釋 義原形容南北朝畫家張僧繇作畫的神妙。後多比喻寫文章或講話時,在關鍵處用幾句話點明實質,使內容生動有力。
典 故梁朝張僧繇是吳地人。天監年間,任武陵王國將軍,吳興太守。張僧繇在金陵的安樂寺的墻壁上畫四條龍,卻沒有畫上眼睛。遊人們覺得很奇怪,認為應該畫上眼睛,就堅持讓張僧繇畫上龍的眼睛。張僧繇無奈,只好給其中壹條龍畫上了眼睛。只見他在眼白上輕輕壹點,頓時電閃雷鳴,被點上眼睛的那壹條龍飛上了天!……等天氣便會原樣後,人們發現被點上眼睛的那兩條龍果然不見了!人們驚嘆不已……
臥薪嘗膽
釋 義薪;柴草。睡覺睡在柴草上,吃飯睡覺都嘗壹嘗苦膽。原指中國春秋時期的越國國王勾踐勵精圖治以圖復國的事跡,後演變成成語,形容人刻苦自勵,發憤圖強。
典 故公元前496年,吳王闔閭派兵攻打越國,但被越國擊敗,闔閭也傷重身亡,闔閭讓伍子胥選後繼之人,伍子胥獨愛夫差,便選其為王。此後,勾踐聞吳國要建壹水軍,不顧範蠡等人的反對,出兵要滅此水軍,結果被夫差奇兵包圍,大敗,大將軍也戰死沙場,夫差要捉拿勾踐,範蠡出策,假裝投降,留得青山在不愁沒柴燒。夫差也不聽老臣伍子胥的勸告,留下了勾踐等人,三年,飽受侮辱,終被放回越國,勾踐暗中訓練精兵,每日晚上睡覺不用褥,只鋪些柴草(古時叫薪),又在屋裏掛了壹只苦膽,他不時會嘗嘗苦膽的味道,為的就是不忘過去的恥辱。
勾踐為鼓勵民眾就和王後與人民壹起參與勞動,在越人同心協力之下把越國強大起來。
壹次夫差帶領全國大部分兵力,去赴會,要求勾踐也帶兵助威,勾踐見時機壹到,假裝赴會,領3000精兵,拿下吳國主城,殺了吳國太子,又擒了夫差,夫差悔當初未聽伍子胥言,留下了勾踐,死前,他只求,不要傷害吳國百姓......
三顧茅廬
釋 義顧:拜訪;茅廬:草屋。原為漢末劉備訪聘諸葛亮的故事。比喻真心誠意,壹再邀請、拜訪有專長的賢人。
典 故漢末,黃巾事起,天下大亂,曹操坐據朝廷,孫權擁兵東吳,漢宗室豫州牧劉備聽徐庶和司馬徽說諸葛亮很有學識,又有才能,就和關羽、張飛帶著禮物到隆中(今河南南陽城西,壹說為湖北襄陽城西南)臥龍崗去請諸葛亮出山輔佐他。恰巧諸葛亮這天出去了,劉備只得失望地轉回去。不久,劉備又和關羽、張飛冒著大風雪第二次去請。不料諸葛亮又出外閑遊去了。張飛本不願意再來,見諸葛亮不在家,就催著要回去。劉備只得留下壹封信,表達自己對諸葛亮的敬佩和請他出來幫助自己挽救國家危險局面的意思。 過了壹些時候,劉備吃了三天素,準備再去請諸葛亮。關羽說諸葛亮也許是徒有壹個虛名,未必有真此才實學,不用去了。張飛卻主張由他壹個人去叫,如他不來,就用繩子把他捆來。劉備把張飛責備了壹頓,又和他倆第三次訪諸葛亮。到時,諸葛亮正在睡覺。劉備不敢驚動他,壹直站到諸葛亮自己醒來,才彼此坐下談話。
諸葛亮見到劉備有誌替國家做事,而且誠懇地請他幫助,就出來全力幫助劉備建立蜀漢皇朝。
《三國演義》把劉備三次親自請諸葛亮的這件事情,叫做“三顧茅廬”。諸葛亮在著名的《出師表》中,也有“先帝不以臣卑鄙,猥自枉屈,三顧臣於草廬之中”之句。於是後世人見有人為請他所敬仰的人出來幫助自己做事,而壹連幾次親自到那人的家裏去的時候,就引用這句話來形容請人的渴望和誠懇的心情。也就是不恥下問,虛心求才的意思。建安十二年(207年),諸葛亮27歲時,劉備“三顧茅廬”於南陽隆中,會見諸葛亮,問以統壹天下大計,諸葛亮精辟地分析了當時的形勢,提出了首先奪取荊、益作為根據地,對內改革政治,對外聯合孫權,南撫夷越,西和諸戎,等待時機,兩路出兵北伐,從而統壹全國的戰略思想,這次談話即是著名的《隆中對》。
東施效顰
釋 義效:仿效;顰:同矉,蹙眉。原比喻不根據具體條件,盲目模仿別人,結果適得其反。現泛指模仿者的愚蠢可笑。
典 故西施患有心口疼的毛病。有壹天,她的病又犯了,只見她手捂胸口,雙眉皺起,流露出壹種嬌媚柔弱的女性美。當她從鄉間走過的時候,鄉裏人無不睜大眼睛註視。好美的女子!
鄉下有壹個醜女子,名叫東施,相貌壹般,沒有修養。她平時動作粗俗,說話大聲大氣,卻壹天到晚做著當美女的夢。今天穿這樣的衣服,明天梳那樣的發式,卻仍然沒有壹個人說她漂亮。
這壹天,她看到西施捂著胸口、皺著雙眉的樣子竟博得這麽多人的青睞,因此回去以後,她也學著西施的樣子,手捂胸口,緊皺眉頭,在村裏走來走去。哪知這醜女的矯揉造作使她樣子更難看了。結果,鄉間的富人看見醜女的怪模樣,馬上把門緊緊關上;鄉間的窮人看見醜女走過來,馬上拉著妻、帶著孩子遠遠地躲開。人們見了這個怪模怪樣模仿西施心口疼,在村裏走來走去的醜女人,簡直像見了瘟神壹般。
班門弄斧
釋 義魯班,春秋時期魯國人,著名的木匠。在魯班門前舞弄斧子。比喻在行家面前賣弄本領,不自量力。
典 故魯班是戰國時代的魯國人。他是壹個善於制作精巧器具的能手,人們叫他“巧人”,民間歷來把他奉為木匠的始祖。誰敢在魯班門前賣弄使用斧子的技術,也就是說,想在大行家面前顯示自己的本領,這種太不謙虛的可笑行為,就叫做“魯班門前弄大斧”,簡稱“班門弄斧”。這和俗語所說的“關公面前耍大刀”的意思差不多。
其實,“班門弄斧”這句成語早在唐朝就有它的雛形了。文學家柳宗元在壹篇序文中就有這樣壹句:“操斧於班郢之門,斯強顏耳!”意思是說,在魯班和郢人(也是壹個操斧能手)的門前表現用斧子的本事,臉皮也太厚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