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 勇
治病救人自古以來就是壹項非常神聖的工作,對於從事這項工作的人,我們現在通用的稱呼是醫生、大夫。其實,在古代,他們的稱呼還有很多,那些稱呼都用於哪個時期,又是怎麽來的呢?
《黃帝內經》以黃帝和岐伯二人問答的形式行文,後人遂以“岐黃”代指醫生及其行業,如“岐黃術”、“岐黃家”等。蘭臺是漢代宮廷圖書館,《素問·靈蘭秘典論》稱黃帝將岐伯之言藏之“靈蘭之室”,後世代指醫生及其行業,《蘭室秘藏》、《蘭臺軌範》等書名均含此意。
疾醫是周代醫官名,《周禮·天官》記載,周代分醫學為四科,即“食醫”、“疾醫”、“瘍醫”和“獸醫”。疾醫相當於後世的內科醫生。
《本草備要》說“然經史百家靡不殫究,而於岐黃之書為尤嗜,蓋以刀圭家鮮能探註,而養生者又不可以不知也。”“刀圭家”是古代醫生的又壹稱謂。
漢代醫生,通用的稱呼是醫工
古代以官職稱呼醫生是很常見的,不是因為這個人在醫院有職務,而是因為這個人在官府裏任職。過去很多知識分子,包括文學家、哲學家等多懂藥學醫理。而這些科舉出身的人又大都在官府任職,他們閑暇時間在民間救死扶傷、治病療疾,與如今的醫生沒有什麽區別,所以大家都以其官職相稱了。
秦代的醫官稱為奉常。公元前2世紀中期,漢景帝改稱太常。西漢時設太常、少府官職,屬於太常的為百官治病,屬於少府的在宮廷裏治病。東漢曹魏時設置太醫令,隋唐改稱太醫署令。此系掌管醫療機構的職官。北魏置太醫博士以教弟子。唐代已設藥醫師(後稱藥師),負責采辦諸藥、調和制劑等。漢代名醫淳於意,以創寫中醫病誌“診籍”名傳青史,因他曾做過齊國主管糧倉的“太倉長”,所以世人稱他為“倉公”。司馬遷就是這樣稱呼他的,《史記·扁鵲倉公列傳》記述的就是他和扁鵲的事跡;唐代醫家王冰,用12年的時間,補充、整理、註釋《素問》24卷,名揚天下,因他曾做過太仆令,人們稱他為“王太仆”;宋代許叔微,是中醫傷寒學派的代表人物,少時苦攻醫學,頗有成就,他寫的《傷寒九十論》、《普濟本事方》,很受醫學界歡迎,因他曾是集賢院的學士,故有“許學士”的別稱;還有《南陽活人書》的作者朱肱,也在當時聞名遐邇,因宋徽宗時被授以“奉議郎醫學博士”,所以病家都尊稱他為“朱奉議”。《後漢書·費長房傳》記載東漢方士費長房見壹市井老翁懸壺賣藥,活人無數,市罷則入壺中,故高明的醫生又稱“壺公”。
神醫扁鵲相傳為盧國人,後世以“盧醫”稱呼名醫。張仲景曾舉孝廉官至長沙太守,醫學界都以“張長沙”呼之;金元四大名醫之壹劉完素,因闡發火熱病機而成為河間學派的開山,大家都叫他“劉河間”;倡導“陽常有余,陰常不足”的元代醫家朱震亨,是中醫陰陽學派的鼻祖,因他常居浙江義烏的丹溪行醫,於是就有了“朱丹溪”或者“丹溪翁”的美稱;名噪鄉裏的明代醫家汪機,因為祖居安徽祁門的石山,所以人稱“汪石山”。三國時董奉避居江西廬山,隱世為醫,只求愈者植杏樹以為答謝,數年積10萬杏林,售杏以濟貧民,深受時人愛戴,故醫生又被尊稱為“杏林翁”。
有些名中藥,原來其實是人名
劉寄奴、使君子、何首烏等是我們熟知的中藥,其實原來這些都是人名。
金元時期的名醫 “穆大黃”,就是因為善治火熱癥,巧用中藥大黃而得名的;明代醫家張景嶽,長於溫補法,善用中藥熟地,他創制的29方“新方八陣”中,僅熟地就占了22方,故時人稱之為“張熟地”;清代醫家張錫純,試圖用現代藥理探討中藥石膏生用和煆用的不同機制,被醫林呼之“張石膏”;民國初年北京著名中醫陸仲安,善用中藥黃芪治療疑難病癥,胡適的所謂“糖尿病”,就是他用大劑量的黃芪,配伍黨參、山藥、黃精、石斛治愈的,所以大家都尊稱他為“陸黃芪”。
醫生之稱始於唐代。《唐六典》載:“醫生四十人”。《辭源》釋:“後周醫正三百人,隋太醫有生壹百二十人,皇朝置四十人,因肄業官學習醫,故稱醫生。” 這裏的“醫生”就是學醫的生員。後來就演變成從事醫療工作的人的通稱。如宋代範成大《書事》詩就有:“門外雖無車轍,醫生蔔叟猶來。”
郎中最早是官名,起於戰國時。宋代在醫官中設有“郎”這壹級,民間就開始稱醫生為郎中。如宋代洪邁《夷堅誌·劉師道醫》:“伸手求脈……婦在旁,忽鼓掌笑曰:劉郎中細審此病,不可醫也。”周密《武林舊事·諸色伎藝人·說藥》有“楊郎中”、“徐郎中”。直到現在江西、湖南方言和吳方言中仍稱中醫醫生為郎中。如《吳歌乙集》:“十字街口有高明郎中來壹個,看好奴情郎,頭上金釵拔壹雙。”《吳組緗小說散文集》:“請郎中開了許多藥方,吃了並不見效。”“郎中”之稱多見於南方,北方則多稱“大夫”。如民諺:“交了九月九,省了大夫的手。家家吃蘿蔔,病從何處有。”“大夫”以前是壹種較高的官職,春秋時大夫有上、中、下之分,到了秦漢,又有諫議大夫,唐代有禦史大夫。宋代在醫官中設大夫、郎、醫效、祗候等。這就是說“大夫”是醫官中最高的壹級,後來民間把醫生通稱為大夫了。
“先生”本意為父史。如《論語·為政》:“有酒食,先生饌。”何晏集解引馬融曰:“先生,謂父兄。”又指老師或年老有學問的人,或婦女稱自己的丈夫。方言中出於敬重,常稱醫生為先生。如《簡明吳語方言詞典》“先生”條下舉例說:“勿適意,請先生看過?”北方鄉間亦把醫生稱為先生。
“衙推”原為唐代所設的官名,五代、宋時用來稱操醫蔔星相之業的人。宋代又用於稱市井醫。如宋陸遊《老學庵筆記》卷二“陳亞詩雲:‘陳亞今年新及第,滿城人賀李衙推。’李乃亞之舅,為醫者也……北方人市醫皆稱衙推。”又稱“牙槌”,似為衙推之訛。如元代古君寶《秋胡戲妻》:“怕不待要請太醫看脈息,著甚麽,做藥錢調治,赤緊的當村裏都是些打當的牙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