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成語大全網 - 英語詞典 - 什麽是混沌

什麽是混沌

混沌壹般與第壹代神中的某個神相對應,也有的與第二、第三代神中的某個神對應。前者的混沌是“原始混沌”;後者的混沌是“日常混沌”和“終極混沌”。在古代,較突出的是前者;在近、現代,特別是近現代科學中,較突出的是後者。熱力學講到了終極混沌;非線性動力學講到了日常混沌。

釋義

混沌:古人想象中天地未開辟以前宇宙模糊壹團的狀態。王充《論衡?6?1談天》:“說《易》者曰:‘元氣未分,渾沌為壹。’”後用以形容模糊隱約的樣子:在這渾沌的燈火裏,滲入壹派清輝,卻真是奇跡。也形容幼稚糊塗:跟那種渾沌無知的人,真是有理也說不清。

《現代漢語詞典》裏的解釋:

1)我國傳說中指宇宙形成以前模糊壹團的景象。

2)形容無知無識的樣子。這個解釋沒有包括國外的用法,也沒有概括全現代漢語中混沌的用法。

混沌在中國文化中的意義

混沌壹詞在中國文化中的用法並不像在其他民族文化中那樣常常只有貶義。相反,中國人常把混沌作褒義詞使用,用以表達某種令人神往的美學境界或體道致知的精神狀態。這與歷史上的中國神話、中國哲學有很大關系,最終與中國人獨特的思維方式有很大的關系。《辭源》收有“混沌”、“混芒”、“渾沌”、“渾淪”、“渾敦”等條。

混沌在漢語中有多種變音,如昆侖、餛飩、糊塗、囫圇、溫敦、混蛋、葫蘆等。在考察混沌意義問題時不能只從字面上看在哪以及怎樣用混沌的,還要聯系與它同義或近義的詞匯。不過,也沒必要囊括壹切。

1.神話中的混沌

《山海經》中較早記述了混沌神話,特別值得認真分析。《山海經》第二卷《西山經》雲:“又西三百五十裏曰天山,多金玉,有青雄黃,英水出焉,而西南流註於湯谷。有神鳥,其狀如黃囊,赤如丹火,六足四翼,渾敦無面目,是識歌舞,實惟帝江也。”渾敦即混沌,混沌的形象為識歌舞的神鳥。有的本子為“有神焉”,繁體的“鳥”與“焉”寫法相近,傳抄中可能有差錯,但都講得通。顯然,這裏“渾敦”指太陽。那麽渾沌怎麽又與帝江聯系在壹起呢?帝江即帝鴻,古音“江”與“鴻”通。而帝鴻即黃帝——傳說中中華民族的始祖。袁枚(1716-1798)的《子不語?6?1蛇王》中也說:“楚地有蛇王者,狀類帝江,無耳目爪鼻,但有口。其形方如肉櫃,渾渾而行,所過處草木盡枯。”這段文字把帝江、蛇(龍)、《莊子?6?1應帝王》中的渾沌聯系在壹起,決非偶然。

另外,把太陽神奉為中華民族的始祖,是較合理的。在人類最初的悟性中還有什麽能比白天與黑夜、光明與與黑暗、太陽與太陰的對比更明顯呢?古人把太陽神稱做混沌,就其初義來說,因為只有太陽具有那包納壹切、吞吐壹切、涵蓋壹切的大光芒。敦與渾連用還見於老子《道德經》:“敦兮,其若樸;……混(渾)兮,其若濁。”黃帝與渾沌相聯系還有其它許多證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