董海川,生於清代嘉慶年間(1797-1882),河北省文安縣米家塢人,幼年喜學各家拳術,及長訪師江南,在桃花山上見壹年幼和尚不斷向樹擊掌,並盤樹繞行,董自恃勇武上前和小和尚交手,結果大敗。於是他請見老和尚,虛心求教,歷經幾個寒暑,盡得其藝;臨別時師傅叮囑:技藝已有成就,切忌少年氣盛惹事生非,董唯唯應諾。然而回家之後偶與人爭,以致出手傷人,官方緝拿甚緊,董遂凈身為閹,隱於京師肅王府中,做了壹名司菜太監。
楊露禪(1799—1872年),名福魁。河北廣平府(今永年縣)人。自幼好武,因家貧,迫於生計,在廣平府西關大街中藥字號“太和堂”中幹活。這藥店為陳家溝人陳德瑚所開。陳見楊為人勤謹,忠實可靠,又聰明能幹,便派他到故鄉陳家溝家中做工。適逢陳長興借陳德瑚家授徒。楊心中十分羨慕,有心拜師學藝,但壹者事繁,二者又怕陳不收自己。他雖然懂得江湖禁忌,
但因學藝心切,便在陳氏師徒練拳時,在壹旁觀看,用心記下某些招式,無人時便私下練習。久而久之,竟有所得。後被陳發現,見其是可造之才,不但沒有怪罪他,反而大膽摒棄門戶之見和江湖禁忌,和陳德瑚商量,準其在業余時間正式學習太極拳。
這樣,楊露禪才得以正式拜陳長興為師。這便是民間傳說中《楊露禪陳溝偷拳》的真貌。經小說家的藝術加工,如民國初年有人所編的傳奇小說《金蟬盜技》等,也由此衍化而來。宮白羽武俠小說《偷拳》和由此書改編的電影《神丐》,就是根據上述楊露禪學藝
故事創作的。
黃飛鴻(1847-1924),南海西樵祿舟村人,他是嶺南武術界的壹代宗師,也是壹位濟世為懷、救死扶傷的名醫。其父黃麒英乃晚清“廣東十虎”之壹,飛鴻五歲從父習武,12歲隨父鬻技街衢,盡得家傳功夫。後遇鐵橋三之愛徒林福成授其鐵線拳、飛砣絕技,並在宋輝鏜處學得無影腳,武藝日臻精進,稍後,飛鴻隨父於廣州樂善山房設館授徒。麒英謝世,飛鴻子承父業成為壹代宗師,是當時南派武林中最年輕的武術教練。壹生中,曾先後被提督吳全美、黑旗軍首領劉永福等聘為軍中技擊教練。相傳其平生絕技有雙飛砣、子母刀、羅漢袍、無影腳、鐵線拳、單雙虎爪、工字伏虎拳、羅漢金錢鏢、四象標龍棍和瑤家大耙等。因其尤精虎形諸勢,故在武林中享有“虎癡”之雅號。
孫祿堂:孫式太極拳創始人,(1860—1933年)名福全,字祿堂,晚號涵齋,別號活猴。河北望都縣東任疃村人,清末民初蜚聲海內外的著名武學大家,堪稱壹代宗師,曾同時擊敗五位日本武士,在近代武林中素有虎頭少保,天下第壹手之稱。13歲時孫祿堂拜河北省名拳師李魁元為師,學習形意拳,同時文武兼學。兩年後,孫的武藝出類拔萃,李魁元便把他推薦給自己的師傅郭雲深繼續深造。不久他便把形意拳的真功學到手。然而他並不滿足,還繼續尋師學藝,到北京跟八卦掌名師,程廷華學藝,由於孫祿堂本來功底深厚,又得程師竭力指教,苦練年余,盡得八封掌的精髓。為使他經風雨見世面,廣識神州武林各派之精華,追本求源,掙脫師法樊籬,日後自成壹家,便誠懇地勸他離師門去四海訪藝。1886年春,孫祿堂只身徙步壯遊南北11省,期間訪少林,朝武當,上峨嵋,聞有藝者必訪之,逢人較技未遇對手。1888年他返歸故裏,同年在家鄉創辦了蒲陽拳社,廣收門徙。
1933年冬天他無疾而終,享年73歲。
霍元甲(1869-1910),字俊卿,祖籍河北省東光安樂屯(屬滄州地區),世居天津靜海小南河村,為精武體育會創始人。 孫中山曾為他題詞尚武精神。他的武藝出眾,又執仗正義,繼承家傳“迷蹤拳”絕技,先後在天津和上海威震西洋大力士,是壹位家喻戶曉的英雄,他的壹生雖然短暫,但卻轟轟烈烈,充滿傳奇色彩。
霍元甲生在壹個迷蹤拳(又名燕青拳,相傳是梁山好漢盧俊義和燕青所創)的世家。父親霍恩第以保鏢為業。霍恩第有三子:霍元卿、霍元甲、霍元棟,元甲排行第二。據說霍元甲幼年體弱,父親霍恩第不讓他習武,可是霍元甲暗中練習,並在24歲那年擊敗了壹位外鄉高手(有種說法是這高手是來尋仇的)。這個傳說被拍成了電視劇。
霍元甲成年後在天津經營藥材商店,後到上海辦“精武體育會”(精武門),為發揚中華武術作出了巨大貢獻。在上海,他曾經在擂臺上擊敗俄羅斯大力士(有資料顯示,俄羅斯大力士沒有被霍元甲親自擊敗,而是當霍元甲答應了比武以後,俄羅斯拳手放棄了比賽。)有壹次日本壹個大力士團來中國要求比試,霍元甲因病為理由派弟子劉振聲接戰比試,結果打敗了日本力士。“精武體育會”是1910年由霍元甲在上海創立的武館,霍元甲在創立精武體育會之後數月內,不意中毒於9月14日身亡。終年42歲。
霍元甲逝世後,當時精武會弟子和上海武術界愛國人士為霍元甲舉行了隆重葬禮,敬獻了“成仁取義”挽聯,安葬於上海北郊。轉年,由弟子劉振聲扶柩歸裏,遷葬於小南河村南。上海精武會由元甲之弟元卿、次子東閣任教。各地分會相繼分起,十數年後,海內外精武分會達43處,會員逾40萬之眾。
有傳說霍元甲被日本人下毒藥害死之後,他的愛徒陳真替他報仇。這個傳說在1960年代末70年代初首次被李小龍搬上銀幕(電影《精武門》,李小龍演陳真)。但其實歷史上並沒有“陳真”這個人物。
韓慕俠:世界上第二個擊敗康泰爾的著名拳師,這是當年和霍元甲同鄉並齊名的大師,武林大師張占奎弟子,解放前黃埔軍校首席國術教官,擊敗無數外籍高手,打死天津擂臺俄國大力士。其孫韓建中現任中國公安大學格鬥教授。電影《武林誌》裏東方旭的原形就是他(北京的六國飯店與壹位俄國大力士康泰爾交手);在天津開武館,1916年前後,周恩來在天津南開中學讀書,並投身革命事業。為了強身健體,他拜名揚京津的拳師韓慕俠為師,學拳練武。韓慕俠當時以教武為生,最擅長“形意八卦”,除在南開任教外,還在家裏設武館授徒傳藝。周恩來學習之余,常穿壹件長布大褂,去韓慕俠家裏學拳練武。因為學拳,使周恩來與韓慕俠建立起誠摯的友誼。周恩來曾提筆為韓慕俠的武館,寫下“韓九師堂”四字。1917年周恩來東渡日本後,還將他學拳期間與韓慕俠等人在武館的合影寄給拳師,以示思念之情。韓慕俠曾感慨地說:“翔宇(周恩來)年少誌高,深謀遠慮┄┄我教他怎樣強身,他卻教我怎樣做人。”。
杜心武,又名星武,字慎媿,號儒俠,道號"鬥米觀"居士。(1869年出生於湖南張家界慈利,1953年逝世於湖南)是壹位中國武術家,是自然門的壹代宗師。因為他身材瘦削,被稱為俠骨。在日本留學時,曾經飛腿打敗相撲,又被稱為神腿。其資料及故事比較紛雜,信史難見,他曾當過孫中山的保鏢。馳名中外的武術家杜心武,出生於武風極盛的湖南慈利縣,從小拜武林怪傑徐矮子為師,學得壹身驚人的功夫,早年在四川、貴州、雲南壹帶做保鏢。威震四方,被譽為“南北大師”。新中國成立後,人民政府接杜心武下山,曾任湖南省人民軍政委員會顧問。1953年因舊傷復發,咯血而逝,終年84歲。杜心武壹生之中,徐矮子對他的影響最大。後來杜心武功成名就,徐矮子回到老家四川,再無音訊。杜心武無論如何苦苦相留,也留不住。
王子平,回族人,生於壹八八壹年,卒於壹九七三年,生前任中國武術協會副主席,他生於武術之鄉河北滄洲的壹個武術世家,和佟忠義並稱“滄洲二傑“,有“神力千斤王”之稱。從學於魯人楊洪修,精查拳、八極拳、龍泉劍,早歲行商關東,後投身軍伍,以武術教練將士。壹九壹九年,俄國大力士康泰兒在北京中央公園獻技,勢甚囂張,王激於義憤,當眾挫敗之。後又挫敗西方力士馬誌尼、阿拉曼、柯芝麥、沙力文。在青島時,曾遭日帝憲警圍攻,王子平把他們壹壹擲至樓下,表現了我中華民族不畏強暴的精神和魄力。被世界公認為“第壹大力士”“神力千斤王”。擊敗包括周遊四十六國無對手的俄國大力士康泰爾等八位世界著名大力士。影片《武林誌》就是以他為原形。
壹代宗師--意拳創始人王薌齋先生,名政和,又名尼寶,字宇僧,晚年自號"矛盾老人",1885年生於河北深縣魏家林村。1894年跟郭雲深大師學習形意拳。因其終年苦修苦練,寒暑不輟,深究拳理,倍受郭老青睞,故盡得郭老畢生拳學之精髓。弱冠之年,已成為壹代名師。
學拳之始,就不拘泥於拳術的派系門戶之見。他認為:我國拳術歷史悠久,不同時期、不同地區的有成就的拳術家,都具有不同的風格與特長。這正是我國拳術所以源遠流長、繁榮興旺的原因。先生對拳理的著眼點並不是壹技、壹得的局部學識,他用畢生精力探索和研究拳家學術領域裏的真諦。時至今日,意拳站樁功幾乎遍於全國,先生為我國人民的醫療保健事業做出了貢獻。
1963年月先生病逝於天津。
霍殿閣,八極門第六代宗師,字秀亭(1886-1942),霍氏八極拳創始人,滄州東南鄉小集人,著名八極拳拳師“神槍”李書文的開山弟子,曾為清朝末代皇帝溥儀的武術老師兼護衛,1932年攜侄霍慶雲等人隨溥儀到東北,在東北的八極拳傳人較多。。曾擊敗當時在中國東北所有的日本武士而成為末代皇帝浦儀的保鏢。
1942年,霍家連續發生喪事,壹個月內霍之大夫人、二夫人、霍公殿閣本人相繼逝世(關內老娘親也同月病逝),
靈柩發回滄州小集。
霍殿閣之武功精湛、稱雄武林,是“神槍”李頂門大弟子,被列入民國22年《滄縣誌》。
霍殿閣追隨其師“神槍”李書文,後成為八極門中期的壹代宗師。
顧汝章:壹代鐵砂掌大師,江蘇阜寧人,1894年出生於壹個貧苦農民家庭。其時國弊民窮,兵荒馬亂。他八歲起從山東武士嚴蘊齊學藝。嚴是清末民初人士,精通少林武藝,尤其擅長槍術,武林有“嚴大槍”之稱。顧汝章苦學十年,盡得嚴師真傳,青年時代即以少林武術顯名於蘇、湘、浙、鄂等省;在1924年南京中央國術館舉辦的全國國術比賽中,奪得最優獎。
顧汝章自二十余歲起,便不辭辛苦頻頻往來於大江南北,傳播少林武術。二十年代末期,與萬籟聲、萬籟鳴、李先五、傅振嵩等著名的北派拳師聯袂南下廣東,這就是武林掌故所說的“五虎下江南”。1928年,他被聘為兩廣國術館教師。1929年,他創立廣州國術社,自任社長,從此開了少林武術在南國傳播的先河。
顧汝章少林功夫造詣極深。凡親眼見過他表演武功的人,莫不交口稱贊。他大少林武術不但適合表演,能以氣勢磅礴的武風鼓舞人的鬥誌,而且非常註重實打功夫,往往能以深厚的功力壹舉決勝。他的少林鐵砂掌功尤其為人所稱道,有“鐵砂掌顧汝章”美名。
壹九五二年,顧汝章不幸病逝。他去世時身無余財,家無長物。但他卻在南國留下不可壹筆不可估量的遺產,這就是他在南國播下的少林武術種子。
李小龍,截拳道創始人,武術哲學家,武術技擊家,功夫巨星。李小龍1940年11月27日生於美國三藩市,他的童年和少年是在香港度過的。李小龍幼時身體非常瘦弱。父親李海泉為了兒子的體魄強壯,在他7歲時便教其練習太極拳。李小龍在13歲時跟隨名師葉問系統地學習了詠春拳,並在家中設壹座木樁,每天對著木樁勤練不輟。此外,他還練過洪拳、白鶴拳、譚腿、少林拳、戳腳等拳種,為後來自創截拳道打下了堅實的基礎。
20世紀70年代初,壹股中國功夫影片的狂潮席卷著世界。李小龍這個響亮的名字震撼全球。
1971年夏季,李小龍接受香港嘉禾電影公司的邀請,以1.5萬美元的片酬簽了兩部影片,第壹部是以中國武術為題材的《唐山大兄》。該片預算只有10萬美元,而且劇本也是邊拍邊寫的,在這種情況下卻創下了香港開埠以來的電影最高票房紀錄,達到了300萬港元。
繼《唐山大兄》之後,李小龍又拍攝了《精武門》,《精武門》比《唐山大兄》增加了壹倍的預算,引起更大的轟動。李小龍在片中的大無畏精神和驚人的打鬥技巧,特別是他表演中的“李三腳”和“地躺拳”和“雙節棍”,令人贊不絕口。
此後,李小龍又自組協和電影公司,自編、自導、自演了影片《猛龍過江》和《死亡遊戲》,還與美國華納電影公司聯合拍攝了《龍爭虎鬥》,並親自擔任了主角。
正當李小龍雄心勃勃,大展宏圖,準備繼續拍完《死亡遊戲》的時候,由於藥物過敏,1973年7月20日突然在香港逝世,享年才33歲。
李小龍由於在武術和電影等方面有卓越的貢獻,他先後在1972年和1973年兩度被國際權威武術雜誌《黑帶》評為世界七大武術家之壹。1972年還被香港評為十大明星之壹。美國報刊把他譽為“功夫之王”,日本人稱他為“
武之聖者”,香港報紙贊譽他為“當代中國武術及電影史上的奇才”。在美國、日本、英國、香港、臺灣等國家或地區同時出版了紀念李小龍的多種多樣的雜誌和特刊,都稱他為“發揚中國武術最有成效的人。”
李小龍的壹生是短暫的,但卻如同壹顆耀眼的彗星劃過國際武壇的上空,對現代技擊術和電影表演藝術的發展作出了巨大的貢獻。他主演的功夫片風行海外,中國功夫也隨之聞名於世界。許多外文字典和詞典裏都出現了壹個新詞:“功夫”(Kung
fu)。在不少外國人心目中的功夫就是中國武術,李小龍也成了功夫的化身。許多國外武林高手、空手道拳師,泰拳大師看過李小龍主演的功夫片後都承認:“李小龍確有真功夫。”確實,還很少有壹位東方武術家能像李小龍壹樣突破國家、種族的領域,並且在死後聲威依然聲威不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