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狼煙"真的是點著的狼糞嗎?
我們經常會用“狼煙四起”來形容戰爭開始,權威辭典對狼煙的解釋是“用狼糞燒出來的煙”。如果妳看過《狼圖騰》這本書的話妳就會懷疑詞典解釋的權威性。以下是我摘抄的原著的壹部分:這個簡單的事情,實際上並不簡單。幾千年華夏民族農耕文明的擴張,把華夏狼斬盡殺絕,漢人上哪兒去找狼糞?拾糞的老頭拾得都是牛羊豬馬狗糞或者是人糞,就是偶爾遇見壹段狼糞也不會認得。陳陣坐在高高的“烽火臺“上,凝神細想,思路繼續往縱深延伸。慨然狼煙肯定不是狼糞燒出來的,那麽古代烽火臺上燃起的沖天濃煙為什麽叫狼煙呢?狼煙這兩個字確實具有比狼群更可怕的威懾力和報警作用,而狼煙肯定和狼有關。狼煙難道就是警報“狼來了”的濃煙?長城絕對擋得住草原狼群,而“狼來了”這三個字中的“狼”,實際上不是草原狼群,而是打著狼頭軍旗的突厥騎兵;是崇拜狼圖騰,以狼為楷模,具有狼的戰略技術,狼的智慧和兇猛性格的匈奴,鮮卑,突厥,蒙古等等的草原狼性騎兵。草原人從古至今壹直崇拜狼圖騰;壹直喜歡以狼自比,把自己比作狼,把漢人比作羊;壹直憑以壹擋百的豪氣藐視農耕民族的羊性格。而古代華夏農耕民族也壹直將草原騎兵視為最可怕的“狼”。“狼煙”的最初本義是因該“在烽火臺點燃的,警報崇拜狼圖騰的草原民族騎兵進犯關內的煙火信號”。“狼煙”也壓根兒就沒有壹點關系。他忽然想到,也許世界上只有漢語中有“狼煙”這壹詞。普天之下,鼠最怕貓,羊最怕狼。將“狼煙”作為最恐怖的草原民族進攻的象征,暴露出漢民族的羊性或家畜性的性格本質。自從滿清入關以後,由於遊牧的滿族熱愛草原,懂得草原,因而暫時彌合了草原與農耕的矛盾,狼煙漸漸消散。但是草原文明與農耕文明的深刻矛盾並沒有解決。不懂草原的漢人重新立國以後,狼煙徹底熄滅了。可是農耕民族墾荒燒荒的濃煙卻向草原燃燒綿延過去。這是壹種比狼煙更可怕的的戰爭硝煙,是比自毀長城更愚昧的自殺戰爭。陳陣想起烏力吉的話,如果長城北邊的草原變成沙地,與蒙古大漠接上了頭,連成了片,那北京怎麽辦?陳陣心中長嘆,要讓千年來壹直敵視草原的農耕民族熱愛和珍惜草原,可能要等到長城被超級大漠掩埋以後才有可能。農耕民族是不見海枯石爛不落淚的民族,滿族入住中原後,逐漸被農耕文明同化,封關禁海,關起門來自吹自擂,抵制西方先進文明,就是不肯改革維新。