾的詞作品緊密聯系現實,通過詠史來談自己的謀略觀,表現自己的愛國情懷。(3)蘇詞敘事開闊明朗,曠達樂觀;辛詞典故多,層層轉折,晦澀難懂。
(這個設計是為了讓學生了解蘇新浩表達文字風格的不同,進壹步了解豪放文字的特點。)
八、黑板設計。
永裕樂京口顧北館懷舊。
辛棄疾
仰慕的英雄很難找。
孫權與劉裕
報國之誌諷刺朝廷
劉義隆通過對古代的諷刺和對現代的批判來警告英雄主義的煽動。
河貍寺以隱憂對比今昔,怨念深重悲壯。
明烈士晚年的誌向
廉頗
表達自己無法報效國家的憤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