顏路老人,黃浦人,1937年參加“8·13”淞滬抗戰,是孝感文史界的名人。他寫道:“1945在重慶江北經營織布廠的陳華能女士,年近七旬的張中民先生,要求加入‘重慶孝感旅協’,舉幾個例子描述他們的祖先。從1984到1996這十幾年間,銅梁人,重慶人陸,多次寫信,請他們查壹下孝感祖上的情況。德陽的張先生也專程到孝感尋根祭祖。1989,84歲的程先生特意從臺北回到家鄉孝感定居,說起他在臺灣省認識的人,大多都是介紹他們的祖先從湖北孝感移民到四川的。”真的不是說妳在外地無知,麻城孝感早就認識妳了。顯然,很多人把孝感縣(今孝感市)和麻城縣(今麻城市)的孝感鄉混為壹談。好在兩地的界限是* * *,追到過去只是友情。沒必要再細分了。原綿陽市CPPCC文史委員會主任、著名學者鐘立謙先生提出了更為精確的論證。他查閱內江縣誌:“內宜舊戶,多來自麻城,及鄰市。今天不知為什麽,被告知明洪武二年(1369)遷到麻城孝感鄉。”“嚴說”這個詞,並沒有考察明以前絕不可能“奉(朱元璋)詔”招人入川的史實,而只是說明習慣成自然,尊重縣望原則。1,委托縣裏看農村,求自重。明於震黃州首府麻城人口眾多,子孫繁衍。有很多有才華的人受到人民的尊重,受到政府的重視。這和至今編家譜的人是壹樣的。或者更進壹步,很難檢驗兩千年前的同姓皇帝熊浩,這與正宗的心態相似。這和從祠堂標榜“xx堂”為郡望的習俗是壹樣的。2.康熙三十六年(1697)後,大量湖南等省移民入川,其狡猾之徒結夥作戰,冒充麻城孝感鄉老戶,強占他人耕地,威脅政府,屢屢勝訴。雍正五年(1727),朝廷查出此事,妳下令全川徹查土地,摸清產權,做個記錄,才制止了這種歪風邪氣。二、移民轉運站說著名區域史學家、四川地方誌編修家孫教授在壹封信中寫道:“明清時期有五個移民轉運中心:除湖北麻城孝感外,還有廣東南雄的諸暨鄉、山西洪洞縣的大槐樹、江西的瓦屑壩、蘇州的雁門。洪洞的大槐樹是明朝洪武移民的轉運中心。”《洪洞槐樹記》作者孫女士贈書說:“槐樹有官方的移民移送機構和移民登記簿,也有移民後代的回憶、官員文人的題詞、民間的移民紀念標誌(包括槐樹上的鳥巢及周邊建築)。”現在很多北方人都樂於說自己的祖籍是洪洞的槐樹,而不管壹個小村子裏住著幾百萬人,不管他們的祖先在哪個省哪個縣。清朝建國後,四川的人口比明朝以後的陜北、陜西、甘肅、河北的人口還多。所以,麻城孝感鄉這個移民中轉站的規模至少與大槐樹村相當或更高。可惜沒有檔案歷史可考,連大槐樹都不能列為景點。試談:1。明末清初的麻城縣曾包括黃安縣,後分離出來。麻城縣人口眾多,糧食生產豐富,戰爭災難消退,建立大型移民中轉站成為可能。《古今圖書集成·黃州府戶口考》:“康熙四年(1665),黃州府實有人口94428人(不含婦女、16歲以下未成年人、60歲以上老人),其中麻城縣10605人。康熙十壹年(1672),康熙二十壹年(1682),編加19丁。”康熙+1年(1672),吳三桂叛軍王平還在四川作亂。平叛後的康熙十三年(1674),清政府初步開始“湖廣填四川”。這些年,麻城縣只增加了19個壯丁。似乎推測是1000多名男性隨家人移居四川,導致人口凈增為零,為孝感鄉移民中轉站的建設奠定了基礎。孝感鄉的居民只有麻城縣人口的20-30%。(有人調查過,這個鄉在紅安縣城關鎮壹帶,比當時的麻城縣小1/3。就算把壹家四口的孝感村民全部遷到四川,又怎麽可能“占領”他們在四川的生意,成為移民的主流?《黃安城集成》載:“崇禎桂衛(1643)三月二十三日平,張掩之,驅女以鋤頭平城,旋殺之,屍埋土中,不及老城(黃州府)。每五天燒殺壹次,棄之不顧。黃安郡,明末橫行,棄而不守,民不聊生。”這樣壹來,這個曾經由黃安縣管轄的城市,就可能淪為壹個難找的孝感鄉(今紅安縣城關鎮)。2.音樂光盤、地方誌、墓碑的記載,為孝感鄉成為移民中轉站提供了依據。四川省渠縣人大農業工作委員會付長誌先生撰寫的《明清時期渠縣遷姓探源》壹文,引用了49個移民的族譜和墓碑,其中有21移民來自湖光縣麻城縣孝感鄉,14姓氏詳細地址為孝感鄉後增加的西頂子高階堰或高階堰。“其中始祖嚴在康熙年間從湖廣省麻城縣孝感鄉(今湖北省紅安縣城關鎮)遷入運河。”孫的《清初填川移民》也指出:“重慶南川縣移民多來自湖廣省,尤以麻城孝感鵝掌大丘為甚。"傅長誌先生又說"另壹羅姓、戴姓原籍孝感鄉,今在紅安縣或紅安縣城關鎮。另外,渠縣的楊姓,是明洪武二年(1369)從湖北麻城縣孝感鄉大石板西馬當七樓遷入的。“好像明清時期麻城縣就有孝感鄉,有三姓移民的後代指出,就在今天紅安縣城關鎮。在四川省三臺縣,清初從麻城孝感鄉遷入的後人,對家鄉下面的小地名都不知道,只有少數人解釋說有高桿堰。縣人大原主任唐興偉提供的唐家族譜,載其先祖唐進賢為南宋嘉定元年(1280)進士。他是重慶知府,來自湖北省麻城縣孝感鄉高幹醫院。像這樣的,麻城孝感鄉在宋代(元?)明清時期,由於讀音相近,* *有高階堰、高桿堰、高感院三種稱謂,或戴有“西頂(丁字)”的屬性。這裏似乎建起了移民中轉站的院落群,壹直流傳到今天的紅安縣城關鎮——最後,由於當時工作量大,時間緊,可能沒有精心管理,留下了足夠的檔案,為後人尋根提供了實際線索。湖廣麻城孝感鄉,很多四川人夢想的家園,什麽時候才能更清晰地展現自己的風采?
(原載四川客家研究中心、四川客家海外聯誼會:《四川客家通訊》2004年第1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