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養成說”壹直在教育界盛行不衰,因為教育和人格養成是壹個長期復雜的過程,正所謂十年樹木百年樹人,要形成壹個優良的品格和素養就需要壹個日積月累的過程。荀子在勸學中說“積土成山風雨興焉,積水成淵蛟龍生焉,積善成德而神明自得,故不積跬步無以至千裏,不積小流無以成江海”,充分展示了積累的重要意義。同樣古訓“泰山不拒細壤故能成其大,江海不拒細流故能成其深”這些都在教導我們註重品格和素養形成的每壹個細節,註重緩緩形成的過程,就會有壹個好的結果。
養成素質就是依據這樣壹個理論基礎形成的學說,在學習和思維進行的過程中,要端正姿態勤勉敬業,不斷深化已經形成的素養,並形成強大的比較優勢。
壹、素質的定義
“素質”詞條在詞典中的解釋是:1、指事物本來的性質;2、指人的素養;3、心理學上指人的神經系統和感覺器官上的先天的特點。
而當今現實生活中人們從感性認識上對素質的理解就是指人的工作能力、勞動技能、文化水平、平時的講話、處事行為修養和精神境界。由於人們對生活的感性認識,也由於理論界定不清,所以人們泛談素質。並學術界也形成泛素質論。
人類素質學確定人的素質潛能定義包括以下四個方面的含義:
1、人的內在要素質的規定性和量的規定性。
2、健康、體能、智慧、知識、修養的統壹體。
3、參與社會實踐和素質演化所表現的能力。
4、心靈美與行為美的統壹。
但是,當素質的定義偏向強調個性和自主的時候,素質的定義同時變得相對化。亞當斯(Adams)在總結素質的概念時,也勾畫了這些特點。他指出素質的定義包括了以下各點:素質的意義多樣化;素質反映個人的價值觀;素質是動態的,它的意義因時因地而改變;素質的意義囿於價值體系、文化和傳統。
二、研究和提升人的素質的價值和意義
(1)有助於生產力發展
在生產力系統諸要素中,人的素質是最具有活力和創造力的要素。人的素質在生產力系統中起著主體性作用、主導性作用和決定性作用。
人的素質在社會生產力中的主體性作用,首先在於人的主體需要,這種需要包括物質的和精神的。當人的主體需要產生動機時,則必須要根據主體素質付出必要的勞動才可能滿足主體的需要。這種需要和滿足需要的全過程,幾乎完全是在主體素質的作用下完成的。從壹般規律上看,低素質能力是不可能滿足超然的需要。低素質的人只能產生低檔次的物質產品和精神產品。雖然人的素質具有主觀能動性,但素質潛能大小是客觀存在的,其主觀能動性必然受到素質潛能大小的客觀制約。因此,人只能通過提高素質,增強人的主觀能動性的客觀條件,才能增強人的主體性。
人的素質在社會生產力中的主導性作用,首先表現在對勞動對象及生產資料的選擇和駕馭上。有怎樣的素質潛能就有怎樣的主導性作用,不可能產生超出現實素質的主導能力。比如原始人絕不可能駕馭現代化機器,不會運用電腦壹樣。同時,人的素質主導性作用中還包括有方向性和目的性。人的所有社會行為及其勞動創造,都是根據人的素質潛能的主導性作用,有方向、有目的的進行。
實踐證明,人的素質在生產力系統中也起著決定性作用。因為人的素質與勞動所創造的價值基本是正比的。有多大的素質潛能就可能創造多大的財富。在遠古原始社會,我們的祖先類人猿的素質幾乎還只是動物本能狀態,使用棍棒、石頭,與低等動物搏鬥以取得食物。這證明類人猿的素質決定著類人猿只能使用棍棒和石頭這種簡單的生產工具。到了農業經濟時代,人們在很大程度上擺脫了動物性,有了文化,有了可以耕作的高級生產資料和技術。經過漫長歷史發展,人類由農業經濟轉向工業經濟,又由工業經濟向知識經濟過渡。這每壹個經濟形態的變化都證明人類素質的提高和進步歷程,或者說人類素質的不斷提高決定著生產力水平也壹級壹級的提高。
人類素質學的主要功能和任務,就是認識和剖析人的類素質,並研究提高人類素質,提高人在生產力中的主體性和主導性作用。縮小國家之間、地區之間、民族之間存在的生產力水平差距,促進人類生產力***同發展。這就是人類素質學最大價值和意義。
(2)有助於提高人的生存能力
人類素質學以素質教育為教育觀,並建立健全素質教育體系與模式。素質教育完全為人的社會化著想,從名到實,從知識到實踐都要考慮到人如何參與社會,如何適應社會。鍛煉人的身體素質,提高人的體能。使人能夠適應自然環境。訓練人的自理能力和獨立生活能力,培養人的心理承受力。培養人掌握多方面的勞動技能,訓練人的社會交往能力。素質教育除了培養人的壹般社會化生存能力外,還可以根據行業、職業或社會發展的需要,培養人的自衛、自救能力和特殊環境下的應變能力及其他必要的能力。素質教育所培養人的生存能力符合馬斯洛的需求層次理論的前三個層次,即生理需要、安全需要和社會需要等三個層次的需求。這也是提高生命質量,追求人生更高價值的基本保障,只有在人取得低層次的生存需求,才可能追求更高層次的發展。
人類素質學所提倡的素質教育在中國顯得尤其重要,因為傳統的應式教育只是灌輸書本知識,而不是培養綜合能力,所以在當代應式教育模式中出來的人才很難適應市場經濟和未來的發展。學生走出校門要獨立闖社會求生存時,馬上面臨生存危機和困惑。
所以,人類素質學的素質教育就是培養人的生存能力。
(3)有利於提高人的生命質量
人類素質學在於提高人的潛能,當人的潛能得以提高,就擴大了人對自然環境的適應能力和對社會環境的適應能力。減少了許多因自身素質低而帶來的生存困難和生活困難所導致的煩惱與痛苦,增添許多人生歡悅和愉快。這本身就提高了生命質量。從某種意義上講,人的素質就是人的潛在生命質量,素質低,其生命質量就低,素質高,其生命質量就高。
如果把人的生命質量劃分為幾個層次的話,那麽可以分為身體質量;生活質量;精神質量三個層次。首先,人類素質學註重提高人的身體質量,從胎教、幼教到成人,都註重培養人的身體健康意識,讓人自覺關註自己的身體健康,加強鍛煉,減少疾病,使身心愉快,當人感受到身心健康,沒有疾病痛苦時,就感受到健康是福的愉快。
生活質量是生命質量中的重要組成部分,也是身體質量的延伸。生活質量的標準是人對物質生活需求的滿足。當然,人對物質需求是沒有絕對標準的,有的是以豪華、奢侈的消費條件和消費方式。這屬於超生活質量類型,這種類型是有悖人的類生活質量的。因為他在滿足自己正常或正當需求之外還存在壹定程度的浪費、腐敗和異化。按照類生活的生活質量標準,應該是在滿足人的正常、正當需求情況下,感到舒適而不浪費。達到此境界,要靠自身素質的把掌握與控制,壹要有壹定素質潛能去創造能滿足自己正當需求的財富;二要限制奢侈和浪費,限制物欲的無限需求。限制奢侈是靠壹種精神,壹種高境界的價值觀。
精神質量是生命質量的高級形式。也是在前兩個層次前提下的更高追求。人要追求生命質量的高級形態--精神質量,就必須要具備相應的高層次素質。人類素質學在提高人的身體質量和生活質量之後,必然要向提高精神質量方面努力。
全面提高人的生命質量,是人類素質和人類生命的發展規律,也是人類素質學的使命和方向,這是人類素質學高層次價值和意義。
(4)有助於人的全面發展和價值實現
人類素質學壹方面是提高人的素質,這是為人的全面發展而充實潛能,提供自身素質基本保證,使人在發展過程中具備內在動力要素。另壹方面是促進人的素質演化,促使改善社會環境,使每個人都有平等競爭、實現價值的機會。
由於社會諸多方面的限制和人的自身素質制約,使人沒能實現全面發展。比如經濟貧困致使人必須用全部精力為生存而拼搏,不可能有精力或有條件去作其他方面的發展。或者因為人的素質低,沒能力去創造更多的財富,而僅能付出廉價勞動,獲取微薄收入糊口,沒條件在其他方面發展。可以說:人的素質制約是人全面發展的最大障礙。
人在全面發展的同時有實現自身價值的需求。也就是馬斯洛需求層次理論所指的高層次需求。人的全面發展與價值實現障礙,除社會因素制約之外(外因),在很大程度上是可以通過提高自身素質(內因),以增強自身能量,克服外因的阻力和障礙。
人類素質學研究範疇中,素質演化研究涉及到人的全面發展和價值實現的外部因素。這在壹定程度上可能為排除素質演化障礙,改善社會環境提供參考的理論依據或實踐操作思路。當今世界壹些國家在為人的全面發展和價值實現的社會環境改善上做的比較好。嚴格來講這是壹個與政治交叉的話題。而人類素質學更側重人自身素質的提高,通過自身素質的提高去努力實現人的全面發展和價值實現。
三、大學生素質的含義和養成
在談到當代大學生素質的時候,人們通常有兩種比較對立的觀點,壹個是認為大學生青年人中的佼佼者,具有較高的素養;但是,在歷史上,我們卻不斷看到對大學生素質的質疑,包括90年代初中期“大學生道德滑坡”的討論,而現在這種質疑又有重新擡頭的味道,不過是已經賦予不同的內涵了。
其實,大學生的群體是壹個被寄予很高期望但是同時自身又存在很多問題的群體。在國外,早在80年代,在高等教育中,就開始了從卓越教育向素質教育的轉變,這是伴隨著高等教育的普及和人們對“全素質管理”(TotalQuality Management)認識的加強而發展的。在中國,壹方面因為我們高等教育的普及程度不夠,另壹方面是我們傳統文化和應試教育的影響,直到90年代中後期,素質教育才在壹片爭論聲中逐漸走向前臺。
但是,這時我們所說的素質教育,已經更多的被賦予了應試教育對立面的含義,而失去了探討素質教育本身以及素質本身的許多東西。在許多人的理解中,素質教育就是讓學生少上課,多進行壹些文體活動,學習壹下畫畫、唱歌什麽的。這雖然也是素質本身包含的壹些內容,但是遠遠不僅僅是這些東西。素質有他更深層次的豐富內涵。
那麽,大學生素質的具體含義或者說構成是什麽呢?針對這種構成,我們怎樣完成素質的養成呢?
正如亞當斯所說,在不同的時期,不同的地點,不同的歷史背景,素質的含義是不相同的。針對當代大學生的現狀和存在的突出問題,我們可以將素質劃分成以下幾個方面,完成這個方面素質的養成,應該說,就會成為壹個符合時代要求的合格的大學生。
1、自律的能力
自律是指人自我約束的能力。大家知道,人性本身是有許多不好的趨向的,比如懶惰、消極、貪婪攻擊等等。很多人都渴望不勞而獲的生活,希望不受約束、逍遙自在的生活。有很多時候,人明明知道有些事情是不應該或者不能做的,但是就是無法克制自己的不良情緒、行為或者嗜好,從而如毒品上癮壹樣,漸漸無法自拔。
我們身邊同學中會有很多這樣的例子。比如有同學非常知道沈溺於網吧,生存於虛幻的精神世界是毫無意義、危害巨大的,但是就是不能克制自己對那種虛幻生活的渴望和虛假的滿足感。以至於最後耽誤學業,釀成大錯。
自律能力的養成需要樹立遠大的理想,用精神的動力約束精神的惰性,要不斷強化自己的善惡、美醜和是非觀念,樹立正確的向上的信念。要象不能抽第壹口煙、不能嘗試第壹次吸食毒品壹樣把自己和壹些不良的嗜好絕緣。對自己自制妳的估計應該是越低越好,千萬不能高雇自己的自律能力而去盲目嘗試壹些危險的東西。
自律能力的養成還有要有壹個好的環境,俗話說,“近朱者赤、近墨者黑”,“常在河邊走,哪能不濕鞋”,講的就是環境對人的巨大影響。有壹個良好的朋友圈子,壹個良好的小環境,會很大的提高妳的自律意識和自律能力。
2、自我了解的能力
自我了解的能力也就是客觀的、全面的分析自己的方方面面特點的能力。世界上沒有完全相同的兩片樹葉,也沒有完全相同的兩個人。每個人都會有自己的優點、缺點。全面客觀的分析自己的優點、缺點,正確的認識自己,是把自己在社會上準確定位的前提和保證。而人只有正確的把自己在周圍的生存環境中做壹個定位,才會保持良好的心態和旺盛的鬥誌。
自我了解必須學會尋找正確的參照系。把自己放到壹個怎樣的參照系中去比較,很大的決定了妳的比較結果。
還要必須學會正確的對待比較結果,所謂“人比人得死,貨比貨得扔”,我們比較的結果不是為了“死”和“扔”,而是為了找到差距,迎頭趕上。如果比較的結果反倒成了自暴自棄的理由,這樣的比較還不如不要。
3、適應環境改變的能力
隨著世界壹天天的發展進步,環境的改變越來越快,中國過去的封建社會,可以說幾千年如壹日,上輩和下輩之間的生活基本沒有變化,加上傳統中中國人非戰亂、災禍等原因不願遷徙,所以環境的改變並不明顯。但是在科學技術壹日千裏的今天,我們周圍環境也是日新月異。特別我們今天的大學生,絕大多數都要離開故土,到新的環境中生存。其實連我們的大學生活,也是壹個全新的環境。
對新的環境的適應能力會嚴重的影響到人的生存和發展。適應的越快,則發展的越快,適應的慢,則發展的慢,如果不能適應環境,則基本等於不能生存。
適應環境首先要保持樂觀的心態。“勸君更盡壹杯酒,西出陽關無故人”和“莫道前路無知己,天下誰人不識君”自然表達的不是壹種心態。適應環境就要首先克服對新環境的畏懼心裏。
其次要有爭取主動融合的心態。認真分析新環境的特點,給自己在新環境中壹個相對合理的定位,然後積極主動和新環境取得融合,並盡量爭取有利的位置,不要被動的被環境所左右。
4、尊重他人的能力
人人都有被別人承認和尊重的欲望。要取得別人的尊重,除了自己要有可以讓別人尊重的能力或者品性以外,很重要的,要學會尊重別人。因為首先尊重別人就是壹種良好的品德,是獲取別人尊重的前提;其次尊重別人是自己獲得更大進步的源泉,水滿則溢,人滿了,就不會進步。不尊重別人的人,很難從別人身上看到優點,也就不會從別人身上學到東西以提高自己。
要尊重別人,首先要有平等的意識。中國的傳統是等級森嚴,從富有四海的皇帝到三教九流,劃分詳細,上壹個等級的人對下壹等級的人根本不屑壹顧。現在我們必須破除這種陳舊的意識。學會平等待人,大家分工不同,但人格和尊嚴是壹樣的。
要尊重別人,要有善於發現他人優點的意識。沒有人所有的方面都會超過別人,這是壹個不用證明的公理。壹個普通人做的普通的事裏面,可能就有妳還沒有學會的思想或者能力。有了善於發現這些亮點的眼睛,妳才會得到學習的機會。同樣,只有發現了這些別人的優點,妳才能夠尊重別人。
5、創新的能力
創新被作為我們整個民族需要提高和發展的能力,重要性自不待言。關於創新能力的論述,已經是連篇累牘,在此不再重復。
6、動腦和實踐能力
人和動物的根本區別在於大腦,發達的大腦使人類成為萬物靈長。但是善於不善於使用自己的這個最大優勢,大家卻各不相同。古人的說法叫做勞心者治人,勞力者治於人。善於動腦子,善於思考問題的人,往往能在生活中掌握主動。
但是只動腦,不動手也是不行的。在當代大學生中,這也是壹個比較突出的問題。在初中等教育中,我們的學生學習到了壹大堆的理論,卻沒有學習到怎樣把這些理論應用到生活中去。但是當我們工作以後,絕大多數是靠實踐說話的,壹個工作給了妳,不是看妳知道不知道,是看妳幹不幹得了。所以如果我們高等教育把只動腦不動手的毛病延續下去,是十分有害的。現在不是說,我國最缺的,不是科學家,而是擁有精湛工藝的高級藍領嘛。
另壹方面,只有在動手的過程中,我們才能發現和解決更多的問題,有些時候,是不幹不知道,壹幹嚇壹跳,想當然的東西,只有在實踐中才能得到驗證。實踐能力的培養首先是克服懶惰和不屑的思想,然後積極投身到實踐的過程中去。在我們的大學生活中,老師會安排很多的生產實習活動、誌願者活動、社會實踐活動、課外學術科技活動,大家壹定要積極參加。
7、團隊合作的精神
團隊合作的精神,早已經成為大多數企業尤其是大型企業在選擇人員時考察的重要指標,不具備這種精神的人,被絕然排除在企業團體之外。自從人類的社會從自給自足的自然經濟過渡到工業社會以來,越來越多的工作必須靠合作來完成,特別是今天,幾乎所有具有重大意義的發現和發明創造都要靠很多人的合作來完成。蓋茨是壹個優秀的軟件工程師,但是沒有他手下成千上萬個也許沒有那麽優秀的工程師,不會有現在得到微軟帝國。壹個人可以解決壹切問題的時代,已經壹去不返了。
團隊精神必須在實踐中培養,應該說,學習是壹個比較獨立的活動,有些時候,可以不通過別人的合作而做好這件事情。所以,我們大學生更要註意這個問題。要培養團隊精神,就需要多參加集體活動,在活動中體會合作的重要性。
8、個性和獨立的思維
個性壹詞,曾幾何時,幾乎成了壹個貶義詞,直到現在才轉回本意。當然個性並不是指特立獨行的行為方式,或者那只是膚淺的個性,真正的個性,是指獨立而健全的思維和不屈服的精神。擁有個性的人,都應該是高智商和高情商的人。
個性的重要性我們中國人認識的很晚,而且認識的不足。傳統的中國統治者,在實行統治時用的是“愚民政策”,是讓老百姓不明白,所以有焚書坑儒的事情。統治階級壟斷了知識,老百姓的腦子不靈光了,更談不上個性,所以成了任人宰割的羔羊,同時也形成了整個社會的盲聽、盲從和盲目崇拜。其實文化大革命就是這樣壹個悲劇的續寫,當幾億人的獨立思維被壹個人的思想所取代時,不出問題才是奇怪的。
現代社會已經進入到了知識經濟的時代,不管怎樣的統治者,再想壟斷知識是不可能的了,培養獨立思維的具有健全人格的人,成為穩定社會的壹個重要問題。當大多數人都有獨立的判斷是非的能力,並勇於堅持自己的觀點的時候,我們的社會還會出問題嗎?
9、專業技能
在任何時代,掌握壹些專業技能,是生存和發展的必須。要在社會分工中找到壹定的位置,專業技能必不可少。掌握什麽樣的專業技能,往往也決定了妳在社會分工中的位置。
專業技能當然是通過不斷的學習和實踐得到。
10、終身學習的習慣
終身學習概念的提出,實際上是為應社會生產方式的巨大變革。從壹個世紀開始,人類知識的總量以前所未有的速度增加著,新知識出現的周期越來越短,特別是在壹些新興行業如IT業,他的從業人員如果壹刻放松學習,可能很快就會面臨被淘汰的命運。甚至在壹些傳統的行業,這種現象也表現的越來越明確。
從這種意義上,終身學習不僅是壹種良好的習慣,也成為壹種不被社會發展淘汰的基本要求。擁有了終身學習的習慣,也就擁有了不斷更新自身知識儲備的能力,擁有了與時俱進的資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