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書譜》為初唐時期傑出書法家孫過庭的書論。
《書譜》作者孫過庭,唐代書法家、書學理論家。《書譜》原以楷書、草書兩種字體寫成傳世,但今人所見為草書墨跡,自宋以後海內外摹刻本有20余種之多,廣為流傳,影響巨大。
民國後,真跡為故宮博物院收藏,民國13年為延光室影印出版。1948年這壹名跡被運往臺灣省。1978年上海書畫社出版的《書譜墨跡》是目前最完善的版本。
《書譜》是我國書法史上的傑出書學論著,書文雙絕。書分上下卷,計3700余字。其草書宗法“二王”(王羲之,王獻之),用筆精工、結體遒美,草法周詳,為後世習草者開壹門徑。宋高宗雲:“《書譜》,匪特文詞華美,且書法兼備”。
作者在論著中總結了楷草篆隸各體書寫經驗,並從書學理論上提出創見,主要有:
壹、闡述了“五乖五合”之說,“得時不如得器,得器不如得誌”,強調了主觀條件是決定的因素。
二、筆法上提出執、使、轉、用之說,論述了執筆、運筆、行筆的轉折及字體的點畫布置。
三、論著中提出“初學分布,但求平正;既知平正,務求險絕;既能險絕,復歸平正”,如此樸素的辯證書學理論觀點,《書譜》多有論及。
四、關於書法鑒賞評論,作者認為評論家最好也是創作家,才能深刻理解和評論作品的得失,“家有南威之容,乃可論於淑媛;有龍泉之利,然後議於斷割”。《書譜》對於書家的藝術個性與人品個性之間的聯系與區別,對於法古不泥古、推陳出新等觀點多有“舉前賢之未及”的論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